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仓金
【摘要】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地理教学,应该结合关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根据高考地理中逐渐增多的传统文化试题的现实情况,要更加注重在学科教学中有机融合中华传统文化,以此丰富地理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促进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答实际问题。教师可以引入传统文化中的环保思想理念、传统建筑文化、地区风土人情等内容,与地理学科教学有机融合,促进中华传统文化在地理学科教学中的有效渗透,以此提升地理学科的教学效果,更好地传承与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
【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高中地理;环保思想;建筑文化;风土人情
【中图分类号】G623.4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1)15—0113—03
当前我国青少年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不高,很多青少年不了解传统文化,甚至对传统美德观念嗤之以鼻。针对以上问题,在高中地理学科教学中应该有机融合中华传统文化,使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华传统文化,更好地继承与发扬优秀传统文化,也为更好地解答高考试题打好基础。高中地理课程目标与传统文化教育目标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把传统文化与地理教学有机结合是地理核心素养教学的具体要求之一。地理学科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比如各地的名胜古迹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同地区的民居特点与民俗文化的差异、二十四节气等,这些内容对于帮助学生认识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观念、理解地理知识等具有重要作用,教师可以将其有机融合到教学中,针对核心素养的具体要求,如何将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合到地理课堂教学中,是每一位从事地理教学工作的人员必须思考的问题。
一、将环保理念有机融合在地理教学中
近年来,我国对于环境教育越来越重视,在教材编写中也越来越多地渗透了环境保护思想。因此,必须让中学生深知环保的重要性,让环保观念深入他们的理性意识中。在高中地理学科教学中有机融合中华传统文化,首先可以根据地理课程的相关内容与传统文化中的环境保护理念相融合,这样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环保精神和环保理念,促进学生形成人地协调观的地理核心素养[1]。我国古代思想文化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天人合一”思想,强调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遵循自然规律,像《道德经》中的“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而益有余”等,《孟子》中的“山林虽大,草木虽美,禁发必有时。斧斤已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等,都体现了环保思想理念。同时,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结合时事政治和社会关注的重点热点问题引导学生,诸如,人们对垃圾分类提出质疑,消极对抗或者有的地方走过场,搞形式,国家环保政策很难落到实处等等,这些现实生活中的环境问题可以通过中华传统文化中所保存的优良传统来引导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从而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这与新时代所倡导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和国家环保政策息息相关。
例如,在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的“何时蓝天常在”的问题研究中,主要是对当前我国冬春季节常发的大气污染问题进行探究,特别是近年来常出现的雾霾天气。教师可以先通过展示冬季华北地区的雾霾天、空气质量级别划分、雾霾天气形成示意图,相关的新闻报道等,要求学生探究“大气污染的主要特点和危害、影响我国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以及华北地区冬季常发雾霾天气的原因”。在学生初步解答后进行总结,并引入关于环保的名言警句,例如南丁格尔说过:人生欲求全,当有五要:清洁空气;澄清饮水;流通沟渠;扫洒房屋;日光充足。这些环保名句无不印证着环保的重要。通过这些让学生试着结合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不断进行探究,以此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念。
二、将传统建筑文化有机融合到地理教学中
