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牢中缅边境民众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容与路径

2022-01-01 01:08杨宝康
云南开放大学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常住人口民族团结边境

杨宝康,林 永

(1.滇西科技师范学院 民族文化研究中心,云南 临沧 677000;2.普洱学院 学报编辑部,云南 普洱 665000)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引领中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情感纽带,是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根本旨归,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基础性工程。从目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成果来看,尽管相关成果已经非常丰硕,但论述边境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章仍不丰富,聚焦中缅边境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章则更少。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人文因素,决定了铸牢中缅边境民众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容、路径与内地、东中部地区相比侧重点都有所不同。本文通过对中缅边境范围的界定、19个县(市)人口统计及职业群体分析,明确中缅边境民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容,提出铸牢中缅边境民众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舛误和不足之处,请方家批评指正。

一、中缅边境范围、人口及职业群体

从全球化角度来说,边境一般指两国及两国以上国家边界区域。而从国家的角度来说,边境一般指沿国界向国内纵深的某级行政管理范围[1]。从中国现有边境管理实际范围来说,边境大到地州市、小到县市及乡镇[2]。本文中的中缅边境,指的是沿中缅边界向国内纵深的县(市)行政管理范围。中国与缅甸交界的边境县(市)由西向东依次为察隅县、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福贡县、泸水市、腾冲市、盈江县、陇川县、瑞丽市、芒市、龙陵县、镇康县、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沧源佤族自治县、西盟佤族自治县、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勐海县、景洪市和勐腊县共19个县(市)。其中,芒市为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州政府所在地,景洪市为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州政府所在地。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统计,截至2020年11月,察隅县常住人口为28237人,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常住人口为38471人,福贡县常住人口为114372人,泸水市常住人口为203977人,腾冲市常住人口为642481人,盈江县常住人口为292508人,陇川县常住人口为181364人,瑞丽市常住人口为267638人,芒市常住人口为439931人,龙陵县常住人口为272769人,镇康县常住人口为172879人,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常住人口为285683人,沧源佤族自治县常住人口为160262人,西盟佤族自治县常住人口为87291人,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常住人口为144693人,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常住人口为441455人,勐海县常住人口为353720人,景洪市常住人口为642737人,勐腊县常住人口为304950人,中缅边境19个县(市)常住人口共为5075418人。中国与缅甸交界的边境县(市)共有20多个民族,即汉族、藏族、独龙族、怒族、傈僳族、白族、普米族、纳西族、回族、彝族、傣族、哈尼族、佤族、景颇族、德昂族、阿昌族、拉祜族、布朗族、苗族、壮族、基诺族、瑶族等,满族、蒙古族、锡伯族、布依族、水族等也有少量分布。中缅边境民众大抵共有11类职业群体,即农民、牧民、农垦人、商人、护边员、边防部队官兵、海关关员、民警、政府管理人员、交通运输人员、文化产业人员等,承担着稳边兴边护边的重要责任。可以看出,中缅边境特殊的地理环境和人文因素,决定了铸牢中缅边境民众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容、路径与内地、东中部地区相比侧重点都有所不同。

二、铸牢中缅边境民众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容

兰州大学徐黎丽教授等认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首先需要弄清楚“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容。而中华民族共同体内容具体体现在共同的国家疆域、共同的居民身份、共同的经济生活、共同的历史记忆、共同的语言文字、共同的价值体系、共同的政党政权和共同的精神家园等8个方面,这些内容分别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过程中发挥着生态、人本、经济、传承、交流、规范、领导和凝聚作用[2]。笔者深以为然。2021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地处祖国西南边陲的沧源佤族自治县边境村老支书们回信,勉励他们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引领乡亲们建设好美丽家园,维护好民族团结,守护好神圣国土[3]。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事关方向方位、事关关键要害、事关行稳致远,为中缅边境地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把脉定向,为铸牢中缅边境民众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根本遵循。铸牢中缅边境民众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于实现中缅边境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维护民族团结、守护边境安全稳定等都具有重大意义。也就是说,对于中缅边境民众而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容和使命,就是建设好美丽家园,维护好民族团结,守护好神圣国土。

