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本土化的蒙氏教具开发路径之探究

2021-12-31 19:22徐文秀杨立红毕映张
南方职业教育学刊 2021年5期
关键词:教具儿童文化

徐文秀,杨立红,毕映张

(大理大学 教师教育学院,云南 大理 671000)

蒙氏教具制作的主体是幼儿园的教师,作为儿童工作中的导师,不仅要深入理解蒙氏教育理念,更要把握蒙氏教具制作的精髓[1]。“混龄教育”是蒙氏教育的另一特点,因此,导师对于教具的制作既要考虑文化适应性,又要考虑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兴趣,提供适合儿童的、科学的教具。教师在依据本土文化进行教具的开发时,不要忽略蒙氏教育的精髓[1],借鉴经典蒙氏教具,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要进行中国化、本土化的蒙氏教具开发,文化渗入是重要的途径,通过文化渗透,在潜移默化中使儿童获得对本土文化、中国文化的认识与认同,开发出与本土文化相适应的、科学的、适合儿童发展与兴趣的新颖教具。做到本土文化和蒙氏教育、传统教育和蒙氏教育相结合,本土为基,外来为辅,相辅相成[2]。

一、蒙氏教具本土化的实践价值

蒙氏教育与传统教育相比,蒙氏教具在教育中的应用成为一大特色。蒙氏教育最初是面向残疾儿童的教育,在蒙氏教具上的应用主要是针对儿童的感官训练为目的。蒙氏教育的引入丰富了我国的教育,产生于西方的蒙氏教育距离现在毕竟有一百多年的时间,原教具的设计长时间地使用也会让儿童丢失兴趣。我们说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会碰撞出火花,萌生出更多创造性的事物。教育作为文化传承的一个手段,当我们在引入蒙氏教育的同时也要思考如何将“西方的蒙氏教育”转化为“中国化的蒙氏教育”。在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丰富的中国,深入挖掘各地区、各领域的价值与特色,让儿童认识本土文化,提高文化认同,做“中国化、创新化的蒙氏教育”,制作出“本土化、科学化的蒙氏教具”,提高儿童的文化认同感,增强文化自信。

(一)提高文化认识,增强文化认同感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都明确提出,要实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地方性课程是依据国家课程,依据本地区经济、文化发展而实施的课程。地方性是面向某一领域,利用本土资源开发出促进儿童认识和发展的教育。在进行蒙氏教具制作中,本土文化与教具的融合不仅可以提高儿童对于本土文化的认识,教具的设计投放到相应领域中,也会潜移默化地给予儿童一定的文化熏陶,以及在蒙氏工作中促进儿童各方面的发展。在显性与隐形的教育中加深儿童对于本土文化的认识,丰富蒙氏教具形式与工作,为儿童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同时增强儿童的文化认同感。

(二)文化在教育传承过程中创新

文化作为教育传承的基础与前提,没有文化,就没有了教育传承的载体。教育所传承的内容来源于文化,而教育作为文化传承的一种手段,教育者在向儿童传承文化知识的过程中,从显性影响来看,教育者的讲授以及蒙氏教具的使用会锻炼儿童的注意力,以及各种感官和技能的发展;从隐性影响方面来看,在具有本土文化的环境中,儿童接受着本土文化的熏陶,会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儿童的发展,同时还增强了儿童对于本土文化的物质方面的认识。文化本身就是一个不断传承的过程,也正是在这传承过程中,基于原有文化知识的基础之上,来激发儿童的各种潜力和想象力。蒙台梭利提出“儿童是成人之父”,认为儿童时期的生活和学习的积累创造了成人,不经历童年和儿童时期的创造,就不存在人。儿童的创造能力是成人所无法相比的,一些天马行空的想法使我们成人无法理解,所以传承过程中不仅增强儿童对事物的认识,同时激发出儿童对于事物的求知欲,以及激发儿童的想象力与对事物的创新性,使之不断丰富化。

