儿童语音意识研究:回顾与前瞻

2022-01-01 14:41吴晓涵王保昌苏炎奎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10期
关键词:音位语音单词

吴晓涵 王保昌 苏炎奎

(福建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

20 世纪70 年代末至80 年代初,“语音意识”(phonological awareness)这一概念在心理语言学领域里出现以来[1-2],就受到了众多学者的持续关注,儿童的语音意识一直是心理语言学热点研究问题之一。尤其是当研究发现语音意识对儿童早期阅读能力发展具有重要预测作用之后,该领域的研究更是在世界范围内迅速扩展开来,目前已形成了一个由心理学家、语言学家和其他领域认知科学家共同参与的交叉领域。相关的研究成果不仅可以用来揭示人类语言认知能力发展的规律,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同时可以用于对阅读障碍的诊断和干预以及为语言教学实践提供指导,具有直接的应用价值。与国外研究相比,国内语音意识研究起步较晚,尽管如此,也取得了许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鉴于该研究领域的重要性,本文对国内外既往研究根据研究内容进行分类梳理,按照由核心向外围的顺序,总结评述已取得的成果,并在此基础上对未来潜在的研究方向提出建议,以期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一、语音意识研究回顾

(一)语音意识的内涵及测量方法

1.语音意识的内涵

语音意识研究的首要问题是语音意识究竟是什么,即作为一种语言认知能力,语音意识的本质内涵是什么。关于语音意识的内涵,学界多种不同理解长期并存。主流的观点认为语音意识是个体对口语中语音结构的感知与操控能力[3],它和基本语言能力存在区别,但属于在基本语言能力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元语言能力(metalinguistic ability),具有抽象性特点,是元认知能力的一个组成部分。第二种观点基于语言的语音结构特征认为语音意识是对口语中任意一种语音单位的意识,包括音节、音节内单位和单个的音位,因此语音意识应该是一个多成分的结构而不是仅仅指某个单一方面的技能[4],具体研究应明确指出是对哪种语音单位的意识,而不应笼统地使用语音意识这一概念。第三种观点认为语音意识是忽略语义而只关注言语的语音形式的能力,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个体对语言形式的注意不需要对结构内容表征的参与[5],因此,个体对语音的感知和加工是和语义加工相分离的。这几派观点影响相对较大,也都有各自的实证依据,但强调的侧重点各有不同。然而,根据近期大样本、多种测量方法和先进统计手段所获得的研究结果,人们似乎在对语音意识基本内涵的理解逐步趋向一致,即语音意识是一种单一的能力,指个体对语音的识别、区分和操控能力,它在语音结构的不同层次上通过语音意识任务表现出来。依据各类语音结构特点,西方学者目前一般把语音意识视为一个层级结构,按结构从大到小的顺序包括音节意识(syllable awareness)、首音-韵脚意识(onset-rime awareness)和音位意识(phoneme awareness)三个层次,相关研究通常涉及其中的一个或几个层次[6-7]。

2.语音意识的测量方法

虽然语音意识的定义尚存争议,但这并未妨碍学者们基于对语音意识基本内涵的理解对语音意识进行测量和研究,这些测量方法体现为各种语音意识操作任务:一是音节计数任务,如问被试单词bike中包含几个音节(正确的反应为2 个,/bai/和/k/)。二是奇异判断任务,如让儿童比较一组单词,把头韵(dog、dot、got)或韵脚(cat、fat、had)不同的词挑出来。三是音位分割任务,如让儿童先听一个单词dog,然后让其逐一说出单词中包含哪些音(正确的反应为/d/、/ɔː/、/ɡ/)。四是音位删除任务。如让儿童把单词sleep 中的/l/音去掉之后说出是什么词(正确的反应是seep)。五是语音替换任务,如让儿童说出把单词slide 中的/l/音换成/tr/后是什么单词(stride)。这些语音意识测量任务涉及对语音意识不同层级的操作,具有不同的认知操作难度[8],因此在使用的时候要考虑实际儿童被试的年龄和认知能力成熟度。

