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信息茧房”:高职院校的智慧学习与学习智慧

2021-12-31 19:22朱广兵
南方职业教育学刊 2021年5期
关键词:信息茧房茧房智慧

朱广兵

(马鞍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学前教育学院,安徽 和县 238200)

“信息茧房”由美国学者凯斯·R.桑斯坦于2006年首次提出,引起了全世界的广泛注意。网络虽然能够带来更多的咨询选择和更便捷的信息搜索,但公众只注意自己选择的信息和使自己愉悦的通信领域,久而久之,会将自身桎梏于像蚕茧一样的“信息茧房”之中[1]。信息技术对个人生活和学校教育均产生了广泛影响。面对信息技术,任何个人和行业所要思考的不是拒斥,而是合理利用。目前,在信息技术支持下,高职院校课堂教学不同程度地实现了智慧化,智慧学习也随之发生。需要警惕的是,信息技术的发展不仅让高职院校学生实现了智慧学习,也在他们周围形成了牢不可破的“信息茧房”。教育的全部目的就是使人具有活跃的智慧[2]。从学生个人生活角度看,“信息茧房”的出现是学生个人生活方式问题,从课堂教学的角度看,“信息茧房”的存在又是一个教学问题。基于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如何破解“信息茧房”实现智慧学习,关键在于探寻“信息茧房”的成因与利弊,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一、“信息茧房”是信息时代的必然产物

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传统形式的课堂教学正在发生根本性改变。智能化教学平台通过数字技术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效整合,拓宽了学习的渠道、延展了学习内容。信息技术在带来教学革命的同时也在检验学生的信息素养,“信息茧房”的出现对高职院校课堂教学的影响日益凸显。

(一)信息技术背景下高职院校课堂教学的成就与危机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主要形式,课堂建设的成效决定着学校教育的成败。从因果论的角度看,高效课堂才有高效教育,低效课堂是在浪费学生的生命。课堂的掌控者和推动者是教师,如果把课堂带入到浪费学生生命的维度,教师的职业生命也在这样的低效中消耗殆尽。为了提高职业院校课堂教学的效果,应对信息化时代学校教育的新形势,广大教师和教育研究人员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对分课堂”[3]、“雨课堂”[4]、“云课堂”[5]、“云约式”教学[6]等教学模式先后出现。这些教学模式在实践中也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目前我国高职教育在规模和质量上成效显著,为企事业单位培养了大量的应用型人才。

高职院校在取得辉煌的教育成果同时,也应该看到其存在的问题。高职院校学生入学分数低,其录取分数线即为当地高考最后批次控制线。如果说普通高校“严进宽出”的教育模式,助长了学生不重视课堂学习的不良风气[7],那么实行“宽进宽出”的高职院校课堂教学更加难以组织。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3月,我国即时通信用户规模达8.96亿,占网民整体的99.2%;手机即时通信用户规模达8.90 亿,占手机网民的99.2%。00 后的高职院校学生在网络时代成长起来,是不折不扣的网民。高职院校学生年龄小,分辨力弱,更容易受到网络不良信息影响。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发现,高职学校课堂“低头族”现象越来越普遍,严重影响了学校的教学工作,同时对大学生的身心也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8]。这种现象在专业基础理论课和大班课上尤其突出。而各种各样的信息已经以看不见的方式对学生产生全方位的影响,学生已经陷入了“信息茧房”之中。

(二)“信息茧房”的出现满足了主体需要

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造就了一个虚拟的网络社会[9]。在虚拟的网络社会中,信息的来源方便快捷。以手机为终端的即时通信已经成为人们沟通联系的最常用手段。即时通信只是互联网应用的一个部分,商务、游戏、娱乐、搜索、办公等与通信一起组成了网络生态系统。可以说,信息技术通过手机终端的整合,在让人们生活更加便利的同时,也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学习、工作的方方面面。人们的信息交流在频率和人数的加持下,形成了不间断的、以几何级数增长的信息群,已经无法用数量进行统计。对于任何人来说,无论是愿意还是不愿意,其所接触到的信息都是严重“超载”,在海量的信息面前一定会无所适从。