二、蒙氏教具本土化的实践规则

每一种思想文化的产生都离不开当时的文化背景,脱胎于西方的蒙氏教育,虽得到了教育界、社会上广泛的认可和应用,但这毕竟是西方文化的产物。西方文化崇尚自由、开放式的教育;而我国文化以儒家文化为依托,内敛、传统为主要特点,和西方文化有很大的差别。但不可否认的是蒙氏教育思想的优越性,因此在进行蒙氏教育和教具制作时,并不是全盘接受,而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中国文化悠久深远和丰富的文化底蕴,各个地区、民族的不同文化与各地特色,给教具制作带来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在进行蒙氏教育教具制作时,在符合我国教育总纲领和蒙氏教育思想的引领下,结合本土文化,将文化滲透在蒙氏教育和教具中,做到本土为基,外来为辅,以我国儿童发展与教育现状为基础,以外来优秀教育经验为辅助,结合我国实情,借鉴他国精华,进行教育。同时教具的制作不仅仅是教师的责任,还要注重儿童在教具制作中的主体作用,教育面向的对象是儿童,教具的制作与使用应以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为根本。此外,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文化既具有差异,又丰富了我国文化。因此在制作教具时基于本土文化为基础,多元文化的滲入也是必不可少的,以此提高儿童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增强文化自信。

(一)本土为基,外来为辅,相辅相成

清末初期的“癸卯学制”指导思想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旨以儒家思想文化为前提的情况下,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在这里已提到中西方文化的不同,在学习国外先进文化的同时要以本国文化为基础,结合我国国情开展。蒙氏教育在中国的施行,应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指导下,根据国家教育的总体目标,同时结合蒙氏教育思想的精髓进行。在制作教具时,结合中国文化,根据每个地区的不同历史文化及地区特色来进行教具的制作。在学习他国教育思想的同时,要以我国教育思想为主,教具的制作也是在蒙氏教具精髓的基础上,教育者结合本土文化与特色进行开发与制作,探究教具的可开发利用资源的本土文化因素,共同促进我国教育的发展,说到底都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儿童的发展,给儿童更加优质且适合的教育。

(二)一元文化,多元文化,相互调适

我国地大物博,文化多元,除了各个地区不同的文化,不同民族之间文化也有很大的差异。文化的多样性带来各自不同的文化理念和文化追求。在丰富的文化背景下,进行蒙氏教具的制作既给教师带来很多的机会,同时也给教师带来了一定的挑战。丰富的资源对于教具开发者来说既提供了可利用资源,同时又需要教育者对可开发资源进行鉴别。教具的设计既要符合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与兴趣,同时又要具有教育性与一定的教育价值。本土化视角的蒙氏教具制作的探索,在文化之间的交流基础上相互碰撞,给教具制作带来了很大的际遇。基于本土化却不仅仅局限于本土化,文化与文化之间不是相互独立的,文化之间的相互碰撞、交流才会产生出更加新颖、独特的想法。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也会给教师和儿童发展带来更好的创造和发展的机会。

(三)儿童为本,教师为主,共同参与

《幼儿园活动新课程》中明确指出“以幼儿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促进幼儿学习的主动性”,新教育主张以个人为本位,使每位幼儿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而发挥主体性,使他们全面、和谐的发展。教育的过程不仅仅是教师的责任,更离不开儿童的参与,儿童参与教具的制作能够激发儿童的兴趣,增加儿童的归属感与成就感。教师在教学中应善于发现儿童的兴趣以及表现,在教育中不仅要因材施教,在教具制作中更要结合儿童的发展情况给予适时且合适的教具,抓住儿童的最近发展区,站在儿童的角度去思考,在此基础上,更好地促进儿童的发展。教学过程本就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过程,离开了哪一方都不可能实现,因此在蒙氏教具的制作中,也离不开儿童的参与。教具开发与制作同时也要坚持以儿童为本,教师为主,共同参与的原则。

三、蒙氏教具本土化的具体开发路径

本土文化即地方文化。地方文化是指在某一文化区域有效,以文字形式或非文字形式体现的文化、习俗、思维方式、信仰等。地方性文化的特点就是“地方性”,即每个地区所独有的文化[3]。地方文化植根于人们的生活中,包括隐性文化和显性文化,教师应深入探究地方文化,传统文化,并在探究中挖寻符合儿童兴趣的文化,在教育中能够对儿童产生积极正面影响的文化。蒙台梭利在1907年创办的“儿童之家”中实施蒙氏教学法,在1994年引入中国大陆地区,并且开始蒙台梭利教育中国化的探索。蒙氏教育的创办到现在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教育应随着时代发展而发展,经典的蒙氏教具确实能够很好地促进儿童的发展,但儿童如果长期使用经典教具,会使儿童感觉枯燥,丧失兴趣,从而降低教学效率。蒙氏教具包括感官、科学、语言、数学、日常生活五个区域,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的指导下,在中华传统文化价值的引领下,结合地方文化,教育者应发挥其专业者的角色,进行本土化的蒙氏教具制作。将地方文化渗透在蒙氏教具开发与设计中,在促进儿童发展的同时,使儿童感受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

