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晓林,葛翠柏
(南京体育学院,江苏南京210014)
体育是富含伦理精神的身体活动,反映人的精神价值追求,生动展现人类的优秀品格和崇高理想。在功利主义价值观冲击下,“体育事业发展中出现了假球、黑哨、暴力等损害人民和社会的利益现象”[1],产生了体育价值迷失问题,迫使人们重新审核体育伦理的价值指引。中国女排精神的伦理蕴涵可用于解决体育价值迷失问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事业提供价值指引。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会见中国女排代表时指出,中国女排“在赛场上展现了祖国至上、团结协作、顽强拼搏、永不言败的精神面貌”。这对新时代中国女排精神给出了明确界定。
1981年11月16日,中国女排首次夺得了世界冠军。次日出版的《人民日报》用整个头版报道中国女排夺冠的消息,配发评论员文章《学习女排,振兴中华》,提出“向女排姑娘学习,在现代化建设中发扬女排精神,振兴中华”的响亮口号。
中国女排精神是伴随中国改革开放形成的,是对中国女排夺得五连冠成功经验的总结。从1981年到1986年,中国女排创下世界排球史上第一个“五连冠”,更多的中国人通过女排精神,真实地体会到一种从未有过的自豪感。在创造了“五连冠”的骄人成绩后,中国女排曾经遭遇了一系列的坎坷与失利,但顽强拼搏、永不言败的女排精神一直伴随着每一届中国女排。
从中国女排“五连冠”到2019年第十次夺冠,中国女排精神经历了“诞生、嬗变、回归、重塑”[2]4个阶段,始终传承“祖国至上、团结协作、顽强拼搏、永不言败”的女排精神!女排精神不仅是中华体育精神的高度凝练,也是“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3]。女排精神代表着“为中华崛起而拼搏的时代最强音”[4]。
体育伦理是“以体育指身体活动为中心所形成的各种伦理关系,以及协调处理这些关系的伦理意识和行为活动的总和”[5]。“伦理学的基本问题是道德与利益的关系问题。”[6]因此,体育伦理最根本的问题也是“义”与“利”的关系问题,中国女排精神凝聚着丰富的伦理内涵。
伦理原则:中国女排精神是“祖国至上”的集体主义价值追求。热爱祖国是中国女排的力量源泉。中国女排坚持“由家及国”的集体主义价值导向,以捍卫祖国为己任,将祖国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为了集体利益可以牺牲个人利益,集中体现了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责任意识。1981年,在日本举行的第三届女排世界杯决赛场上,中国队对阵日本队,在决胜局13:14落后的危急时刻,主教练袁伟民请求暂停,他对姑娘们说:“你们只需要想一件事情,你们是在什么地方比赛!要知道,你们代表的是中华民族!”听到这句话,姑娘们的爱国热血迅速化为昂扬斗志。最终,随着“铁榔头”郎平一记重扣,中国队以17:15取得胜利,新中国三大球的第一个世界冠军就此诞生。对于中国女排来说,祖国至上包括热爱祖国的深厚情怀、为国效力的担当精神和为国争光的雄心壮志,承载着几代中国人建设体育强国、追求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增添了独特的内容,极大地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尊心与自豪感。
内生力量:中国女排精神是顽强拼搏的伟大奋斗精神。顽强拼搏是一种内生力量,是不断地超越自我,是中国女排压不垮、打不败的“传家宝”。中国女排前进的道路上有辉煌也有挫折,但“顽强拼搏”的中国女排精神一直存在。回望历史,中国女排每一次夺冠都是靠顽强拼搏完成的,正是凭借着一股打不垮的韧劲,女排姑娘们用血性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奇迹。在中国女排身上,顽强拼搏是对目标的坚守与追求,是不辱使命,不负韶华,全力以赴为国争光,捍卫荣誉和尊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成绩不仅仅在于能否拿到或拿到多少块奖牌,更在于体现奥林匹克精神,自强不息,战胜自我、超越自我。”[7]通过体育活动提高道德修养,磨砺意志品质,使人得到全面发展。
道德准则:中国女排精神是团结协作的伟大团结精神。中国女排注重个人与集体的和谐,形成团结合作、友谊第一的集体主义精神。对于中国女排来说,每位队员承担着不同任务,扮演着不同角色,通过结构化的组织形成一个整体后,能够生成强大的战斗力。可以说,女排精神是对集体主义伦理原则的现实呈现。中华体育精神淡化体育的竞争性,注重强调人与自然、社会保持和谐,更注重追求人自身的终极价值关怀。
道德境界:中国女排精神是永不言败的伟大梦想精神。永不言败是一种刻在中华民族骨子里的韧性精神,也是女排姑娘们不断取得胜利的力量源泉。对于中国女排,永不言败是一种坚定信念,不畏强手,更是集体主义的团结力量的表现。中国女排永不言败还取决于精湛的技术,她们不断创新战术,有超越自我的精神气质,凝聚着克敌制胜的思想力量,体现着竞争超越的伦理精神。
学者潘靖五提出“在体育伦理学的研究中,坚持历史的、阶级的分析方法”[8]。中国女排精神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象征和生动写照,有鲜明的阶级性和人民性,以生动的实践展现共产主义道德原则的厚重实践性,以及崇高的道德品格。
