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霞,谢昌炜
(重庆城市职业学院 a.科研与发展规划中心;b.保卫部,重庆 402160)
“数字经济是指以使用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作为关键生产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作为重要载体、以信息通信技术的有效使用作为效率提升和经济结构优化的重要推动力的一系列经济活动。”[1]当前,数字经济正成为全球尤其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核心力量。在数字经济的助推下,新业态和商业模式不断产生,它们所展现出来的“无界”“无常”“无形”和“流动”的特征,要求商贸领域的未来人才应具备数字素养和跨界能力、适应能力、迁移能力。“十四五”时期我国将致力于“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壮大经济发展新引擎。”为进一步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也必须紧随数字经济发展,精准对接产业链、职业域、岗位群,推动职业教育课程体系逻辑转变和内容深度变革。
数字经济带来的新商业模式的根本性变革,对商贸职业技术技能人才提出了新的挑战与需求。
加藤穰一曾指出,由于互联网技术、生物技术等现代科学的快速发展,各类新的创意、发现和创新路径涌现出来,这意味着“知识生产和传播的结构性转变,专业和知识开始从互联网等分散式的网络中涌现”[2]。传统商业通常强调清晰的边界,要求企业能够进行精准定位。然而信息化技术和互联网经营模式在商业领域中的不断融合,将原来传统企业的边界彻底打开,跨界融合和无边界创意,成为新兴商业模式的最大特点之一,也是未来商贸职业领域内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特质。
知识的快速更新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升级换代,使得各种商业物种出现内涵式改变与实时创新。为适应环境变迁而不断变换自己的定位与视角,以“无常”般的归零心态面对商业环境的风云变幻,是未来商业物种的最大特点。那些能够更高效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和个性化需求中快速“转身”的企业和个人,才能更好地适应当前及未来经济风潮。
美国学者凯文·凯利(Kevin Kelly)谈到,在未来社会,流动会成为一种常态,所有的东西都将在形态、内容、功能甚至内涵方面发生改变且呈现出一种流动的状态。不断涌现的新商业形态正逐渐打破有形产品的生产和流通局限,共享与分享成为大势所趋。各种平台、产品、服务都正从固定不变转变成可以组装和流动的,人们更注重过程而不是最终的产品,各种个性化、差异化的产品和服务不断迭代更新,充满了各种不确定。它需要从事商贸职业的人才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敢于变革、打破常规的思维和能力。
随着国内外局势的发展演变,越来越多的企业将更多依靠自我的内生驱动获得发展机遇,管理、人力资本、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的质量和禀赋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正变得越来越重要。而商业领域里依靠内生力量来进行自我赋能,不断调整自我发展模式以适应经济新常态将成为企业生存的关键因素。因此,它更需要未来的商贸人才能够充分地将自己的优势和特长发挥到跨界领域以带动企业适应动荡的环境变化。
不断出现的新商业物种和各种创新的商业形态正引发着职业技术技能人才需求的变化,并由此带来商贸类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主导逻辑的改变。
主导逻辑“是一种思维模式或世界观,或用来完成目标和做决定的业务和管理工具的概念化”[3]。当社会的变化尤其是科学技术、信息技术革命使得人们越来越失去传统的生活方式,大量新生的商业形式改变着人们的生存与生活模式时,人们首先要改变的就是思维框架。职业教育变革更是如此。当科学技术发展逐渐取代人的简单、机械、重复工作时,职业教育的本质已经不再是单纯的技术技能指向,而是朝向如何培养机器不可替代的职业思维和核心职业素养。在新的发展格局之下,我国的职业教育需要承担起将先进的技术设备转化为生产力,增强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中的安全性和影响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历史使命,因此,如何优化职业教育类型特征,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是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职业教育变革的应然逻辑。它要求职业教育在逻辑起点上要以职业教育类型特征的优化为核心,在发展路径上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遵循,在内涵建设上以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为根本。
随着人工智能和各种新商业物种的出现,职业的内涵得以不断拓展和突破,人与职业的关系也在发生着根本变化。职业已经不再仅仅是一种谋生的手段和方式,更是彰显个体价值和展现个性化诉求的途径。大多数现代年轻人已经不再将获得职业看作是接受教育的唯一手段,找到能将自己的兴趣、特长发挥于职业之中以彰显自己的个性与社会价值才是他们的追求。因此,我们需要追问的是:在不断突破传统范式的新商业发展趋势中,“人”应该如何改变?职业教育应如何将“人”塑造成时代和自己想要的样子?
