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本土建筑文化的认同感

2016-06-04 13:59陈晓丹阎阳林春翔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6年12期
关键词:建筑文化本土认同感

陈晓丹 阎阳 林春翔

摘 要 建筑文化是建筑的灵魂,不考虑建筑文化设计出的建筑空洞而单调。建筑是一种文化载体,透过建筑可以了解一个国家的历史、思想与精神。改革开放后出现了一系列简单粗略的建筑,诠释出的本土文化信息少之又少,相反,仿造欧美建筑的热情却非常高。时至今日,很多设计者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怀着对本土建筑文化深深的认同感,他们在设计中愈发多的融入了本土的建筑文化。

关键词 建筑文化 本土 认同感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

1建筑中存在的文化现象

改革开放后,中国迅速崛起,民众对于建筑的热情逐渐高涨,各式各样崭新的建筑以惊人的速度屹立于中国大地,可是,有相当数量的建筑却予人空洞感,时至今日,很多人意识到没有赋予本土文化的建筑总是令人失去亲切感,无法吸引人们深入体验。在探究我们是否重视本土建筑文化前,我们应该思考我们对于本土建筑文化的认同感与自信心有多少。

2缺少对本土建筑文化的认同感的原因

从明治维新后,日本一边开始学习欧美建筑,一边对欧美建筑进行反抗并创造新的建筑。日本对于文化的态度值得我们学习。例如日本建筑师丹下健三设计的香川县厅舍,其将科技与文化完美结合,其造型上特别像日本的五重塔。

3对本土建筑文化的实践

中国建筑从近代也在经历着模仿、学习、提炼和创造升华的过程。现如今,很多建筑师在努力着进行各种实践。

3.1上海世博会中国馆

上海世博中国馆无疑是近些年来最能够诠释中国本土建筑文化的设计之一。建筑外观以“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的构思主题,表达中国文化的精神与气质。国家馆居中、层层升起出挑,是整个建筑的造型主体—东方之冠,凝聚了中国元素,具有象征中国精神的雕塑感;地区馆水平展开,以舒展的平台基座的形态支撑着国家馆,并且形成了开放、柔性、亲民、层次丰富的城市广场。国家馆、地区馆功能分区主从分明,共同描绘出盛世大国的气势。

中国馆建筑造型将夏商周时期鼎器的概念抽象出来,“东方之冠”为鼎,四个地区馆象征鼎的四足。层叠向外悬挑象征着中国馆建筑的斗拱形象。用四组巨柱,呈现出了挺拔有力的气势,为这个庞大的建筑注入了通透感。

中国馆的使用的“中国红”代表了一种喜庆与鼓舞,具有文化上的辨识度和直观性。同时向前倾斜的倒梯形结构,是将传统建筑构件科学地运用,它向世界传达了一个大国复兴的概念,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人的文化自信。

3.2崔恺本土建筑实践

崔恺,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总建筑师,他指出设计要符合本土特征,要接地气,要符合本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他总结出要做“本土设计”,并将自己工作室命名为本土设计工作室,进行了一系列实践。

拉萨火车站外墙色取自布达拉宫的红白两色,同当地文化相呼应,同高远的蓝天和洁白的云朵相映衬。外形横向舒展,同空旷的高原环境对话,匍匐在高原大地上。外墙窗户仿造西藏碉楼设计。中央大厅主要采用红色调,地面铺设白色和红色为主的色泽鲜艳的高级防滑石材,同外立面颜色保持一致。整个建筑符合当地的建筑文化,与当地的自然人文景观取得了一致。

3.3对本土建筑文化的理解

本土建筑文化不是单纯的一种文化,它包含了多个地域、多个民族、多个地区的不同风格。本土建筑要接地气,同当地的文化、历史、生态、社会结合起来,做出适宜的建筑。

4结语

国际建筑协会第二十届大会发表的北京宪章指出:“建筑学的问题和发展植于本土、本区域的土壤,必须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发现问题的本质,从而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以此为基础,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并加以整合,最终建立一个‘和而不同的人类社会。”文化是民族的根,维持和保护各个地区和民族的文化差异性和多样性是异常重要的。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已经在每个人的潜意识里根深蒂固,文化烙在我们身上的印迹是不可磨灭的。

五千年的文化并非一蹴而就,需要在历史发展长河的积累中推陈出新,在历史长河的任一个时间点,都面临着与其他文化碰撞的问题,例如中原文化史上也曾吸收借鉴过游牧文化。我们可以以本土建筑文化为根,取世界其他建筑文化中适宜本土文化的精华为若干枝叶,丰富本土文化这颗参天大树。

建筑是一种生活,从城市的大街小巷,到家家户户的居室庭院,都透露着文化的点点滴滴。我们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建筑文化的历史缤纷灿烂。从甲午战争中已经逐渐愈合的国人,面对五千年的文明精华和现在日益增强的国力,重拾对本土建筑文化的认同感与自信心水到渠成。令人喜悦的是,越来越多的建筑师已经对本土建筑文化愈发关注,并且做出了很多实践。相信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今天,中国大地上一定会有更多能够表现民族、历史和文化的建筑出现。

参考文献

[1] 舒尔茨.场所精神[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7).

[2] 王其亨.风水理论研究[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2.

[3] 李泽厚.美的历程(第一版)[M].三联书店,1981.

[4] 吴良镛.广义建筑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4).

[5] 刘先觉.现代建筑理论[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5).

猜你喜欢
建筑文化本土认同感
浅析大学实习英语教师的身份认同感
浅论现代环境艺术发展现状及危机
当代中国主流建筑文化的新趋向
中国建筑的本土文化突围
职业认同感对新入职护士自主学习能力的影响
基于实证的高职教师组织认同感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护士职业认同感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