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还是市场:农民工流动的有效性
——基于信息级联的研究

2021-12-31 07:03任义科杜海峰
西北人口 2021年1期
关键词:级联农民工流动

任义科,王 彬,杜海峰

(1.山西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山西临汾041004;2.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西安710049)

一、引 言

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提出为推动农民工有序流动提供了制度保障。然而,在实际的流动过程中,农民工由于信息不完全和风险规避心理,偏好参照于先行者的示范行为或他人的流动决策[1-4]。已有大量研究表明,农民工的求职渠道主要依赖于社会网络所传递的就业信息,只有少数农民工通过其他方式进行选择[5]。尽管求职方式有所差异,但对于农民工而言,增加收入与提升职业阶层一直是他们关注的基本目标[6]。因此,探讨求职方式对务工效果的影响机制对促进农民工获得高收益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政策五:10月1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及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印发《“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旅游基础设施提升工程建设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的建设目标是:到2020年,支持一批“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的旅游基建投资项目建设,提高可进入性和接待能力,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

近年来,学者更为关注利用网络求职对农民工流动的影响。对于农民工而言,存在两种类型的网络:一类是农民工与他人之间的个体中心网络,另一类是与农民工相关的整体网络。前者主要从质和量两方面展开研究:质表现在强弱关系构成,量表现为关系规模或数量。在强弱关系方面研究发现,弱关系更有利于职业阶层或收入的提高[7][8];但也有研究表明,与弱关系相比,强关系在求职中的作用更大[9];还有研究发现,职业流动与强弱关系无关[10]。在网络规模方面,有学者发现,网络规模的提高有助于农民工进入较高职业阶层[7];网络规模与务工距离正相关[11],但与工资收入负相关[12]。然而,有学者却认为,农民工工资收入与社会网络几乎没有联系[13];即使有联系,发挥作用的只是在寻找工作中实际帮助而非潜在的关系网络[14]。这些研究聚焦个体中心网络对农民工流动收益(如收入、社会地位等)的影响,但并未得到一致的结论。

后者主要侧重于研究农民工整体社会网络的结构特征,这些研究主要集中于两种视角:一是农民工与他人之间的网络结构研究。学者通过分析农民工的社会支持网络与社会讨论网络的三方组结构、关系密度、出度、入度、聚类系数等指标,发现差异性网络结构对农民工社会融合的潜在影响[15]。也有学者利用无标度、中心性、结构洞等网络指标研究农民工人际关系传播的网络结构,发现农民工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存在地位差异,“意见领袖”在网络中占据重要节点位置[16]。然而,这些研究是利用微观调查数据对农民工社会网络结构进行探讨,且未涉及对农民工务工效果的影响。二是农民工流动所引致的流出流入地的城市网络结构研究。目前,学界主要关注农民工流动网络的空间分布结构,并揭示了一定的人口流动规律[17-19]。也有少数学者利用网络相关性、无标度、核心—边缘结构、小世界特征等指标研究农民工流动规律,发现农民工趋向于向大城市流动且呈扎堆趋势,流动行为存在盲目性等特点[20]。这些研究已经从宏观角度对农民工流动进行探索,但尚未关注由于流动所引致的城市间网络中所隐含的信息级联现象,这为本文把微观调查与宏观数据相结合,揭示农民工流动有效性的深层机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

随着求职经历的增加、行业门槛性的提高和选择性的增强,农民工越来越重视市场信息的作用[5][21]。从个体中心网研究发现,与市场信息相比,农民工利用关系网络获得的工资收入、职业阶层都较低[12]。但鲜有研究比较整体网络信息级联与市场信息对农民工流动的影响。事实上,宏观层面的信息级联与微观层面个体间人际关系本质上都是社会网络[22],因此本文以个体中心网络为桥梁,对比分析信息级联、人际关系与市场信息对农民工务工效果的影响,试图回答以下问题:1.农民工流动网络是否存在信息级联?2.以信息级联为表现的网络机制还是市场机制更有利于提升农民工流动的有效性?为此,本文根据农民工调查数据和各城市官网数据,构建了农民工流出流入地的整体网络。结合整体网络和个体中心网络的研究方法,验证了流动网络中的信息级联现象,揭示了农民工流动有效性的深层机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综上所述,在经过本教研室的充分准备及论证后开展的案例教学,不仅培养了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且也锻炼了教师的教学能力,提高了教学效果。

二、文献回顾

在社会网络文献中,大量研究验证了关系网络对劳动者求职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如,Granovet⁃ter(1973)[23]认为,在求职过程中,利用弱关系能够帮助劳动者获得更多的就业信息,以此提出了“弱关系假设”理论;同样,立足于中国国情,Bian(1997)[24]则揭示了在信任与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强关系更有助于求职者获得工作机会。无论是强关系还是弱关系,都在劳动者求职中起到了实际的促进作用[25]。尤其是对于处在社会边缘的农民工群体来说,能否在城市中找到一份工作并扎根、立足于社会,其自身的人际关系发挥着重要作用[26][27]。总体而言,多数研究认为,关系网络有助于提高农民工求职成功的概率[20][28][29]。但是,也有少数学者研究表明,农民工能找到什么工作与社会网络没有关系[30]。

