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欢 孟 浩
(重庆邮电大学外国语学院 重庆 400065)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的意见》,指出“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内涵,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机与活力,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这是国家在宏观政策层面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将学校美育工作与立德树人相结合,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使命相结合,意义重大。
书法教育是对学生书写基本技能和书法艺术欣赏能力的培养,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培养爱国情怀的重要途径,其蕴含的丰富思想政治教育意义是育人特色的集中体现。
书法线条训练中的思政资源内涵丰富,其育人意义主要体现在人生观、价值观等道德观念的培养上。书法线条训练中,常强调“藏头护尾”,反映了中华民族为人做事不露锋芒、含蓄蕴藉的为人观念;“中锋用笔”蕴含着中华民族纯洁、正直的品德追求;“骨力遒劲”寻含着民族刚正、进取的思想精髓等。
书法结构训练的思政意义主要体现在对大学生自觉自律、社会公德等方面的教育引导。如“横平竖直”结构原则内蕴行事方正、遵纪守法的思政内容;“参差变化”结构原则包含着尊重个性、尊重他人的处世哲学。
书法章法的思政意义主要体现在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理想信念等方面的教育引导。要求从线条、结体到落款、紟印等都要做到“违而不犯,和而不同”,在多元的艺术表现中呈现出协调统一,突显个人与集体,个人与国家之间潜在的思政教育内涵。
以书法教育为实践载体,把中华优秀书法文化作为美育培根铸魂的基础,以书法传统美德、书法人文精神、书法文化精髓、书法艺术传承作为实践教育的“四大模块”,以“进课堂,入活动,通网络,融实践”作为实现途径,将家国情怀、爱国精神、奋斗精神、创新精神和奉献精神厚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环节,在思政教育中融入美育,在艺术普及中强化美育,在服务学生中彰显美育,在文化传承中弘扬美育,力求搭建协同发展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格局。
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学生认识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按照一体化思路,把中华书法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美育教育、社会实践各环节,将书法课程、培训、工作坊与书法实践相结合,建立以审美和人文素养培养为核心,以创新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为主要内容的课堂培养方案,将书法讲授与第二课堂的实践活动有机融合,形成第一、二课堂培养的完整闭环,推进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相结合,达到以学促练,学以致用,学养生息的培养效果。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书法文化基因,注重书法文化内涵的传承与发展,始终把“家国”作为弘扬传统书法文化的课堂主线,打造品牌课程、自编学习教材。在传统书法文化的讲授和传承中,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培育爱国精神、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传统书法文化三重递进循环育人机制”是以大学生社团为载体,其目标是在大学生与传统书法文化的互动、交融、影响中,将书法文化的传统内涵与时代性逐步转化为自身理想信念、价值追求、道德品行和综合素质的过程。传统书法文化育人作用的发挥是接受主体的大学生与作为接受客体的书法文化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结果。
第一重体现在传统书法文化的“濡化”机制,即通过显性和隐性的传统文化传播形式促进大学生对书法文化表征和内涵产生初步的感性认识,这是文化育人的起步阶段。
第二重体现在传统书法文化的“内化”机制,既大学生经过文化接受、反思和选择的内化过程,逐步形成对传统书法文化的体察和共鸣,这是文化育人的深化阶段。
第三重体现在传统书法文化的“外化”机制,即大学生在接受传统书法文化后主动调整行为,积极践行,扩大其影响力和受众面,从而推动传统文化的代际传承,这既是传统书法文化育人的收尾阶段,也是循环往复的新起点。
1.书法融入高校精神文化
以坚定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理念和内涵为指导,在顶层设计、发展理念、发展战略、人才培养等多方面融入书法传统文化。以“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指导,以书法文化为重心,辐射其他传统文化教育和启蒙,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学校特色融合,结合时代要求进行创新和传承。如校史教育是践行“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要抓住新生校史教育和建校纪念日、传统节气等时机,开展相关的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动,让广大学生认同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观,推动高校内涵式发展。
2.书法融入师生行为文化