根据“趋利避害”的生物学特质,人们对信息的感性选择被强化,依据自己的喜好对信息进行自动过滤。而各信息输出单位根据大数据得出每名受众的关注域,从而实现信息的精准投递。久而久之,“信息茧房”逐渐形成。“信息茧房”的益处显而易见,既可以规避因为信息超载给个体带来的无关信息干扰,也可以帮助个体无需自己从海量信息中搜寻自己感兴趣的内容,短时间获得大量相关信息。

(三)“信息茧房”有利于智慧课堂建设

随着产业升级和中国制造的深入推进,对高素质技术型专门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高等职业院校是培养此类人才的主要阵地,所以,高职院校的课堂一端连着学校,一端连着用人单位。破解“信息茧房”是让学生融入课堂进而提升高职院校课堂教学效果的必要前提。从“信息茧房”形成的原因可以发现,信息是外界自动推送给学生的,但“信息茧房”却是由学生自主建成。“信息茧房”是个体、社会、场景与技术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10]。因此,在承认“信息茧房”已经客观存在的前提下,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所要思考的是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为了适应“互联网+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信息技术作为手段和内容,已然走进课堂。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教职成〔2020〕8 号)》文件明确要求:“高职院校提升信息化水平,提升师生信息素养,建设智慧课堂和虚拟工厂,广泛应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促进自主、泛在、个性化学习。”智慧课堂建设已经成为高职院校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实现智慧课堂建设,绕不开伴随信息技术而出现的“信息茧房”,“信息茧房”绝非信息技术发展的原罪,相反,在内容和形式上对智慧课堂建设产生积极效应。首先,“信息茧房”已然存在于高职学生的学习生活中,信息的选择与取舍能力应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其次,职业院校的教学特点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需要教师和学生具有宽阔的视野,无论是被打投递还是自主抓取,“信息茧房”对学生的学习都将产生持续性影响。

二、智慧学习:“信息茧房”现象的价值审视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人类的影响绝对不是负向的,相反,它彻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单就学习来说,它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构建了基于互联网的全方位、立体式、不间断的学习样态。高职院校的智慧课堂和虚拟工厂建设突破传统课堂的时空限制,使超时空学习成为可能。智慧学习正是利用智能信息技术,如多媒体、互联网、大数据、传感技术等,搜集并整合信息资源,以增强学习者学习能力的一种新型学习范式[11]。面对“信息茧房”的挑战,智慧学习在高职院校的价值凸显,一方面拓宽了学生学习的渠道与内容,另一方面教会学生如何应对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

(一)正面影响

1.智慧学习中培养信息素养

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以学科为中心”“以知识为本位”的传统学科教育一直主导着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12]。改变“在黑板上种田”“在纸面上行车”的现状,让职业教育与生产和市场实践接轨、实现校园与企业无缝对接一直是用人单位对职业教育的期盼。然而,在今天的高职院校课堂教学中,教师依然保有知识权威的形象,由教师主宰的课堂教学是基于教材的信息单向输送。高职院校学生伴随着互联网一起成长起来,接受新事物、新思想能力强,有着自己的信息来源渠道和交流方式,他们更加注重个性化学习。在他们的眼里,权威一定不是纸面知识的复述者,而是有着鲜明人格魅力和观点的意见领袖。但是,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他们毕竟不敢在课堂上向授课教师正面提出不同意见,只能以无声状态表达自己的不合作,从外界看来似乎陷入“信息茧房”之中。“信息茧房”“保住”了教师的权威,也让学生的思考得以暂时安放。但是,学生的信息素养却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

信息素养包括关于信息技术的知识以及获得、传输、处理信息的能力,是信息化时代生活和工作的必备素养之一。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是既定的知识信息,学生是被动接受的客体。问题是,新形势下的信息具有及时性,其传输过程本身也是信息再造的过程,任何信息只有经过互动才能完成传递。传统教育教学观念忽视学生的能动性、主动性,也阻碍了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接收。“信息茧房”与信息的传输与再造同时生成,它既为智慧学习提供了“软件”支持,其自身也是智慧学习的内容。

2.在智慧学习中偶遇惊喜

我们相信,任何一位教师在备课环节都会对自己的教学内容作出这样的追问:“学生在自己的课堂上究竟能够学到什么?”这个追问其实是个伪命题,课程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时数早已经过官方审定,在专业培养方案里有详细的表述。换句话说,教师在课堂上所要传递的知识都是显性的,对教师来说是已知的。学生已经提前拿到书本,对教师的教学风格与教学内容已经大致了解,这样的教学过程缺乏信息化时代的最大特点——不确定性。学生乐于被“信息茧房”所携裹,重要的原因是未知信息的不确定性,他们不停地刷视频与微博,与其说是获得信息,不如说是期待偶遇惊喜。

