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社区参与社会化养老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

2021-12-31 07:03刘苓君李含伟
西北人口 2021年1期
关键词:范畴社会化意愿

刘苓君,李含伟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管理学院,上海201600)

为了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我国开始了城镇化建设,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由“村改居”及“村居合并”形成的农村社区,虽然居住形式由原来的自然村落变成了社区,但农村社区原村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政策安排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1]。随着我国老龄化现象不断加深,老年抚养比逐年攀升,加之农村青年劳动人口的异地迁徙导致农村社区中以家庭为核心的养老模式面临着巨大的压力[2],社会化养老的发展能够有效地替代和弥补家庭照料的不足[3]。然而,现在农村社区的社会保障水平较低,很多农村社区的老年居民由于对社保养老等政策不了解而游离在制度之外,处在社会化养老失灵的状态[4][5]。因此,本文将厘清和甄别使农村社区陷入社会化养老参与困境的原因,将有助于农村社区社会化养老服务的长远发展,让农村社区的老年人也能够老有所养、老有所依。

一、文献综述

农村社区是指为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对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限制,打破原有农村地域内的村庄界限,对村庄进行拆迁合并规划和建设而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6]。虽然村民从原来的村庄搬进居民社区,但是农村社区在制度架构、组织运行管理等方面既不同于传统的自然村庄,又有别于城市社区。农村社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社区公共资金的分配和使用模糊,导致农村社区的社会保障发展水平较低[7]。

《“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中提到要建立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社会化养老就是实现养老服务的多主体参与和多元化供给,以期为老年人提供高质量养老服务的老年福利制度[8]。有学者提出可以将养老服务行业交由市场实现产业化[9][10],但我国面对着“未富先老”的国情,完全市场化会导致养老服务价格升高,很多老年人享受不到养老服务,尤其是在资源匮乏的农村社区。所以社会化养老体系建立的过程中一定要明确政府、市场、家庭这三个主体的责任边界。

目前关于国内农村社区社会化养老的研究并不多,主要分为理论探讨和实证调查两个方面。

(一)农村社区社会化养老的理论探讨

关于农村社区社会化养老的理论分为三种研究角度:在传统文化的角度,于书伟提出“孝文化”是维系基本养老结构的稳定的伦理基础[11],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农村社区中家庭养老占据主要地位,这也成为其发展社会化养老的最大阻碍[12];也有学者站在文化合理性的角度指出农村社区保留着乡村共同文化习俗,这种文化上的统一性能够强化制度信任,便于推进社区养老合作[13]。在经济基础的角度,社会化养老资金筹集困难是所有社会福利问题的根源性问题[14],有学者在调查中发现村集体的经济实力是农村社区养老服务运作成功的重要原因[15],我国农村社区经济生产分散,经济实力弱,导致其承担养老服务的能力不足,而政府补贴、社会捐赠的资金对于农村社区养老服务的建设来说只是杯水车薪。在政策法规的角度,我国社会化养老政策存在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在制定养老保障法律政策时应该兼顾到政策法律的基本性和农村社区的特殊性[16][17]。

(二)农村社区社会化养老的实证调查

关于农村社区社会化养老的实证调查研究分为两类:一类是从不同的理论视角研究老年人选择社会化养老模式的影响因素:吴海涛、宋嘉豪[18]从人口特征的视角开展研究,在个体、家庭以及社会福利三个层面通过实证分析比较老年人对于社会化养老模式的选择倾向;吴海盛、邓明[19]从村庄内部差异视角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分析,发现家族网络、村居的组织形式以及政治因素对于农村社区老年人养老模式的选择都具有显著影响;杨桂宏、孙萍萍[20]从社会态度角度分析,发现农村居民的自我生活状态评价与其社会化养老意愿成反比。另一类是研究某一特定老年群体的社会化养老意愿:郝金磊、贾金荣[21]对失地农民的养老模式选择意愿进行实证分析发现他们更青睐多元化的养老模式;胡斌、朱蓓、刘毅等[22]发现空巢老人的养老意愿受到学历、自身健康情况等因素的影响,并且七成空巢老人更倾向选择家庭养老。

综上所述,关于农村社区社会化养老的研究已经有了初步的规模,但是从研究的方法来看,大多数的研究都是根据实地调研数据进行的定性分析,缺乏扎根于老年群体实际需求的质性分析;从研究的空间来看,缺乏一种能够关注到情景过程的结构框架。因此本文采用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对养老群体的养老需求进行剖析和归纳,揭示农村社区老年人参与社会化养老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途径,以期为农村社区老年人的社会化养老体系构建以及养老服务的创新和优化提供一份参考。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