职业教育具有“职业”和“教育”两种基本属性,“其最终的目的是在教育与个体职业生涯之间建立一种持续的联系,这种联系是内在的、是紧密的和长期性的”[4]。即运用教育的方式实现人的职业生长并进而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人”始终是教育的核心,如果失去了对“人”的关照,职业就缺乏主体,教育就没有了对象,它要求“职业教育应以人为本,关注个体的发展,它涵盖了个体成长的方方面面,具体体现在,技能和态度、就业与岗位技能、通信与计算能力及技术素养、优化建构职业技能和知识、关注职业生涯规划,奠定终身学习基础。”[5]因此,世界各国都正致力于运用新职业主义教育理念推动职业教育变革。自十九大以来职业教育类型地位得以确立,它肩负着为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科技自立自强、增进民生福祉、促进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的历史使命,对新时代职业教育的人才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数字化素养、适应性等有着更高的要求,需要通过构建更加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来弥合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差距。职业教育应改变原来单一、以具体任务或岗位为定位的教育方式,用宽泛的知识、真实情景的教学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充分容纳行业、职业和个体发展需求,充分考虑不断迭代的职业环境和社会变化,以新的理念和逻辑对课程体系进行结构性的改变,培养学习者具备能够适应快速变化的职业结构所需的知识、能力和思维。
数字经济所展现出来的跨界、流动、无常和内生特征,对于人才培养而言可谓是一种思维范式的挑战。它彻底打破了传统教育对学科、专业遵循的教育范式,要求商贸教育必须以创新的课程体系和教育教学方式去适应数字经济的快速变化,在课程目标、内容、结构和形成方面都要发生根本性变革。
职业成长是一个外延和内涵都非常广泛的概念,它需要凝练出一些核心的要素来构成一个人得以持续发展的基础,新职业主义教育观将其界定为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6]将核心素养作为课程建构的目标指向正成为国内外职业教育的共识。核心素养的构建打破了单一的技能技术训练传统,强调以职业为中心的发展性目标和能力体系。运用核心素养构建商贸类课程目标,最关键的问题是要结合商业发展新态势和新需求,从工作场景出发凝练出高职院校商贸专业学生应该具备的核心素养,找到其关键能力,然后依据关键能力形成课程目标体系。换言之,一个能够满足跨界、流动、变化和无常商业发展所需的职业人才应该具备哪些关键性的能力,这些关键能力需要通过哪些课程得以实现,是商贸课程范式转变的核心。
长期以来,传统商贸类职业教育都遵循着工业社会中专业分工的方式,学校以商业场景中分工所形成的具体职业和岗位进行人才培养,并以其比较严格的学科边界设置课程。随着越来越多突破人类传统认知思维的新商业模式出现,这种培养方式显然已经难以满足市场对综合性、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过于注重职业岗位和职业活动,会限制学生对整个职业的认知和深入的探索,其迁移转岗能力相对较弱,难以适应快速变化的职业成长需要。因此,商贸类职业教育在对标职业和岗位的同时,“要从职业活动为核心逐渐转变为职业人为核心;要从就业指导逐渐转变为全程生涯指导;要从职业资格获取逐渐转变为职业资格晋升和转换”[7]。
数字经济在全球的快速发展,使得数字能力将成为未来社会评判人才基本能力的一项重要标准。欧盟发布的《公民数字素养框架2.0》从信息、交流、内容创建、安全意识和问题解决五个方面界定与培育公民数字素养。掌握必备的信息技术工具并能从海量的商贸数据中提取、分析和处理客户、产品、销售等信息,并能对商贸过程进行数字化管理将成为商贸技术技能人才的基本素养。因此,在课程体系设计时,数字化工具课程、数据分析课程、数据处理与应用课程应成为商贸课程中最基础的平台课。
