钮丽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机电技术学院,江苏 无锡 214153)
教育目标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问题。毛泽东同志指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并对“不要德育,只要智育、体育”的“两育”论进行了批评[2],要求通过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培养“政治和经济的统一,政治和技术的统一”的“又红又专”的接班人[3];邓小平同志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指明了我国教育的发展方向[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并要求“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把青年一代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5]。这表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不仅是“时代新人”的重要特征,而且是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建构的重要依据。但建构依据毕竟不同于目标建构。这就引发了以什么为标准对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进行评价的理论和现实问题,即当我们以上述内容为依据时,就具有了天然必然性;而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评价的是内容的接受、理解、掌握、内化与践行程度,即对目标的达成度。可见,对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进行评价的前提是建构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这就要求必须改变现有指令性、高大全、唯理性、难实施、乏检测现象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缺憾,对现有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建构进行反思后,提出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设想。
毛泽东思想为我们建构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首先,明确服务对象始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如抗日战争时期,把抗日救国定为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并据此设置了新的课程和建立了新的制度,以服务于全民族中90%以上的工农劳苦民众[6];社会主义时期则要求必须“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7]。其次,从核心内容方面提出了德育、智育、体育等方面都得到发展的要求,尤其要求学习马克思主义,树立共产主义的世界观,始终把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放在首位。再次,要求大学生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最后,要求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并制定了与此匹配的制度、内容及方式。同时,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单纯采用注入式教学,而要开展启发式教学,真正使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进入学生心中、浸入学生骨髓,并终身践行。
邓小平同志提出,社会主义人才的培养标准是“把毛泽东同志提出的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的方针贯彻到底,贯彻到整个社会的各个方面”[8],并强调,教育的“三个面向”的首要性是“学校应该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9];“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中的“理想就是社会主义现代化”[10]。邓小平同志的上述论述为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成为了制定党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标的重要实践依据。
江泽民同志认为,学校要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摆在重要位置,作为生命线一抓到底。江泽民同志指出:“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要培养“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11]。江泽民同志强调,在加强学生文化知识教育的同时,“要切实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12]。只有“创新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形式、方法、手段、机制”[13],才能把当代大学生培养成为“五为之人”[14],即爱国之人、创新之人、全面之人、宽广之人、踏实之人。
教育的“首要问题”和“根本任务”是习近平总书记最为关切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是一个“根本问题”,而其中的“培养什么人”则是“教育的首要问题”[15]。“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们党的教育方针,是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的共同使命”[16]。立德树人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17]。同时,习近平总书记要求通过“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等路径,完成好“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的根本任务[18]。可见,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论述,无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建构提出了新要求,指明了新方向,明确了新任务。
综上可知,尽管历史背景和形势任务不同,但党的领导核心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论述是一脉相承的,都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体系,都坚持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并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性,都着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都坚持了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等[19],因此,是一种继承、创新和发展的关系。
1.法律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规定
《宪法》作为国家根本大法,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做出了最高法律规定,要求对公民“普及理想教育、道德教育、文化教育、纪律和法制教育”,“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倡“五爱”公德,“在人民中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国际主义、共产主义的教育,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教育”[20]。《教育法》及《高等教育法》都把立德树人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政治属性,规定“教育应当坚持立德树人”,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教育,进行理想、道德、纪律、法治、国防和民族团结的教育”[21]。
2.政策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规定
《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要求“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2]。《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2020年工作要点》指出:“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增进大学生“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开展深入、持久、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广大学生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将爱国热情与报国行动有机结合”[23]。《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强调,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把牢立德树人这个根本,核心是进行理想信念教育,主线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任务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4]。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将“筑牢理想信念之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列为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重点任务,“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和造就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25]。
可见,进入新时代后,思想政治工作被确立为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立德树人成为了学校的根本任务,“培养什么人”成为了学校首要问题。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灵魂主线,坚持强化创新理论武装,坚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学生爱国感情、加强学生品德修养、引导学生价值追求[26],紧抓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做到“四个服务”,培养“五全”时代新人已成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现实是建构目标的起点和基础。建构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前提是必须站在新时代的坐标上,在回看中反思现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与需要建立的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之间在时代背景、理论指导、目标层级等方面存在的不足,从而找到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建构的出发点、生长点和支撑点。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具有明显的时代烙印。现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是基于2001年以来的一系列政策和法律制定的。进入新时代后,我国的经济社会均发生了深刻变化,需要对现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与时代要求之间的不匹配进行反思。首先,新时代经济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构建提出了新要求。