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国辉,黄豆豆
(1.汕头职业技术学院 党委办公室,广东 汕头 515078;2.广东汕头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广东 汕头 515078)
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在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要把立德树人内化到大学建设和管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做到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1]当前,高职院校体育工作在国家相关政策、纲领的指导下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存在着学校软硬环境建设力度不足、大学生健康管理意识不强、师资队伍建设理念滞后等现实问题。尤其在新冠疫情防控常态化之后,部分大学生对手机、互联网等的依赖程度增加,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降低,甚至出现厌学、敏感、自律性差等心理问题。
青年大学生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也是《“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中所关注的“重点人群”,他们的身心健康状况关系着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因此,加强高职院校体育改革,既有着发挥体育本质功能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的现实意义,也是提升校园文化软实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
体育文化建设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校园文化和体育文化相互融合、贯通、渗透、促进而发展起来的[2]。体育场馆设施和器材设备是保证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和课余训练、竞赛正常进行所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也是高职院校开展体育文化建设和体育改革的物质基础。近年来,随着高职扩招政策的落实,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人数大幅增加,随之而来的是学校体育设备设施与校园体育活动之间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与此同时,一些老旧的体育设施设备没有得到及时更换或升级改造,容易造成校园安全隐患。体育空间场地少、器材设备老旧,这些“硬伤”大大打击了师生的锻炼积极性,成为了制约校园体育改革的现实因素。与之相对应的,是体育软环境建设滞后。长期以来,一些高职院校存在着“重文轻武”的错误观念,学校体育工作经常处于“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尴尬局面,未能有效实现与德育、智育、美育等的有机融合,形成积极向上、具有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有些学校对体育工作没有长远的规划,急功近利形式化严重,这种不规范、不健全的学校管理机制,无法最大化地在校园体育中发挥人、财、物的合理利用[3]。体育教师在学校地位边缘化,干事创业的积极性没有得到充分激发;师资队伍建设、课程教学改革等方面成效不明显。
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大部分已是00 后,他们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心智尚未完全成熟,行为举止容易受到外界影响。在一些网络不良风气和影视作品的影响下,部分大学生热衷于网络饭圈文化,片面追求阴柔之美,对体育的阳刚之美、力量之美却视而不见。部分大学生课后喜欢呆在宿舍玩电脑、手机游戏,导致大量“低头族”“驼背族”的出现,给身体健康带来极大隐患。据闫井明对大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体质水平不容乐观,参与意识和规则意识有待提升[4]。牛曼兰的调查研究则直接指出,影响大学生健身的主观因素中,排在首要因素的是懒惰心理[5]。工作实践中也发现,大部分学生知晓“学生体质健康达标,修满体育学分方可毕业”的利害关系,课堂上配合老师完成教学任务,但在课后却未能做到知行合一:他们一方面通过网络、手机APP 等了解了大量的体育资讯、健身知识,另一方面在实践时缺乏主动性和持续性,尤其对耐力长跑等体能消耗较大的项目较为抗拒。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体育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也是校园体育改革的重要力量,通过课堂教学、课外指导、带训比赛等形式,传授运动技能、健康理念和体育精神。经过多年积累,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建设取得一定成果。但在调查中发现,部分学校的体育教学还存在重供给轻需求的思维惯势,开设项目主要以三大球为主,未能充分考虑学生个性需求和学科发展趋势要求,也就无法形成带有自身鲜明特色的校园体育品牌。课堂上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比较成熟,但与“从教多少到教会多少”、课程思政等体育教学改革的要求还有差距。这些情况的出现,既与学校场地设施条件限制有关,也与师资队伍建设滞后有关,亟需对体育教师的教学理念、业务能力等进行优化提升。“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虚”,部分高职院校体育教师疲于应付繁重的教学任务,在体育科研方面投入时间和精力不足,对自身职业生涯发展也缺乏规划,未能实现教学与科研、理论与实践的统筹兼顾。
青年兴则国兴,青年强则国强。当前,国家正在向建设体育强国的伟大征程迈进,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要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积极探索校园体育改革路径,助力学生全面发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马克思认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良好的体育设施、运动氛围有助于学生健康成长,有助于提升师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高职院校要依据教育部《高等学校体育工作标准》在基础能力建设与保障等方面的明确要求,加大校园体育设施建设力度,满足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需求。定时维护体育场馆、设施,及时更新、添置易耗、易损体育器材,为学生提供安全舒适的锻炼环境。