借鉴Zhou等(2016)[42]的研究思路,本文运用三方组构建农民工流动信息级联的理论模型,其做法有利于观察流动个体间级联的产生与发展。检验信息级联的策略是构建农民工Top1流动网络,然后比对出现的三方组结构与信息级联理论模型三方组的吻合程度,吻合程度越高,则说明信息级联验证得越好。再次,为了考察结果的稳健性,构建了Top2流动网络,通过比对流动模型中的六种三方组数的变化来说明。

除了利用社会关系求职外,流动网络中的信息级联也会对主体的行为抉择产生重要的影响。Bikhchandani等[41]在1992年提出了信息级联的概念,其基本思想是,个体为实现某种目标,通过观察早期行动者的行为信息,进而放弃自身的个人信息而选择模仿之前行动者的行为。信息级联理论的提出,引起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并揭示了一些经济社会现象的内在规律。如Hisakado&Mori(2016)[22]通过构建选民间的信息级联模型,发现选民在投票过程中很容易受到之前投票数量的影响,而这种影响随着选民数量的增加愈加强烈。Zhou等(2016)[42]研究发现,在国际进出口贸易中,不同国家间的进口和出口同样遵循信息级联规律,其背后的机制是各国通过观察他国的进出口行为而权衡本国的贸易伙伴。同样,在早期农民工流动中,由于信息不完全与关系的同质性,曾出现早外出打工者介绍未外出者打工,后外出打工者再介绍未外出打工者的“链式”效应。然而,当前学界并未从信息级联视角分析农民工问题,但其结论都反映了在流动过程中农民工的行为决策易受他人的影响。如,翟学伟(2003)[43]发现,在农民工流动过程中时常发生同群效应,其原因是,农民工务工信息的来源主要依赖于老乡群体,而强关系所传递信息质量与异质性都较低,因此很容易出现同一群体流入同一企业的奇特现象。牛静坤等(2017)[44]研究表明,异地流动的农民工群体易发生集群现象,其原因是农民工的教育水平较低且信息传递过程中的不完全性,导致在农民工群体中产生盲目模仿他人行为的现象。尽管这些研究隐含着信息级联,也涉及社会关系网络,但学者更多关注的是农民工的静态行为,却忽视了信息级联的本质特征,或动态特征,即信息发送接收的连锁反应。

现有研究关于社会网络与农民工求职效果的研究结论具有较大的差异性,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不同经济体制的差异。如边燕杰和张文宏(2001)[28]发现,在西方社会,市场经济相对完善,劳动者主要依靠弱关系求职,而在中国,虽然国家分配制度逐渐转向双向选择或自主择业,但由于体制内外待遇的较大差别,使劳动者在工作选择上较国外也有所差别。2.采用农民工调查数据以及对关系网络变量的测量差异。目前,学界主要从关系的质量(强弱关系)、关系的规模(数量)、关系的类型(人情网与信息网)等方面对农民工的社会网络关系进行测量,且调查数据的全面性与代表性也有一定的差异性,因此研究结论不尽相同。3.网络关系的内生性问题。已有研究证实了关系网络与务工效果并非为因果关系,而是表现出一种间接效应,若要证实社会网络与务工效果有直接效应,就必须考虑内生性问题[13][35]。4.网络结构的差异性。在现有研究中,学界通常关注的是农民工群体微观层面的个体中心网络,却忽视了在宏观层面由于流动所引致的整体网络。虽然博特的结构洞理论很好地论证了网络地位在求职中的重要性,但也是基于微观层面的网络结构探讨,而由宏观流动产生的信息级联现象,却鲜有人涉及。

部分潮汕美食和传统节日相关文化负载词的翻译译者采用音译(潮汕方言),同时考虑到读者的认知能力,为使其无须付出不必要的努力,而获得充分的语境效果,所以在音译后面添加文本注释,既保留文化的差异性,又能帮助译文读者花较少的努力,获得较大的语境效果。音译加上文本注释可以看作是跨文化传播策略初期的一种尝试,甚至可以培养语境,慢慢消除“意义真空”。

综上所述,本文将对关系网络及其变量进行新的测量,并在统计方法上考虑其内生性问题,以及把微观层面的个体中心网络与宏观层面的整体网络相结合,对比分析网络机制的信息级联、人际关系与市场机制对农民工流动有效性(工资收入、务工距离、职业阶层)的影响。

在混凝土浇筑施工中,需要保持连续作业,施工过程中间隔时间不可以超过2min。这是因为混凝土浇筑作业过程中停止,由于已浇筑的混凝土凝固,前后的混凝土便会出现拉应力裂纹,甚至发生由于已浇筑混凝土的凝固造成后浇筑部分与已浇筑部分没有很好粘结而形成施工冷缝,造成产品质量缺陷。由于本项目设计采用的板体厚度大、面积大,因此不但提高了连续浇筑作业难度,也增加了出现裂纹/裂缝的几率,对于现场施工质量控制和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