(二)语音意识的发展

在语音意识基本内涵和测量方法基本确定之后,语音意识研究接着要解决的问题是探明儿童语音意识发展的规律,描写语音意识发展的全貌,包括语音意识何时开始出现、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以及各层次的语音意识发展是否平衡等。综合西方字母语言所进行的研究发现,儿童在几个月大的时候就开始随着生理的发展逐步形成对母语声音结构的感知能力,但这种能力还只是处于一种无意识的语言直觉层面[9]。作为元语言意识之一的语音意识,要求儿童能够有意识地把对语音结构的知识用于对语音要素的反思,这种能力的出现晚于基本语言能力,通常在大约2 岁时会出现,4-7 岁阶段发展显著[10]。多数研究发现语音意识一般沿着两个维度逐步发展:一是从语音结构上来看,总体趋势是儿童对较大的语音单位的意识优先发展,对较小语音单位的意识随后发展[10]。在非字母语言中姜涛和彭聃龄[11]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是汉语母语儿童群体的音节意识与首音—韵脚意识的发展早于音位意识。徐芬等人[12]调查了小学生新生的汉语语音意识,观察到被试在任务中的表现相当于随机值,但是声调意识会早于其他语音意识最先得到发展,之后是首音—韵脚意识,最后才是音位意识。杨洁等人[13]在3-5 岁的幼儿群体中观察到类似的情况,同时幼儿在3 岁时就已经具有的音节意识会在之后的一年时间内快速发展。但是也有一些学者通过个案研究发现,较年长的阅读困难者在音位操作上的表现比在韵脚判断上的表现更好,因此对上述研究中得出的顺序提出不同看法。二是从认知操作任务上来看,语音意识发展呈现先易后难的顺序,即在同一语音结构水平上儿童较先发展出相对简单的操作能力。例如,在音位删除和判断任务上,儿童的表现通常好于音位计数任务。

(三)影响语音意识发展的因素

在了解语音意识发展基本趋势的基础上,一个符合逻辑的问题便是语音意识的发展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总体来看,以往研究发现的影响因素较为复杂,大体可以归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个体自身的内部因素,包括年龄、智力水平、语音记忆、字母知识、词汇量、语言经验等;另一方面是来自外部的因素,包括原生家庭经济背景、当地语言特征、当地语言环境的影响等[11-14]。

年龄和智力水平的影响比较容易理解,因为对于正常儿童来说,随着生理的逐步成熟,其语言认知能力也会随之发展,而那些智力障碍儿童则在语音意识发展中明显滞后于正常儿童。这就是为什么在具体的研究中通常都要对被试进行年龄控制和智力筛查的原因。国外对双语儿童的研究发现,双语经验能促进儿童元语言意识的发展,包括语音意识,即双语者具有双语优势,在此方面加拿大语言教育专家Bialystok 等人的研究颇具影响[14]。而有趣的是,与西方国家以字母语言为基础的研究所得结论不同,国内对方言—普通话双语儿童的研究发现他们在语音意识发展上和普通话单语儿童相比呈现劣势[15]。这种不同可能跟语言间的距离性,即语音上的类型学差异或人们对方言的认同度等因素有关。我国有着丰富的地方方言,尽管这些方言都是汉语,但在语音方面却差异巨大,两个操不同方言的人甚至可能无法进行言语交流。由于不同背景的人对方言的认同度不同,如有些地方以说方言为荣,用方言进行交流还能增加彼此的亲近感;而有的地方以说普通话为荣,认为能说标准的普通话既便于交流又能体现良好的教育背景。这些社会文化因素都有可能对语音意识的发展产生影响[16]。家庭经济背景影响儿童语音意识的发展,通常是家庭条件较好的儿童语音意识发展也较好,原因可能是这些家庭更加关注儿童的教育,也更有经济条件为儿童提供良好的语言训练,从而刺激语言认知能力的发展。不同语言有不同特点,有的语言透明度高,型音之间具有较高的一致性,有的语言则比较不透明,这会影响儿童的语音意识形成和发展及其与阅读的关系。在语言环境方面一般认为双语环境比单语环境更能影响儿童语音意识的发展,这也进一步促使一些学者近年来把语音意识研究延伸到了三语或更多语言种类的环境[17]。

