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丽肖
(广州市白云区江高镇中心小学 广东广州 510000)
小学生受到年龄阶段的限制,在实际的语文知识学习过程中接触到的语文知识不够广泛,但是在小学语文的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最终目的是引导学生接触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养成良好的发散性思维,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形成良好文学素养的目的。[1]在这种要求下小学语文教师就要充分考虑培养学生形成语文核心素养的教学模式设计,小学语文课外主题性阅读活动是培养学生形成良好文化修养的关键。因此,教师要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主题性课外阅读质量,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设计科学的阅读内容。
“世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光。”对于语文知识的学习同样如此,只有拥有一双善于发现文学之美的眼睛,生活之中处处都会有语文的身影[2]。为什么要开展语文课外主题阅读活动?开展语文课外主题阅读活动的根本目的在于拓展学生的文学知识,小学语文教师不仅要注重教材解读,还要注重拓展学生的语文思维,科学开展课外主题阅读教育活动。这就需要小学语文教师在指定教学计划的过程中自觉融合阅读教学的内容,激发小学生的文本阅读兴趣。
例如,在进行《草船借箭》这节课的语文教学活动时,为了使学生明白这节课的出处、人物背景,使学生对我国的经典四大名著《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相关的作品情节、人物故事有初步的了解。在课后我为学生布置了相关的主题性阅读要求,要求全班每个学生能够利用学校的图书室资源去借阅四大名著,考虑到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和文本知识的理解能力,对四大名著的原本理解的程度要求可能达不到,因此要求学生阅读的是简易版本。与此同时要求每名学生在阅读完成后通过书面表达的形式对四大名著内的具体内容进行概括和总结,通过这样的四大名著主题性阅读活动,能够实现学生语文知识的有效拓展。
阅读是培养学生形成优良文化气质和文学修养的关键方式,在小学语文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有赖于良好的阅读习惯,但阅读习惯取决于阅读环境的质量。所以,教师要注重通过阅读知识比赛等多种活动形式为学生营造阅读环境,发挥群体效应的作用。小学生由于年龄小,思维发展尚未完全,因此往往对自己感到好奇的东西更有兴趣,小学语文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开展课外主题阅读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加主题性阅读活动。
比如在实际的语文教学过程中为了增长学生的语文知识,使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初步了解我国文学领域的优秀人物和相关代表作品,在进行《少年闰土》这节课的教学活动中,我为学生仔细讲述了鲁迅先生的生平和在我国文学界的影响,同时利用周末时间组织了一次“鲁迅作品主题性阅读”活动,结合我校丰富的图书资源,指导学生在一起阅读了鲁迅先生经典作品,包括《孔乙己》《社戏》《阿Q 正传》等等,通过营造集体性阅读氛围,使学生在集体阅读的过程中感受鲁迅先生笔下的时代环境,引导学生初步了解鲁迅先生在我国文学界的影响力。
小学生受思维发展程度限制阅读技巧和阅读方法还没有完全成型,导致在实际阅读过程中往往只会借助自己的经验进行无计划、无目的性的阅读活动。而在小学语文课外阅读过程中,无目的性阅读活动是导致学生阅读效率低下,阅读效果不明显的主要原因之一。针对这种情况,在对实际的课外主题性阅读过程中,教师及时传授给学生一些实用性的阅读技巧,通过对无目的性阅读活动的调整提高学生的阅读效果。比如适用于中长篇文本的快速浏览阅读法,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对中长篇语文作品的把控能力和理解能力。此外,阅读笔记时学生课外拓展阅读质量的重要体现,教师应当发挥阅读笔记对学生的引导作用,同时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相互推荐优秀且适用的经典文学作品,从根本上推动学生阅读能力的快速发展。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的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想要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就要在教学过程中着重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通过与学生的语文具体思维方式与接受能力相结合,科学设计课外阅读内容,结合学生的思维模式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从而为今后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