三、数据来源、网络构建与研究策略

(一)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来源于2014年农民工发展状况问卷调查和各省市官方统计资料。问卷调查采用分层与配额抽样相结合的方法,对春节返乡农民工进行问卷调查。此次调查人员由130名大学生和研究生组成,共获得有效问卷数1152份,调查范围涉及全国30个省(除西藏、港澳台),调查时间为2014年1月13日至2014年2月23日,调查问卷涉及基本情况、生计资本、代际支持、组织行为、社会融合、政治参与、社会性别、交易费用、政策认知九个方面。同时为保证问卷的质量,每位调查员的问卷调查数不超过10 份。本文采用农民工流出地流入地信息,删除信息缺失数据,最终纳入本研究的样本量为1133份。

从表1 可以看出,样本中男性为639 人,占总数的56.4%,年龄集中在25~44 岁之间,已婚者占62.62%,调查群体健康水平较高且职业阶层主要为普通职员①本文根据刘士杰[45]做法,把职业阶层分为两种类型:管理及技术人员与普通职员。其中,管理及技术人员包括国家或社会管理人员、经理人员、私营企业主、专业技术人员、办事人员、个体工商户;普通职员包括商业服务业人员、产业工人、农业劳动者与其他不便分类人员。,务工年限在5年以上的群体占63.81%,收入在3000元以上的居多,文化程度主要为初中,占总数的46.12%。

另外,调查数据中流出流入地城市共176个地级市,其中流出地城市123个,流入地城市149个,农民工流出流入地人数空间分布如图1所示②图1 农民工流出流入地空间分布图是根据各流出流入地城市的经纬度,并结合相应农民工人数,采用R 软件中Igraph包绘制而成。图2绘制方法同此。。流出地在东部、中部、西部三个区域分布的人数分别是302人,537人和294人;流入地分布的情况是东部543人,中部407人,西部183人。这种分布可以很好地反映农民工流动状况。本研究还涉及流出地到流入地的距离、城市GDP等数据,这些数据从百度地图和各省市统计局官方网站获取。

(二)整体网络构建与描述

1.整体流动网络构建

本文构建了由农民工流动所引致的流出流入地城市网,构建规则如下:根据问卷中农民工流出地与流入地城市信息,如甲农民工从A城市到B城市打工,则节点A到节点B的关系赋值为1;其他没有农民工流动的城市对,或在本城市内流动的则赋值为0。网络拓扑结构图通过R 软件中Igraph 包绘制,如图2所示。可以发现,农民工城城流动网络关系集中在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以及部分省会城市,存在明显的集聚大城市现象。

表1 样本基本描述

图1(a) 农民工流出地人数空间分布图 图1(b) 农民工流入地人数空间分布图

情境1:城市C农民工进行下一步选择。如果城市C的农民工参考城市A的农民工的行为,认为城市B为农民工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那么城市C的农民工也会流入到城市B,图c1。然后,城市B的农民工在选择务工地时,无非是城市A或者城市C,流动网络将演化为图d1和图d2。接着,如果城市C的农民工没有参照城市A农民工的行为,而是选择城市A作为务工地,那么城市C农民工会流出到城市A,图c2。然后,城市B的农民工在行为选择过程中,发现城市A 既具有大量的就业机会,又具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认为城市A具有较强的解决就业的实力。因此,城市B的农民工会把城市A作为务工地,网络演化成图d3。

运用UCINET 软件计算农民工流动网络的基本指标,如表2 所示。流动网络中的城市节点数为176个,存在流动关系的有436对城市。网络密度越大,网络节点之间的联系越密集。农民工流动网络密度为0.014,表明农民工流动网络关系较为稀疏。流动网络平均路径长度为2.72,表示在流动网络中任意两个流入地城市之间约平均需要通过其他2个城市才能连接起来。平均节点度数表示每个城市约有5个其他城市的农民工流入。而最大出度与最大入度分别表示流出和流入最多的农民工人数为18人和28人,入度人数高于出度人数。关系强度即节点间关系权重,农民工流动网络的平均权重为1.91人,说明在调查数据中,平均而言不足2人在两个城市之间进行流动。最高平均出度强度反映在Top1网络中,每对城市之间的流动人数大致均为3人,表明Top1流动网络的关系强度比整体网络的更大,有利于研究农民工流动网络中的信息级联现象。

表2 农民工流动网络基本指标

两个节点之间的关系(二方组)是基本的网络关系类型。但从结构而言,三方组才是反映社会结构的基本类型。有向关系三方组关系类型共有16种[46],如图3所示。其中开放型包括:1-003、2-012、3-102、4-021D、5-021U、6-021C、7-111D、8-111U、11-201;封闭型包括:9-030T、10-030C、12-120D、13-120U、14-120C、15-210、16-300[47]。三方组编码是根据关系的“互惠对个数-不对称对数-虚无对个数-方向”而排列的。传递性三方组暗含着等级性,循环三方组则意味着平衡性[48]。