(一)建设好美丽家园

进入21世纪以来,兴边富民行动从全面推进到深入实施,中缅边境地区呈现出一幅“发展快、基础牢、产业兴、边疆稳”的生动画卷。中缅边境民众在党的光辉照耀下,探索出了一条沿边地区跨越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之路。2016年,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生产总值63.05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9.4%;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1.08亿元,增长12.8%;旅游业总收入15.4亿元,获得“中国乡村民宿发展示范县”称号,位于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的景迈山景区入选中国最具价值旅游景区[4]。2017年,镇康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43.8亿元,同比增长10.6%;农业总产值18.64亿元,同比增长6.3%;实现工业总产值42.44亿元,同比增长31.4%;边境旅游业呈现良好发展势头,接待国内外游客142.9万人次,实现旅游业总收入14.64亿元,同比增长45.7%[5]。2018年,泸水市完成生产总值57.5亿元,增长10.1%;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1.6亿元,增长7.1%;农业总产值完成12.3亿元,增长6.3%;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25196元、6530元,同比分别增长9%、9.7%[6]。2021年,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实现生产总值58.35亿元,增长10%;完成县内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在普洱市排名第一;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支出同比分别增长24.1%、23.62%。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31515元、14742元,同比分别增长11.2%、12.39%[7]。奋进在新时代,中缅边境民众要继续扎实推进兴边富民行动,建设好美丽家园,重点做好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公共服务、生态保护和社会治理等工作,找准特色优势,精准聚焦产业,加快推进边境口岸城市、中心集镇和边境小康示范村建设,推动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不断提升沿边地区的吸引力、辐射力和带动力。

(二)维护好民族团结

走在新时代,中缅边境民众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深化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扎实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创新发展。2018年,普洱市被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独龙江乡被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2019年,沧源佤族自治县和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被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瑞丽市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日纪念馆被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2021年,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被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腾冲市和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被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市)。2022年,林芝市和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被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市),盈江县被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8]。由此可见,自2018年以来,中国西南边疆与缅甸接壤的7个州(市)中,4个州(市)被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市),5个县(市)被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市),1个乡被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乡,1个单位被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呈现了中缅边境和谐的民族关系和蒸蒸日上的民族团结事业。此外,中缅边境地区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成绩斐然。如泸水市同心社区居住着来自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福贡县、泸水市的搬迁群众1124户4224人,有汉族、傈僳族、怒族、白族、普米族、藏族等11个民族,“大家不分彼此,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像一家人一样,团结守望,共同建设美好新家园。[9]”前景美好,未来可期。中缅边境民众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学习推广示范州(市)、县(市)、乡(镇)、教育基地的先进经验,持续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共同团结奋斗,全心全力维护好民族团结,进一步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三)守护好神圣国土

中缅边境民众世代生活在边疆地区,有着光荣的爱国主义传统。发生在1911年的“片马事件”和1934年的“班洪事件”曾经震惊中外,充分表明了中缅边境各族人民反抗外来侵略和维护祖国领土完整的坚强决心。抗日战争时期,阿佤人民积极投身滇缅公路、滇缅铁路的修筑,组建耿马沧源支队、佧佤山游击支队、佧佤山特区自卫支队和班洪自卫支队等抗日游击队,有力配合了政府军队的对日作战,为滇西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贡献。新中国成立后,佤族人民从告别原始社会生活,到整个民族摆脱贫困,取得了千年跨越的历史性成就,心向党、心向国家的信念更加坚定。守护好神圣国土是“国之大者”,事关治国安邦大计,事关边疆民族地区繁荣稳定,事关边境民众安居乐业。近年来,缅甸北部地区持续不断的武装冲突给我国边境地区的安全稳定带来了严重影响。中缅边境地区各级相关部门须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加强边境安全系统应对体系建设,健全制度机制,不断提升预防意识的主动性、应急处理的协调性和应急体系的系统性,把强边固防工作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重要议事日程,切实为西南边境的安全稳定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保障。同时,要以沿边乡镇、抵边村寨为主体,对民众深入开展国防教育和边防教育,使国家、国防、国门意识深入人心的同时,树牢边境民众“为国守门、为国把关”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守护好神圣国土,在捍卫国家主权和维护安全稳定中体现担当、贡献力量[10]。

