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视角下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2021-12-29 12:52:40王萍萍
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三全育人贫困生心理健康

王萍萍

(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学院,江苏连云港222006)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坚持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2020年,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高校是人才、智力、科技的聚集地,在脱贫攻坚战中也承担着自己的使命和担当,2019年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中指出,政府、高校及社会设立的各项高校学生资助政策共“资助普通高校学生4 817.59万人次,资助金额1 316.89亿元,比上年增加166.59亿元,增幅14.48%。”[1]资助效果上实现了“三不愁”,即入学前不用愁、入学时不用愁、入学后不用愁,从制度上保障了“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国家资助政策的完善以及资助力度的加大,在经济上保证了贫困大学生有公平接受教育的机会,但能否真正阻止贫困代际传递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扶志就是扶思想、扶观念、扶信心,帮助贫困地区和群众树立起摆脱贫困的斗志和勇气;扶智就是扶知识、扶技术、扶思路,帮助和指导贫困群众提升脱贫致富的综合素质。[2]但不管是“智”,还是“志”,都是跟贫困主体的心理因素有关,贫困个体作为积极的“行动者”,可以采取行动和策略来改变自身生命轨迹[3],因此,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精准扶贫的重要环节。除此之外,2017年12月,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明确把心理育人纳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十大育人体系”;[4]2018年7月,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为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5]因此,不管是从精准扶贫的角度,还是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角度,对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贫困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目前,我国高校都会对大学新生进行心理普查,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常用的心理测评量表是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艾森克人格问卷(EPQ)等。笔者从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校)近3年心理普查的测评结果中,提取近2 000名贫困生的心理测评结果进行研究,通过对贫困生持续关注和访谈,对资深学生工作者和心理工作者进行访谈和调研,发现心理问题已经是贫困生中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甚至会导致一些恶性事件和危机事件的发生。研究发现,贫困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自卑及过度自尊问题。自卑这种心理现象是贫困大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的心理特征,是一种自我否定的消极体验,是缺乏正确的自我认知造成的。他们只看到自己的缺点和短处,在机遇面前不敢积极地挑战自己,而是逃避、怀疑和自我否定。存在自卑心理的贫困生,不仅自尊心强、敏感,而且容易夸大生活中的负面事件,牵强附会,如果他们没有得到正确的、专业的引导,很容易造成意想不到的恶果。

二是人际交往障碍的问题。贫困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往往表现出不合群、沉默寡言、自我防御意识强等特点。他们既期待与人交往、被人关注,但由于外部因素的不适应,又自我封闭。他们交往范围大部分是舍友,能与其成为知心朋友的也往往是贫困生。除了经济上的困顿限制了贫困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外,还有在遇到问题时,有的贫困大学生不能摆正心态客观理性地分析身边的人和事。

三是焦虑抑郁问题。焦虑是一种常见的情绪情感,往往是不安、担忧和压力的综合表现。[6]由于贫困的原因,他们存在很大的压力,害怕失败,因此过度焦虑,主要表现在焦虑经济费用不足。焦虑考试考不好,不仅拿不到奖学金,而且让父母和老师失望,担心同学们看不起;焦虑前途,面临就业的压力。如果贫困大学生长期处在焦虑之中,则非常容易导致抑郁问题,如果得不到外界及时的帮助,则会发展成抑郁症。抑郁症是情绪性功能障碍,如果没有尽快就医,将对身心健康造成极大伤害。

二、贫困大学生存在心理问题的原因

维果茨基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人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7]因此,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归纳为家庭、学校、社会和个人4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家庭原因。家庭经济情况影响贫困生的心理健康,但这一因素也是因人而异的,有的贫困生积极乐观,有良好的适应性,能正确地看待自己和他人,有的贫困生则表现出一定的心理问题。笔者通过对贫困生的家庭进行比较发现,家庭环境和父母的教育方式对贫困生影响极大,亲密温暖型的家庭环境以及能够给予孩子足够爱的养育方式有助于形成健康的心理,不和谐的家庭环境以及不良的养育方式容易导致贫困生出现心理问题。在一个人的支持系统中,家庭是最主要的,也是排在首位的,家庭支持的缺失或者不到位,则会严重影响贫困生的心理状况,如果贫困生的父母素养不高,不懂得恰当的教养方式,则会影响贫困生的心理状况。