为了解农民工流动整体网络三方组结构分布,采用Pajek软件计算了流动网络以及相应的相同规模相同关系数量的随机网络三方组数量,并进行了分布差异性检验,见表3。结果显示,首先,003、012两种三方组的数目最多,即大量的三方组结构为三节点间无关系或三节点间只有一条关系,这种关系结构对研究信息级联意义不大。其次,流动网络中数量较多的是102,021D,021U,021C,111D,111U,030T这7种三方组类型,表明三方组结构主要集中在一对节点或两对节点间的关系,三对节点同时存在关系的情况很少。再次,出现传递性三方组030T 但没有出现循环三方组030C 预示着农民工在各城市间流动存在不平衡。最后,χ2检验结果表明,流动网络三方组分布与相应的随机网络存在显著差异。

图2 农民工流动网拓扑结构图

图3 三方组类型

(三)研究策略

1.整体网络Top1流动网络构建方法

宝玉爹哈哈大笑,你会,开口就说你会?跟你讲,我们嗡琴戏讲究的是唱做念打全面发展,单就表演方面,就分“内八功”和“外八功”两种,“内八功”包括喜、怒、哀、乐、悲、愁、恨、惊,“外八功”包括手、腿、口、身、颈、武、道、扎等等,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你说你会,这不是空口打哇哇!

近年来,集团公司传统油气田开采难度加大,中下游产业呈跨越式发展,工艺流程复杂性大幅提高。中国海油面对挑战,在中捷石化、惠州炼化、有限湛江涠西南油田等单位开展了能源管理中心的创建工作。根据测算,中捷石化、惠州石化通过建设能源管理中心,单位产品综合能耗分别下降了2.4%、0.9%,年收益可达1200万元和1800万元。

根据Zhou 等(2016)[42]的做法,信息级联验证采用Top1 网络,该网络是保留每个节点发送或接受其他节点最多的关系,而去除其他数量关系所得到的子网络。Top1 网络是整个流动网络的核心组成部分,它代表的是流动网络最重要的关系信息。构建Top1网络通常分两步:首先,设定一个阈值,大于该值的节点才进入Top1 网络,其目的是保证网络的现实意义。其次,寻找发出或接受关系数最多的节点及关系,来构成Top1网络。

人事档案是事业单位各项人事信息的真实客观记录,是事业单位人才储备与发展的基础。优化人事档案管理水平和质量,对于人力资源配置的优化配置意义重大。当前事业单位人事档案管理中存在着比较突出的问题,具体包括如下方面:

由于本研究样本中,流动到每个城市的农民工人数较少。因此,在构建Top1网络时,没有设定阈值,而是直接查找流出人数最多的流出流入关系。如果城市A是城市B的最大流出地,则A发出一条关系指向B。但是,在样本中存在着同一流出地流入到不同流入地人数相同的情况,针对这种情况,确定Top1 网络的人数最多原则变通为两种方案:方案1(就近原则,即成本最小原则:选择流出地流入地距离最近的流动关系);方案2(GDP实力原则:选择流入地经济发展水平最强的流动关系)。最终得到按两种方案构建的流动网络拓扑图,见图4。

表3 农民工流动整体网络三方组

图4a Top1流动网络(方案1) 图4b Top1流动网络(方案2)

表4 给出Top1 流动三方组结果。首先,方案1出现的六种三方组类型与信息级联假设完全一致,而方案2的六种三方组只出现了四种,两种三方组(3-102 和7-111D)没有出现,也就是说,农民工流动中的信息级联与理论模型不完全一致,这种不一致有其合理性,因为支配农民工流动的动因主要是成本最小化(方案1),而不是城市的发达程度(方案2)。其次,说明在Top1流动中选择GDP较高的城市流入,不可能产生互惠性。最后,Top1网络三方组数量的递减性,说明在农民工流动的城市中存在着层次性与等级性,反映出农民工所选择的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性。

同时,关系网络对求职者务工效果的影响也引起学者深入探讨,大致可以分为三类:1.在求职中是否使用关系网络。有研究发现,相较于未利用关系网络,通过关系网络求职者能够找到收入较高的工作[31-33];但是,吴愈晓(2011)[34]的研究显示,网络关系对不同类型求职者的作用并不相同,低阶层的群体往往过于依赖关系网络,而对于高阶层群体来说,关系对务工效果没有实际的作用。还有学者发现,由于社会资本的同质性特征,“人以群分”的现象广泛存在,因此,求职过程中的社会网络关系与工资收入并非因果关系,而是相关关系[35]。章元和陆铭(2009)[13]通过对社会网络的内生性检验,也发现了网络关系并非对农民工的务工效果产生直接影响。2.求职者个体中心网络关系的质量与数量。Granovetter(1973)[23]的“弱关系假设”揭示了在求职过程中弱关系更有助于劳动者获得高收入的工作;之后Lin等[36]提出了社会资源理论,其基本思想是相同阶层的人之间往往通过强关系连接,而不同阶层之间因为相似度较低,往往依靠弱关系进行联系,并通过对纽约地区工人求职方式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利用弱关系能够帮助求职者获得更高阶层的工作;而Burt(1992)[37]的结构洞理论更是指明了关系质量的重要性,认为占据着网络结构洞的人,往往在信息传递中获得非重复的就业信息,这将有助于个人实现高质量的就业。相较于西方完善的市场经济制度,中国正处于市场经济的转型阶段。边燕杰和张文宏(2001)[28]比较分析了中国不同时期的关系网络作用,论证了在经济转型时期强关系的重要性。随后,大量研究也发现,强弱关系或关系数量与农民工的务工收益呈正向作用[7][9][38]。3.求职中实际动用而非潜在的关系网络。面对社会关系网络的差异性特征,张春泥和刘林平(2008)[39]基于农民工关系的内网络与外网络,发现利用工友、老板和主管的内网络将显著提高农民工的就业质量,而其他的网络关系对求职产生不利效果。因此,在农民工求职过程中,拥有社会关系网络与找到真正起作用的关系网络是两回事。这种发现,也得到了其他学者的印证[14][40]。