三、铸牢中缅边境民众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

根据中缅边境地区地理、人文的实际情况,结合铸牢中缅边境民众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容,我们提出铸牢中缅边境民众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普遍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党政军警民合力强边固防。

(一)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中缅边境虽然打赢了脱贫攻坚战,摆脱了绝对贫困,但是,由于底子薄、基础差,所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依然面临严峻的形势。如果产业项目抓不到根本,或者在服务产业发展中不改变重项目申报轻实施管理的现象,一旦中缅边境民众的收入减少,而支出持续增加,再遇上自然灾害,那规模性返贫的问题就有可能出现,从而影响中缅边境民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深度,不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因此,需要运用好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通过产业帮扶、人才帮扶、就业帮扶、教育帮扶和金融帮扶等措施,扶志扶智,切实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防止规模性返贫。此外,我国通常将边境线以内0-20公里范围的居民称作边民,在政策执行中,现行的边民补贴政策是对边境线以内0-3公里范围内抵边民众的生活补助,对于改善抵边民众的生活,增强抵边民众守土固边的积极性发挥了较好的作用。随着边疆治理的深入推进,边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公平合理的期望值不断增强,边民补贴标准不高和补贴范围偏窄的问题日益凸显。建议国家加大对边境民众的转移支付力度,逐步提高补贴标准,并考虑把边境线20公里以内的边境民众统一纳入补贴范围,以期更好助力铸牢边境民众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更为重要的是,在一体谋划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过程中,要强化兴边富民行动,更加重视铸牢中缅边境民众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民族工作的主线贯穿于兴边富民行动的全面实施之中,促进中缅边境地区高质量发展,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兴边富民行动紧密结合,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更加注重生态环境保护等工作相得益彰。特别是通过补齐基本公共服务短板,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从而为实现“兴边、富民、强国、睦邻”做出新贡献[11]。

(二)全面推广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文化作用。从纵向角度看,通过不同区域、不同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沉淀,由普通话和规范汉字构成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成员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文字。从横向角度说,不同民族的语言文字仍然是不同区域民众日常生活的交流工具,发挥着沟通本区域本民族内部成员和传播中华区域文化的作用[12]。中缅边境19个县(市)中,有6个是民族区域自治县,各个民族语言文字特别是民族语言仍然在日常生产生活中广泛地使用和传承。比如佤语就是沧源佤族自治县、西盟佤族自治县、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澜沧拉祜族自治县、镇康县等30余万佤族民众在日常生产生活中普遍使用的语言。全面推广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同时注重不同民族语言文字的交流使用,不仅能够有效铸牢边境民众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能够发挥促进各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的作用。文化认同是边境地区安全稳定的重要基石,也是铸牢边境民众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而语言文字是文化认同的重要标志[11]。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基础,中华文化是维系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重要纽带。全面推广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不仅能使中缅边境民众正确认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更好地学习中华文化,准确理解国家的政策,潜移默化地增强他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而且有利于在中缅边境民众之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他们的文明素养和科学文化素质,使之更好地融入国家治理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国家发展大局,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植根中缅边境民众心灵深处。