需要指出的是,影响语音意识发展的因素比较复杂,而且这些因素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相互作用,共同影响个体语音意识的发展,因此在实际研究中往往很难把某一种因素的影响单独分离出来。目前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涉及两个主题:一是继续深入探寻还有哪些影响因素存在,比如读写经验;二是考察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以弄清它们对语音意识产生影响的具体机制并比较它们的影响大小,所以很多具体研究往往进行多项技能的测量,并不只是单独考察某一个因素对语音意识发展的影响[18]。

(四)语音意识与其他语言认知能力之间的关系

语音意识有自身的发展规律,但与其他语言认知能力之间的关系也是探讨的重要内容,相关研究主要包括语音意识和单词认读能力、语音意识和单词拼写能力等。

1.语音意识和单词认读能力的关系

语音意识和单词认读能力的关系是探讨最丰富的方面,所取得的最重要成果是发现语音意识在儿童阅读能力发展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是预测儿童早期阅读能力发展的重要因素,这是目前学界所取得的基本共识。能够顺利地从书面语言中获得信息无疑是读写教育的基本目标,因为读写能力(literacy)是决定学生学业成就的关键。读写能力的获得并不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它的发展需要多种知识和技能的组合,词汇认读和拼写则是其中的两个中心技能,而语音意识又是这两个能力的核心。这体现了语音意识对读写能力发展的底层驱动作用。相当多的既往研究运用多种方法在多种语言中都证实了语音意识与读写能力发展之间的密切联系[19-21]。语音意识是预测儿童早期阅读能力发展最稳定的独立因素,即就单个预测因子来说,它具有最强的预测力。阅读能力在个人学业成长中具有核心地位,然而总有一部分学习者存在不同程度的阅读障碍(dyslexia/reading disability),影响学业能力的发展,因此很多学者致力于探索阅读障碍的成因,以便为随后的干预提供理论和实证支持。在阅读障碍研究基础上提出的语音缺陷性假说(Phonological Deficit Hypothesis)[22]就强调了语音意识在学习者的阅读过程中处于重要的主导地位。但也有学者的研究结果并不支持这一假说,从而对该假说提出了挑战。还有人提出了双缺陷假说(Double Deficit Hypothesis)[23],认为造成阅读障碍的原因是语音意识缺陷和自动快速命名能力缺陷,二者之间具有部分独立性。相关的研究还在持续深入,争议问题的解决还需要更多的实证证据。

2.语音意识单词拼写能力的关系

单词拼写能力(word spelling ability)是语言书面产出的重要能力,需要儿童能够掌握型音转换规则,具有一定的正字法加工技能,然而拼写过程同样离不开语音意识,且语音意识是决定拼写能力的首要因素[24]。儿童能够顺利拼写出单词,除了需要具有一定的正字法和字母知识之外,还必须能够对单词的语音结构进行有意识的反思,对口语语音进行准确切分,分割出其中的音位并知道这些音位所对应的字母或字母组合。因此,语音意识中的音位意识对单词拼写能力至关重要[25],随着儿童音位意识的发展,他们的单词拼写能力也会随之增强。Ehri等[21]发现儿童正字法表征的发展依赖更深层次的语音表征的强化。Treiman[26]也发现一年级初学拼写儿童会把动词一般过去时拼写成“t”(如“jumpt”而不是正确的“jumped”),随着他们和书写系统接触的增多才逐步改变为书写“-ed”形式,这表明儿童在单词拼写学习的过程中存在一种从语音学策略向形态学策略过渡的阶段。