3.农民工流动有效性的分析方法

2.信息级联的稳健性

Top2流动网络三方组结果如表5所示。结果显示,方案1的Top2流动网络三方组与信息级联假设中6种三方组完全一致,一定程度说明了检验结果的稳健性,111U、030T的出现是因为每个节点都发出两条关系的缘故。方案2 的三方组出现互惠边,表明在Top2 流动关系中存在完全的信息级联。值得注意的是,Top2流动网络中出现传递性三方组(9-030T)但没有出现循环三方组(10-030C),表明农民工在各城市间流动存在不平衡。

本文采用工具变量法处理内生性问题。在选择工具变量时,需要找出与主要自变量相关,且只能把通过主要自变量而间接影响因变量的外生变量作为工具变量。基于此,首先选择可能与主要自变量相关的工具变量,选取“潜在的老乡数、是否种地、是否有养殖项目、家庭房屋数、是否远距离流动”为工具变量;其次,利用相关性检验、弱工具变量检验等方法验证工具变量的合理性。在回归分析中,确定是否通过Hausman检验与Wald检验。如果未通过内生性检验,模型将采用OLS与Probit回归;如果存在内生性问题,将采用两阶段最小二乘法(2SLS)与Ivprobit模型。

4.黄河口资源优势的再审视。通过以上分析不难发现,黄河口旅游资源具有两大优势,一是自然资源优势——黄河口原生湿地生态优势,二是文化资源优势——黄河入海口深厚的文化底蕴。目前在产业发展与学术研究中,都认识到了黄河口湿地生态资源的优势,在规划和营销中都强调和应用到了这一优势,但对文化优势缺乏应有的认识和利用,基于“文化是旅游本质”的认识,有必要对黄河口旅游资源优势做一基本界定:

四、农民工流动网络信息级联

(一)流动网络信息级联假设

农民工流动网络的信息级联假设对应于图5。假设流动网络中有A,B,C三个城市,刚开始由于政策限制,或经济发展水平趋同,没有劳动力需求信息,也没有发生劳动力流动,如图a。但是,由于经济制度演进,政策放宽,允许劳动力流动,必然产生劳动力供求关系。比如,一个城市(如A)②尽管农民工流动是从农村流入到城市,而非从城市流动到城市,但构建一模网络要求节点是同类型的,因此,把流出地农村放大到所隶属的城市来考虑,这样建网并不会影响分析结果[20]。的农民工流动到另一城市(如B),则B是A的农民工输入地,如图b。以下分两种流动情境进行分析。

2.整体网络描述

情境2:城市B农民工进行下一步选择。城市B农民工对城市A或者城市C的劳动力需求信息都处于闭塞状态,行为选择没有可以参考的对象、具有随机性。因此,城市B农民工将会随机选择城市A或者城市C作为务工地,如图c3和图c4。假设城市B农民工流动到城市A,那么城市C农民工的行为选择有两种可能性,要么流动到城市B,如图d1,要么流动到城市A,如图d3。另一种情况,假设城市B农民工选择城市C作为务工地,那么城市C农民工在进行行为选择时,认为城市B具有较强的解决就业实力,因为城市B既是流出地,也是流入地,城市C农民工将选择城市B作为务工地,网络将演化成图d2。

光谱采集条件:波数范围4000~12 000cm-1,扫描次数32次,分辨率8 cm-1,其中78张木质部原始光谱图堆叠后如图1所示,78张皮部扫描原始光谱图堆叠后如图2所示。

生产是企业生产的基础,设备是为生产服务的。电气从二个方面为生产提供服务:一个是提供电力,一个是参与操作控制。而电气点检员必须熟悉生产工艺。生产工艺确定以后,运转方案就是决定性因素,电气控制及电气拖动的设置紧紧围绕运转方案展开,使电气设备能够按照运转方案的规定正常运转。运转方案是机械设备动作、操作要领及电气控制三方相组合的图纸资料。

在流动网络信息级联四个阶段的假设中,共包含6 个三方组:1-003,2-012,3-102,5-021U,6-021C,7-111D。这些三方组依次递进,没有前一个阶段不会进入下一阶段。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三方组数量随着阶段的推进而减少,能够达到第四阶段的三方组类型(d1,d2,d3)数更少。流动过程的阶段性也反映出流动主体的等级性,第四阶段三方组类型可以理解为某城市具有比其他城市拥有更高的综合优势。在流动网络信息级联三方组中没有一个是闭合的,正是由于Top1流动网络三方组的开放型,决定了信息级联的重要作用。

