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专业思政”的融合机制:理念、内容与措施

2021-12-31 20:45占挺谭福河
南方职业教育学刊 2021年3期
关键词:育人思政高职

占挺,谭福河

(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 管理学院,广东 广州 511400)

“专业思政”是以专业为载体,发掘专业特点和优势,通过专业核心价值体系引领,贯通教育教学全过程、全要素的融合设计,实现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与发展,形成特色鲜明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1]。在“大思政”框架下,“专业思政”是一种融合机制,发挥平台作用。目前学术界关于“专业思政”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内涵的诠释方面,而缺少关于如何构建这种融合机制的研究。本文梳理了“专业思政”融合机制的建设理念、内容、措施,形成较为完整的行动框架。

一、价值引领:高职院校“专业思政”融合机制的行动理念

高职院校“专业思政”最核心的理念是核心价值引领,让专业有信仰、有追求,围绕核心价值建设融合机制,将专业要素、产教双方、德技双元、利益各方诉求等统筹结合起来。该理念在职业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可以从三个方面做进一步阐释:

(一)以产教融合为结构特征的社会关系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从产业层面来看,职业教育本质上是培养社会人,必须从产业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通过产教深度融合培养产业所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实现产业链、教育链、人才链的价值统一;从教育层面来看,高等职业教育是在社会的互动中培养人,需要结合产业特色和企业实际需求,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中,在工作本位中培养人;从社会层面来看,高等职业教育是为社会的发展培养人,不能狭隘地理解为以就业为目的的技能培训,所培养的人才应具有更高的人文素质、职业素质和技术素质,可以让受教育者的未来生活更美好,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2]。

在“三全育人”的大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理念逐渐由培养“实践性、操作型”的技能型人才向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转变,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就要求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坚持价值引领,关注学生职业道德、工匠精神、社会责任心和职业适应力的培养,为学生职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可能。高职院校不同类型专业需要根据专业特色和优势,深度挖掘提炼专业知识体系中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将思政元素融入课程内容,科学合理拓展专业课程的广度和深度。结合教育部下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高职院校的财经商贸类专业的课程思政可以聚焦于主要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工程技术类专业可以聚焦于重点培养学生敬业专注的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矢志创新和科技报国的使命担当;艺术设计类专业可以聚焦于引导学生立足时代、扎根人民、深入生活,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和创作观。

(二)以“德技并修”为内容特征的培养模式

高等职业教育所培养的技术技能人才不仅要具备高技能,而且要具有较高水平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这种理念落到专业层面,就要求专业建设必须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科学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充分挖掘蕴含在专业课程、教师队伍、教学管理、校企合作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专业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廓清思想层面的模糊地带,提高专业教师对思政工作的认识水平,解决“专业思政”工作中“简单粗暴”的问题,找到提高工作针对性与亲和力的具体方法,明确“专业思政”工作的内容与边界。

高职院校“德技并修”的人才培养模式关键在于课堂教学的变革。纵观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从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水平评估”到高职院校“基础能力建设”,从“示范校、骨干校建设”到“优质校建设”,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财力到特色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上,基本都是把重心放在学生技能培养的课程内容开发上,忽视了如何结合区域特色和学校实际,在课堂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做到寓“道”于教和寓“德”于学。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除了让学生“学的东西要有用”,关键是要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这要求高职院校要进行“课堂革命”,对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的创新,聚焦于理想信念教育,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的知识点和技能,使学习内容生活化、职业化、趣味化,并借助互联网技术,通过线上线下混合学习,使学习方式多样化,全面提升课程思政效果和课堂教学效能。

(三)以品牌竞争力为目标特征的发展模式

1.“专业思政”是培育职教品牌专业核心竞争力的内在要求

专业是高职院校落实立德树人的基层单元,强调从培育品牌竞争力的视角看待“专业思政”工作,突显专业建设目标与人才培养目标之间的逻辑统一性和协同性,将其作为引领专业建设进入更高水平的重要力量。“专业思政”强调根据专业标准,将思政工作融入到专业培养目标、课程目标和单元教学目标中,尤其是对专业课程所承载的思政育人功能进行具体细化,并推动思政工作体系在专业层面的贯穿和渗透。突出在规范的“专业思政”主线逻辑指引下,对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标准开发、课程教案设计、教学组织创新、教学管理、教材管理等环节实施创新改革,引导教师自觉参与“专业思政”,将专业精神、职业精神和工匠精神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新时代职业教育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2.“专业思政”是提升职教品牌专业辨识度的路径指引

基于“德技并修”的职业教育逻辑,“专业思政”要全面体现新时代育人新要求,实现与专业人才培养具体实际相联系,就必须突出针对性与亲和力,将教师参与“专业思政”的自觉性作为问题核心。通过系统规划、标杆引领、分项实施,着力探索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的高等职业教育德育模式。在人才培养方面,让学生获得更有效率的成才服务,让学生有专攻、有特长和有竞争力,具有“成人立己”的家国情怀;在专业建设方面,以“专业思政”为主线,以建设特色专业为载体,提升专业的辨识度,让专业形成更有效率的培养体系,具有新时代特色的独特能力与品牌认知,将专业建设成为新时期职业教育的创新者和引领者。