新理念、新速度、新动能、新结构、新产业、新机制、新质量是新时代我国经济的七大特点,要求大学生认同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重要理念,认同新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铸造大学生改革创新的六种精神,即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创新精神、改革精神、奋斗精神、竞争精神。其次,新常态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构建提出了新要求。我国已经进入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全面深化改革”“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治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国际关系和我国外交战略”“党要管党和从严治党”等十个方面的新常态[27],要求大学生从内心世界中认同并坚定支持党的领导全面加强,认同党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理念和方式,切实确立人民至上的价值观念,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等。再次,新时代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构建提出了新要求。新时代文化要求以优秀传统文化铸牢民族之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民族之魂,以哲社成果提升话语引力,以文化发展满足人民之需,要求引领大学生坚信和认同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中国文化自信等。最后,新时代外交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构建提出了新要求。新时代外交的取向是全方位和深层次改革开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些具有先进性、开拓性和稳定性等特征的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外交新思想和新理念,要求大学生进行坚定“四个自信”的教育,进行国家和民族自信教育,开展国际责任意识教育,加强国家安全意识教育等[28]。
可见,进入新时代后,现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已显得有些不合时宜,难以更加有力地发挥引领立德树人和全面发展的作用,需要调整乃至重构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1.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理想社会的本质体现[29],并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包括“人的劳动活动”“人的能力”“人的社会关系”“人的自由个性”“人的需要”“人类整体”等方面[30]。但以“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构建的现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反映了我们对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理解、实践及由此而建构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必然存在着不系统、不全面、不完整的问题。直至2018年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一育人目标才被提出,尤其是其中的“劳动教育”,在理论上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在现实中关注和解决了劳动弱化的问题,在人才培养上体现和满足了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需要,更有其独特理论根基和现实依据,丰富了教育内涵,拓展了育人目标[31]。
2.灌输理论
列宁在《怎么办》一书中强调,工人阶级的社会民主主义是从外面灌输进去的[32],而且通过“全面、系统论述为什么灌输、灌输什么、怎样灌输”等观点[33],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因此,灌输是马克思主义的一种重要教育方法。但在西方所谓多元价值观的影响下,我们既不敢理直气壮地强调灌输的强制特性,在开展灌输教育时又缺乏对对象和内容的针对性和创新性,忽视大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且教师的灌输教育与大学生的自我教育也不能合二为一[33],反而将灌输理论等同于“生硬说教”与“填鸭式教育”,导致大学生思想政治灌输教育遇到了严峻的挑战。
三个层级指法律层级、教育文件层级和课程层级。法律层级规定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存在着教育法律体系不完整、培养目标亟待明确、下位法对上位法的落实有待加强、强化目标跟踪能力不足等问题。教育文件层级的规定尽管只是在创造性地执行国家法律,但也存在着层级目标内在关联不足及与整体目标不够系统化、目标引领中忽略大学生主体地位、培育目标与大学生实际结合不够、目标达成中意识观念的转变与品质实践不尽一致、个人修为不够突出、关键目标不够具体可行等问题。课程层级规定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却存在着理论滞后且缺乏系统性、目标内容不够全面、对大学生的精神引领不够、目标设计缺乏科学性等问题[34]。
治教育目标的原则
具体原则包括:1.方向性原则,即建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2.时代性原则,即建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必须反映时代的本质要求,我国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新时代,必须在这个方位上认识中国和看待世界,并以此建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3.科学性原则,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构建必须契合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以及学生身心特点、知识水平和品德形成的发展规律、道德发展等理论,保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学理性[35];4.融合性原则,将爱国主义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时代精神相融合、大学生个体价值和国家社会价值相融合、大学生自身特点与日常生活实践相融合等;5.层次性原则,如将共同理想融入“爱国守法”“为民奉献”等方面,将社会道德聚焦到 “诚信包容”“自律自强”等方面,将个人素质落脚到“全面发展”“身心健康”等方面,使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不仅“看得见、摸得着”,而且“知”“行”合一;6.感召性原则,即建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时,必须让大学生受到真理力量、事实力量、情感力量、主体力量、网络力量、文化力量、人格力量等的感召[36]。
1.纵向连接
系统建构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纵向连接,不仅指从入校到毕业的这段时间内,要设计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内容、载体和方法,而且要使学年与学期有效衔接,以构建“联接、协调、认同”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体系[37]。“联接”重在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进行融合;“协调”重在使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发展需求相一致,形成更广泛的教育目标认同价值基础;“认同”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目标是理想观念逐渐凝结的过程,最大限度地体现了上层建筑的意志,包含了大学生需要的目标体系。三个目标的内核是“培养什么人”,过程是环环相接,方法是螺旋上升。
2.横向贯通
系统建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横向贯通,一是要求打破学科和课程界限,形成全学科和全课程育人局面。既要开好显性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也要充分挖掘其他课程中的隐性思想政治元素,确保从思政课程迈向课程思政,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最大化。既要开好第一课堂(思想政治理论课),也要开好第二课堂(校园文化与社会实践)及第三课堂(网络新媒体平台),更要促进“三个”课堂的优势互补与相互贯通[40]。二是要求打破部门和人员界限,形成全方位和全员性育人局面。既对“学生信息管理系统、选课系统、住宿管理系统、党员管理系统等”进行全面整合,从而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共享,也要明确每个岗位的育人职责,真正实现“三全育人”。
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建构可以设想为: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弘扬中国精神,全面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提高文化素质和道德素养,努力成为“两又”(即“又红又专”)、“四可”(即可爱、可信、可贵、可为)、“六有”(即有理想、有追求、有担当、有作为、有品质、有修养)、“五全”(即德智体美劳)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由于“两又”与“五全”上文已论述,所以此处仅对“四可”和“六有”稍作论述。“四可”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大学生的赞誉和肯定、期许和鞭策。新时代大学生唯有勤学才最可爱,唯有修德才最可贵,唯有明辨才最可信,唯有笃实才最可为[41]。“六有”既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大学生的一贯要求,又具有“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的鲜明时代特色。因为理想与追求是大学生一生航向的指引,担当与作为是大学生一生行为的准则,品质与修养是大学生一生境界的提升。而其中唯有始终高扬理想的旗帜,始终坚守向上的取向,始终倡导奋斗的精神,才能突出把握好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这一根本要求。这一目标在继承中融入了新时代元素,创新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层次和维度。在核心维度上,将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心理素质和文化素质等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重要元素。在政治素质上,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成为共同理想和远大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在思想素质上,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在道德素质上,以立德育人为根本任务。在心理素质上,以身心健康为基本标志。在文化素质上,以广深知识提升为理想追求。特别是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做为重要内容,把“六有”“五全”这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做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重要衡量标准,不仅具有当代价值意义,而且更具长远历史生命。
总之,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不仅要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纳入其中,而且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的人是一个生活于真实世界中的能够客观、理性进行价值选择的实践主体,所以,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还必须以现实中的法律、制度、文化等伦理道德规范为基础,将道德素养、文化素养等融入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