第二,学校原因。高校心理育人工作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不断发展和完善,国家和教育部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日益重视,积极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标准化建设,从多方面给予保障和支持,但在实际工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心理健康教育人员不足,仅仅依靠少部分的心理工作者,学校全员没有形成合力,各部门之间融合度不够。比如,大部分高校全职心理工作者很少,我校仅有2名,大部分是由专职辅导员、学生工作管理者、思政教师兼职来协助完成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如果任课教师,宿舍管理员等都能够参与到心理工作者队伍中,相互配合,形成全员合力,将会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上一个台阶。二是心理健康教育者的实际能力欠缺。工作能力的提高不仅需要多多实践,而且需要学校提供更多经费培训专职人员。各高校心理工作起步比较晚,资金的缺乏导致学习培训的机会较少,心理工作者工作能力提升较慢。三是贫困生心理问题成因的多样性与教育方法手段单一性的问题。每个贫困生成长的环境不一样,问题形成的原因也是多种多样,但由于心理工作者的能力不足以及学校相应资金的缺乏,导致工作方法单一,难以开展更多更有效的工作。

第三,社会原因。人之所以为人,在于人的社会属性,因此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因素,贫困生的心理问题产生也离不开社会因素。社会因素对贫困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经济生活水平的差异。由于贫困生在衣食住行等方面都不如其他条件优越的学生,如果没有及时正确的引导,他们很容易产生心理失衡。二是教育环境地区间的差异。由于贫困地区教育环境不好,使得学生在眼界、教育资源、教育手段、学习基础方面都不如其他学生,到了大学很难适应环境,如果没有得到帮助和引导,就会越来越落后于其他学生,严重的会产生很强的自卑感和挫败感。三是自我意识形态领域存在的差异。真正影响贫困生的不是物质,而是我们的意识,意识的差异让贫困生也有不同,有的懂得感恩、奋发图强,励志改变自己的命运,有的唉声叹气、自甘堕落,心安理得地接受各种补助和救济。

第四,个人原因。不管外在的环境因素是怎样的,个体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个人因素主要表现在贫困生个人的认知和人格的缺陷上。如果贫困生不能够对自己、他人以及人际关系有正确的认知和评价,则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人格的缺陷也容易产生心理问题,比如偏执型人格障碍固执、多疑、难相处;自恋型人格障碍自尊心强、不易接受批评建议、人际关系紧张;强迫性人格障碍易出现紧张、焦虑等情绪。

三、“三全育人”视角下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径构建

“三全育人”即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的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要求。全员是指育人的主体构成,全过程是指育人的时空边界,全方位是指育人的方法路径。[8]从理论上来讲,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三全育人”的理念同样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具有理论指导作用,同时也是全面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工作的积极探索。

(一)加强顶层设计,形成全员育人

第一,加强顶层设计。科学构建工作机制,从制度和政策上确保全员参与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一是各高校要对心理健康工作进行统筹规划,明确职能部门,构建校内各部门统筹协调机制等;二是应加强队伍建设,为教师提供学习培训的机会,形成以专职教师为骨干、兼职教师为补充的高素质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三要落实好心理工作者的职称评聘工作,为心理工作者的职业发展提供路径,从而提高心理工作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四是工作条件的保障,比如场地、经费的支持,为顺利开展心理健康工作提供基本的保障;五是工作任务的明确,为心理健康工作指明方向;六要有相应的评估和检查,督促高校心理健康工作不断进步。

第二,形成全员育人。不管从贫困生的支持系统,还是从贫困生心理问题的成因,还是从贫困生生活的方方面面来看,全员育人主体可以包括家庭成员、全体教师、同学朋友、社会人员,他们发挥各自所长,形成人人育人,全员参与。在这个大协同的团队中,以专业的心理教师和咨询师为核心,制定系统的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案,形成家庭成员、其他教师、同学、朋友和社会人员协同参与的贫困生心理健康育人体系。

第三,提升育人合力。全员育人形成合力,合力的大小决定着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合力的大小也取决于各育人主体的能力,因此应加大心理健康教育者业务培训,根据各育人主体在贫困生心理健康育人体系中应发挥的作用,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还应根据贫困生之间的差异进行差异化的培训。

(二)遵循发展特点,注重全程育人

第一,遵循发展特点。高职院校是3年制,每一年级,都有其成长特点,应根据年级特点进行全程教育。大一的主要目标是尽快适应大学校园生活,对于大一的新生不仅有经济压力、学校环境的转变,而且还有发展目标、自身角色、学习方面、人际关系、生活方面的变化,如果没有根据新生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那这些转变很容易让贫困生产生适应性的心理问题;大二主要是职业发展,此时已经过了适应期,对学校的一切都有了清晰的认识,此时的心理健康教育应帮助贫困生正确认识自我,明确学习目标和职业方向;大三是角色转换的过渡期,从学生角色转换成职业角色,面临着能力发展、前途方向、就业压力、心理冲突等情况,大学生普遍存在焦虑情绪,此时应及时提供心理疏导,帮助贫困生学会适度宣泄不良情绪。