笔者撰写作本文之初,利用搜索软件搜索了关于“信息茧房”的相关信息,搜索软件随后开始自动推送相关内容。这种推送不仅没有束缚笔者的眼界,相反,让笔者关注到了不了解的内容。因为笔者主要是从课堂教学的角度去搜集资料,受专业知识限制并不了解IT 界的最新动向,所以,这样的信息推送给本文写作从另外的学科视角提供了重要佐证。在基于大数据、互联网平台的智慧学习中,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交往更加顺畅,信息来源更加广泛和便捷。虽然说教师在智慧学习中仍然扮演着推动者的角色,但是他并不能完全确定信息传输过程中的再造以及计算机的自动抓取,学习的过程充满了不确定性。例如,在智慧学习中,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更多关注电商方面的信息,说明其关注领域相对固定,有利于其对关注领域的深度了解。同时,智慧学习也让学生拥有了学习自主权,各类信息的汇聚也让电子商务细分出更多的领域。“信息茧房”中的信息众多,学生可以根据智能化推送信息自主选择深入探索抑或肤浅了解。无论是多么肤浅的了解也会在学生脑海中留下些许蛛丝马迹,一旦该学生需要相关信息时便会重拾记忆。因此,“信息茧房”与智慧学习的交汇中充满了惊喜,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

(二)负面影响

1.“网络知音”对课堂教学的僭越

课程知识作为学校场域中的独特知识形态,是在特定历史阶段进程中,意识形态、价值观念、道德品质的集中体现和象征[13]。信息技术已经广泛运用于高职院校课堂,转变了课程知识的呈现方式,是教师授课的辅助工具。单就常规课堂来说,在课程知识和教学计划的规约下,形成了一个闭锁的空间,教师希望在此空间中不受干扰地完成教学任务。问题是,学生接受的信息来源广泛,其在进入课堂之前有着自己的信息获取渠道和关注方向,这些信息扮演了“网络知音”的角色。课堂教学的内容是课程知识,是官方的、正式的、法定的,来源于课程专家的设计论证并得到官方认可,因此,课程知识从内容上看是固化的,从形式上看是静态的。基于人工算法推送给学生的信息是鲜活的、动态的,并配以精美的图画与唯美的语言,更易于被学生接受。于是,学生主动让出对课程知识的学习,教师只能自我陶醉在教学中自说自话。

“信息茧房”对学生的危害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只对互联网给自己精准投送的信息感兴趣,“赞同性”的暗示可能会放大个人的偏见,造成偏激心理;二是对自己兴趣范围之外的信息难以激起阅读和了解的愿望。在课堂教学中,“信息茧房”成为阻隔师生交流的高墙。因此,学生即便没有听教师讲授,也并不代表他们处于一片空白中,“网络知音”时刻吸引着他们的注意力。“茧房”中的信息载体可能是人物、事件,或者是物件,他们如“知音”般被学生所接纳。根本原因在于班级授课制是群体性推送,互联网信息是精准投送,“网络知音”对课堂教学的僭越由此而生。

2.“课堂中的陌生人”对师生关系的消解

课堂教学必须要强调秩序:一是教师将专业知识和技能有条理、有组织地分解为学习步骤,便于学生学习;二是课堂纪律和教学过程的完美状态。然而,学生的兴趣点可能并不在课堂教学的内容,即学生的“兴趣”与课堂“秩序”没有对接,这样的错位使得课堂知识授受进入失序状态。没有“知识”的课堂让渡了萦绕于学生周围的时间与空间,其他信息乘虚而入,在学生周围建起信息屏障,导致课程知识进不去,教师工作成为枉然,无法实现教学目标。

