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金涛
【摘要】家庭教育是人生教育的起点,对小学生性格的养成和习惯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良好的家庭教育影响孩子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养成。然而目前小学生的家庭教育还存在许多问题,因此,调查农村小学生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策略,有利于家校共育形成合力,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农村小学;家庭教育调查;存在问题;对策分析
【中图分类号】G62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1)05—0024—04
家庭教育在小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养成和行为习惯培养过程中有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不可代替的作用。目前农村家庭教育还存在一定的问题,笔者对所在地区数所学校的家庭教育情况进行了调查,旨在了解学生家庭教育情况,提高家长家庭教育方法和意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调查内容
本次调查通过问卷的形式从学生和家长的角度分别进行,重点涉及到以下问题。学生方面:父母对子女的期望、亲子关系平等性、犯错之后处理方式、家长对孩子学业功课关注程度,在家是否参与家务劳动,闲暇时间主要活动方式等。家长方面:职业、家庭组成、经济收入、文化程度,孩子实际监管人及监管方式,家庭学习环境、家长对子女教育方式,是否主动学习家庭教育理论,是否及时与教师沟通等。
二、基本结论
(一)对学生问卷调查基本结论。父母对孩子期望值相对较高,希望孩子能考上好的大学,走出农村,当在学习中遇到不懂的问题时,更多家长选择送孩子去辅导班或者用手机查询。大部分孩子觉得在家和父母地位不平等;农村家长对孩子学习资料基本能满足,但很少为孩子购买课外书籍。孩子很少在家参与家务劳动,一般情况都是家长包办,农村孩子作业时家长很少辅导,一方面家长无能为力,另一方面家长意识较差,60%以上家长选择在孩子做作业时干其他家务。
(二)对家长专项问卷调查基本结论。调查显示家长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大专以上学历不到6%;父亲外出打工较多,孩子的学习主要靠母亲监督、指导;留守儿童占比高达30%;家庭收入主要靠农业收入和父母打工收入,家庭经济相对比较困难的占12.1%,特别困难的占6.5%;单亲家庭占比约为6%;父母读书、读报的很少,家长与教师的沟通联系较少,只有孩子教育出现各种问题时才会与老师交流。
三、农村小学阶段家庭教育主要存在的问题
(一)撤点并校导致农村寄宿学生人数增加,家庭教育严重缺失。由于城镇化推进,大部分学生转入城市接受教育,使农村学校学生锐减,人数较少,上课缺少激情,音、体、美教育及各项活动开展相对较少,孩子全面发展受到一定限制。由于农村各学校及教学点人数较少,政府布局调整,合班并校,部分小学生因路远住校,使孩子缺少与父母沟通机会,影响孩子身心发展。
(二)农村家长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家庭教育观念淡薄。农村家长文化程度相对较低,受知识和传统思想的影响,缺乏对家庭教育的正确认识。甚至还有部分家长认为学校才是孩子学习和教育的场所,培养孩子的任务应当由教师完成。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忽视孩子的学业和品德,导致家长与学生的沟通简单无效[1]。
(三)留守儿童较多,家庭教育无法落到实处。父母长期不在孩子身边,父母和孩子之间联系主要靠手机,导致这些孩子监管不力或者无人监管,纯粹的留守儿童几乎处于失控状态。他们对学习和劳动不感兴趣,养成了很多不良习惯。老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力不從心,无法使家庭教育落到实处。
(四)家长不注重言行,没有起到示范作用。虽然大部分家长希望孩子认真学习,但是自己却不读书、不看报,闲暇时间玩手机、看电视、打麻将,只看重考试分数,不注重孩子习惯培养。家长不能以身作则,没有给孩子树立一个正面光辉的形象,只是一味地要求孩子,言教大于身教。
(五)心理健康教育不受重视,导致儿童心理问题突出。大部分家长由于忙于生计,与孩子沟通时间较少,无法了解孩子的身心变化,这种亲情的缺失,不仅使父母与孩子之间产生距离,更会导致孩子性格孤僻,产生自卑心理,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不良的影响[2]。
(六)重智轻能、轻德使很多孩子生活自理能差。80%家长认为孩子只要学习好就行了,为了孩子学习愿意花费更多代价。家长很少让孩子参加家务劳动,孩子的生活技能、动手操作技能较差,甚至很多孩子连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都成问题。