二、场域构建:高职院校“专业思政”融合机制的工作内容

融合机制的外在形式是一个场域,主要由课堂教学、校企合作、文化环境等组成,“专业思政”工作就是要将这些要素建设好,以核心价值引领,形成一个具有影响力的场域。

(一)“专业课程思政”:以综合素质培养为主的课堂教学

以“课程思政”为载体,是探索专业课程“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的有效路径,使思政课的目标与专业课程目标融合一致。“专业课程思政”是指通过挖掘专业课程内在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以隐性教育的方法,致力于价值本身,将思想价值与专业知识体系有机结合起来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它的核心是让专业教师通过课程教学这个主渠道承担起育人职责。从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对专业进行改革创新,强化政治方向和思想引领,扭转专业课程重教学、轻育人的情况,突显专业课程的育人价值,将理想信念内化于行为与感情,让学生把理想信念转化为行动。因此,专业课教师需要转变观念,改进专业课教育教学方法,在课程中把“教书”和“育人”相结合,在培养学生专业素养的同时,注重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综合素养的提升,促使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精神的养成,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同频共振。

高职院校要紧紧把握高等教育工作的“两个根本”和“四个回归”,围绕立德树人中心工作,协同全方位,系统性推动“课程思政”改革,鼓励和支持专业教师协同创新,充分挖掘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根据不同专业,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内容,将专业知识与价值引领合二为一,打造一系列融入理想信念教育的特色专业课,侧重对学生价值观的引导和人格培养。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应该始终注意把握好人才培养目标,不要混淆手段与目的,坚持将价值引领和知识传授相融通,将学生注意力从表象符号引向事物所蕴含的价值内核,实现“专业课程”素质培养的创造性转化,激励学生从自己的专业领域审视自我,正确地理解课程知识本身所具备的价值性、文化性、审美性,感知知识所蕴含的丰富意义世界。

(二)“校企合作思政”:以岗位技能训练为主的基于工作本位学习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职业教育“育人”的本质要求,如何发挥岗位育人的作用,是落实职业教育“三全育人”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校企合作思政”是指依托岗位技能训练这一载体,以隐性教育的方法,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要求和内容与合作企业遴选、企业兼职教师聘任、实习实践课程教学等有机结合起来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它不仅仅在于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元素融入到学生基于工作本位的学习之中,更在于在思想政治教育原则指引之下对校企合作的教育教学组织方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质量评价制度等进行规范,充分挖掘和激发以岗位技能训练为主的思想政治教育内涵,科学规划和有序开展基于工作本位学习的岗位技能训练实践教学,有效地推动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衔接。

职业教育作为一种实践性很强的教育活动,实践技能课程具有独特的思想政治元素,都可以将其转化为具体的思想政治载体[3]。高职院校应充分发挥学校与企业的合力作用,不断探索科学的制度设计和机制激励,明确每个技能岗位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学校专任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共同有针对性地开展指导工作,促进专业专兼职教师形成指导合力。高职院校可以借助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和专业课岗位技能训练企业平台,利用学生社会实践和专业实习等契机,在岗位技能训练过程中积极引入爱国主义教育、民族精神等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培养学生正确的职业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学生成为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接班人。

(三)“专业文化思政”:以隐性育人为主的文化环境与课外活动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活动,除了日常的课堂教学,文化环境与课外活动也是培养人的主要媒介。“专业文化思政”是指依托文化环境与课外活动,以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作为载体,突显职业文化,树立先进典型,激发学生职业理想,引导学生把个人的学习成长、职业发展和国家的前途命运相结合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形式。从专业教学角度来讲,思想政治教育不是传授多少政治理论知识给学生,而是通过使用多种媒介和信息来阐明专业领域的文化内核,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职业道德、职业素养的现实映像传递给学生。

文化环境与课外活动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对学生的道德、审美、情感、态度、信仰等思想品质起到无形的影响作用,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长期性[4]。高职院校在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训练的同时,应着重关注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以文化环境与课外活动为载体,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营造崇德向善的良好氛围。让学生在文化环境中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和熏陶,在课外活动中将国情、社情、民情呈现给学生,激发学生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自豪感,在实践活动中逐步内化成为自身的思想政治品质,让学生自觉将个人理想信念与国家未来发展连接起来,为学生政治信念与政治理想的形成提供方向保证。

三、系统协同:高职院校“专业思政”融合机制的落实措施

“专业思政”是一项系统工作,强调目标的规范性与统一性,尤其是要实现“专业思政”由自发到自觉的模式转换,形成“专业思政”自主运行机制,凸显新时期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高水平与特色化,引领职业教育发展[5]。