第二,注重全程育人。预防大于治疗,所以一些常规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全程化。很多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放在大一学生,大二和大三学生则很少关注。比如,心理健康课程只在大一开设一个学期,心理测评只在大一的时候做,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也变少或者流于形式、完成任务等。为了时刻把握贫困生的心理动态,及时了解和干预,心理测评应全程化;为了贫困生在遇到心理问题时有人可寻,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应全程化;为了巩固和加强贫困生的心理健康知识,心理健康课程应全程化;为了丰富贫困生的心理体验,增强贫困生的心理弹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应全程化。

第三,延展时空边界。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全程性一般界定为入学到毕业离校,很少有人关注入校前和毕业后的心理健康状况,但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往往入校前就存在,经济的压力、环境的变化只是一个导火索,让贫困生的心理问题从隐形变为显性。因此,从解决贫困生心理问题的角度出发,我们要了解贫困生入校前的心理状况,从贫困生个人的长久发展来看,我们要追踪并于下一个机构无缝对接,这样的全程对接是有一定难度的,如果能把学生的心理状况放在学生档案里一直无缝对接下去,实现完整的全过程,心理健康教育对贫困生心理问题的解决和长远发展是有益的。

(三)融合新理念推进全方位育人

第一,融合新理念。笔者主要将运动、合理认知、原生家庭引入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瑞迪教授在《运动改造大脑》这本书中提到心理健康离不开运动,运动对维持心理健康有如下7点好处:转移注意力、缓解肌肉紧张、增加大脑资源、提供不同的结果、改变神经回路、提高恢复能力、让你自由。他还提到运动对缓解焦虑、抑郁有帮助。除此之外,由于运动的方法是比较容易实施的,因此笔者建议将运动理念引入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我们很多的情绪是因为不合理的认知或者信念导致的,如果信念松动或者转变,同样的事情情绪就会转变。而原生家庭是近几年比较热门的话题,足以说明家庭对我们的影响之大,所以在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应将家庭加入进来,实行家校联合的教育方式。笔者是将三者整合成一个新的理念,形成运动—合理认知—原生家庭一个系统的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运动有助于我们排解不良情绪,把情绪宣泄出去,转变不合理的信念,从而提高我们的认知,加上父母和学校给予的爱和关心,则让贫困生更有勇气和信心面对贫困和迎接挑战。

第二,注重信息化平台建设。科技的不断进步,加速了信息化的到来,互联网、大数据、微时代、新媒体、微信、微博、微视频等充斥着我们的生活,每天陪伴我们最多的就是网络、手机,我们的工作、学习、生活、娱乐都离不开网络,这些同样也为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新的载体。首先,高校要建设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平台。该平台包含有心理知识宣传、心理状况测评、克服心理问题技巧等知识。其次,加强网络咨询服务。有些学生对线下咨询服务有偏见,从而不愿寻求帮助,网络咨询服务给贫困生提供了可以畅所欲言的出口。最后,结合大数据建设贫困大学生的心理档案,进行动态的监管,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第三,推进全方位育人。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除了将经济资助作为保障,还应深入到宿舍、学习、实践活动的方方面面。在校园里,宿舍相当于贫困生的家,舍友相当于学生的家庭成员,如果宿舍关系和谐融洽,贫困生在遇到困难时,就会得到舍友的支持和帮助,从而顺利渡过难关,因此要加强贫困生人际关系技巧的引导,帮助贫困生学会营造温馨的宿舍氛围。学习是学生的首要任务,如果贫困生在学习上有所成就,则能够增强贫困生的自信心、成就感、价值感,从而能促进贫困生的心理健康。因此,教师应在课堂上提高贫困生的参与度,调动贫困生学习的积极性,鼓励贫困生积极参与各种实践活动,比如志愿者服务、社会实践和各种公益活动等。这些活动不但可以丰富贫困生对社会的认知,增强团队意识、社会责任感,帮助贫困生打开心扉、与人交流沟通,而且还能让贫困生体会到助人为乐的感觉,从而全面提升其心理素质和综合能力。

猜你喜欢
三全育人贫困生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9期)2022-04-06 02:41:56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8期)2022-03-23 06:49:06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6期)2022-03-23 05:25:50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1期)2022-03-18 02:01:10
构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三全育人”新格局研究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考试周刊(2016年51期)2016-07-11 17:21:24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求知导刊(2016年6期)2016-04-06 00:31:25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探析
科技视界(2016年7期)2016-04-01 09:35:40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中国火炬(2014年9期)2014-07-25 10:23:07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
中国火炬(2012年5期)2012-07-25 10:4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