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徐志国 王 禹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幼儿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幼儿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由此可见,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我园要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我园立足幼儿立场,借助搬家活动的深度体验、暑期环创的自主参与、期初课程的全面设计以及常态观察的支持跟进等措施,尝试将班级环境创设的自主权交给幼儿,凸显班级环境的幼儿化、课程化、游戏化特质。
新园区的竣工成为我班幼儿日常交流的热点话题。我园实施搬家课程活动,组织幼儿进行小组谈话、计划表征,让每个幼儿主动参与班级环境材料的分类、整理、归纳,在此基础上采用合作的形式组织幼儿参与搬运。在这样的课程活动经历中,每个幼儿对新环境有期待、有参与,为下一步幼儿参与班级新环境的创设奠定了基础。
教师带着幼儿实地感知新园区、新班级,在充分感知班级基本空间与构造的基础上,支持幼儿用自己的方式表征表达对新班级环境、空间的感知与想象,并借助谈话分享每个幼儿的个性化表达与经验。
在实地感知、分享交流活动后,幼儿对班级空间、构造的认知获得新经验。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幼儿尝试从班级环境空间、区域游戏设置的创设出发,表达自己的设计规划,从中把握每个幼儿对新环境的期待、兴趣与需要,为后续班级环创预设资源。在此过程中,教师还可引导幼儿带着自己的表征记录回家与父母分享,引导家庭共同参与班级新环境的创设。
我园设计了班级区域空间布局任务卡,引导幼儿自主根据生活、游戏的基本需求,进行班级空间布局的基本规划,真正让幼儿参与班级环境创设,将创设权利交给幼儿。
在期初课程活动中,幼儿与班级环境材料自然互动,衍生出有关约定的话题与个性化的经验。在与班级环境互动中,教师要以幼儿视角观察关注幼儿对环境的需要,借助谈话、多元表征、分享、认同、遵守、维护的自主体验经历,让幼儿在环境中更好地生活、游戏。教师要聚焦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兴趣与需要,在环境中呈现幼儿参与生活、游戏、课程的痕迹轨迹,让幼儿主动关注环境的变化,让环境真正服务于幼儿发展。一是班级布局要确保幼儿能随时发起自主游戏,而不是过度考虑集体活动。班级至少要划出5 个指向幼儿不同兴趣的活动区,为幼儿提供多种学习体验。同时,要最大化利用班级空间,促进幼儿深度学习;二是关注幼儿对于环境、材料的需求,借助观察、谈话交流、分享活动等,引导幼儿自主收集生活化的低结构材料,满足幼儿游戏需要,丰富幼儿的游戏经验;三是了解幼儿的个体差异和经验水平,并基于满足幼儿更好生活、游戏的需要优化调整空间布局,自主收集投放丰富多元的低结构、生活化的材料。
在班级环境创设中,教师不能只关注环境价值,而忽略环境与幼儿的互动。具体要突出“五变”:一是变以教师为中心为根据幼儿特点和需要、关注幼儿生活游戏、支持幼儿主动多元参与环境创设的方向发展;二是变重墙饰重美观精致为创设丰富多样的活动区,关注环境的实际功效;三是变长时间不更换为伴随幼儿的兴趣需要及时优化;四是变重环境评比为关注幼儿在环境中的互动与成长;五是变随意陈列作品为贴近幼儿当下生活、活动与发展水平的有计划呈现。
在进行班级环境创设时,教师不妨把环境创设定位在“和幼儿一起过好日子”。也就是说,环境创设是教师与幼儿合作、幼儿能以主人的身份亲自参与的教育过程。教师要给幼儿创造自我探索、自我生长的“留白”空间。
当然,教师的“留白”应该是智慧的,需要充分考虑幼儿的发展规律、年龄特征与学习特点,尊重幼儿发展阶段的独特性以及幼儿的差异性等,承认幼儿创生环境的能力需要慢慢生长、幼儿在参与环境创设过程中获得有益的经验需要一点点积累。如此,幼儿才能成为环境的主人,并在每一段经历中成为更好的自己。
环境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师要追寻幼儿的兴趣、经验和需要,为幼儿游戏、生活服务。幼儿的经验是与环境、资源互动中获得的,其接触的环境越广,互动越深入,获得的有益经验就越多。
某种意义上,一个班级获得怎样的资源以及如何去开发利用它,影响着这个班级课程的特质。幼儿园课程改革应该关注环境的价值,重视环境孕育的经验,努力将环境勾连课程最终有效转化为每个幼儿发展需要的经验。
环境不是班级课程实施的工具,它是一种充满智慧的隐性课程。在以往的课程实施中,教师较多地将环境定义为课程实施的载体,用工具论的思维打量幼儿园的环境建设。班级环境是幼儿获得丰富经验的资源,是幼儿日常生活中最适宜的课程来源。
前期的课改实践表明,教师要为幼儿提供一个低结构的、半开放的、充分留白的、有准备的环境。只有这样,才能给幼儿的积极参与留下空间、给幼儿的自主探索留下可能、给幼儿新经验的生长留下机会。在环境创设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认识到环境的价值不在于是否逼真,而是聚焦幼儿在生活和游戏中体现出的兴趣、经验和需要,进而支持幼儿主动参与环境创设的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