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雪芸
(广东汕头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学前教育学院,广东 汕头 515078)
2019年1月,国务院发布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这个方案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提出了“三教”(教师、教法、教材)改革的任务,高职院校要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就必须进行这三方面的系统性改革。实施“三教”改革的最根本任务就是立德树人,培养德行并存的高技能人才,实现教育职能的全面展开,实现人才培养的系统落实[1]。同年8月,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国务院办公厅又印发了《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提出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政课改革创新,发挥所有课程育人功能,整体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要求。因此,当前在高职院校,“三教”改革与课程思政建设是重点工作,尤其值得探讨的是,如何将课程思政建设融入到“三教”改革中去,在“三教”改革背景下探索出一条实施课程思政的路径。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是高等职业院校的一个特殊专业,具有高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等专科师范教育的双重性,要培养的不仅是普通的劳动者,而且是担负着育人(幼儿)重任的高素质的幼儿园教师。幼儿教师的教育对象是3—6 岁的幼儿,这一时期是孩子一生中身心各方面发展最为迅速也最为重要的时期,幼儿教师要做好科学的保教工作。在身体方面,这一时期是幼儿身体发育的关键时期,教师要根据幼儿生长发育特点,着眼于幼儿身体素质的提高,对幼儿进行科学保育,促进幼儿正常的身体发育;在认知方面,这一时期的幼儿具有很强的模仿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个体心理快速发展,好奇心、求知欲、学习习惯等重要的非智力品质正在形成,幼儿教师要施以适宜的教育,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感性经验并给予积极的引导、帮助和教育,促进幼儿各种能力的发展;在道德情感方面,这一时期的幼儿社会性增强,有初步的责任感、道德感和是非判断能力,幼儿教师应该给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并且给予科学的引导,帮助幼儿形成正确的道德情感和是非判断能力。“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幼儿园教师是根本中的根本,必须是经过严格的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能履行幼儿园教育工作职责的专业人员。因此,作为培养幼儿园教师的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更需要进行教师、教法、教材改革,并且构建起全员、全程、全课程的“三全”全方位协同育人体系,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实现培养目标。
《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提出幼儿园教师应以幼儿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坚持终身学习,其中“幼儿为本”“师德为先”都从思政方面提出了规范,要求幼儿园教师要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要热爱幼教事业,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关爱幼儿,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这个专业标准是学前教育专业培养幼儿园教师的重要依据和引领,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总目标,与目前“三教”改革的根本任务、要求是一致的,与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内容也是高度契合的。从《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看学前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的人才既须是“德高”的、“专业”的,又须是“可持续”的,这样才能够适应社会发展和现代学前教育改革的需要[2]。其中,“德高”是根本,“专业”是关键,“可持续”是保证,就是要培养理想信念坚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水平,良好的人文素养、职业道德和创新意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较强的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扎实的学前教育专业知识和较强的教学与育人实践能力,能从事幼儿园教育教学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幼儿园教师。
