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梅 冯莹 李娜 王培培 栗兴超
颌骨骨折最为多见的是下颌骨骨折,是较为常见的一种面部骨折,属于口腔颌面外科疾病[1]。患者一旦发生颌骨骨折,语言、进食、咀嚼功能都会受到直接影响,同时也极易并发颅脑脏器损伤、呼吸困难等,对患者的生活质量、身心健康产生严重影响[2]。临床常用的恢复、维持咬合关系的方法为微型钛板内固定治疗联合颌间牵引外固定治疗。前者具有良好的固定性、较好的生物相容性,可保证骨折愈合;后者具有不损伤牙周组织,其安全性也较高,操作时间短[3]。本次研究对下颌骨骨折患者使用可吸收微型聚合物内固定联合颌间牵引钉外固定治疗,探讨其应用效果。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1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下颌骨骨折患者22例,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分为2组。研究组11例,男7例,女4例;骨折原因:打击伤2例, 高处坠落2例,交通事故7例;并发症:牙列畸形6例,牙齿脱落2例,牙周炎3例。对照组11例,男6例,女5例;骨折原因:打击伤2例, 高处坠落2例,交通事故7例;并发症:牙列畸形7例,牙齿脱落1例,牙周炎2例。2组患者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①经CT、X线影像学检查,体征、临床表现均符合相关诊断标准,确诊为下颌骨骨折;②有明显移位的下颌角骨折、下颌体部骨折的线性骨折;③存在张口受限、咬合错乱等表现;④具备手术指征,均接受复位固定手术治疗,签署知情同意书;⑤年龄60~75岁;⑥无精神异常,机体状况良好。
1.2.2 排除标准:①陈旧性骨折、粉碎性骨折;②伴有精神类疾病;③存在听力、语言障碍;④有长期口腔疾病史,合并恶性肿瘤;⑤伴有凝血障碍、肝肾功能不全。
1.3 方法
1.3.1 研究组行可吸收微型聚合物内固定联合颌间牵引钉外固定治疗。全麻下进行手术,首先进行咬合关系复位,切口入路根据患者的骨折类型、部位进行选择,常规消毒后行口内切口,充分暴露骨折断端,清理、冲洗,根据骨折断端情况对骨折进行复位调整,选择合适的可吸收微型聚合物内固定板,沿垂直骨折线放置后固定,伤口使用生理盐水冲洗,逐层严密缝合,术后进行2~3周颌间牵引外固定,预防性应用抗生素1 d。
1.3.2 对照组行钛板内固定联合颌间牵引钉外固定治疗。对位咬合关系后对骨折断端进行复位调整。全麻手术下暴露骨折断端,骨折处放置钛板,根据骨面曲度进行弯折,与骨面贴合,垂直骨面角度在骨面打孔,钛钉固定,生理盐水冲洗,逐层严密缝合。术后进行2~3周颌间牵引外固定,预防性应用抗生素1 d。
1.4 观察指标
1.4.1 术后3个月2组治疗效果:差:颌骨未复位或移位,颜面畸形,伤口发生感染现象;良:颌骨基本复位,颜面无畸形,伤口愈合;优:颌骨复位,颜面无畸形,伤口愈合良好。良率+优率=优良率。
1.4.2 术后颞下颌关节改善情况、咬合关系、张口度变化情况:对颞下颌关节行CT检查,于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各评价1次。①颞颌下关节评分标准: 3分:关节在张闭口时均疼痛或弹响,2分:关节在闭口时或张口时有弹响或疼痛;1分:关节在张闭口时均无弹响、疼痛。②咬合关系评分标准: 3分:牙齿中线不齐,2分:咬合无力,颌位咬合时有明显不齐、错位,1分:咬合有力,无明显错颌,牙齿中线一致。③张口度评分标准:3分:不足1横指,2分:不足1横指半,1分:不足2横指半,0分:接近3横指。
1.4.3 患者对治疗效果的满意度:对所有患者进行为期12个月的随访,调查患者对手术治疗的满意度,应用我院自拟的满意度量表调查统计。调查内容共包含患者面部功能恢复、生活质量、不良反应三项内容,调查人员先对患者就调查量表进行细致解释,之后给予指导,让患者依据自身状况填写,22份问卷100%回收。总分共10分,10分表示患者非常满意,得分为6~9分表示一般满意,得分为1~5分代表不满意。满意度=(非常满意例数+一般例数)/总例数×100%。
1.4.4 分析研究组患者微型钛板体内分解吸收情况:对研究组患者体内的节骨材料分解吸收情况采用超声检查方法于术后3个月、半年、1年时分别检查1次。
2.1 治疗效果 研究组9例术后伤口愈合良好,颌骨复位,颜面无畸形,2例术后伤口发生感染现象;对照组7例术后伤口愈合良好,4例有术区感染情况。术后3个月,CT复查显示,2组情况类似,接骨板均无松动,均可触及,复查显示骨折线稍模糊。研究组术后治疗效果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2组治疗效果比较 n=11,例(%)
