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红英
(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辽宁 锦州 121000)
卒中是一种急性的脑血管疾病,可分为缺血性和出血性两种类型,好发于男性,且具备较高的致残率、死亡率和复发率[1]。并且对脑卒中患者而言,当疾病复发时不仅会加重患者神经功能障碍的症状,甚至会增加患者致残和致死的风险。目前,临床针对不同类型的脑卒中在治疗方式上也存在不同。溶栓药物的更新大大提高了缺血性卒中的治疗效果,微创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手术机器人的介入,使出血性卒中的治疗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但无论如何急性脑卒中的发病率、复发率、还是致残、致死率还是高于很多疾病的。为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提高生活质量,减轻家庭和社会负担,降低疾病的复发率,致残率,致死率,我们更重视对疾病的预防工作[2]。而为了加强并规范脑卒中患者的诊疗和管理工作,政府卫生部门甚至组织开展全国脑卒中二级预防规范化管理临床实践项目[3]。对此,选取166例脑卒中患者进行分组研究,旨在探讨二级预防护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的影响。
对本院收治的脑卒中患者展开研究,共计纳入患者数166例,按照就诊时间的先后顺序进行分组,其中2018年1月至2018年9月间收治的83例患者纳入对照组,其余2018年10月至2019年6月间收治的83例患者纳入研究组。两组临床资料无统计学差异。(1)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国脑卒中早期康复治疗指南》[4]中关于脑卒中的诊断标准,并且经CT或MRI等影像学检查确诊;(2)患者均为首次发病;(3)患者生命体征基本平稳,无精神、意识和认知障碍;(4)患者具备基础的听说读写能力;(5)本项研究的开展均在患者知情的前提下进行,已签署相关知情文书。排除标准:(1)患者伴有心脏、肝脏或肾脏等重要脏器病变;(2)患者患有心肌梗死、恶性肿瘤或感染性疾病;(3)患者四肢瘫痪;(4)患者合并免疫系统或血液系统疾病。所选研究对象均已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已通过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伦理委员会同意备案。
1.2.1 对照组
给予常规护理措施:在患者住院期间加强对其的病情监护,了解患者的既往病史,认真监测和评估患者是否存在心律失常、高脂血症等并发症,检测患者的血液是否处于高凝状态等;纠正患者不良的生活习惯,针对患者吸烟、酗酒等不良行为开展规范化教育,加强患者饮食和运动方面的指导,帮助患者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另外,加强患者的心理护理,积极消除患者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帮助患者树立疾病治疗的自信心,提高患者的应激能力;从患者入院开始即向其发放健康宣教手册,叮嘱患者按时服药,加强对其血压和血糖的监测,坚持锻炼身体,定期复诊。出院后继续做好随访工作,针对患者的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肥胖、吸烟、酗酒等导致脑卒中的高危因素做好指导和监督。
1.2.2 研究组
在给对照组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研究组新增二级预防护理干预:(1)成立二级预防护理干预小组,由10名年资在5年以上的护士共同组成,护士长担任组长,所有组员均接受脑卒中知识培训以及二级预防护理干预要点培训,加强对组员沟通交流能力的培训,所有组员必须通过“卒中专科护士考核”;(2)为患者建立电子档案,详细调查患者的基本情况、临床症状及体征、辅助性检测指标,协助患者填写《脑卒中再发风险评估量表》,根据填写情况筛查出再发高风险人群,并结合筛查结果和各危险因素的严重程度对患者开展分级规范化治疗和干预;(3)为患者制定个性化干预方案,首先评估每位患者的康复护理需求,若患者存在关节活动障碍,可通过录制视频或直接示范的方式指导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如正确的体位摆放、床上翻身、起坐训练、坐位平衡训练以及桥式运动等;若患者生活自理能力较为低下,可指导患者进行穿脱衣服、进食、洗漱、模拟洗澡以及上下楼梯等日常生活训练,每项训练的强度应循序渐进,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疲劳程度进行调整;(4)加强与患者之间的沟通交流,通过倾听和提问的方式了解患者对疾病知识的了解程度,对患者开展个性化的健康教育,向患者及其家属介绍脑卒中发病的主要因素、患者的临床表现、临床常见的并发症、目前该疾病较为常见的治疗措施等,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帮助患者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让患者意识到健康的生活和行为方式对患者稳定病情的重要性;(5)加强患者的用药指导,叮嘱患者严格遵医嘱服药,尤其是针对存在高血压或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更应加强对其血压和血糖等指标的监测,另外还可建议患者购入定时提醒药盒,以此提醒患者按时按量服药,同时告知患者不可随意加减药量;(6)在患者出院后每间隔2 w对患者开展1次电话随访,每间隔2个月开展1次上门随访,再次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教育,指导患者正确的饮食、训练和生活方式。两组患者均连续干预6个月。