扎根理论是一种广泛应用的质性研究方法,核心思想是通过对原始资料的规范整理和分析,最终形成合理的理论模型。扎根理论主要包括三大学派,分别是经典扎根理论、程序化扎根理论以及构建型扎根理论。扎根理论的不同学派对编码过程的定义也不同,以Glaser 为代表的经典扎根理论学派将数据的编码分为实质性编码(包括开放性编码与选择性编码)与理论编码。而以Strauss和Corbin为代表的程序化扎根理论,则将编码分为开放性编码、主轴性编码与选择性编码。有学者在研究中指出不同的认识论是导致扎根理论各个学派之间差异的原因[23],但无论哪个学派都一直秉持理论来源于实践并指导着实践的“扎根精神”。

一个完整的扎根研究要包含理论构建和理论验证两个相互衔接的阶段[24],本文在理论构建阶段采用程序化扎根理论的方法进行编码并构建理论框架,在理论验证阶段采用实证分析的方法检验前文定性研究的结论。

(二)受访样本

山东省是最早开始城镇化建设的省份之一,通过村庄合并建设新型农村社区。依据《山东省农村新型社区和新农村发展规划(2014~2030年)》,全山东省共规划农村社区12818个,涵盖行政村74250个,截至2013年全省已建成5190个农村新型社区[25],因此选择山东省进行农村社区参与社会化养老意愿的研究有一定的代表性。研究农村社区老年人参与社会化养老意愿时要关注到这个问题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复杂性在于老年人对于社会化养老的理解程度,特殊性主要体现在老年人受到身体机能的限制,言语表达能力较弱。因此,在研究的时候要选择到合适的目标,访谈时同时考虑访谈对象所属的地区和年龄层次,本文选取样本遵循以下原则:①年龄在60岁及以上;②能够清晰地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③农村社区的居民。在开始访谈之前与受访老人做好说明,具体访谈内容见表1。本文对来自济南市槐荫区、市中区、天桥区、历城区、长清区五个行政区中随机选取的6个农村社区中的36名老人进行了一对一访谈,其基本信息如表2所示。

表1 访谈提纲

表2 受访样本基本情况

三、理论构建

(一)编码过程

在本小节,将访谈的音频整理成36份文字稿导入质性分析软件nvivo11中,随机抽取了30份进行扎根编码,预留另外6份原始材料用作理论饱和度检验。在程序化扎根理论的指导下对原始资料进行分析和持续比较使之概念化和范畴化,再通过进一步提炼建立各个概念与范畴之间的联系,最终建立理论框架,研究过程中不掺杂任何主观思想,严格扎根材料进行分析。具体的编码过程及结果如下。

1.开放性编码

开放性编码是指对原始资料的内容逐字逐句进行辨析、比较和归纳出不同概念和范畴的一个过程。为深入挖掘农村社区老年人的社会化养老意愿,在对访谈记录进行开放性编码时逐行逐句进行编码,对于语义不明的记录进行排除,通过对原始语句的概念化和抽象化最终得到55个初始概念(a1~a55)和18个副范畴(b1~b18)。

表3 编码过程

续表

2.主轴性编码

主轴性编码是将开放性编码中的各个范畴按照一定的逻辑进行专业分析和提炼,归纳为不同的主范畴,并明确他们之间存在怎样的相关关系,因此称为“轴心”或“主轴”。本文将前文的18个副范畴归纳整理为4个主范畴:个人状况(C1)——对应传统观念、养老心态、生理状况、心理状况、同辈影响;家庭情况(C2)——对应经济情况、代际关系、配偶情况、子女情况;社会环境(C3)——对应公共体育服务、监督管理、宣传推广;机构状况(C4)——对应服务水平、社交娱乐、地理位置、食宿水平、医疗服务、心理护理。具体的编码过程中各个节点的参考点数、覆盖率以及Pearson相关系数如表3所示。覆盖率是指编码节点的文字数量占编码所在文稿总字数,Pearson相关系数是指节点间所呈现出来的相关关系,由表3 可见Pearson 相关系数均介于0.930~0.995 之间,呈现出强相关关系。结合编码点数、覆盖率以及Pearson相关系数可以看出,a1养儿防老、a8患有老年常见病、a10自理能力以及a17收入来源是比较关键的因素。