2.2 术后颞下颌关节改善情况、咬合关系、张口度变化情况 研究组术后3个月、6个月颞下颌关节、咬合关系、张口度分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3 2组满意度比较 术后满意度研究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2.4 研究组患者微型钛板体内分解吸收情况 术后3个月,超声观察可见接骨板与骨面间有间隙,板面有部分虫蚀状凹陷,外形无变化,稍许变薄,可明显触及;术后6个月外形缩小约1/3;术后1年患者骨折断端完全愈合,接骨板大部分被分解吸收,剩余约1/4。
表2 2组颞颌关节、咬合关系、张口度比较 n=11,分,
表3 2组满意度比较 n=11,例(%)
颌骨骨折是主要的骨折形式之一,属于口腔颌面外科常见疾病[4]。通过手术治疗能够恢复解剖结构、复位愈合骨折断端,恢复正常的咬合关系、口腔咀嚼功能,恢复颌骨骨折患者的颜面部外形,从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保障患者的身心健康[5,6]。而良好的固定材料术后并发症的风险较小,可促使骨折尽早愈合,组织相容性良好,具有提供足够的强度及稳定的复位效果[7,8]。所以,在颌骨骨折患者治疗中,完善的手术方式、良好的治疗材料具有重要意义。临床普遍将钛、钛合金制作内固定植入体,但一旦发生污染、松动,将对骨折愈合产生极大影响,还会造成感染,增加患者的痛苦,甚至可能需要二次手术拆除[9,10]。可吸收微型聚合物固定材料为生物可吸收材料聚左旋丙交酯,无毒性反应,组织相容性良好,外观呈无色半透明状,在人体组织中能够降解、吸收,属于高分子聚合物。与钛、钛合金制作的内固定植入体相比,生物可吸收材料聚左旋丙交酯制作的微型钛板具有相似的强度及更好的弹性形变性[11,12]。可吸收微型聚合物内固定治疗利用其质量坚固、易塑性、体积小的特点,与颌间牵引钉外固定联合,即能够发挥抗压抗弯的效果,降低口腔感染风险,减轻损伤牙周组织,又能够便于口腔清洁,不会存在异物感。同时,生物可吸收材料聚左旋丙交酯的微型钛板无需取出,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也减少人体排异反应事件[13,14]。
研究组治疗有效率为81.8%,对照组为63.6%,研究组术后治疗效果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0.05)。微型钛板内固定术能够提供可靠的稳固性、支持力,微型钛板能够紧密贴合骨面,固定板移位、断裂的情况可进一步避免,有效保证骨折断端愈合。颌间牵引钉外固定能够弥补微型钛板内固定的不足之处,有效预防牙齿畸形,降低其余牙体、牙周的过度依赖性[15,16]。可吸收微型聚合物内固定联合颌间牵引钉外固定能够提供充足的骨间压力,形成三维稳定结构的效果;在降解过程中承重逐渐转移至骨上,更好的促进骨折愈合[17,18];骨折部位微运动刺激骨痂形成,加快愈合速度,有助于患者早期进行正常的语言、饮食等活动,改善患者生活质量[19,20]。本研究中研究组术后3个月、 6个月颞下颌关节改善情况、咬合关系、张口度变化分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聚合物能够保持一定的剪切强度和弯曲强度,在完全降解前,骨折部位能够获得足够的连接强度,促进骨折部位及时承载功能性改建,愈合过程中颞下颌关节产生一定的功能性微动,使得术后3、6个月时颞下颌关节功能改善较好。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这是由于研究组患者接受治疗后能够获得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很好的避免了排异反应及各种不良发应;超声观察研究组患者微型钛板在体内分解吸收良好,表明可吸收微型聚合物内固定治疗具有可吸收性,降解产物能够完全吸收,不用二次手术取出内固定物,减轻了患者再次手术的痛苦,使颌骨骨折的治疗更安全,利于提高患者对临床治疗效果的满意度[21]。
在下颌骨骨折患者临床治疗中应用可吸收微型聚合物内固定联合牵引钉外固定治疗具有较高安全性,能更有效恢复患者颌骨功能,促进骨折端断愈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降低二次手术风险,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为患者提出了新的解决方案,具有很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值得临床推广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