面对“信息茧房”,不仅课程知识无法传授,师生互动也已经受到了阻碍。教学在本质上是一种“有目标的活动”,即行动,强调“行动即学习”并“通过行动学习”[14]。这里的行动一定是建立在师生互动基础上,师生关系在互动中得以建立紧密联系。以实操为特质的高职院校课堂教学更加注重行动。在一些课堂中,教师低头念教材,学生低头刷信息或者睡觉,教师和学生之间似乎是陌生人一般各做各的事情。有人认为“课堂中的陌生人”出现是教师讲课不精彩,内容对学生没有吸引力。问题是,教师讲授的是专业知识,其接受的教育教学训练是如何进行知识授受,无法像段子手或者评书演员一样讲究“三翻四抖”的包袱笑料。况且,一名教师连续给一个班级同学上课一个学期或者更长,学生也会出现审美疲劳。此时,智慧学习可以助力教师专业发展,可以消除师生对立的隐患。在智慧学习过程中,教师既是“教育者”,也是“学生”,其对师生关系的理解在师生关系的转换中实现重构。

三、学习智慧:“信息茧房”现象的智慧应对

高职院校的课堂是什么?高职课堂与学生经历过的中小学课堂有什么区别?高职院校教师只有厘清二者的区别和联系,才能完成普职教育的有效衔接。中小学课堂指向升学,强调基础知识的授受;高职院校的课堂指向工作岗位,强调生产实践。因此,中小学课堂是静态的,学生通过书本化推演获得基础知识积累和学习能力的提高;高职院校的课堂是动态的,通过产教融合、工学结合帮助学生获得技能训练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学习智慧是指学生在复杂的学习环境中,根据自身价值取向,选择符合自身发展的学习规范,通过接受和认同学习规范,转化为学习情感、意志,从而实现学习的合理抉择[15]。消解“信息茧房”的负效应,利用“信息茧房”的正效应是学习智慧的一部分。

(一)在网络信息辨识中进入学习智慧

经历了十余年的中小学阶段学习,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已经基本成型。高职院校学生从整体上看学习能力较弱,高中阶段给他们带来的主要是失败的学习体验,以升学为目的的高中教育也没有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职业素养的培养。高考后志愿填报时,学生的专业选择大多依据名称,其对所选专业并没有做深度了解。因此,进入高职院校以后,他们对相关专业课程知识缺乏兴趣。基于信息技术的高职院校智慧课堂使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与智能化学习成为可能。无论是专业理论课还是实训操作课,学习的内容以信息化方式呈现,其形式可能是教师的讲述或示范,也可能是音频、视频、动画、图片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学习广度、学习深度主动抓取相关信息。此时,非学习信息或对课堂产生干扰的信息不仅被从技术的角度所屏蔽,也不再被学生所关注。学生在对网络信息抓取与识别中实现学习智慧。

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国家级信息化教学资源平台建设已经全面铺开。在获取学习资源方面,学生减少了对教师的依赖,拥有了更大的选择权,既满足了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也实现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16]。既然“信息茧房”的出现是信息时代的必然产物,其应对措施只能是破解而非去除。此处的“破解”意指“分析解释”。智慧课堂学习过程中对“信息茧房”的破解超出了信息的束缚,进入学习行为的高级阶段——学习智慧。

(二)在经典文本阅读中追寻人类智慧的结晶

学习智慧与学习知识不同。经过多年发展,学科知识已经分门别类地系统化构建起来,知识图谱十分清晰。虽然随着人们认识的加深,知识的积累仍在继续,学生的知识学习内容是既定的、不容置疑的,以知识点的形式出现在学习步骤中逐步呈现。提供给学生的学习知识是细化和明晰化的,学习智慧则是将细化与明晰化的知识组织起来综合运用各种技能对学生进行训练。知识是智慧的基础,知识的简单积累并不能带来智慧,智慧蕴含在知识形成的过程中,因此,知识的学习必须要回到经典文本,在前人的经典著作中发现人类学习与生活的普遍智慧,抵御“信息茧房”中庸俗信息对有意义生活的降解。

学习智慧需要回到书本,但是不能拘泥于书本。高职院校学生毕业即工作,需要的是实践性知识。一名汽车修理工智慧的显现也不是能够背出操作手册,而是在不断实践中不断闪现出智慧的光芒。因为一台车就是一个综合系统,其故障原因也是环环相扣、彼此关联,修理工人按照修理手册进行故障排除过程中需要进行综合判断,一名优秀的修理工一定是在智慧的驱使下迅速找到故障原因并提出维修方案。汽修专业的经典文本可以给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知识与智慧,人文类经典文本则把汽车放到整个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中去考量,在此过程中,学生学到的是解决人与环境问题的智慧。