3.选择性编码

选择性编码是用“绘制故事线”的方法,将所有相联系的概念归纳到理论模型中,并梳理主范畴与核心编码的关系结构。确定核心范畴主要考虑:①核心范畴的核心性及与主范畴的相关性;②核心范畴的出现频次;③核心范畴的解释力。结合核心范畴的确立标准,我们将“农村社区老年人参与社会化养老的意愿”确立为核心范畴。这一核心范畴受到个人情况、家庭状况、社会环境以及机构状况四个主范畴的影响,具体的影响路径、关系结构及内涵见表3。

表4 核心范畴与主范畴的关系结构

4.理论饱和度检验

在完成访谈和编码后,对现有的资料和理论假设进行持续的分析、修改和补充,没有发现新的概念或者关系。为了保证本研究的精确性和代表性,对预留的6位老人的访谈材料进行专业的饱和度检验。结果显示并没有出现新的元素、概念和关系,由此判断本研究已经达到理论饱和状态。

(二)理论模型的构建

通过梳理主范畴与核心范畴相互作用路径以及关系,构建出农村社区老年人参与社会化养老意愿的影响因素模型,如图1 所示。考虑到不同的范畴涉及不同的主体,在此模型中梳理出了社会层面、使用者层面以及养老服务供给方三个层面。社会层面主要包括社会环境对个人状况和家庭情况带来的影响,以及社会环境对机构状况这一范畴的调节作用;使用者层面包括老年人的个人状况以及家庭情况对养老模式的参与意愿产生直接影响,同时这两者之间也相互影响;养老服务的供给方层面主要指机构状况这一范畴内涉及的六个要素。

(三)模型阐释

参照上文表4主范畴关系结构表以及图1模型图,对影响农村社区老年人社会化养老参与意愿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路径做如下阐释:

1.路径1:个人状况→参与社会化养老的意愿。受访老人的个人状况主要包括传统观念、养老心态、生理状况、心理状况以及同辈影响五个方面。传统观念中最显著的就是“养儿防老”等以“孝”为底蕴的文化思想,给老年人带来了最基本的养老保障[26]。老年人的养老心态主要是指老年人如何看待老年生活的意义,被访老人N06表示“步入老年……就应该享享清福,不给别人添麻烦自己有钱有闲就去找个好的疗养院住……图个清心”;另一方面也有被访老人N11表示“……退休之后闲不住,我想回归家庭给子女帮忙照顾照顾孩子。”生理状况和心理状况是决定老年人选择养老模式的重要因素,一方面有部分老年人基础疾病较多或者做过大型手术,需要专业的护理服务就不得不选择养老机构来养老;另一方面有被访老人表示自己对家人依赖感较强无法接受去养老院养老。另外,在研究过程中发现农村社区老年人受身边同辈人群影响较大,如被访者N23表示“身边差不多年纪的都是在家里养老……没听说谁自己去养老院了,(自己)去了连个说话的朋友都没有”。

2.路径2:家庭情况→参与社会化养老的意愿。家庭情况主要包括经济情况、代际关系、配偶情况以及子女情况四个方面的影响。经济情况主要指老年人的日常开销、收入来源以及儿女的经济情况,经济情况较差的老年人更倾向选择花费较少的家庭自我养老。代际关系也是影响老年人参与意愿的重要因素,如被访者N13表示“……孩子们都在外地,没有时间回来,万一有个急病没人照顾,我住养老院都安心一些”。配偶的情况主要包括配偶的自理情况和婚姻关系,一部分老年人因为丧偶容易感到孤独选择去机构养老;子女情况主要是指子女的养老能力,主要包括时间、精力和经济支持,如被访者N19提到“孩子工作刚稳定经常加班,还要照顾孙子……不想拖累他们”。

图1 农村社区老年人参与社会化养老意愿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路径模型

3.路径3、4:社会环境→家庭情况/个人状况→参与社会化养老的意愿。社会环境主要包括公共体育服务、政府的监督管理和推广宣传三个方面。老年公共体育服务的发展水平是农村社区老年人较为关注的因素,适当的体育锻炼能够调节生理和心理健康[27],受访者N28提到“干农活习惯了,老了也闲不住,希望去养老院也能有个让老年人健身活动的地方生活能有个盼头”。农村社区老年人极易受到同辈人群的影响,政府应通过有效的监管提升社会化养老模式的社会评价,受访者N2提到“……身边经常有人提到有些地方(养老院)虐待老人,去了生病也没人管,还挺害怕的”,表示希望能够加强养老机构的规范性管理。在推广宣传方面主要是农村社区老年人对养老保障相关的政策机制不了解,需要基层工作人员积极的宣传推广以消解老年人对养老社保政策的“陌生感”,进而提升对社会化养老的认可度。