(二)流动网络信息级联分析

1.Top1流动网络信息级联结果

作业成本法的实施贯穿于整个企业,各个部门都对这一成本法的运用有影响,应该避免任何一个环节的失误。这样就要求在整个企业的各个部门建立相应的评价和激励制度,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对工作的质量和效率进行评价。对表现优异的员工进行物质和精神奖励,取得更好的工作业绩。以派件为例,相同时间内派件短、数量多且配送准确,这一服务的成本就会低,企业的利润就有所增加,对这样的员工予以奖励,就会提高工作积极性。

为了验证信息级联假设,运用Pajek软件计算出Top1流动网络的三方组结果,在此基础上加以分析。

2.信息级联检验方法

图5 流动网络信息级联假设

表4 Top1流动网络三方组结果

已有文献主要从月工资收入与职业阶层两个方面分析求职方式与农民工流动的务工效果,然而由于风险规避心理的存在,距离因素也是农民工主要考虑的流动成本之一[11]。因此,本文从农民工月工资收入、务工距离、职业阶层三个方面探讨信息级联对农民工流动有效性的影响。结合图3三方组类型和图5信息级联模型,把农民工是否受信息级联影响分为两种类型:即把Top1流动网络中与102、021U、021C、111D型三方组对应的农民工,认为其流动有信息级联;而与003、012型三方组对应的农民工,认为其流动没有信息级联。社会网络分析包括整体网络和个体中心网络,在本研究中均已涉及。采用整体网络分析验证农民工流动网络信息级联模型假设,采用个体网络对比分析信息级联和求职渠道对农民工务工效果的影响。无论是流动网络的信息级联,还是通过人际关系获取工作,本质上都是社会网络在发生作用。之所以采用不同网络分析方法,目的是探求社会网络(包括信息级联网络和人际关系网络)和市场信息对农民工务工效果影响优劣的深层机制。事实上,在信息级联整体网络分析中,无信息级联本质上代表农民工利用市场信息寻找工作。在个体网络分析中,根据调查问卷内容①您目前的工作是怎么找到的?1.自己找的2.熟人介绍3.通过中介组织4.政府组织5.其他。调查结果显示,上述选项对应的样本量和百分比分别为468(40.6%),582(50.5%),58(5%),19(1.6%),24(2%)。因此,农民工求职渠道除了人际关系(熟人介绍)外,主要是利用市场信息。,把求职渠道操作化为利用人际关系和利用市场信息两类。这样,无论是整体网络还是个体中心网络分析,都是与利用市场信息相比,来考察信息级联、人际关系网络对农民工务工效果的影响。

为了考察上述信息级联的稳健性,参照Zhou等[42]的做法,本文同时构建了流动网络的Top2网络。Top2网络是同时保留整体网络中每个节点发出或接收的第1大关系数和第2大关系数的节点及关系所形成的网络。通过比对Top2网络与假设中的6种三方组数来进行分析信息级联检验的稳健性。

断奶周龄:现在比较流行的断奶周龄为6~8周断奶,也有一些断奶较晚,大约在10~12周。只要营养和管理做到位,完全可以实现6~8周断奶。

在回归分析中,本文还考虑了主要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内生性问题。根据已有研究结果[13],社会网络与农民工的务工收益并非因果关系,其可能原因是:(1)度量误差。对于关系变量未能精准度量,将会导致回归结果的准确度降低。(2)遗漏变量。如,有学者就指出,务工者的精神面貌、性格等因素也会影响其收入,但这些变量很难去测量,因此可能存在遗漏变量带来的内生性问题。(3)双向因果。一方面,利用社会网络求职的确有助于农民工获得更多的就业信息;另一方面,社会网络的存续也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来维护,收入较高的人往往可以扩大自身的关系网络,而收入较低的人也会利用一定的资金维持现有的人际关系。因为上述原因,回归分析时需要首先解决可能存在的内生性问题。

表5 Top2流动网络三方组结果

五、信息级联、求职渠道对农民工务工效果的影响

本文构建三个回归模型,其中模型1(方案1)、模型2(方案2)分析信息级联的影响,模型3分析求职渠道的影响。在变量设置中,以打工月收入、务工距离与职业阶层为因变量,其中月收入与务工距离取自然对数。解释变量为是否存在信息级联与求职渠道。其他控制变量、工具变量定义及描述性统计见表6。在回归分析中,首先利用OLS与Probit 模型对农民工流动的有效性进行回归,见表7;其次通过工具变量法解决可能存在的内生性问题,检验了工具变量的合理性,表8和表9。表10报告了2SLS和Ivprobit的回归结果。回归分析均采用Stata12软件完成。

从表7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在就近原则下,信息级联虽然有助于提升农民工的职业阶层,但却显著降低了务工收入;而在GDP原则下,信息级联对收入、务工距离均无显著影响,与职业阶层呈负相关;相较于市场信息,利用人际关系求职的农民工所获得的收入、职业阶层都显著降低了,且限制农民工远距离务工。