在高职院校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一方面需要还原企业的工作实景,另一方面还要回到书本,回到阅读。无论是专业实践课本还是公共理论课本,其中的知识都是主观的、理性的。教师的作用就是将情感带入其中,让课本中的人物活起来,让冰冷的操作流程有温度。信息泛指人类社会传播的一切内容,不限形式和载体,所以学生的周围才有可能出现“信息茧房”。高职院校学生在中小学阶段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他们跳过了经典文本阅读,直接进入信息化环境。一项研究表明,长时间使用互联网的数字化学习实验班的学生注意力明显下降,实验班学生更容易走神,也变得不喜欢读书[17]。强调回到书本、经典阅读,强化实操场景、学习智慧是高职院校课堂教学的重要议题。

(三)在现实生活场域中实现自我完善

“信息茧房”中,充盈着消费主义、享乐主义趣味的信息更容易被学生所关注,即学生所关注的所谓现实生活。我们必须要承认,在整个社会“内卷”化日益严重的今天,学生承受着极大的生活压力。学习智慧则是要超越一般意义上的生活,树立基于立德树人目标而建立起的正确美好生活观:这种生活不是日常生活,不是哪个人的美好生活,而是所有人的美好生活,不是暂时的一种生活处境,而是永恒的生活秩序[18]。高职院校教学目的也应该转变,从培养专业人才转换为关照人的日常生活,实现人的自我完善。

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是破解“信息茧房”消极效应的内生性力量,让追寻美好生活成为可能。信息化背景下,师生关系、学习内容、职业期待、行业发展、学习方式都可能成为激起学生学习动机的诱因。从生活的角度看,学生花费大量金钱和时间进入学校就是为了学到知识和技术,功利性学习是每位学生进入课堂的实然状态。他们在课堂上必然要经历这样的追问:“学习这些知识有用吗?通过学习能否改变自己和家人的生活?”如果他们得到的是否定回答,则难以配合教师完成学习任务。对于学生来说,处理好生活、学习、职业规划之间的关系本身就需要智慧,即智慧地处理其中的关系。

在师生互动前提下,课堂是各种信息的交汇点。由于学生并未真正成为某一职业的从业者,无法从工作岗位的需求上回溯到课堂的教学内容,教师必须要让学生相信,在课堂上学到的可以用到工作中去。相反,我们不止一次地听到过实习生说: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在工作中用不上。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很多,其根本原因还是课堂教学与工作实践相脱节,课堂教学没有关照学生的生活。《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要求校企共同研究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强化学生实习实训。这也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髓:“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19]。课堂是教学主阵地,教师在课堂上教,学生在课堂上学。此时,书本、网络、生活组成了高职院校课堂的联合体。智慧课堂需要信息技术,但不是技术的堆砌,而是在技术的帮助下,通过师生的教与学,实现生活智慧。

有这样一个流传已久的关于教育的比喻:土地上如果不种植庄稼必然会被杂草占领。这个比喻可以从另外的角度进行解读:土地上的杂草也可以回到地里作为有机肥,提高土地的肥力。高职院校学生每天接触的信息良莠不齐,我们可以把“信息茧房”比喻为杂草丛生的土地,智慧学习就是要把杂草变为有机肥,培养学生智慧,助力学生的成长。学生不是一个孤立的个体,并非单子式存在,而是时时刻刻处于社会生态系统之中。从教育的角度看,高职院校学生处于三重系统中:与课堂环境构成教学系统;与学校环境构成学校系统;与实训岗位构成工作系统。这三重系统也是包容与交缠关系,构成了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生态系统。“信息茧房”是由各类信息链接而成,也是三重生态系统的纠葛。破解“信息茧房”,建立高职院校课堂教学新生态,就是要实现:师生在互动中学会尊重,学生在技能训练中学习智慧。

猜你喜欢
信息茧房茧房智慧
织就“信息茧房”的人,或许就是你自己
织就“信息茧房”的人,或许就是你自己
织就信息茧房的人,或许就是你自己
微时代大学生“信息茧房”效应干预
社交媒体时代下新闻产需变化刍议
“信息茧房”禁锢了我们的双眼
“信息茧房”禁锢了我们的双眼(观察家)
有智慧的羊
智慧派
智慧决定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