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遇问题》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2021-12-29 19:12白凤林
科学咨询 2021年25期
关键词:试教解决问题题目

白凤林

(重庆市酉阳县桃花源小学 重庆 409800)

一、案例描述与分析

第一次试教:经过对教材的深入分析和对学生原有知识的了解,我在教研组内进行了第一次试教。教学过程简要如下:

在复习完路程、速度、时间三量关系后引入:看来同学们对以前的行程问题学得不错,我们为自己鼓掌,也对和我们一起学习讨论的老师鼓鼓掌,表示对他们的欢迎。(生鼓掌)老师鼓掌不碰上,问:怎么没声音?(生:两手没碰上)师:边打手势边叙述:两手碰在一起在数学中称“相遇”。

教学例1汇报答案之时,教师先用课件演示两种解法的动画图示,再让学生分析题意,独立做题,后汇报答案。

拓展训练时,还设计了一道编相遇问题应用题的题目。

第一次试教后的讨论:本次试教后,老师们提出了如下疑点:1.用鼓掌演示相遇不太合适,相遇指的是两人行车或行路相遇,而鼓掌则是猛力相撞,那么,由此设想,两位同学不小心撞在了一起,也叫做相遇吗?鼓掌就是让学生通过听声音来判断手掌是否相遇,没有声音就是没碰上,如果我们轻轻合扰手掌,不发出响声,这又叫做什么呢?2.在学生汇报答案之前,应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不妨把两种解法的动画演示推到学生汇报之后再展示给学生。3.编应用题这种题目太过复杂,只有在学生对相遇问题掌握到一定程度之后,才能有这种能力,建议把这个题目换成教材上的例2,这样既能拓展学生思维能力,又能为下一课时的教学奠定的知识基础。

调整后的教学思路:

重新设计教学过程,在保留原有精彩的基础上以解决大家提出的几个问题为出发点,重构思路,过程简要如下。

情境引入:同学们,今天老师从酉阳到龙潭,知道我怎么来的吗?(学生猜,当学生说到坐车来时及时肯定),猜对了,我8时从家里出发,汽车每分行驶600米,8时30分就到了,你们能帮老师计算出从酉阳到龙潭有多远吗?(抽生答)生积极回答。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引导学生说出三量关系:路程=速度×时间)

师:这么一来,我们就得出了一个重要的数学关系式,这是我们以前学过的旧知识。今天,我们就在路程、速度、时间这三量关系的基础上研究点新的问题,怎么样?

片断:出示例1,学生读题并理解题意。师:从题目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抽生回答,注意引导学生对同时,相遇,相距进行理解)师:谁愿意上来把他们行走的过程给大家演示一下?(请两名同学上台表演)师:同学们知道了题目当中的信息,现在要求两家的总路程,能独立解决出来吗?试试看。(学生独立解决,教师巡视指导)师:谁乐意把你的想法说给老师和同学们听听?根据学生的回答,选择性地出示课件。

二、教学思考

将近两周的反复备课和几次试教,有了很多思考,有几点感触很深:

(一)从现有生活经验出发,组织生动有趣的课堂教学

《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从而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强烈愿望。要让枯燥的数学课堂焕发生机,具有魅力,必须为学生创设积极思维的情境。这样能使教学过程对学生的注意始终有一种吸引力。我在教学《相遇问题》一课时,就创设了这样一种生活情境,让学生自始至终处于一种生活情境之中,很自然地在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新知,使枯燥的数学课堂焕发了生机。

(二)始终围绕生活情境—数学模型—解释运用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解决问题中相遇问题课型设计在引入上,必须是以1个人或1个物体的运动来引入新课,进入到两人运动。在引入这个环节中,要引起学生思维上的冲突。按照存在问题—需要信息—围绕数量关系—进行合作交流—展示推理过程,通过汇报总结,从而建立数学模型,引发数学思考。在教学中,教师用“还有不同的解法吗”等问话,鼓励学生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从中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教学时,一是要让学生弄清已知信息中我们需要的、不需要的,有的、有的,以及要解决的问题。并引导学生思考这个问题要用到什么样的数量关系,怎样理解题意。二是相遇后的第二个环节,要注意学生的思考策略,注意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同时、相对、相遇、相距这几个词,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计算,再在汇报的过程中展示线段图,回顾例题的过程,并着重让学生理解“速度和”这个陌生的词语。

(三)把思考空间尽量留给学生

解决问题这类题型,在解题策略上一般都遵循观察—分析—思考—交流这样一个过程,在交流之前,应特别注意要留给学生一个独立思考的空间,具体情境具体分析。正如本堂课,在理解“速度和”这个陌生的词语时,就是先让学生尽量说,多说的基础之上再出示动画,帮助学生理解完成的。

(四)正确处理学生主体与文本之间的关系

要想设计一堂好课,必须挖掘教材,理解教材意图,教材必须要用,要合理地使用文本。本课时例1运用前面学习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这一学习过程中需要注意算法的多样性,这是“新课标”强调的要点,教师以“扶”为主。在30页的议一议、算一算的学习中则需要一定的灵活性,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半扶半放”,让学生自己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让学生积累经验,发展能力,培养感情,这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31页的试一试属于课堂巩固练习,教师在教学中“完全放手”,让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积累经验,锻炼能力,让学生认识数学与现实世界的广泛联系,激发数学学习的热情,学会从数学的视角认识世界,解决问题。

(五)作业设计要有层次性

根据不同能力的学生设计具有层次性的,多样化的习题。在练习题的设计中,第1-2题是同学们所学例1的题型的巩固练习,大多数学生对同时出发和不同时出发的题型印象更加深刻,解题能力进一步增强;第3题则是教材31页的原题,同样属巩固练习类题目,作业纸上配上了插图,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自己联想自己的生活经历理解题意做的题目,降低难度,把解决问题的空间留给了学生。第四题是31页例2的内容,它是例1的拓展,是利用类似例1的数量关系进行逆运算来解决的简单实际问题,这样安排有利于学生对这些数量关系的理解,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行程问题,体验解决问题的多样性,促进学生思维的开放。

教无定法,学无定规,每个教师对课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但既要教给学生知识,也要把学生教聪明,这是基本的。要把学生教聪明,就要让学生亲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从中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要把学生教聪明,就必须尊重学生主体,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

猜你喜欢
试教解决问题题目
联系实际 解决问题
助农解决问题增收致富
学会思考,尊重每一道题目
唐朝“高考”的诗歌题目
解决问题的设计
本期练习类题目参考答案及提示
面对面沟通交流 实打实解决问题
一堂好课,需要反复“打磨”
追根求源
试教,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