第一,鲜明的阶级性和人民性。热爱祖国,为祖国争光,是共产主义体育道德的重要内容和规范,体现了无产阶级和全体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女排精神强调“祖国至上”,为祖国争光,为社会主义体育事业勇于献身,不惜牺牲个人利益甚至自己的生命,无私奉献、不计较个人利益得失,具有深刻的伦理意义。
第二,厚重的实践性。共产主义体育道德的基本原则是正确处理个人和集体关系的根本准则,是衡量运动员和体育工作者行为和品质的最高道德标准。在中国女排的实践中贯彻着祖国至上的集体主义基本原则,顽强拼搏、团结协作、永不言败的精神是通过具体实践来实现的,以立体的方式呈现出来。
第三,崇高的道德品格。中国女排精神拥有崇高的道德力量,随着改革开放,体育市场化和商业化发展,功利性价值被激发,“金牌”至上错误价值观致使竞技体育出现了一些违背体育伦理精神的问题,而中国女排精神的崇高道德品质对这一问题具有伦理导向意义。
体育伦理不仅是描述和解释体育道德,更是引导和教育人们怎样培养和确立体育道德、体育信念和体育情操。中国女排精神所蕴含的体育伦理精神有助于弘扬体育价值,形成良好社会风气,蕴含丰富的思想道德教育因素,是建设体育强国的精神瑰宝。
中国女排精神弘扬体育价值。中国女排精神对竞技体育中存在的“金牌至上”体育价值观念具有价值导向作用,它强调回归到体育精神的价值规范。习近平指出:“体育在提高人民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激励全国各族人民弘扬追求卓越、突破自我的精神方面,都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9]体育活动不断提高人的政治素质与思想觉悟,增强其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引导体育人才树立正确与坚定的理想信念。要使体育人才把个人的理想与国家、集体的理想相融合,把个人的利益融入国家与集体利益中,让体育人才在实现国家与集体理想中实现个人理想追求。建立与我国体育发展相适应的体育伦理准则体系,进而为体育人才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中国女排精神蕴含丰富的思想道德教育因素。在改革时期形成的女排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构成内容,是当代中国精神中的红色基因来源”[10],使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形式与内涵得到了拓展创新,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谱系的内容。中国女排精神蕴含着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展现了集体主义道德原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较强的内在统一性,是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资源。女排精神强调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为思想道德教育提供了示范样本。女排对集体主义精神的升华是爱国主义价值观教育的生动事例,能够增强伦理道德情感,帮助人们正确理解竞技体育价值,弘扬正气,有效防止违背规则及体育精神的行为发生。女排的刻苦训练、顽强拼搏精神更是青年学习的榜样,有助于强化伦理道德信念,加强体育伦理规范认知。
中国女排精神是建设体育强国的精神瑰宝。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体育强国建设纲要》,使体育成为人的一种存在方式,激发民族自信心,彰显中华体育精神,实现体育的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统一。倡导“身心和谐、维护人际关系和谐等伦理价值取向,保持自身内含传统伦理精神”[11],彰显着中国特色和中国魅力。女排精神蕴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事业的伦理价值诉求,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继承和现实呈现”[12]。推动体育事业的发展,实现从体育大国走向体育强国,因此,中国女排精神对体育强国建设具有现实意义。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事业,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体育发展理念,“不以胜负论英雄”“不唯金牌主义”,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大力弘扬中国女排精神,诠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精神。深层解读中国女排精神所蕴含的“思想力”“崇高力”“文化力”“道德力”,从国家、社会、学校、个人4个层面,重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伦理价值体系。
中国女排精神蕴含着“思想力”,从国家层面,要弘扬女排精神的集体主义道德原则,正确处理“义”“利”伦理关系,健全体育道德激励机制,完善体育道德评价机制,构建适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在要求的体育伦理文化。