中华传统文化还包括一些传统文化艺术表现形式,比如传统建筑文化就是其中的重要代表[2]。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彰显了中国古人的智慧,不同地区由于文化氛围、生活方式和自然环境的不同,造就了其独有的建筑艺术和风格,形成了不同的地域文化。因此不同地区其地理特征由物质、精神、自然三个层次组合形成,是传统建筑艺术模式的区域差异表现。在近年来的全国文综卷地理科目与一些省市的地理科目中,都有关于传统建筑文化的考察。有关建筑文化与地理环境的结合,最突出的一个特点是北方墙体较厚、南方墙体较薄,例如新疆地区的土拱,墙体厚的主要原因是为了防御北方的严寒和多风沙天气,而南方墙体薄主要是利于热量散失。北方民居多是单层建筑,而南方民居多层建筑居多。教师可以将传统建筑文化与地理学科教学有机融合,通过创设生动的问题情境与指导学生解答问题相结合。
例如,不同的地域文化有着不同的建筑表现形式,比如北方的明清皇家园林、四合院、窑洞,南方的苏州园林、徽派建筑、福建土楼等。不同的傳统民居代表着不同的文化内涵,受到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与地形、气候、土壤、水源等息息相关。在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的“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教学中,教师可以展示五幅图:北京的四合院、皖南歙县村落、丽江古城、新疆传统民居、傣族的竹楼,并提出问题:“为什么不同地区的传统民居会呈现出以上差异?”要求学生从自然地理环境的角度分析与解答,最后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具体解析,从而有效渗透传统文化内容。
三、将地区风土人情有机融合到地理教学中
中华传统文化还表现在风土人情方面,比如在饮食方面,北方人习惯吃面食,南方人习惯吃米饭;在重要的节日中,春节时南方人多吃汤圆,北方人多吃水饺。同时语言文化也受到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较大,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属于官话区,特别是中原官话中间的差异较小;而南方由于山地丘陵遍布,形成了吴语、粤语、闽南方言等,整体差异较大。我国民族服饰五彩缤纷,汉族唐装、满族旗袍到现在的流行风等各种服饰的变化。教师可以引入不同地区风土人情方面的图文资料,出示相关思考题,要求学生进行独立思考与自主探析[3]。
例如,2017年全国高考文综卷三中有关于剪纸的一道题目,主要介绍了剪纸是我国的民间艺术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了一幅江南地区“小桥流水人家”的剪纸图,主要问题有:“图中的景观主要分布在我国哪个地区?形成这类景观的自然地理条件是什么?该地区的代表性地方戏剧是什么?”教师可以将以上题目展示在多媒体大屏幕上,指导学生思考和解答。然后根据学生的解答情况分析与总结,比如通过读图可知是长三角地区,主要是由于平原广布、地势低平和降雨较多形成,代表性的地方戏剧是越剧。教师还可以结合其他知识补充和拓展一些问题,比如“请写出该地区三个省级城市,该地区有我国货物吞吐量最大的港口是哪里?该地区发展经济的有利条件有哪些?长三角是我国粮仓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是什么?面对城市化建设,城市用地不断增加,占用大量耕地,直接威胁我国粮食生产安全,我们如何解决耕地与城市建设用地之间的矛盾?”通过提出这些问题,与区域经济发展有机融合起来,更好地巩固和复习人文地理知识,提升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其学习效果。教师还应该积极挖掘更多的传统文化知识,比如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刺绣、皮影)、二十四节气等,充分与地理学科知识有机融合,从而更好地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做到传统建筑文化与地理教学有机融合。
综上所述,对于中华传统文化在地理学科教学中的有机融合,教师应该认识到其重要意义,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选取教材中相关内容,通过集体备课,集思广益,以公开课的形式不断研课、磨课,打造精品课堂,探索出一条将传统文化融入地理课堂的有效途径,同时深入分析和挖掘与地理学科相关的传统文化知识,通过引入相关的图文视频资料和高考文综题目,通过组织学生讨论、与学生交流、学生写课后感或者小论文等形式,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以此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等地理核心素养,提升高中地理课程的教学实效。这样以课堂为主阵地,在地理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的相关思想、知识和技能,对学生进行思想观、价值观、伦理观的教育,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肖芳.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地理课堂教学[J].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2019(03):116.
[2]王宇.从高考试题看地理教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7(11):61-63.
[3]郑飞.中华传统文化与地理学科的融合[J].中学政史地(高中文综),2017(11):20-22.
(本文系2020年度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中华传统文化与学科教学有机融合的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GS[2020]GHBZ151)
编辑:陈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