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月明
【摘要】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想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就需要加大对学生自主纠错能力的培养力度。本实验基于对学生纠错能力培养重要性的认识,从学生纠错意识的培养、错题的记录和整理以及集体纠错措施的实施方面入手,就学生纠错能力的培养策略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自主纠错能力;转变认识;寻找错误;整理错误;集体纠错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1)05—0176—02
相比较于其他学科,小学数学知识具有更强的严谨性、严密性以及逻辑性。也正因为如此,增加了学生的学习难度,学生普遍认为数学难学。为了获得更高的学习效益,大部分教师会在课后为学生布置一定数量的练习题,让学生通过做练习题提升和巩固所学知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难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而这些错误往往就是他们学习中所存在的知识漏洞。那么,及时弥补学生错误背后折射出来的知识漏洞,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但是实际纠错的过程中,笔者发现,由于学生的纠错能力低下、纠错意识薄弱,导致纠错效果不尽如人意。笔者认为,培养学生的纠错能力、增强学生的纠错意识,对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纠错能力培养的策略,谈谈自己的点滴体会。
一、转变学生对错误的认识,鼓励学生勇于暴露思维缺陷
每一个知识的获得、每一项技能的掌握,都伴随着无数的错误和失败。因此,教师不仅要自己正确认识学生的错误,还要转变学生对错误的认识,让他们知道,出现错误并不可怕,暴露自己理解、认知甚至计算上的错误非常难能可贵。正因为错误的及时暴露,教师了解了学情,才能有针对性地讲解,进而解决错误背后折射出来的问题。实践证明,只有学生真正认识了错误,就不会惧怕暴露错误,才会正确对待错误,进而在纠错的过程中得到提升和发展。
二、引导学生自主寻找错误,形成纠错意识
从教学实际来看,学生练习中若出现错误,多数情况下是由教师指出并督促学生改正。这样教学,导致学生在学习中缺乏纠错意识,更无法自主发现错误,既不利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也不利于学生自我检查习惯的形成。实践证明,学生在结束课后练习后,如果能够对自己的答案进一步检查,实现对课堂所学知识的二次分析与总结,能有效深化对知识的认识与理解,同时有利于纠错意识的形成。因此,针对学生练习中出现的各类错误,教师要避免直接将错误指出来,而要引导学生通过自我检查自己发现错误,并尝试着自我纠错,进而形成纠错意识,提升纠错能力。
例如,在教学“因数与倍数”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在课后批改学生作业的时候,为了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纠错意识,可以采用学生互批作业的方式,让他们发现彼此作业中出现的错误,并反思自己在做作业的过程中是否也犯了同样的错误[3]。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先不给学生告诉正确答案,而是让学生检查同学的作业,用自己的方式、方法去验证对错。这样,能够有效调动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以及所获取的知识去检查对方的作业;若发现对方作业的答案与自己的不同,学生则会主动进行二次验证,再次反思自己的作业过程。在反思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发现自己的知识漏洞,主动弥补,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同时提升了学生的自主纠错能力,培养了学生的自主纠错意识。
三、记录、整理错题,强化学生的印象
现阶段,很多教师鼓励学生将自己在练习中出现的错题整理出来,并记录在错题本上。其主要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在经常翻看错题本的过程中,深化认知,并通过对错误问题的二次思考,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更加深刻。如果学生的错题本上反复出现同一类型的错误问题,教师就需要引导学生寻找原因,是马虎大意导致的错误,还是对数学概念理解存在偏差出现的错误。通过明确错误原因,有效避免学生在后续学习过程中再犯同样的错误[4]。与此同时,在学生的课后复习阶段,纠错本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工具。从学生的学习情况来看,学生对于已经深入掌握的知识点在考试中很少出错,一些出错的问题表面上看貌似马虎大意所致,抽絲剥茧分析,发现其实质是因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不够深刻。对此,引导学生复习经常出错的知识点,能够有效强化学生对于错题的印象,提升复习的针对性。
例如,教学“小数除法”相关知识的过程中,笔者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很多学生对常规除法的运算步骤都能够准确处理,但是在处理小数点方面却普遍存在问题。针对这种情况,很多教师将其归结于学生粗心大意所致,并要求学生将错题记录在错题本上反复演算。而事实上,很多学生的错题本上都记录了不止一道因小数点点错而导致最终计算结果错误的小数除法题目,然而收效甚微。针对这一问题,笔者从学生出错的原因入手,有针对性地对学生指导,让他们了解小数除法运算中小数点的正确处理方法。通过整理错题本上的错题,笔者不仅发现了学生的知识缺陷,同时使学生深化了对知识内容的理解,对错题的错误原因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困惑得到有效解决,而错题本的作用也得到了有效发挥。后续学生通过对自己的运算结果反复检查,多数学生能自主发现错误,进而实现自主纠错能力的提升。
四、鼓励学生集体纠错,在相互启发中提升纠错能力
现阶段,教师在集体批改学生试卷的过程中发现错误,多数情况下是教师总结,并针对性地指导学生纠错。然而从现实情况来看,效果不甚理想,同一类型的错误学生依然会反复出现。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在教学中就需要创新模式,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纠错能力[5],组织学生集体纠错。在批改试卷之后,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自主订正出现的错误,对自己出错的地方深入分析、加强认识。之后,在学生明确出错原因的基础之上,要求他们将出现错误的问题分成三个大类:第一大类是由于自身马虎大意而出现的错误,第二大类是由于知识认知存在偏差而出现的错误,第三大类是因为对于知识点完全不了解而出现的错误。在让学生订正错题的基础之上,要求学生在错题的旁边写上正确答案。若发现自己无法订正的错题,则需要及时向身边的同学或者教师请教。
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计算“200÷10=?”这道题目的时候,很多学生得出答案为“2”。显然,此类错误是由于学生在计算的过程中漏写了一个“0”所致。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纠错的过程中,可以先要求学生将正确答案写在旁边,之后通过批注的方式标清楚错题出现的原因。但是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也需要注意,部分学生之所以会出现此类错误,并非完全是因为计算过程中的粗心大意所致,也有一部分学生是因为对两位数除两位数的计算法则掌握不娴熟所致。针对此类学生,教师一方面要引导他们对不理解的知识点进一步学习,另一方面要为他们布置补充练习,引导他们反复演练。教师在引导学生集体纠错的过程中,不仅能够发现学生存在的共性错误,还能使师生、生生之间相互启发,在拓宽解题思路的基础之上,为学生自主纠错能力的提升打下良好的基础。
综上所述,在开展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做好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使学生能够对自己练习中出现的错题有正确的认识,逐步形成自主纠错的意识,并能够在持续不断的纠错过程中实现自身学习效率的提升,进而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各类问题,在持续不断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自身整体数学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马江英.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方法[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10):246.
[2]陈陶.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10):265.
[3]张海涛.基于生活情境的小学数学教学探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10):271.
[4]孙彦瑾.小学数学教学中对话教学的价值及实践探索[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10):284.
[5]刘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10):286.
编辑:谢颖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