(五)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音意识

以上研究主要是在母语环境下进行的,除此之外还有一部分以二语或外语为目标语言进行的研究[22]。这部分研究采用和母语研究相同的测量方法,基本围绕两个主题:一是考察二语语音意识的发展、影响因素及其与二语读写发展之间的关系,总体上得出了和母语研究类似的结论;二是考察语音意识的跨语言可迁移性。这类研究多以二语阅读能力为因变量,以母语语音意识及其他可能影响二语阅读能力的因素为自变量,通过回归分析进行考察。结果多数基于字母语言的研究发现,语音意识可以发生跨语言的迁移。这进一步说明语音意识在本质上是一种元语言能力,存在着超语言的抽象性特征。

除了以上几个方面的研究之外,还有一部分研究是关于语音意识训练,即通过人为干预的方式促进被试语音意识的提高,从而克服阅读困难,促进阅读能力的提升,最终提升学业成绩[27]。相关研究总体上发现,接受相关的训练可以显著增强语音意识,从而为改善受训者的阅读能力产生影响[28-31],但不同训练项目在语音意识不同维度上的促进作用是不平衡的。国内语音意识训练研究相对较少,理论方面,李光泽[32]为中国英语学习者语音意识训练提出了训练方案;实践上,李光泽和董燕萍[33]通过对初一年级英语学生为期8 周的实验发现,语音意识训练可以显著提高学生词汇认读水平且阅读困难者受益最大;王保昌[34]通过对来自不同方言背景的英语专业大学生进行了14 周的训练,发现语音意识训练可以显著提高学习者英语语音意识,但不同方言背景的学生之间存在差异,训练显著提高了学习者的单词读写能力。然而,国内目前对低龄儿童的语音意识训练研究还很匮乏。

二、语音意识研究现状分析及对未来研究方向的建议

基于上文对以往语音意识研究主要内容的回顾,下面将对未来研究相应的具体方向提出参考建议。

(一)语音意识的内涵有待丰富

语音意识研究始于西方字母语言,尽管对语音意识的定义还存在着不同观点之间的争议,但这些争议基本上仍是以字母语言为基础的。然而,世界上的语言除了字母语言之外,还存在诸如汉语这样的非字母语言。这些语言就语音结构来说与字母语言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比如汉语就有声调,可以起到区别语义的作用,而英语则没有;汉语是以韵母为中心一个字一个音节,而英语的许多单词都是由以元音为中心的多个音节构成。因此以汉语为对象语言的语音意识研究需要考虑声调这类语言特殊性现实,将其纳入汉语语音意识研究的范围,这是对语音意识研究的突破和创新。但语音意识的内涵是否就到此为止了呢?现有的研究主要把语音意识固定在音节、首音、尾音、音位等音段内部成分,考察儿童对这些成分的感知和操控能力,这样确实方便开展研究,具有可操作性。但这种看待语音的视角存在平面化特点,语言在语音方面还有一些超音段特征,比如语调、节奏及韵律(prosody)[35]等,而这些特征用平面化的语音片段或单位大小来看待就会有局限。因此未来的语音意识研究还应当考虑这些语言现实,立体化看待语音特征,考察个体对这些语音特征的敏感性,使语音意识的内涵界定更加符合语言多样性的实际情况。

(二)测量手段有待更新

几十年来,语音意识测量手段基本没有太大变化,多是沿用传统的音位辨认、音位计数、音位删除、音位替换、音位组合、韵脚判断等测试任务,各种版本的测量量表也都是围绕这些任务类型设计的。这些测量手段确实发挥了重要作用,以往的研究成果离不开这些手段的贡献。但不同语言的语音结构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现象,加上被试所具有的复杂性,这使得准确衡量语音意识发展水平在实际上很难操作,所以到目前关于如何才能准确测量被试的语音意识水平也未达成完全一致的看法,而每项具体研究往往根据自己的需要设计测试任务。很多学科的发展历史都表明了技术创新可以为研究手段的革新带来巨大的促进作用。语音意识研究也应该充分利用更加先进的现代科技,既不放弃理论,也考虑和先进技术相结合,提高测量的精度。比如,可以尝试使用语音分析软件(Praat)收集语言产出数据用以研究口语产出和语音意识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事件相关电位技术(event related potential,ERP)记录被试完成语音意识测试任务时的脑电信息等。