校园活动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将以书法为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开展丰富的活动,包括学术活动、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创新活动载体,打造品牌文化,形成以“学校-学院-班级-寝室-社团”为一体,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的文化活动格局,让广大师生成为弘扬和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者和推动者[1]。
3.书法融入校园环境文化
结合学校办学特色和办学历史,把中华书法传统文化的精神和内涵体现在校园物质环境上,彰显书法教育特色,发挥环境育人功能,力求让每一面墙壁蕴含文化,让每一个细节诉说教育。比如,在校园的建筑物、校园景观、文化墙工程、教学区域美化、自然环境美化和宣传报道设置等多方面融入,形成校园硬件环境和“软”性文化的结合,积淀深厚的校园文化底蕴。
4.书法融入网络传播文化
结合“00”后大学生作为“网络原住民”的时代特色,积极推送富有传统文化特色又能满足学生接受需求的内容,鼓励学生参与策划、拍摄、制作弘扬中华书法文化的微视频、海报等,并通过网络平台进行传播推广,占领校园文化育人的网络阵地。
5.书法融入国际交流文化
采取“输出”和“输入”的方式,推动更多学生参与海外实习实践活动,了解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精髓,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以书法作为大学生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媒介,加深中外大学生的文化交流,推动文化互鉴,鼓励大学生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展示好中国形象[2]。
通过在大学生中弘扬书法传统文化,既能让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积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更能让大学生增强文化自信的强大底气。在对当代大学生开展传统书法文化普及教育的过程中,创新地将爱国精神、时代精神、家国故事、个人故事以更加平实的语言,更易被大学生接受的载体展现出来,润物无声地融入思政教育。在继承传统教学模式的同时将传统单纯练字的枯燥教学与德育、美育、劳动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有机结合,将“五育并举”融入传统书法教育教学,在实现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找到一种方法论探索。
1.培养创新精神
书法是中华民族最具有代表性的传统艺术门类之一,它饱含着中华民族优秀的思想文化内涵,创新精神是其重要的思想文化内涵之一。在书法创作中,大学生从笔法、结体到章法等都要呈现出与众不同的个性创造,其创作过程充满着艺术创新的思考和探索,大学生在书法课程中所获得的艺术创新精神,会浓缩、沉淀为自己思想观念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指导日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3]。
2.提高品格修为
书法习得过程是磨炼意志、磨炼人格的过程,不管是在书法艰苦的训练中锤炼人格,还是学习富有人格意蕴的书法作品,其结果都会形成大学生对自我人格的关注和期待,从而使他们受到深刻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品格修为。
3.掌握辩证审美
书法是一种充满哲理性的抽象艺术。在历代的书法理论中,有很多对立统一的辩证美的论述。大学生在学习书法技法和理论的过程中,尤其是书法临摹和创作的实践中,能够深深受到书法辩证美的熏陶。比如,学生在学习柳体的过程中,既能感受到横细竖粗、撇轻捺重的柳氏用笔特征,又可以感受到点画放射性展开与中宫聚集式收拢的柳氏结构特征。这种辩证的审美观一旦在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中形成,就会使他们形成正确、饱满的艺术审美观念。
4.养成健康心理
当代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往往被过分宠爱,意志力较为薄弱,产生急躁、抑郁和厌世等心理疾病的学生逐年增多。书法自古以来就有修身养性之说,临摹时的挥毫过程是一种情感抒发的过程,也是一种郁结心理的良好释放过程,对于缓解大学生焦躁、抑郁等心理疾病有促进作用[4]。
传统书法文化教育,并非一蹴而就,一劳永逸,它需要经过时间的沉淀、专业的指导、持之以恒的练习以及环境的熏陶,将大学生传统书法教育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相结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引领,突出对大学生传统文化的普及教育和熏陶,以点带面,以1到N,从而形成示范推广效应。
经调查,大学生在大学阶段接受的书法教育对未来的创新创业和职业规划有极大的促进和推动作用。很多学生从不了解书法变成热爱书法,甚至改变了原有的专有方向,选择书法作为自身职业和创业的新路径,实践证明,传统书法文化教育对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发挥了极好的育人功能,能够形成书法教育的典型素材,展现高校文化育人成效[5]。
书法文化教育是弘扬中华美育精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窗口。要让收藏在校史馆里的展物、陈列在校园里面的雕塑成为学校传统文化教育的丰富资源,要让绵延几千年的文化瑰宝在传统文化教育中得到传承发展,让广大学生在书法艺术学习的过程中了解中华文化的变迁,触摸中华文化的脉络,汲取中华文化艺术的精髓,坚定“文化自信”的内涵。
书法文化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窗口,在我国高校思政教育过程中,书法文化在培养学生素质、提高审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等方面成效显著,是推进思政教育理想的手段之一。要让广大学生在书法艺术学习的过程中了解中华文化的变迁,触摸中华文化的脉络,坚定“文化自信”的内涵,从而自觉地将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这也正是文化育人的价值和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