1)受冻症状。①受冻主干皮层纵向开裂,最严重的皮层开裂长达80 cm左右。②受冻部位在气温回升后细胞解体有树液渗出,皮层坏死。③表皮看似完好,刮开后内皮层(形成层)褐变。④结果母枝主芽受冻褐变坏死。

上述实证结果是通过OLS模型与Probit模型得到的,没有考虑变量的内生性问题。为了保证工具变量的相关性与外生性,本文参照方颖和赵扬[49]的做法,首先将主要自变量对工具变量进行回归,见表8。结果显示,工具变量与自变量显著相关,F值原则上要求大于10,结果有三个F值小于10,因此需要结合弱工具变量检验[49]。其次,在表9中,控制主要自变量后,工具变量与因变量之间无统计相关性,说明工具变量只能通过主要自变量去影响因变量,符合工具变量外生性要求。再次,对于月工资收入和务工距离,由弱工具变量检验得到,Cragg-Donald Wald的F值介于10%~20%的弱检验临界值,证明工具变量基本上是可用的,见表10。对于职业阶层,结合表8中F值可知,也基本通过弱工具变量检验。最后,进行Hausman检验与Wald检验,结果均拒绝了主要自变量外生的原假设。因此,模型存在内生性问题,需要采用2SLS和ⅣProbit方法进行回归分析。

表10报告了考虑变量内生性的回归结果,与表7相比,主要自变量的系数均有所提高,且显著性大致相同,具体来说:

(一)对月工资收入的影响

月工资收入回归结果显示,在模型1中,信息级联对农民工月收入产生负效应,即由于信息级联而就近务工的农民工获得的收入较低,这一结论与李中建和袁璐璐(2017)[50]的发现一致。原因是就近流动,流入地与流出地发展水平相对接近,工资水平较为趋同所致。模型2中信息级联与月工资收入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原因是在GDP实力原则下,农民工追求到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务工,所获得的工资收入与未受到信息级联影响的农民工没有区别,说明农民工一味跟风追求到发达城市务工而不考虑流动成本显得有些盲目。模型3结果显示,求职渠道与月工资收入呈负效应,表明人际关系不如市场更有利于提高农民工收入,这与刘士杰(2011)[45]的发现一致。原因是农民工人际关系趋同性高,网络范围小,传递信息具有同质性,从而不利于找到高于依靠市场信息所找到工作的收入。经过对比信息级联与求职渠道的影响,可以发现,这两种网络关系都主要对农民工收入产生负面效应,表明农民工流动网络和人际关系网络均不利于提供高收入职业。

表6 变量定义及描述性统计

表7 信息级联、求职渠道对农民工流动有效性的回归结果比较

表8 工具变量对农民工信息级联、求职渠道的影响

表9 控制自变量情况下工具变量与农民工流动有效性的相关性

表10 通过内生性检验的农民工流动有效性回归结果

(二)对流动距离的影响

对于流动距离,模型1和模型2显示,信息级联与务工距离不存在相关性。说明农民工务工距离远近与其是否受信息级联影响无关。在模型3中,与市场信息相比,利用人际关系网络选择的务工城市较近。原因是农民工的人际关系网络主要是血缘和地缘这类强关系组成,因此,他们务工地选择范围主要限于流出地周围区域。而利用市场可以接触范围更广的务工信息,获得高工资可选择的务工地域更广。从信息级联和求职渠道对农民工务工距离的影响中,可以发现,两者存在明显的差异性:人际关系网络更可能使农民工产生空间惰性[51];而信息级联能够让农民工自由流动,不受务工距离的限制。

(三)对职业阶层的影响

与表7不同,职业阶层的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信息级联与职业阶层无相关性。在模型3中,求职渠道与职业阶层负相关,表明通过人际关系找到的工作主要是普通阶层职业,原因是与市场信息相比,农民工的人际关系网络的质量较差,而靠这种渠道找到的工作更可能是在普通职业阶层中,这与曾福生和周化明[52]发现利用血缘地缘关系对农民工的职业提升有负面效应的结论相同。结合上述分析,可以发现,信息级联对农民工的职业阶层没有影响,但使用人际关系网络却不利于农民工的职业阶层提升。

六、结论与讨论

本文以信息级联假设为基础,建构了农民工流动的整体网络,通过计算Top1流动网络三方组验证信息级联模型假设,对比分析信息级联、人际关系与市场信息对农民工流动有效性的影响。并通过工具变量法解决可能的内生性问题后进行回归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农民工流动网络存在着信息级联现象。2.与信息级联、人际关系网络相比,利用市场信息更有助于农民工经济地位的提升,农民工可以通过远距离的流动获得高阶层、高收入的工作。上述结论表明,农民工流动网络信息级联是现阶段不同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的集中体现,同时显现出网络机制带来的务工收益较差,而利用市场机制更有助于提高农民工流动的有效性。