实施这一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途径是在学前教育专业的全课程中实施课程思政。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包括专业课程(专业理论课和专业技能课)、公共基础课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各类课程围绕人才培养的总目标制订了各自明确的教学目标,各有侧重,但培养品德高尚、行为世范、热爱幼儿、热爱幼教事业的幼儿园教师这一育人目标是一致的。因此在各类课程中都必须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把这一育人目标渗透到各类各门课程的教学目标中去。课程思政不是思政课程,不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专利”,而是将专业课程、公共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全面进行思政建设,协同育人。这就要求学前教育专业从宏观层面做好顶层设计,确立思政目标,根据课程的类型、特点,各有侧重,相互配合,培养德高、专业并具有终身学习能力且适应时代要求的高素质幼儿园教师。比如,在公共基础课和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着重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强化集体主义观念,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工匠精神和艰苦奋斗的作风等等。在专业课中,重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教师观、儿童观和依法治教的法律意识;养成尊重事实、追求真理、缜密思维、诚实守信、开拓创新等良好的科研素质;培养严谨治学、严格治教的“工匠精神”,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职业理想,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的信念,热爱幼教事业、热爱幼儿的情感,为人师表、终身学习的职业道德修养等。这些思政目标的确立不是机械孤立的,更不是刻意突兀的,而是在各类课程中,在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过程中,做好思政元素的系统性和区分性的挖掘,并相互融合贯通,融入到人才培养目标中去。
“教学是为实现教育目的,以课程内容为中介而进行的教和学相统一的共同活动。”[3]在这一活动中,教师是教学实践的主体,是课程的实施者;教师是教学改革的主体,是“三教”改革的关键;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主体,是课程思政的建设者。一位优秀的教师,既要精于“授业”“解惑”,更要以“传道”为责任和使命。教师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高尚的师德是教师对学生最生动、最具体、最深远的示范教育。要树人,先立德。学前教育专业要培养高素质的幼儿教师,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就更应具备高尚的师德,能忠实履行教书育人职责,关心学生成长,对学生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指导,这就需要有育德的意识和育德的能力,这种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就是实施课程思政的意识和能力。因此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更应加强师德修养,提高思政能力。
教师是课程改革的研究者、设计者、实施者,课程改革最终体现在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作为实施课程思政的主体,教师应自觉增进自己的育德意识,树立课程思政理念,收集思政教育资源,找准时机,开展课程思政。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同感和使命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他们的课程思政积极性和努力程度[4]。从目前教育教学情况看,很多专业教师还未转变观念,认为课程思政是思政课教师的事情,这一思想误区是课程思政建设的最大阻碍,也严重影响人才培养质量。教师应从根本上改变观念,认识到课程思政在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性,才能最终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是实现培养高素质幼儿园教师的手段和主要途径,因此课程中蕴含着相应的思政元素,教师应充分重视,在课程教学和改革中,充分挖掘思政元素,真正做到教书和育人有机统一。
实施课程思政,首先要解决讲什么和讲多少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是教材。教材是课程标准的进一步展开和具体化,是教学的凭借,是实施课程思政的重要载体。学前教育专业的教材,具有现代先进的教育理念,反映现代教育、学前教育的新观点、新思想、新信息,并结合中国学前教育改革中的新问题、新情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学生进行指导。学前教育专业教师一方面要把握教材特点,结合教材内容,以教材为凭借,充分挖掘课程的思政元素,如在专业理论课教材中,挖掘出科学的教师观、儿童发展观和教育观,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追求真理、尊重规律的意识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等思政教育元素,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在知识教育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在专业技能课教材中,挖掘出攻坚克难、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等思政元素,明确思政目标,并在理论学习和技能训练中达成目标。
