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素艳,陈旭
(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辽宁 锦州 121000)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简称冠心病,是老年常见病,易复发,且逐年增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临床的发病率较高、病程长、病情急等临床特点,严重影响患者身体健康及生活,这也是导致老年人死亡的主要原因[1-2]。负性情绪在老年冠心病患者中尤为多见,影响生活质量。因此,实施准确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能够减少负性心理状况,提高生活质量。叙事心理治疗,又称叙事疗法(narrative therapy,NT)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它是一种新兴的且备受关注的后现代心理治疗方式[3],通过故事叙说的方式,使问题外化,由简单到复杂,由浅到深的方式,引导当事人进行重构积极向上的正能量故事,帮助其重塑战胜疾病的信心,使其心理素质增强。叙事疗法实践的可操作性和有效性,让其越来越受到关注并在临床上广泛实施[4]。本文将叙事疗法应用于老年冠心病患者的负性情绪中,现报道如下。
本研究采取随机抽样的原则,选取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冠心病伴有焦虑抑郁的患者280例。其中,试验组(常规护理+叙事疗法)138例;对照组(常规护理)142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婚姻情况、付费方式、人均年收入等一般人口学资料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1)年龄60~80岁之间,均符合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冠心病诊断标准:①有典型的心绞痛发作和心肌梗死,除外心脏瓣膜病、冠状动脉栓塞和心肌病;②男性40岁,女性45岁以上的病人,在休息时心电图有明显的心肌缺血表现,或者心电图运动实验阳性,无其他原因可查;③冠心病危险因素中,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糖尿病,这3项中合并两项。同时,伴有焦虑抑郁的患者,患者焦虑或抑郁量表得分为50分以上;(2)患者对病情了解,能进行普通话沟通;(3)依从性好,愿意配合调查研究;(4)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病情严重,合并心、肺、脑、肝、肾等多器官功能衰竭;(2)患者有精神疾病、失语、干扰治疗、不配合沟通者;(3)中途放弃、退出者。
对照组和试验组分别采用常规护理和叙事疗法护理:(1)建立叙事疗法干预小组:由两名心理治疗师,2名主治医师,1名主任护师,1名副主任护师,1名主管护师组成,并进行系统的叙事疗法相关内容培训;(2)取得患者的配合:与患者签订保密协议,树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增加彼此的信任感,收集患者的个人资料并整合其性格特征,及时遇见性心理状态的发生发展;(3)有序的设计叙事疗法的计划流程:叙事疗法护理每周2次,每次30 min,干预4 w,共8次。如果患者出院,利用电话、视频或出院回访等方法进行干预[5];(4)问题外化:将问题解铃化,抛开问题与人物之间的关系,重新将问题用另外1种积极向上的形式表现出来,帮助患者外化出心理问题;(5)解构:将问题个体化,于患者之外,并对于问题的相关情况进行了解,逐渐使患者意识到人不是问题,而问题才是问题,问题是可以解决的,自己是绝对有力量去面对和解决这个问题[6];(6)重构:把问题与患者分开后,巧妙的提问,引导患者叙述过往时间的问题,围绕此问题开展叙事,重新审视自身,全面、多角度看待问题,使患者感受到自己的信心与力量,并调动患者的积极心态应对困难,建立正确的知信行观念;(7)见证:陪伴与鼓励的力量源于患者的家人与朋友,支持与理解让患者改变内心的负性观念,从而更有力地面对问题带来的影响[7];(8)注意事项:由专人进行叙事疗法,同时,患者的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也起到重要作用。
(1)负性情绪的评价:对照组和试验组患者分别在入院时、干预2 w、干预4 w,进行患者负性情绪评价,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ttistical analysis system,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n scale,SDS),分值越低表明心理状态越好;(2)自我效能:包括情绪管理、症状管理、疾病认知、用药依从性、药物管理等5方面,每项评分20分,分数越高表示能力越高;(3)满意度评价指标:根据本院患者满意度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
对照组患者平均年龄(66.36±5.3),试验组患者平均年龄(66.45±5.6),两组患者在性别、文化程度、婚姻情况、付费方式等一般人口学资料分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研究对象的一般人口学特征
两组患者分别在入院时、干预2 w、干预4 w进行焦虑抑郁情况比较。其中,入院时两组患者焦虑抑郁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2 w、4 w后试验组焦虑抑郁评分与入院时相比均有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仅于干预4 w后焦虑抑郁评分有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入院时、干预2 w、干预4 w后焦虑抑郁评分比较(分,
叙事疗法干预后患者情绪管理、症状管理、疾病认知、用药依从性、药物管理等方面自我效能评分均优于对照组,且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的自我效能变化比较(分,
试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满意度
本研究项目中,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婚姻情况、付费方式、人均年收入等一般人口学情况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焦虑、抑郁是一种心理疾病,冠心病患者常有发生,影响身心健康,不利于疾病的恢复。其发生发展与患者人格特征及多方面的心理社会因素有关[8]。研究显示,几乎所有的负性生活事件均容易引起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而这些不良情绪在冠心病合并心律失常的患者发病中有诱导剂的作用,造成患者重复发病,疾病治疗的耐心降低,依从性也随着降低,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若能够早期进行干预,则对疾病的预防有益[9-10]。本研究显示,采用叙事疗法进行干预后,试验组干预2 w、4 w后焦虑抑郁评分均较入院时降低,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仅于干预4 w后焦虑抑郁评分发生明显变化,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叙事疗法符合目前临床上心理治疗模式,可以改善冠心病合并心律失常患者的心理状况,减少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的发生,从而提高患者的治愈率。其发现问题、诊断分类、处理问题,将问题与人分开,多角度换位,重塑心理结构,恢复自我心理状态,使患者自我复原,寻找积极向上的元素,让患者感受到人与环境的和谐相处,解构问题,化解消极情绪,满足患者的自尊心,勇于积极主动面对疾病,面对瞬息万变的生活,进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11-12]。本研究针对冠心病合并心律失常负性情绪的患者进行叙事疗法,改变患者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增加患者信心,从而解除心理障碍,减少疾病的发生[13-14]。
叙事疗法干预后患者情绪管理、症状管理、疾病认知、用药依从性、药物管理等方面自我效能评分均优于对照组,且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理因素对于患者知信行行为的改变和疾病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15-16]。研究表明,情绪利于疾病的治疗。本研究通过叙事疗法改善患者的负性情绪,进而积极的面对疾病,能够更好的进行自我情绪管理、症状管理、疾病认知、用药依从性、药物管理等,自我效能评分明显提升,通过患者知识、信念、行为的有效改变,能够降低疾病的发展,预防心血管疾病意外的发生。
本研究表明,试验组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效的护患沟通实现了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理念,有助于提高患者的心理状况,树立患者的“知信行”行为,重塑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增加战胜疾病的正能量,提升患者的满意度,护理质量亦全面提高[17-18]。同时,还可以提高对患者相关知识教育的效果[19-20]。
综上所述,叙事疗法可以降低冠心病合并心律失常患者负性情绪,增加患者的自我效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疾病的复发和进展[21],同时,良好的护患沟通,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