(一)本土文化与感官教具相融合

蒙氏教育最初是面向有智力缺陷的残疾儿童,其中的感官教育是蒙台梭利受到了法国残疾儿童医生兼教育家让·伊塔和爱德华·赛贡的影响。感官教育是蒙氏教育中最重要和最具特色的一部分,包括触觉和温觉、立体感知觉、嗅觉、视觉和听觉,此外,在训练儿童安静方面也做了一定的描述。感官教育中的教具有长棒、粉红塔、棕色梯,以及味觉瓶等[4]。这些经典教具的长期使用会使儿童失去兴趣,教师的工作应具有创造性,在抓住蒙氏教育理念和精髓的基础上,将本土文化融入到感官教具中。例如:将地方性的建筑物制作成“拼图”,让儿童在训练视觉的同时,加深对地方文化的认识;其次,在训练儿童触觉时,可以将棉花、水稻、核桃等制作成触觉板;再次,听觉方面,教师可播放中国传统的乐器或音乐,如二胡、古筝、琵琶等,这些音乐也可在走线时使用。此外,儿童的味觉和嗅觉的训练可以使用地方的一些特产,比如茶叶、牡丹等,来对儿童进行感官训练。

(二)本土文化与数学教具相融合

学前阶段的儿童处于具体形象思维,而数学相对比较抽象,在进行数学教学时应借助一些具体事物帮助儿童去理解。另外,长棒在数学区域使用的较多,通过儿童不断的重复工作与教师的讲解,儿童能够掌握十以内的加减乘除,并且积极性很高。教具的开发者主要是老师,教师要善于发现和探索,发现儿童的兴趣,发现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对儿童进行数学教育,探索本土文化,进行蒙氏教具制作,给儿童带来具体形象教学的同时,帮助儿童认识地方的文化、习俗、习惯等。例如,教师可以使用玉米棒、豆子、松子、甘蔗等制作相对应的数字卡片。教具的制作还可跟随季节的变化和不同节日进行改变,让儿童在学习的同时感受不同季节和节日氛围的熏陶。另外,教师也应激发儿童的主体性,询问儿童的意见与想法,与教师共同进行教具的制作与开发。材料搜集的主题越多,所投放的资源就越丰富,如前面所说到的豆子、松子、甘蔗,以及一些卡片制作都可以让儿童参与其中。

(三)本土文化与日常生活教具相融合

日常生活教育是蒙氏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蒙台梭利提出日常生活教育的重要性在于:它可以从儿童心理和生理两个层次满足儿童的发展需要[5]90-104,160-170。同时,它也能让儿童的独立能力在实践的应用中成为现实。而我国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和《指南》中都指出,幼儿园中儿童日常生活教育的重要性,帮助儿童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培养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西方文化自由、开放,东方文化传统、内敛。在中西方文化的交融下,日常生活方面教师应进行一定的改变,在生活卫生习惯方面要使儿童养成饭前洗手饭后漱口的习惯,同时根据儿童身心发展情况,适当地由使用勺子逐步转向使用筷子。最好的教具是提供给儿童实物进行工作,如系鞋带、衣物的纽扣和拉链的使用与放置,之后让儿童去实践,从午睡后叠被子等方面提高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除此之外,教师还要适时地安排儿童进行值日、浇花、扫地等,提高儿童照顾环境的能力,给儿童亲身的体验。在生活礼仪方面,蒙氏教育中提到儿童的生活礼仪要有优雅的站姿,走路时安静。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坐立行走都有一套规矩,民间有句谚语“站有站相,坐有坐相”,与人交流时学会倾听,见面时热情等。教师在对儿童进行教育时应注意不同生活礼仪的交融,转换并渗透在平时的工作与生活中。

