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二爱
(海南省东方市八所中学 海南东方 572600)
通过对目前初中生的调查发现,攻击性行为是一种经常发生的心理行为问题,对初中生个人以及他人的发展带来了极为不利的影响。但由于初中生还处于可塑性较强的阶段,老师要把握好此教育契机,在对学生攻击性行为针对性分析和解决的过程中,促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①生理变化对心理活动产生攻击
初中生处于生理发生变化的重要时期,其变化主要体现在身体外形、体内机能、性发育三方面。在学生生理发生变化时,对学生的心理活动也带来了较大的冲击。在学生发现自己身体外形发生变化时,会误认为自己已经是成人了,但由于心理还不够成熟,在自己设想的事情无法达成时,挫折感油然而生,会产生攻击性行为。由于第二性征的发育,对异性的兴趣也会大增,但又受限于不能有明显的表现,所以会感觉十分的压抑,如果无法合理对此压抑心理进行释放,就会在无法克制时,以攻击性进行释放。
②情绪波动催生的意气用事
初中生的自我控制能力还不足,情绪波动比较大,如果在外界不良因素的刺激下,很容易产生各种负面性的情绪。而学生在处于负面情绪时,如果不能够及时转化这种情绪,会在一时冲动下做出一些暴力行为。同时,初中生在面对挫折时,如果不具有理性看待挫折以及战胜挫折的能力,便会在挫折下产生一些沮丧感,让自己的情绪处于失控状态,进而产生一些攻击他人的行为。
③自我意识强烈,又十分叛逆
处于青春期的学生,自我意识十分强烈,具体表现为不接受他人的意见,认为自己的想法是毋庸置疑的,同时,又十分在意他人如何看待自己。而且,初中生的自尊心强烈,在自己的自尊心被人伤害时,情绪便会十分不稳定,有可能利用极端手段捍卫自尊心,此极端行为通常表现为攻击他人。
①不良家庭教育方式
家庭教养方式对孩子的成长影响极大,良好的家庭教养方式能够让学生始终处于健康成长状态,不良的家庭教养方式则会让学生的心灵千疮百孔,受到不同程度的心理创伤。比如在孩子尝试攻击他人时,如果父母不加以干预,将会让孩子产生攻击行为;如果孩子在受到情感伤害时,如果家长冷漠对之,那么在孩子负面情绪不断积累时,只能够以攻击性行为对负面情绪进行释放。
②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缺失
据调查,部分初中学校中学生攻击行为发生的几率极低,而部分初中学校中学生攻击行为发生的几率较高,所以学生攻击行为的发生与学校的教育密切相关。如果学校有充分、全面的教育,那么学生攻击他人的行为会得到控制,反之,则会在学校中经常会看到学生攻击他人的行为。
③大众传媒中的暴力因素
在信息化时代,大众传媒发挥的力量不可忽视。初中生还处于模仿他人的阶段,会对电视、网站视频等之中暴力场面进行模仿,从而让其产生一些攻击他人的想法和行为。而且学生经常观看媒体中的一些暴力场面,会错误的认为暴力行为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有效方式,养成以攻击他人为方式的解决问题习惯[1]。
在初中生攻击行为心理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家长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家长对攻击行为相关知识进行学习,掌握有效的教育方法,正确看待学生欺负他人和被欺负的事情[2]。在孩子做出正确行为时,家长要加以鼓励、肯定和奖励,在作出攻击他人行为时,必须要给予一定的惩罚,此惩罚必须要把握好度,确保不让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任何伤害。另外,家长要多与孩子进行沟通与互动,在交流互动中对孩子的言行进行科学评价和指导,同时,家长要明确自己在孩子心中的地位,要发挥自身的榜样作用,让孩子受到正确榜样的引导。
学校是对学生实施教育的主阵地,需要对学生实施科学的攻击性行为引导。同时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通过增设选修心理健康课程、讲座以及相关活动等多种方式,促使学生对自身不正确的思想和行为进行认知,进而主动减少攻击性行为。同时,学校还可以利用体育运动等为学生提供一些合适的发泄不良情绪的渠道。
在社会环境的创建过程中,健康传媒载体的打造十分重要。首先,增强影视作品导演、制片者等的社会责任意识,要拍摄一些对初中生身心健康发展有益的作用,不能出现仅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就增设各种精彩暴力场面的情况。另外,国家要根据初中生制定一些能够规范他们行为的法律法规,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引导。
第一,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日常教育过程中,在引导学生对文化知识全面学习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促使学生辨别是非能力的提高,同时在遇到问题时,培养学生看思结合的习惯,看到问题的本质,不去做一些令自己后悔的事情。第二,鼓励学生对自我不良情绪进行疏导。如鼓励学生在有不良情绪时,与家人、老师、同学和朋友交流,在他人帮助下疏导不良情绪。第三,培养学生抗挫折能力。可以采取创设情境、制定目标等方式,强化对其抗挫折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综上所述,初中生攻击性行为的干预意义重大,教育者要对学生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心理原因进行分析,从学校、老师、家长和学生个人四方面入手,实施全面的教育和引导,促使学生在今后成长的道路上不再以攻击行为解决问题,树立正确的解决问题观,最终实现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