越来越多跨越不同边界的商贸新职业涌现,需要人才具备能够打破知识、文化壁垒,从一个领域跨越到另一个领域,将不同的技术技能进行融通进而获得发展创新的行为方式和思维能力。以市场营销为例,一个合格的销售人员不仅需要良好的销售能力、沟通能力、谈判能力,还需要具备优秀的客户关系管理能力、数据分析能力、社群经营能力、供应链管理能力、网络运营能力、风险分析与防控能力等,而这些能力就不仅仅是传统市场营销课程可以解决的,它要涵盖多个专业的多学科知识与技能的综合融通。如果课程内容继续依照学科固有思维和模式强调对专业技能的掌握,知识体系就会变得狭窄,难以形成一种开放、多视角、多维度的思维框架以启发学生能够不断挖掘自身潜能。因此,高职商贸类课程内容的改革应提炼出专业群内具有共性的素养性知识和职业关键能力,通过对相近或相似学科、专业技能、知识的融合形成具有跨界、融通的新课程,培育学生形成一种跨专业、跨学科的知识体系和能力结构。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类型特征的基本路径。商贸教育尤其如此,在新商业模式不断发展中,商贸课程必须融合实际的工作情境,将工作知识作为构建课程的重要逻辑起点。
工作知识“就是关于工作原理、工作过程、工作方法、工具材料、工作诀窍的知识,人们用它来表达工作过程中具有实践功能的知识”[8]。将工作知识融入到课程体系中,首先要求课程建构主体多元,企业、行业和学校应共同参与对课程的设计、谋划和资源开发。其次要用动态的方式根据学生学习情景、工作任务需要和技术技能发展,随时将最新的知识和技能训练融入到课程体系中。再次还应秉持开放、容纳和生态的理念,采用创生方式,将国家战略需求、社会需求、个人需求融合进课程中,使之具有多元化、多模块、多选择特性,使不同兴趣、爱好、特长的学生能够从课程中找到自己的价值增长点。
数字经济快速发展背景之下,以线上线下多场景同步融合的智慧零售推动“人、货、场”的情境重构,正重塑着市场营销技术技能人才的能力结构,数字素养、数字营销核心能力、跨界迁移能力构成智慧零售中市场营销专业群学生能力结构体系。高职院校需要围绕这一能力结构体系重新构建相应的模块化课程,从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到整个课程体系的构成元素都应做出相应的变革与调整,以充分彰显数字化核心和跨界融合的范式特征。
1.以数字素养为核心的专业基础平台课程
专业基础平台课程重在培养学习者在商业领域内所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和信息化素养,它是市场营销专业群中所有学生都应掌握的基础知识体系和能力素养。课程内容主要运用多学科整合的方式,突出课程的数字化运用和基本技能形成。专业基础平台课程主要包括:“数字化商务管理技术与方法”,通过整合电子商务、市场营销、会计、物流管理开设的管理相关基础知识形成;整合商务礼仪、商务谈判、演讲与口才等内容形成“数字场景中的商务礼仪与沟通”;整合计算机基础、Excel 运用、市场调研、商务数据分析等课程形成“商务数据采集与分析”;融合电子商务、市场营销、会计、物流管理、连锁经营等基础课程内容形成“数字商务基础”等。
2.以数字营销能力为对照的专业模块课程
专业核心知识模块是基于专业知识结构特性而展开的课程体系。它既要考虑不同专业的差异性,也要遵循专业之间的相通性。在智慧零售中,全渠道营销思维能力、线上线下一体化运营技能、数据管理能力、数字销售渠道设计能力、中台典型业务技能等共同构成数字营销能力,按照这一核心能力形成了两大专业模块课程。
一是专业核心课程模块。针对不同专业设计不同类型、彼此独立的课程体系,通常为 5—8门能体现专业特性和差异性的课程,以专业为单位各自构成一个模块。不同专业的学生选择对应的专业课程进行学习,如市场营销专业的运营管理、营销策划等专业性知识与技能,电子商务专业的电商视觉设计、新媒体运营、直播带货等。
二是专业综合课程模块。以专业融通为主,既考虑了传统的专业划分,也考虑了不同专业的跨界融合,培养学生在整个专业群体系下的综合应用能力。它主要是针对专业群内全部学生而设计的具有创新性的综合性实训和真实工作场景任务课程,例如智慧零售生态圈综合实训课程、数字营销综合实训课程、全渠道客户管理综合实训等。
3.以跨界迁移为目标的能力拓展课程