(三)语音意识和听力及口语之间的关系有待充实

现有的研究较多探讨了语音意识和词汇认读及单词拼写能力之间的关系,并取得了重要成果。但是研究语音意识这样的元语言意识最终的落脚点还是为了提高基本语言能力,而基本语言能力不仅是词汇认读和拼写,还包括听力和口语等。既往语音意识研究中有关个体听力理解能力的较少[36],涉及口语表达能力的则更少。既然语音意识是个体对口语语音的感知和操控能力,那么,作为元语言能力,语音意识与听力及口语表达这两项基本语言能力之间是否存在某种关系呢?听力涉及对不同大小的语音片段的识别,对语音信息的解码,而口语表达能力很难说与个体对语音结构的有意识把握无关。关于能否通过对语音进行教学干预来提高语音意识水平,从而有效提高听力和口语能力这一问题,目前还鲜有研究探讨。

(四)语音意识研究的对象范围有待扩大

从事语音意识研究的学者多来自心理学领域,长期以来把语音意识视为发展心理学的一部分,因此,研究的样本也多数来自儿童尤其是学龄前儿童这一群体。但语言能力存在一个终生发展问题,尤其是对第二语言或外语学习者来说,在年龄较大的个体身上,语音意识发展呈现何种规律?先前具有不同发展水平和速度的儿童是否能够到达同样的终点?随着年龄和其他认知能力的发展,成人学习者语音意识在语言学习中的作用是否有不同于儿童的特殊性呢?即语音意识发展的终端情况究竟是怎样的?关于以上这些问题的探讨还相对匮乏,因此将来的研究可以扩大研究对象的范围,检验已有结论的适用边界,这在理论上可以加深对语音意识本质的认识,在实践上有利于促进语音教学的发展。

(五)多语学习者的语音意识有待重视

双语认知研究领域一个重要发现是双语者和单语者相比具有更强的元语言意识,包括语音意识优势,即双语儿童在对语言(不管是母语还是二语)的语音感知和操控能力优于单语者[37-38]。这可能跟双语者的语言经验有关,因为双语者在学习和使用两种语言的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经验使其更能够关注到语音的形式,并在对比的基础上形成更抽象的语音意识,从而强化了语音感知能力。但随着当前世界人口流动性的增强,三语和多语现象也越来越多,那么能够说多种语言的人其语音意识会有哪些特殊性?这些特殊性对语言认知研究能够带来哪些启示?语音意识在多语儿童的身上究竟是会得到进一步强化还是会被稀释或表现出语言特异性?探究这些问题不仅具有理论价值,同时可以为多语地区制定语言教育政策提供依据。

(六)语音意识训练研究有待加强

语音意识研究起源于西方,随之进行的语音意识训练研究也在西方开展得较多。但在国内,语音意识训练尤其是对低龄儿童进行的语音意识训练研究还比较少。针对我国幼儿语音意识缺陷的诊断,训练干预的原则、方案以及实际训练的效果等方面还有待更多的研究。这方面的研究对克服阅读障碍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猜你喜欢
音位语音单词
从铭文标音出发进行曾侯乙编钟律制研究的路径是否可行?
单词连一连
魔力语音
基于MATLAB的语音信号处理
基于MQ3与MP3的价廉物美的酒驾语音提醒器
对方正在输入……
看图填单词
浙江省正常青年人汉语普通话各音位SRS的研究
Playing with / i? /
单词拾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