(三)党政军警民合力强边固防

2018年4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关于新时代加强党政军警民合力强边固防的意见》,提出了党政军警民合力强边固防的意见[13]。中缅边境各县(市)主动顺应边境形势的新变化,不断健全党政军警民“五位一体”联动维稳机制,长效开展边境维稳管控。以镇康县、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和沧源佤族自治县为例,三县在2018年健全情报信息搜集、研判和运用工作机制,处理各类情报信息1.39万条,整理上报1357条,形成研判专刊126期;强化立体防控,大力实施“千人布网万人维稳”人防工程,招录1340名边境管控专职辅警,组建边境护村队7支120人,物建边境信息员2800余名;投资1.13亿元加强智慧边境技防建设,建成一批视频监控系统;实施物理拦阻设施物防工程,在重点界段新建铁丝网2.4千米,建成拦阻桩256个,拆除非法便桥16座,拉封警戒带8千米,建成抵边警务室12个,维护了边境安宁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14]。瑞丽市通过严格坚持党政军警民“五位一体”融合发展,建立健全党委、政府、军队、警方、群众合力管边治边长效机制,出台《边防委员会联席会议制度》,把强边固防内容写进沿边村寨村规民约,大力开展“红旗飘飘”“红色喇叭”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各民族群众的国家、国民、国防、国门、国土意识得到了空前提高[15]。随着中缅经济走廊建设的深入推进,随着新时代开发边疆战略的深入实施,影响中缅边境安全稳定的因素日益增多,中缅边境面临着来自各方面、多样化的安全威胁和挑战。中缅边境民众需要凝心聚力,走好党政军警民合力强边固防的路子,推动党政军警民联防联管,筑牢中缅边境边防的铜墙铁壁,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坚实支撑和有力保障。

瑞丽市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曾经四次按下“暂停键”,边城傣乡众志成城,用“疫情不退我不退”的坚强决心,形成了“党员守边境、干部进网格,军民齐抗疫”的强边固防大格局,筑牢祖国西南边境防疫抗疫的屏障[16]。2022年2月,镇康县“2·23”疫情发生后,在国家指导组和云南省专家组的精准指导下,镇康县立即开展封控隔离、流调溯源、医疗救治、核酸检测等工作,疫情得到了有效处置。到2022年3月18日,镇康县逐步从疫情应急处置状态转向常态化疫情防控状态,除主城区封控区和封闭管理以外的75个网格区域,已有8215户居民恢复生产生活秩序,84家重点企业恢复生产,53个重大项目复工,南伞主城区132家个体商户恢复营业,南伞口岸通关业务逐步恢复[17]。针对近期新冠肺炎疫情呈现点多、面广、频发的特点,中缅边境民众绷紧边境疫情防控之弦,坚持“动态清零”总方针,压实属地、部门、单位、个人四方责任,把疫情防控工作抓细抓实抓到位,坚决筑牢外防输入防线。勐腊县加强口岸、边境一线的管控,高标准落实好边境疫情防控各项措施,牢牢守住疫情不输入不反弹不外传的底线;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疫情防控指挥部持续加强口岸通道疫情防控通关流程,关键环节增加专业力量,确保人员、车辆、货物、运输、场所等重点环节闭环管理。同时关口前移,与缅甸佤邦建立联防联控机制,筑牢外防输入防线;芒市紧紧围绕“外防输入、内防反弹、严防输出”要求,统筹推进疫情防控、边境管控各项任务,举全市之力阻击新冠肺炎疫情;泸水市片马镇成立由党政军警民组成的550余人的疫情防控队伍,轮流值守口岸、边境防控卡点、抵边联防所,因时因势调整工作着力点和应对举措,做好疫情精准防控,有序抓好生产生活[18]。通过党政军警民合力抗疫,不断开创中缅边境强边固防和疫情防控工作新局面,坚决打赢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阻击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猜你喜欢
常住人口民族团结边境
边境扬威
边境小城马斯特里赫特
守卫边境的“帕米尔雄鹰”
民族团结之歌
北京城市副中心:常住人口控制在130万以内
2015年上海市常住人口首现负增长
让民族团结之花愈开愈艳
关于做好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实践与探索
创民族团结和谐之先
上海2008年常住人口1888万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