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德洲
平心而论,我们不仅将“减负”的口号喊了许多年,而且也确实为“减负”做了许多积极的探索。
按理说,如此自上而下的大规模高起点的行动,应该能够收到立竿见影之效,然而,理想和现实之间存在很大差距。其直接表现就是,学校确实是减负了,然而学生身上的负担却丝毫未见减轻。很大一部分原因正是各类培训机构的存在。对于他们而言,教育主管部门越是强调学校减负,他们越是乐在其中。家长担心学校“减出”过多的时间会让孩子“放了羊”,校外培训机构恰好满足了家长这一急迫的心理需求。
也许,我们可以心平气和地向家长灌输诸如“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必须读名校”这类思想,然而这样的灌输与现实相遇,是根本没有任何胜算的。事实是,家长会想方设法给自己的孩子“加码”,以便让孩子能够拥有一道更领先的“起跑线”。
显然,校外培训机构的存在与壮大,与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鉴于此,我们在规范治理校外校训机构的同时,更应该取得家长的理解与配合。而这可能不仅仅是几句空洞的说教就能够解决的。一个典型的现象就是,每年高考成绩公布,整个社会的氛围几乎依旧是“分数为王”。这种势态如果不能得到彻底解决,家长的“分数情结”也就无法化解。即便采取强硬措施将所有校外培训机构“一闭了之”,家有考生的父母还是会绞尽脑汁寻求对策,而“校外培训”与“校内培训”也都会改头换面继续存在。
这也就意味着,如果只是为了减负而减负,那么,这样的“减”,充其量也只是“转”,将学习负担由校内转到校外,再由公开转为隐蔽。因此,我們既要规范课外培训机构,也要提醒家长理性对待孩子的分数,更应下大气力、用真功夫去改革“一考定终身”的考试制度与评价机制,唯有如此,“减负令”才能够收到立竿见影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