另一方面,教师要积极开展教材的改革和建设。教材是“三教”改革的核心要素之一,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教材的改革和建设是必然之选。首先,在教材“学习目标”的设计上,把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德育目标有机结合,在传授知识、训练教育技能的同时培育学生的思想政治核心素养。其次,在主教材之外,还可以建设与课程思政相结合的课程思政资料包,包括微课、课前阅读材料、课后拓展材料、思政实践项目、相关案例等。再次,在充分挖掘教材思政元素和建设课程思政资源的基础上,系统总结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的成果,整理课程思政教学案例,编写课程思政实践教材,把专业知识与思政理论有机结合的典型案例转化为立体化教材等,推动专业课程的教材建设,为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提供重要基础和凭借。
课程思政不是课程加思政,单纯的、僵硬的思想政治宣传和说教是没有效果的。课程思政也不是课程思政化,专业课程中思政元素不需要太多,不能喧宾夺主,但要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要有机融合,不能出现思政内容和专业知识两张皮现象。学前教育具有专业的特殊性,特别强调保教结合,因为3—6 岁学前期幼儿生长发育十分迅速且旺盛,但生活自理能力较差,对成人十分依赖,因此教育活动都在保育的前提下进行。这一时期的幼儿一方面认知水平较低,另一方面又开始了社会化历程,因此学前教育既具有直接经验性,又具有启蒙性。学前教育专业教师要提高实施课程思政的能力,就要结合学前教育专业及幼教行业的这些特点,创新教育方法,在课程中灵活地融入思政元素,使学生既能正确把握学前教育的特点,充分认识到保教结合的重要性,又能在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激发热爱幼儿、热爱幼教事业的情感,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政治教育。
1.找准映射点,在专业知识中有机融入思政教育元素,使思政教育深入生心
在教学中,学前教育专业教师要把在课程中挖掘出来的思政教育元素进行提炼,与知识点相匹配,找准时机把知识内容和思政元素自然结合起来,以贴切、生动、鲜活的组合,使两者自然衔接,浑然一体,引发学生兴趣,得到学生认可。比如,在学前儿童行为观察课程中,把思政教育中的三观教育、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本课程的观察方法、职业道德、敬业精神等相关联,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接受主流价值观的熏陶与影响;在学前教育法律法规课程的教学中,结合课程的学科性质特点,注重价值引领,把科学的教育观、评价观、儿童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家国情怀、民族自信等思政教育元素融入到学前教育法律法规文件的解读中;在学前教育概论课程教学中,把对儿童发展特点的相关知识的学习和尊重客观规律、树立科学的儿童观的思想教育紧密联系。
2.找准契合点,教学方法和思想教育方法同步运用,使思政教育化为生行
在教学中,教师改变以往满堂灌,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方式,通过教学方法的改革,采用案例教学、项目教学、任务驱动等方法,建立新型的教与学的关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强调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在学前教育专业的案例教学中,一个个鲜活的案例中的优秀教师,就是学生的好榜样,学生在案例中学到并用于实践的不仅仅是科学的教育教学理念,还有乐于奉献、爱岗敬业的精神等,这种案例教学法和思想教育中的榜样教育的方法高度契合,同步运用。在项目教学中,以幼教工作过程为导向,每一个环节对于学生来说,就是一种激励教育,特别是在实施(技能训练)环节,通过表扬、鼓励,激励学生反复训练,向着更高的目标前进,而学生在反复的训练中突显的就是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教学方法和思想教育方法的同步运用,更有利于学生把思想化为行动,更好地掌握知识、训练技能、践行思政理念。比如,在进行教师口语课的“教师职业口语”训练时,教师结合“四有”好老师的要求,进行思政育人设计:首先,认识幼儿教师职业口语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性,激发学生作为教师的自豪感和责任感;其次,分析幼儿教师职业口语的特点和要求,模拟运用教师职业口语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坚定成为好老师的理想信念;最后,理解幼儿教师职业口语能力要求,激发努力学习的信心和决心,为成为“四有”好老师做好准备。案例分析和理论学习使学生掌握幼儿教师职业口语的特点和要求;模拟训练使学生学会运用教师职业口语与幼儿谈话;任务驱动的学习,使学生激发热爱幼儿、热爱幼教事业的职业情感。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既找准了映射点,也找到了契合点,收集案例使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受到启发,分析案例、模拟情境训练,使学生得到了榜样教育。学生能向优秀教师学习,尊重幼儿,爱护幼儿,学会运用准确规范、形象生动、富有童趣的语言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做“四有”好老师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学习知识、训练技能同步进行,使学生深受感染,提高训练热情。
开展课程思政,思政教育不是孤立的、枯燥的,思政教育的方法要融入到教学方法的改革中去,同时,要根据学生特点,以专业实践内容为载体组织开展课程思政主题活动,以拓宽学生视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比较外向活泼,敢于表现,因此学前教育专业融入课程思政的课堂应该更为活跃,项目教学法、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都能更有效地让学生体会思政教育元素,润物无声地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在这些方法、方式中,都能够找到专业知识和思政教育元素的结合点,在进行知识教学的同时进行思政教育。