4.路径5:社会环境→机构状况→参与社会化养老的意愿。这一路径主要是政府通过政策工具对养老服务提供方的监管和约束,会间接地影响到老年人参与社会化养老的意愿。受访者N24 表示,“我们也想去养老院有吃有喝的,主要怕收费太贵了,政府和社会能给我们农村人一些补贴,才敢考虑”。还有受访者表示,担心自己付了钱享受不到该享受的养老服务,还陷入投诉无门的窘境,希望政府部门能够严格审查养老机构的经营资质和服务质量。

5.路径6:机构状况→参与社会化养老的意愿。机构状况这一范畴包含服务水平、娱乐活动、地理位置、心理护理、食宿水平以及医疗服务六个方面。服务水平直接影响老年人的养老感受,被访者N30提到“感觉养老院住起来都差不多,主要是服务好不好……对我们老人有没有耐心”;有住过养老院的被访者N4 表示“……不会再去(养老院)了,每天就是吃饱了坐着,没有娱乐活动就跟蹲监狱似的”;还有老年人很关注机构状况的地理位置,一部分表示喜欢远离市区僻静的疗养地,一部分关注机构状况的周边配套,如N12提到“我觉得弄个社区养老挺好的,距离家近而且还有诊所,很方便”。有研究表明专业心理精神护理能够有效地调节老年人的健康水平,提升老年人晚年生活的品质[28],农村社区的老年人大多属于空巢家庭,有较为强烈的心理需求。食宿水平以及医疗服务是关乎老年人自身健康的关键因素,随着生理机能的衰退老年人越来越关注衣食住的水平以及医疗条件,如N35提到“……甭管在哪里养老,老年人就怕有个病有个灾的,吃好喝好、有靠谱的医生靠谱的医院才是硬道理”。

四、理论验证

(一)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发放

扎根理论的模型构建完成后,本章将对其进行验证性研究,依据前文的研究结果编制了“农村社区老年人社会化养老的参与意愿”的调查问卷。问卷共有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基本信息,包括被调查者的年龄、性别、受教育年限、个人年收入;第二部分是变量测量部分,使用里克特五级量表进行设置。测量指标的设计围绕前文三级编码进行设计,其中包含个人状况、家庭情况、社会环境以及机构状况四个维度的18个题项,和1个因变量(Y)参与社会化养老的意愿,具体的问卷测量指标与说明见表5。本问卷历时三个月发放问卷420份,回收问卷413份,剔除无效问卷7份,得到有效问卷406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6.7%。

(二)实证分析

1.问卷的信度和效度分析

问卷的信度是反映问卷数据一致性和稳定性的系数,主要观测克隆巴赫系数值;问卷的效度主要是指问卷测量的有效程度,即问卷的有用性和准确性,主要观测KMO 检验以及巴特利特球形检验。通过SPSS23检测问卷的信度和效度,结果如表4所示:问卷整体克隆巴赫系数值为0.969,各个模块的克隆巴赫系数值也均大于0.7;问卷总体的KMO 值为0.898,各个模块KMO 值也均大于0.7,巴特利特球形检验Sig值显著,说明此问卷信度和效度良好。

表5 问卷的测量指标与说明

表6 信度效度检测结果

2.相关性分析

以前文四个维度中共计18 个题项为自变量,以农村社区老年人参与社会化养老的意愿为因变量,在SPSS23中将18个自变量依次与因变量进行Pearson 相关分析,结果如表5所示:18个因素都与因变量存在相关关系,其中生理状况、配偶情况、食宿水平与农村社区老年人参与社会化养老的意愿高度相关关系(r>0.8);其他因素有中等程度相关关系(0.8>r>0.4)。

表7 变量指标相关性分析(N=406)

由以上分析结果可知,18个因素与农村社区老年人参与社会化养老意愿均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实证分析的结果与扎根理论研究的结果相一致,农村社区老年人参与社会化养老意愿的扎根理论模型到了验证。

五、结论与讨论

农村社区是近年来不断涌现的新型居住形态,农村社区养老服务的发展存在着薄弱、分散的问题,这种组织再造化的农村社区管理模式也对养老服务带来了新的挑战。依据前文研究结果,本章提出农村社区社会化养老建设的建议。