(四)本土文化与语言教具相融合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的语言教育要按照“听—说—读—写”的顺序来进行,主要包括读、写、算三个方面的内容。在进行语言教育时,教师使用的语言教具大体包括:砂字板,砂纸笔画板,偏旁板[5]90-104。源于西方的蒙台梭利中的语言是英语和意大利文,而我国的汉字是方形文字,其中还包括拼音和声调的学习。在语言教育教具方面,古诗词作为中华文化之瑰宝,一些蒙学教材《三字经》《论语》《弟子规》和我国民俗文化、民间故事等在语言教育中的渗透,在对儿童进行语言教育的同时,使儿童产生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好奇心与认同感,以及对于传统故事中人物的崇拜。

在文字学习方面,以文字的偏旁部首进行组合,让儿童把该字进行组合与组合成字之后的组词。神话故事的选择是符合儿童兴趣、激发儿童想象力的重要载体,可结合最近将要开展的传统节日活动进行讲述。对于神话故事中的一些英雄人物与美好事件,应发挥其作为榜样的作用。除了内容载体资料的搜集以及读、说之外,引导年龄大一点的儿童尽可能地进行故事的创编,或作为儿童下次工作时的重要资源,对所描绘的事物进行讲述。另外,教师根据当地文化和儿童自身发展和接受情况,可以将一些故事制作成小册子和文字拼音卡片。在教学中,传统故事、诗词学习可以让儿童拼对,如古诗和人物的配对,通过多种方式增加儿童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并使之产生认同感。

(五)本土文化与科学文化教具相融合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所提到的科学领域旨在激发儿童的探索性精神,以及对周围的事物感兴趣,促进儿童动手动脑的能力,包括对身边的事物和科学技术方面。蒙氏科学文化教育包括动物、植物、自然、地质、历史、天文、自然现象和科学实验等方面。科学文化教育激发儿童探索兴趣和求知欲望,扩充儿童的知识广度和促进能力的发展,为今后的学习奠定基础。在历史悠久的中华文化大背景下,每个地区都有各自不同的历史文化、历史事件和人物,教师应深入挖掘本地区的文化历史事件和习俗。山东省作为孔子的故乡,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京剧发源于江南地区;同时每个地区在植物方面也有所不同,对于这些植物的生长情况和区别的认识比较重要。在制作教具时通过拼图、图片文字的对应、动植物生长顺序的卡片的制作等方式,加强儿童对这些文化的认识。我国不同的传统节日有不同的文化习俗,教师除了在相应的节日向儿童讲解不同的节日文化的历史和习俗外,还要根据本园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具制作,如将各个节日的习俗制作成卡片或者是模型,将节日与神话故事制作成图片,让儿童进行对应[6-7]。如今,许多幼儿园也有一些自己的农场和种植植物的场所,在让儿童通过模型认识的情况下,比如就植物来说,将植物的生长顺序制作成卡片让儿童排序。此外,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给儿童提供种植植物、养殖动物的场所,在这过程中亲身体验大自然的神奇,增强儿童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同时也增加儿童对本土文化的认识。通过养殖与种植,儿童对不同植物与动物需要不同的环境有一定的了解。幼儿园也可根据自身情况,对一些场地进行开发应用,给儿童提供实际的锻炼机会。

教具的更新是随着儿童的发展而变换的,从小班幼儿到大班幼儿,教具的投放难度循序渐进,形式的更换都是随着儿童的发展而发展。这就需要教师在儿童“工作”时对儿童进行观察,了解儿童的发展现状与可能存在的最近发展区。同时,对于混龄班的儿童,教师可以给予年龄大一点的孩子尽可能多的责任感,让他们对年龄小一点的孩子进行辅助等。蒙氏教育在中国的盛行丰富了我们的教育体系,我们在引进国外先进教育体系时要根据中国国情来进行改造,“中国化的蒙氏教育”仍然有很长的道路要走。我国资源丰富,充分利用本土资源,开发出“中国化、本土化的蒙氏教具”,在实践蒙氏教育的过程中是永不停歇、不断改进和完善的。抓住蒙氏教具的精髓,充分利用本土资源开发出适应时代、符合儿童身心发展和兴趣的教具,并在这一过程中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提高儿童的文化认同感,增强文化自信。

猜你喜欢
教具儿童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自制玩教具《拼拼乐》
初中物理自制教具应用探讨
谁远谁近?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六·一”——我们过年啦!
文化之间的摇摆
捏脊治疗儿童营养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