(一)教师队伍的认识到位

从立德树人角度,“专业思政”实施的关键主体在于高素质的专业教师,具体工作需要充分结合教师的实际,尊重教师的创造精神,支持教师在把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有机融入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体现教师的风格,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专业课教师既要保持思想独立,又要保证政治统一,正确认识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之间的关系,遵循教书育人规律,以问题为导向,充分挖掘专业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制定“课程思政”教学标准,从思想上给予保障,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到课程、教法和教材,将立德树人系统化落实到育人的全过程。教师是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直接实践者,教师的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是影响“课程思政”的重要因素。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的原则,以专业课教师教学激励计划为抓手,以专业课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和授课艺术为重点,鼓励专业课教师对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不断改进和创新,将自身所接受的思想政治教育成果以言、行、身、法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落实育人价值导向,使“课程思政”要求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增强课程育人实效性。

(二)工作方法的应用到位

“专业思政”是职业教育高水平专业发展的应有之意,是专业人才培养的价值回归,而不是简单粗暴地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增设1—2 门思政方面的课程,更不是给专业教师添加额外的负担。高职院校需要在尊重学生认知规律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融合专业知识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将思政元素合理地融入专业课程体系、校企合作、文化环境中,找到提高工作针对性与亲和力的具体方法,平衡学术与价值、思政与专业、理论与实践等多重维度之间的关系。专业教师在传授学生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需要以学生为中心,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实现民族复兴的理想和责任等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向学生呈现观察现实生活的独特视角,帮助学生将现实生活与未来的职业生活连接起来,充分发挥好“专业思政”的思想价值引领作用。

(三)评价标准的执行到位

实施“专业思政”,需要明确“专业思政”工作的内容与边界,将评价对象从单一的课程维度,向教师队伍、校企合作、文化环境等专业维度延伸,细化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企业遴选标准、教师(师傅)选聘标准等文件,综合运用标准化评价与成果检验。高职院校要制定、修订相关管理文件,在制度上明确实施、支持、考评、宣传“专业思政”建设的相关要求。“专业思政”的成果应是学生在专业学习中潜移默化的感悟、内化核心价值体系的真谛。高职院校要把“专业思政”建设成效纳入教学单位和教师个人绩效考核范围,所有专业不仅要在思想认识上形成全员育人的共识,也要在专业发展上具备有效育人的能力,并能够针对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和任课教师的育德实效开展绩效评价,确保每一门课、每一名教师都能发挥好育人作用。

(四)制度规范的保障到位

“专业思政”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各个环节都产生了变革性影响,其目的性要求必须根据立德树人的社会主义教育根本任务来选择和设计制度,需要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专业教师标准的建立、课程建设制度的建立、合作企业遴选标准的确立、课程教学手段的选用等方面进行重新梳理,制定岗位职责、项目审批、质量评价、工作考核、教学督导等规范性文件。这样才能严格规范“专业思政”工作方法,按照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要求,持续地将“专业思政”工作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促使教师开展“专业思政”工作由被动行为转化为自觉行为,建立相应的“专业思政”组织运行机制。例如,学校党委要把教师党支部推进“专业思政”建设情况纳入教师党支部考核指标体系,以支部为单位学习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持续提升教师队伍的理论修养;在涉及教师职务(职称)晋升和各类评优评先表彰中,明确对“专业思政”的条件性要求,发挥教学名师、专业带头人、优秀党员教师的带头作用。

(五)推进措施的影响到位

“专业思政”应注重把握从专业层面自上而下地设计到教师层面,实现“专业—课程—教师”三者的协同并进,关键是需要通过培养工作引领者,从专业层面到课程层面、教师层面的整体推动和落地实施,具体到示范课、品牌项目和领军人才等主阵地建设,保持各项任务目标与“专业思政”精准匹配,实现育人目标的一致性和连贯性[6]。建设品牌课程是全面推进“专业思政”建设的重要方法。专业要选准课程,精选教学内容和案例,把专业和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有机融入教学标准和课程教案,打造一批“课程思政”品牌课程,逐步形成品牌效应。选树榜样教师是全面推进“专业思政”建设的重要措施。学校要遴选一批有意识、有意愿、有能力的教师进行重点支持和培养,指导其积极探寻和运用“专业思政”建设的方法和规律,发挥好榜样的示范带动作用。

四、结语

“课程思政”和“专业思政”是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的组成部分。前者是从微观层面出发,是落实“专业思政”的重要载体,通过挖掘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将思想价值融入课堂教学,使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后者是从中观层面出发,是深化“课程思政”的关键,通过系统挖掘具有专业特色的思政元素,将其植入到人才培养全过程,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作用。因此,由“课程思政”触达“专业思政”,高职院校必须建立“专业思政”融合机制,明确核心价值引领的“专业思政”行动理念,构建由课堂教学、校企合作、文化环境等组成的“专业思政”工作场域,通过系统协同将“课程思政”落实到整个专业层面。

猜你喜欢
育人思政高职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战“疫”期间基于高职线上教学的分析与思考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如何将微课融入高职钢琴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