另外,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借鉴高校书院制的成功经验,在新建宿舍楼里规划预留出学生健身活动室,配备指导教师、AED 等,引导学生科学健身、安全健身。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思基有一句名言:“要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开口说话。”[6]这一教育思想表明了在学校文化场域内,育人元素要渗透到方方面面。在国内高校方面,清华大学“无体育,不清华”的体育理念已是一面旗帜:马约翰先生的纪念雕像激励着无数学子积极投身体育锻炼;“第一堂体育课”由校领导带头讲授体育知识,分享体育锻炼的心得体会,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高职院校在大力提升校园体育硬件设施,改善运动环境的同时,更要充分借鉴一流高校的体育理念和做法,提升体育育人软环境建设水平。比如充分利用好校运会这一年度盛事,加大宣传力度,展示学校体育改革建设的成果、目标和计划,强调体育对身体及心理健康的正向作用和意义,以及在个人品格、社会品质等方面所产生的迁移价值影响,营造良好的体育氛围。在田径场、篮球场、网球场、游泳池等场所显眼处,张贴悬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体育精神等标语和体育健儿为祖国争金夺银时刻的宣传海报,实现体育文化育人的显隐结合。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中指出,要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7]。2021年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强调,广大青年要肩负历史使命,坚定前进信心,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让青春在为祖国、为民族、为人民、为人类的不懈奋斗中绽放绚丽之花[8]。这些指示和意见,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青年大学生这一“重点人群”培养工作的高度重视。高职院校要将健康第一作为体育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聚焦学生身体素质提升。思想是行为的先导,价值是行为的标准。对于学生来说,并非是不能理解健康的重要、体育的功能和作用,而是缺乏实践的内生动力和规范指引,即为什么练和怎么练的问题。因此,除了发挥体育课程、体育社团的功能作用外,学校还要提高他们的健康管理意识,以激发他们对身体、对体育的重视。
健康管理是一种起源于美国、流行于世界的健康理念和方式,它是指对个体或群体的健康进行全面监控和管理的过程,包括监测、分析、评估、咨询、指导以及干预等环节。其目的是调动个体和群体及整个社会的积极性,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资源达到最大的健康效果。健康管理的具体做法是为个体和群体提供有针对性的科学健康信息并创造条件采取行动来改善健康[9]。以大学生体质测试为例,学校可以结合学生体质测试结果,一人一档为每位学生建立详细的健康管理档案,评估和分析他们当前的身体状况及变化趋势,为他们制订包括预期目标、实施计划、跟踪监测等内容在内的运动处方。通过线上线下专题宣传、开展健康管理知识讲座等,提高学生对自身身体的关注和健康管理意识,让他们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有所侧重地参加体育项目;主动放弃不良生活习惯,将思想觉醒转化为行动自觉。
当前,高校体育教育正逐步从“小体育”向“大体育”转变,体育教育已成为高校“大思政”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10]。岗位评价导向也从教师教了多少转向教会了多少,从完成课时数量转向教育教学质量。高职院校要高度重视体育师资队伍建设,以人为本推进体育课程教学改革,注重体育课程开发和体育科研。选派教师定期参加体育课程的相关培训和进修,提升教师的业务能力和科研水平。结合学校实际,设计和开发以校园为区域的定向越野活动、向大自然致敬的生存教育、注重团队精神的拓展活动、富有地方特色的体育项目等新课程,提升学生参与锻炼的积极性,凝炼本校体育文化特色。
体育课堂是校园体育改革的主阵地,是教师进行体育技能与知识传授、体育健身与课程思政融合的主渠道。蔡元培先生曾说,完全人格,首在体育。体育教师要遵循课程思政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升教学技巧和丰富知识体系,向学生讲授中国共产党从体育救国到体育强国的百年探索之路,将体育课程与爱国主义、中华体育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有机融合,实现对大学生的价值引领、品格塑造。
“朋辈教育”源自心理学的一个概念,是指具有相同背景或具有共同兴趣爱好的群体在一起分享经验、观念或行为技能,借以见贤思齐、激发上进,实现优势互补、互相促进、共同成长的一种教育方法[11]。学生体育社团是高职院校体育的一张名片,也是朋辈效应发挥最为明显的地方。对于大学生来说,他们参与体育社团的活动,大多是对某一项运动有着独特的兴趣或者热爱,或者是出于人际交往的需要。他们年龄相差无几,同伴之间的互动交往更加自由和平等,更易形成结对锻炼、相互提高的关系。社团指导老师应该充分发挥大学生的朋辈示范效应,引领校园体育新风尚,吸引更多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以汕头某职院为例,学生体育社团(俱乐部)有20 个,占学院全部学生社团的41%,开展项目包括武术、跆拳道、瑜伽、游泳、轮滑、自行车、匹克球、健美健身等等,丰富多彩的体育社团活动成为了体育课程教学的延续和补充。在社团指导老师的带领下,这些社团成员积极参与学校运动会、迎新晚会、送教下乡、社团招新等活动表演,运营微信公众号传播体育文化、体育精神,发掘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对接“一校一品”建设等,获得一致好评。
学生是学校体育改革的参与者和受益者。换句话说,离开了学生的参与,体育改革的意义也就不复存在。在发挥朋辈效应引领校园体育新风尚的基础上,社团指导老师还可以通过广泛覆盖和分类指导相结合原则,挖掘有体育专长的学生作为社团梯队建设重点、学校体育代表队后备人选。对接英歌舞、青狮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造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校园体育品牌。创新体育文化展示平台,开展如校园体育短视频大赛、小型专项体育比赛、奥运知识竞赛、体测之星评选等,进一步推进学校体育改革成效。
高职院校体育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任务。新时代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要立足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守正创新,积极探索加强体育软硬环境建设、提高学生健康管理意识、推进体育教学课程改革、引领校园体育新风尚等建设路径,发挥以体育人、以体育智、以体育心等综合育人功能,更好地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