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魏娜
《司马光》是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文言文,首次接触文言文,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有难度。然而教材作出了准确的定位,并通过课后习题体现出对三年级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要求:初步接触文言文,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引导学生迁移运用借助注释学习古诗的方法,让学生借助注释来理解课文内容。
根据课后习题我制订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1)认识“司”“跌”等5 个生字,会写7 个生字。(2)正确朗读课文,注意文言文的节奏,并背诵课文。(3)借助图片和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能用自己的话讲故事, 感受司马光遇事沉着冷静、机智勇敢的品质。(4)初步认识文言文,感受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
为了落实教学目标,凸显本节课教学重点,降低学习文言文的难度,本课的教学设计主要从以下方面着手:
为了让学生熟读课文,设计了三个台阶。
第一,读通读顺。多媒体出示带拼音的课文,为学生扫除生字障碍。在朗读的过程中纠正字音,对于学生容易读错的字“瓮”“没”“迸”“跌”进行指导,为把课文读通读顺奠定基础。
第二,读出节奏。教师示范朗读,引导学生读文言文就像读古诗一样,要读出节奏来,并教给学生读好文言文的小妙招,将文言文用斜线隔开,斜线前边的字读时拉长音,让学生感受到读文言文的韵味。结合语境、图片理解“瓮”的意思,体会“没”的读音。
第三,理解课文之后的朗读。结合图片理解课文大意之后,再读课文,感受司马光沉着机智、遇事不慌的性格特点,从而落实本单元的人文主题。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好多学生都听过,有一定的了解。可以上网找出司马光砸缸的连环画,借助连环画,把图和课文中的句子结合起来理解课文大意,并随即进行重点字的教学,借助注释理解句子,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文言文就好像在看连环画一样,不仅有意思而且还容易理解,消除学习文言文的畏惧感。在教学的过程中感受司马光的人物形象,凸显单元主题。这一环节是这样设计的:
1.这篇文言文到底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老师这有几幅插图,我们一起来看一看。看懂了吗?
2.如果我们能把课文中的句子和图片结合起来就更好了,想一想每幅图搭配哪些文字,同桌之间说一说。
(找学生结合图片说。在学生说的过程中适时处理要求会写的字“庭”,并结合注释理解“庭”的意思,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在遇到不懂的字时可以借助注释来理解。)
3.当其他小朋友吓得跑开时,只有司马光没有慌,他是怎么做的?你觉得司马光是个怎样的人?
4.课文中有三个“儿”,你觉得这三个“儿”是一个意思吗?
5.我们一起大声、有节奏地齐读课文,再一次感受司马光的聪明与机智。
6.大家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能把文言文读懂,真厉害。那谁能把这个故事讲一讲?
通过图文对照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大意,在此基础上把现代文和文言文放在一起让学生感受文言文与现代文的不同之处。这一环节我是这样设计的:
1.老师把大家讲的故事写下来了,看看和文言文有什么不同。
2.文言文语言更精练,30 个字就把司马光沉着、冷静、机智的形象展现在大家面前。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篇课文吧!争取背诵下来。
在读课文、看图片的过程中学生就认识了文言文,理解了课文内容。在学习的过程中也渗透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一是借助注释,二是借助图片。这节课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感受到学习文言文其实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