结合实证分析结果,可以看出:1.农民工流动网络中存在信息级联,表明农民工流动是基于信任原则,受他人流动信息的影响,主观上是为了规避风险。而从信息级联的影响来看,农民工利用信息级联做出的流动行为具有较大的盲目性,这与任义科等[20]从农民工复杂网络研究得出的“远距离流动未必获得高收益”的结论殊途同归。由此看出,农民工在流动过程中,由于就业信息的不对称与自身弱势性的特征,使农民工更依赖于社会网络做出求职选择,但结果却难以达到最优目标。2.在考虑内生性问题并进行回归分析,本文依然得出利用社会网络的求职方式不利于农民工获得较高的务工收益,这一结论与章元和陆铭(2009)[13]的观点有所不同。造成这种差异性的原因可能是:首先,由于调查数据的不同,农民工样本的覆盖范围有所差异,本研究共涉及全国30个省份,而后者共抽样了22个省份,因此可能会得出不一致的研究结论。其次,测量网络关系的维度有所区别,本文结合了宏观整体网络与微观个体中心网络的双重视角,从信息级联、人际关系两个层面对农民工网络进行测量分析,而后者只是集中于微观层面的个体中心网络。3.农民工的人际关系网络与流动所引致的城市间网络本质上都是利用“人与人之间”关系建构的,但是研究发现,网络机制不如市场机制更有利于提高农民工的务工效果。本文的解释是:现阶段,由于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与发展,社会网络作为非正式制度的求职方式对农民工的作用主要是“找到工作”,而不是“找到好工作”。这与陈技伟等[12]“随着市场化水平的提高,社会网络的作用逐渐减弱”的结论相呼应。农民工流动的本质是劳动力资源配置问题,而这种配置只有依托市场才会更有效率,避免租值消散,减少不必要的社会资源浪费[53]。因此,本文建议:政府应科学制定顶层设计,并在企业组织完善就业信息发布机制、提高农民工职业素养与技能水平等方面发挥好协助作用,使市场充分发挥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决定性功能,逐渐引导农民工在流动中重视市场信息,减少对社会网络的依赖。

本研究结论对当前农民工就业也具有一定的解释力。众所周知,2019年末爆发的全球性新冠肺炎疫情已经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的正常运转,防控疫情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成为相互矛盾的两个政策目标。在疫情肆虐、严防严控阶段,农民工无法外出就业,这时人际关系网络和流动网络信息级联尽管仍然存在,但却难以发挥作用,劳动力供给与需求失衡的市场由于疫情这一外生冲击难以恢复原有的平衡,造成的后果是:劳动力短缺,企业开工不足。到了疫情基本得到控制阶段,复工复产、稳定就业成为主要社会发展目标。此时,在安全防护的前提下,农民工有序外出务工。但在务工地点的选择上,既会受到人际关系网络的直接影响,也会受到别人外出务工选择行为的影响而形成信息级联。但能否找到工作,主要不是因为关系网络提供了就业信息,或参照他人务工行为,而是农民工提供的劳动力是否满足用工单位的需求,即由劳动力市场决定。政府为了更好地实现稳就业保民生的发展目标,除了加强国际国内疫情研判,做好疫情防范应对的同时,也要降低企业成本,如对企业减免税费,为农民工免费提供防疫物资,甚至为了刺激经济恢复,发放消费券,鼓励地摊经济等政策手段降低交易费用,协助市场发挥作用。

本研究的理论贡献在于:首先,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验证了农民工流动网络中存在着信息级联现象,丰富了信息级联理论,同时为研究农民工和其他群体的社会经济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其次,把宏观层面的整体网络与微观层面的个体中心网络相结合,弥补了已有研究仅从微观层面分析求职方式对农民工务工收益影响的不足,为全面认识农民工社会网络质量提供了经验证据。最后,本研究结论一定程度上验证了市场在劳动力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启示政府部门在国家战略框架内,发挥好对经济社会主体的引导、协助、监督等职责,处理好与市场的关系定位。

本研究数据的调查方法采用分层与配额抽样,样本流出-流入地信息统计结果与已有关于城城流动人口的空间分布基本一致[54],一定程度上说明本调查数据是高质量的。尽管如此,本调查农民工样本量相对较少,因此,研究结果只是农民工流动网络信息级联及其经济效应的探索性结果。后续研究应从以下方面展开:一是加大农民工调查样本,进一步检验单一时点地市级层面农民工流动的静态信息级联效应;二是利用现有大型权威调查数据,如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研究多时点农民工流动的信息级联效应,尽管这些数据只能获取省级层面的流动信息,却有助于揭示信息级联效应的动态规律;三是利用指数随机图模型,深入分析农民工流动网络的结构成因,以及流动网络信息级联的其他社会经济效应。

猜你喜欢
级联农民工流动
2021年就地过年农民工达8 700多万
以农民工欠薪案“两清零”倒逼发案量下降
流动的光
级联LDPC码的STBC-OFDM系统
为什么海水会流动
基于级联MUSIC的面阵中的二维DOA估计算法
对农民工不想留城不必大惊小怪
一群农民工的除夕夜
LCL滤波器在6kV级联STATCOM中的应用
H桥级联型STATCOM的控制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