(1)依从性:通过观察患者遵医嘱服药情况、肢体康复训练情况、自我血压或血糖监测情况以及定期复查情况,评估患者治疗的依从性,以患者完全遵守护理干预方案表示依从性优秀、以患者能遵守50%及以上护理干预方案表示依从性尚可,除上述两种情况外则表示患者依从性较差,以依从性优秀和依从性尚可相加表示患者依从性良好,对比两组上述四方面的依从性良好率;(2)整体康复功能:分别于患者干预前和干预6个月后评定患者整体康复功能恢复情况,具体包括日常生活能力、认知功能和肢体运动功能。其中日常生活能力采用改良巴氏指数(MBI)进行评估,评分范围在0~100分,分值越高表示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越好;认知功能采用蒙特利尔认知量表(MoCA)进行评估,评分范围在0~30分,分值越高表示患者的认知功能越好;而肢体运动功能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进行评估,评分范围在0~100分,分值越高表示患者肢体运动功能越好,对比两组上述量表评分差异[5];(3)复发情况:对患者开展为期1年的随访,分别记录患者干预6个月和1年后脑卒中的复发率,对比两组间的差异。
两组一般资料如表1所示,无显著差别。
表1 两组一般资料对比
两组依从性良好率对比差异显著(P<0.05),见表2。
表2 对比两组依从性[n(%)]
两组干预前MBI、MoCA和FMA评分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干预后,两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见表3。
表3 两组整体康复功能对比
两组干预后6个月和1年的复发率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4。
表4 两组复发情况对比[n(%)]
对于脑卒中患者而言,治疗依从性对其疾病的控制,预后转归情况以及生活质量地提高均有重要意义[6]。在本研究中,研究组开展二级预防护理干预后,患者治疗依从性良好率91.57%明显高于对照组77.11%(P<0.05),由此可见,二级预防护理干预在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方面效果显著。究其原因可以发现,二级护理干预的实施主要是通过加强患者的健康教育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水平,而且健康教育的对象不仅包括患者,还包含患者家属,促使患者家属也可以明白社会及家庭的支持对患者疾病治疗的积极作用,从而为患者营造良好的就诊环境。另外,在脑卒中患者长期治疗的过程中为保障治疗的有效性,还需对患者的饮食和生活方式进行干预,严防患者出现漏服药物或擅自调整药物剂量和停药的现象,同时通过限制患者的高脂肪饮食,适量增加患者的运动量等措施有效预防脑卒中高风险因素的发生,从而达到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目的[7]。
与此同时,脑卒中患者大多数年龄偏大,机体功能开始逐渐衰退,加上疾病的影响,直接导致患者的独立生活能力较差,更影响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8]。而二级预防护理干预的实施可以结合患者的疾病特点为其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训练方案,根据患者的需求进行针对性的指导,促使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和肢体运动功能均得到有效的锻炼。经本研究证实,研究组干预后MBI、MoCA和FMA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该研究结果与马将[9]等研究结果一致,观察组日常生活能力、认知功能和肢体运动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进一步证实二级预防护理干预对促进患者康复的积极作用。然而当患者治疗依从性提高时,患者的健康意识也会随之提高,加之不良的生活及饮食习惯得到有效的纠正,可以有效地降低疾病复发的危险因素。本研究结果证实,研究组干预后6个月和1年后的脑卒中复发率7.23%和13.25%均低于对照组21.69%和32.53%(P<0.05),该研究结果与罗宏丹[10]等研究结果一致,干预组干预后3个月和6个月的脑卒中复发率11.25%和23.75%均低于对照组26.25%和41.25%(P<0.05),临床干预效果显著。
综上所述,二级预防护理干预作用于脑卒中患者不仅可以提高治疗的依从性,还有助于促进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认知功能和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在纠正患者不良生活和饮食习惯的同时降低患者疾病的复发率,临床应用价值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