能力拓展课程模块主要考虑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跨界思维的培养。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职业发展需求、个性特长、兴趣爱好、能力提升选择不同的模块课程,重在形成学生的迁移转岗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能力拓展课程模块是不同专业和不同层次的高阶融合,重在以职业发展为目标,主要包含创新创业项目模块、高级X 证书课程模块、专业拓展选修模块、跨专业高级选修课程等。
职业教育不能“在一个越来越狭窄的领域里训练专家们的最重要的能力,使得他们失去对任何超越自己能力的东西做出明达判断的可能性”[9]。它需实现多元素的融合,在问题情境中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此,智慧零售市场营销专业群课程将多要素交叉融合贯彻于整个体系结构中。
1.思政元素与课程的全方位融合
围绕培养“红色匠心”高素养技术技能人才目标,在“平台+模块”课程中,除了专门设立的思政教育、劳动教育等课程外,还将工匠精神、劳模精神、职业价值观、审美教育等思政元素融合在所有专业平台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拓展课程中,通过在不同课程模块中植入“3+X”微课(党史、时政、法律、技术、工匠、心理),实现课程思政化、劳动教育技能化。
2.创新创业元素与课程的全过程融合
通过建设师生共谋创业的文化、实践、竞技等平台,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课程体系,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学创互促。在底层的平台课程模块中,除了开设专门的创新创业课程、GYB 训练外,还在专业平台课程中将创新创业元素融合在课程教学中。专业核心课程模块和专业综合课程模块强调在真实任务场景中融入创新意识和创业理念的引领。在专业拓展课程模块则主要以创业模拟实训为主,以此充分展现商贸类专业的特性。
3.X 证书与课程的全要素融合
为实现课证融通,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充分考虑了1+X证书与课程的要素融合。专业平台课程围绕学生通用能力培养时结合X 证书的共性基础课程进行设置,专业核心课程模块和专业综合课程模块将X 证书的专业训练融合在课程实训中。专业拓展课程模块则开设专门的高级X 证书培训课程,由此构成一个“以证带学、以证评学、以证促学”的系统过程。
4.技能竞赛与课程的全环节融合
在进行智慧零售课程体系设计时,充分考虑了职业技能大赛的需求。将不断更新的国家、部门、行业传统和新职业技能竞赛所要检验的核心技能融入到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中。整合原有的理论课程内容与技能大赛理论知识标准对接,将其转化为理论教学中的分析、讨论与练习环节。整合原有课程中的实习实训内容与技能大赛的技术标准对接,把实习实训转化为技能竞赛的技能训练实践,从而全面实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练、课赛一体”。
技术知识的复杂化、跨界性和快速的迭代更新,使得以胜任某种工作任务所需知识和技能作为培养目标的职业教育正面临严峻的挑战,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学生难以胜任实际的工作任务而导致就业困难、发展受阻的现象正日益受到社会的质疑和担忧。“当且仅当课程内容的选择以及所选内容的序化都符合职业教育的特色和要求之时,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才能成功。”[10]以职业为指向的高职商贸类课程改革应紧跟商业形态变化和学习者个体发展的需要进行范式转变,秉持职业教育的人本性、职业性和教育性本质,转变思维和行为方式,加强对商业领域的技术性知识开发的同时,强调对学生跨界思维和整合性能力的培养,以更好地满足新商业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