课程思政绝不是喊口号,也不是机械地生搬硬套,而是教师有目的的,用适当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激发学生情感,使思政教育深入生心,化为生行,这是课程思政应该追求的最高境界。
基于思政教育元素的抽象性,实现思政教育元素与现有课程有机融合必须依托教法改革[5]。教法改革的核心是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为了培养符合幼教行业需要的高素质的幼儿园教师,使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过程与幼儿园工作过程相对接,必须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大胆推行面向幼教行业环境的任务式教学模式,以幼教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岗”“证”为引领,以学生学习为中心,教、学、做结合,在教、学、做全过程中开展课程思政。
课堂革命就是要注重课堂形态改变,课堂要实现从“知识核心”向“学生素养核心”的转变,高度重视学生课堂生活的质量、状态,使课堂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提问、自主探究的生活场、生命场。“学生中心”不是放任自流,而是将教学关注点真正转移到“立德树人、全面发展”的科学目标上,突破知识传授式教学的枷锁,落实基于问题的教学、参与型教学与基于项目的主题教学等以过程为本的新教学,在学生自主学习、探究中将思政元素渗入、浸润其中,在学生课堂生活中育知育德相融合。比如,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的“幼儿园各类科学教育活动”的教学中,教师首先从案例入手,组织学生进行评价分析,鼓励学生积极主动思考,提高思辨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接下来进行实训,师生评议,学生听取意见后再训练,师生再评议,再训练。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反复训练,把掌握的知识运用到实践操作中,获得组织幼儿进行科学活动的能力。这个过程创新了 “课中课,师上师,教中教”的教育理念,创新了“实训—评讲—再实训—再评讲—再实训”的教学模式,创新了 “小组—班级—小组—班级”的教学组织形式,创新了“多元化评价”的教学评价模式。这样的课堂,以学生为中心,充满着生机和活力。在学生自主学习、训练中,始终贯穿思政教育: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评价观的教育,作为教师的责任感的教育,严格治学、严谨治教的作风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的教育,学生获得了从知识能力的提升到人格素养、精神信仰的塑造。
校内课堂是学生的主课堂,在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总体指导思想下,学前教育专业还要在主课堂之外建立学生自主训练的延伸课堂和幼儿园观摩实训的拓展课堂。主课堂,即理论课和实践课相结合的课堂,在这个课堂,教师以幼教工作过程为导向,按照职业岗位能力构建教学模块,设计教学项目,层进式进行训练,使学生在教、学、做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延伸课堂,即学生课后自主训练的课堂,以学生小组学习为主,以课程项目目标为指导,完成每一项目每一任务的训练内容,并在训练中与检测评价结合起来;拓展课堂,即校外实训基地——幼儿园,就是在幼儿园见实习活动中,学生按照专业教师的要求,在幼儿园老师的指导下,观摩、学习指导幼儿一日生活方法并能开展相关的教育实践活动。实施课程思政,就必须在多维课堂中渗透思政教育,除了以上所述的主课堂的思政教育之外,在延伸课堂强调学生的团队意识、岗位意识、探究意识、创新意识等,培养学生刻苦训练的精神,并把这些思政元素纳入学生自主的检测评价中;在拓展课堂,学生在幼儿园实境学习中,巩固科学的教师观、儿童发展观和教育观等。
评价具有发展性和激励性功能,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要开发多种评价方式,除专业知识、能力考核外,要将思政内容纳入考核,建立完善的评价系统,并形成“常态化、阶段化、系统化”的考核体系,以考评促教学,使学生巩固知识,强化教育技能,提高思想认识。
各门课程的评价体系,从时空上来讲,既有主课堂的评价,又有延伸课堂和拓展课堂的评价;从内容上来讲,既关注对学生知识、能力掌握、形成情况的评价,也关注对学生思想政治素养、态度、习惯、方法的评价;从形式上来讲,有平时训练评价、情境训练评价,也有实境训练(见实习作业)评价等;从参与者来讲,不仅有本校教师的评价,也有幼儿园指导教师评价,不仅有学习小组、见实习小组同学的评价,也有学生自己评价等等。这些评价方式交错进行,形成一个纵横交错的评价网络体系[6]。
大力开发网络课程,根据学前教育专业和课程的特点及授课对象制定教学目标,遵循有效教学的基本规律,结合在线开放课程教学的特征与需求,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设计教学活动,覆盖知识点、岗位技能点和思政教育点,科学规划在线学习资源,构建课程资源丰富、专业特色明显、思政融合程度高、表现形式适当、内容适时更新、学习管理便捷的智慧学习技术体系和学习平台。平台承载移动学习、校内课堂、行业课堂等创新性的课堂教学模式,不仅能满足学生随时随地学习、沟通、答疑、解惑等各种需要,而且能在在线学习中进行思政教育。
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要以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为统领,以专业的教育活动为载体,以教师为主体,以学生为中心,在课堂教学目标中强化育人要求,在多维课堂设计和教学评价中渗透思政教育,将无形的课程思政教育理念以隐性教育的形式附着于整个教育过程,与有形的课程和课堂内外的教育活动同向同行,相互配合,建构培养“德智技并进”人才的育人体系,共同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努力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结合,有力推进学前教育的思政建设,实现人才培养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