(七)家长不注重和老师交流,家校合作流于形式。农村家长能主动学习家庭教育理论知识的少之又少。很多家长困惑孩子不听话却又找不到很好的解决办法。家长在教育孩子中出现困惑后不愿和别人交流,更不会主动和老师进行沟通交流[3]。
四、对策与方法
(一)家长需要提高自身素质,树立榜样作用。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行为、思想、爱好、习惯对孩子都有潜移默化地影响,家长要做孩子榜样,给孩子树立一个正面形象,使孩子以父母为傲,家长要培养孩子自主自立、公平竞争与合作等现代意识,多与学校和老师保持联系,从而更好地督促孩子学习,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二)注重家庭教育理论学习,转变教育方式方法。要加强与孩子沟通,尊重和理解孩子,以欣赏的眼光去发现孩子的优点和闪光点,多鼓励和赏识孩子,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帮助其树立自信心。家长要通过自身对孩子的影响,促使孩子形成正确的人生态度,养成良好的人格品质,家长应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以孩子健康成长为大方向,积极创设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让孩子在一个温馨的家庭环境中快乐成长。
(三)加强与老师的沟通,及时了解孩子在校情况。家长要与学校和老师保持经常性的联系,随时了解孩子的学习和发展情况,配合老师做好孩子的心理教育和心理疏导问题,通过电话、微信、视频等方式加强与孩子的沟通,切实履行自己作为家长的责任,关注孩子的全面发展。
(四)加强品德教育与劳动教育,使孩子能全面发展。加强孩子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培养孩子科学民主、自立自强的能力,重视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通过加强品德教育、多与孩子谈心,多与家长沟通,随时了解孩子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教育措施,保证孩子全面发展。
(五)探索家校合作新途径,使家校合作落到实处。
1.办好家长学校,切实提高家长家庭教育水平,提高家长素质。班主任老师可以通过家长会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知识培训,家长会上让家长介绍经验;也可以采取家庭教育专题讲座、举办母亲讲堂等,使家长的教育观念发生较大的改变,家庭教育知识和理论水平得到较大的提高,以便更好地教育孩子全面发展[4]。
2.班主任老师和任课教师多与家长沟通。可通过电话、QQ群、微信,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及时掌握孩子在家和学校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通过QQ群、微信群将孩子在学校的考核进行公布,以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通过早读打卡、親子活动视频等让家长参与到孩子成长中来,提高家长参与意识,提高家庭教育水平。
3.落实好家访制度。班主任和课任教师利用空闲时间,深入问题学生家庭进行家访,与家长共同寻找孩子出现问题的原因,使教师与家长配合,形成做学生思想工作的“合力”,提高教育的针对性。
4.父母与子女之间应加强沟通。孩子可以通过给爸爸妈妈写信、给爸爸妈妈留爱心小纸条等形式,将要说的话写给父母;父母也可以采取给孩子留纸条、写信、二人平等对话等方式加强与孩子的交流,家长与学生一起努力,互相监督,共同成长。
总之,家庭是学生一生的学校,好的家庭教育能使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使孩子受益一生。只有学校、教师与家庭形成合力,才能提高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工作的实效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伯玲.新农村建设中的家庭教育问题[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0(01):51-52.
[2]胡万成.谈家庭教育存在的几个问题及对策[J].学周刊.2018(03).
[3]刘世福.农村小学生家庭教育现状及指导策略[J].甘肃教育, 2018(10).
[4]陶维高.浅谈农村小学生家庭教育存在问题及对策[J].新校园,2017(06):12.
(本文系2019年度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家庭教育专项课题成果,课题立项号:GS[2019]GHBZX116)
编辑:蔡扬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