加强对中国女排精神的“义”“利”伦理关系研究,健全体育道德激励机制。“功利主义的内在泛滥、市场化的外在冲击、道德教育的站位缺失及法规环境的规制不足”[13]是中国竞技体育伦理失范的重要原因。加强中国女排精神的伦理价值研究,特别是“祖国至上”的“义”“利”关系处理,可以完善中国特色的体育伦理理论体系,丰富体育伦理理论内容。同时,还要健全体育道德激励机制,运用各种激励手段,激发体育行为主体接受和遵循竞技体育道德规范。
阐释中国女排精神的伦理准则研究,完善体育道德评价机制。体育道德评价是指人们依据一定的道德准则,对体育运动主体的行为、品质等给出善恶判断和褒贬态度。用中国女排精神的集体主义道德伦理原则,改变“唯金牌论”的错误体育价值观念,弘扬中国女排精神,实现体育的价值回归。建立体育道德评价体系的重要环节是建立有利于诚信教育的体育赏罚机制,加强体育诚信建设,对体育领域中的各种违法行为,尤其是对破坏体育公平、违背职业道德、渎职犯罪等行为的揭露,将为体育伦理道德失范治理提供理论导向。
中国女排精神蕴含着“崇高力”,社会层面政府要充分利用大众传媒载体宣传中国女排精神的崇高道德品质,推进社会媒体的体育伦理监督机制。
政府部门应加大对女排精神群体的宣传,发挥体育明星社会正能量。中国女排精神是体育精神的象征,女排队员具有很高的公众关注度和社会影响力。政府要加大对中国女排的新闻报道,例如,女排队员惠若琪成立了惠若琪基金,惠若琪和张常宁参与江苏马拉松赛事的宣传等。政府部门要发挥体育明星的榜样力量,宣扬体育明星互助友爱、包容和谐、刻苦耐劳、自强不息、诚信礼让等体育道德人格精神,用体育明星真实、丰富、生动的人格魅力,通过宣扬其具有的坚韧不拔的精神、挑战失败的勇气、对胜利的不懈追求和艰苦奋斗历程,来激发人们克服困难的勇气,增强他们实现目标的勇气和信心。把中国女排精神具体明确的呈现在民众面前,让民众认识到个人与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内在一致性。
注重中国女排精神的媒体宣传,推进媒体大众的体育伦理监督机制。充分发挥报刊、电视等传播媒介的宣传和舆论监督作用,新闻媒体、社会团体、公众力量共同对体育领域的参与者进行监督。重视体育活动的社会宣传舆论工作,利用各种社会活动、公益性宣传等形式,拓展女排精神宣传渠道,传播中华体育精神。
中国女排精神蕴含着“文化力”,从学校层面,应深入挖掘女排精神的文化效力,建立中国女排博物馆,将中国女排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塑造体育道德人格。
挖掘女排精神的“文化效力”[14],将中国女排精神融入校园文化。习近平给北京体育大学冠军班全体学生回信:“新时代的中国,更需要使命在肩、奋斗有我的精神。”这段话既是对冠军班学生未来人生提出了责任要求,也是对中国体育从事者寄予殷切希望。用中国女排精神培育民族精神和国家荣誉感,不以个人得失为主旨;培育集体主义价值观,始终坚持国家利益、社会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必要时甚至可以牺牲个人利益,弘扬爱国精神。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表达与诠释中国女排精神,倡导追求公平正义、自强不息精神、拼搏进取、集体主义品格等体育伦理精神,促进体育道德人格形成和完善。还可以在体育院校建立中国女排博物馆,突出“振兴中华,为国争光”的价值主题,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构建多维度的中国女排精神课程思政,形成崇高的体育伦理观念。学校要加强对体育道德知识体系和道德规范体系的构建,形成多学科的合力育人。借助中国女排精神诠释体育价值观,促进体育价值观体系构建。此外,开设体育伦理学、体育法学等课程,在课程中融入中国女排精神,在学习体育知识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通过开展一些高水平的体育比赛,让大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培养勇敢面对困难,培养挑战自我、坚韧不拔、不轻言放弃的坚定信念,在比赛中体验竞争的成功与失败,养成不服输的心理,培养竞争精神、协作精神与合作能力,完善体育道德人格。
中国女排精神蕴含着“道德力”,从个人层面,大学生应该加强个体自身体育道德准则意识,树立正确的体育道德价值观;提升个体自身体育道德责任意识,完善体育道德人格。
加强自身体育道德准则意识,树立正确的体育道德价值观。道德准则意识是体育道德人格主体依据其对生活的理解而确立的待人处事的原则和根本态度。在《体育颂》中,把体育看成是美丽、正气、勇气、荣誉、健康、进步与和平的化身,强调运动中人人平等,竞赛不冒险,取得荣誉要公正无私,这些内容都是体育道德准则意识的体现。中国女排精神体现着体育道德准则,是对生命的尊重,重视人本身存在的价值与意义。强调人在体育运动中的主导地位,有利于树立正确的体育道德观,促进体育价值理念回归人本身。
提高自身体育道德责任意识,完善体育道德人格。道德责任意识则从体育个体自我调控上表现出其体育道德人格的特质。中国女排精神的深厚爱国情感体现为刻苦勤奋的训练、比赛中的精湛技术和顽强拼搏精神,她们“祖国至上”的集体主义道德原则体现了对“义”“利”关系的正确处理,其遇强不怕、战胜自我、超越自我的“永不言败”更是体育精神的生动展现,有助于促进人们体育道德人格的形成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