(一)推动农村社区中传统养老观念的现代化转变

为了缓解养老压力,公立私立养老服务机构数量都在不断增加,据民政部统计,截至2018年全国养老服务床位共计746.4万张,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30.9张,远远低于发达国家50至70张的水平,在这样养老床位紧缺的情况下,却出现了城市养老“一床难求”而农村养老机构床位大量闲置的状况[29]。依据前文研究了解到,农村社区老年人受传统养老观念和心态的影响较重,更依赖家庭养老,对社会化养老存在抵触心理[30]。因此,推进传统养老观念的现代化转变,是实现城乡养老服务利用率均衡发展的润滑剂,也是缓解人口老龄化压力的必由之路。养老观念的现代化转变不等于摒弃传承多年的优秀道德文化,而是应该对传统“孝”文化的内涵进行嵌入和重构,不应将“老无所依”现象的出现归咎为某一家庭成员的道德责任缺失,应视作是社会养老责任的缺失。促进养老主体由家庭走向社会的现代化转变,为农村社区老年人树立养老服务多元主体责任观。

(二)借助农村社区社会组织优化社会支持

根据民政部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社会组织总量86.6万个,其中农村社区社会组织增速加快并且在农村社区治理中的作用不断扩大[31]。在这种情况下,应该借助农村社区社会组织来优化养老服务的社会支持。依据前文分析,农村社区中保留的共同文化习俗使得农村社区老年人的养老意愿容易受到身边人的影响,通过农村社区中的社会组织来优化养老支持更容易被接受。据民政部统计2019年全国社区养老照料机构和设施共计6.4万个,其中农村地区4.4万个,农村社区养老服务覆盖率不断攀升。在养老服务资源充足的情况下,应借助农村社区中的社会组织将养老需求与养老资源结合起来,将社区自治与社会共治结合起来。通过宣传、开放日等手段让农村社区的老年人了解到社会化养老服务的优点,让养老问题从家庭中走出来;通过农村社区社会组织协调养老服务资源的分配,让养老服务走向专业化和社会化。

(三)强化政府引导与监管,注重政策制度的公平性

政府对养老制度和机构的监督管理以及引导行为能够显著地影响居民参与社会化养老的意愿[32]。依据前文分析,“乱收费”“虐待老人”的乱象是农村社区老年人的关注点,在养老服务逐步向市场化过渡的过程中,政府的监督和管理是培育良好养老服务市场的必由之路。然而,在农村社区中仍然存在着老年人对养老保障制度和政策认识不足、养老机构负面新闻层出不穷,养老服务监管责任不清晰等问题[33]。在农村社区养老服务体系的建立阶段,政府应首先做好宣传与科普工作,消除农村社区老人对养老政策和制度的“陌生感”;随着农村社区养老服务内容和规模的扩大,应逐步建立包括卫生、收费以及服务水平等方面多层次的监管体系。

(四)升级养老服务设施,用专业化的服务塑造核心竞争力

依前文所述,食宿水平、居住环境、服务水平、精神护理、地理位置以及医疗服务影响着农村社区老年人参与社会化养老的意愿。我国目前公立与私立养老院并存,在农村社区养老院以公立为主,与私立相比公立养老院在政府的支持下在价格、医疗及监管等方面享有更多的优势,但是在经营过程中却并没有凸显出自己的优势。养老服务机构在经营过程中应注重优化养老服务的水平和质量,食宿不应停留在吃饱穿暖,而应该关注到饮食的营养结构和睡眠质量;精神护理的方面不应仅仅停留在心理疾病的特殊照顾,而应该关注积极的心理引导对老年人带来的正面效应等。同时,虽然农村社区的社区服务中心建设刚刚起步,但合作医疗机构的服务水平、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也应纳入一个能够量化体系之中,让专业化的服务成为养老供给方的竞争标的。

猜你喜欢
范畴社会化意愿
健全机制增强农产品合格证开证意愿
批评话语分析的论辩范畴研究
牵手校外,坚持少先队社会化
正合范畴中的复形、余挠对及粘合
Clean-正合和Clean-导出范畴
行政权社会化之生成动因阐释
充分尊重农民意愿 支持基层创新创造
高校学生体育组织社会化及路径分析
公共文化服务亟须推进社会化
An Analysis on Deep—structure Language Problems in Chi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