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三重逻辑

2021-12-29 12:52:40樊巧云胡菊华
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虚无主义四史思政课

樊巧云,胡菊华

(1.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连云港222006;2.哈尔滨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500)

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在阐述理论武装体系部分时强调,要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1]高校应当明晰“四史”教育的重要价值,加紧“四史”教育的贯彻,将其作为思政工作的重点任务加以落实,从而不断增强青年大学生的“四个自信”,坚定青年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提高青年大学生的“政治三力”,引导青年大学生树立历史自信。

一、“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价值逻辑

当前,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新形势和各种社会思潮,使得青年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出现了许多新的特征,这就要求高校加紧高质量思政课建设。这种高质量的要求至少包含三个价值取向,即坚定理想信念、提高政治三力、抵制历史虚无主义。高校思政课恰逢其时地融入“四史”教育内容,正是遵循了这三个层面的价值逻辑。

(一)坚定理想信念

高校青年大学生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主力军,能否坚定理想信念,直接关系到能否经受住各种复杂环境的考验,关系到能不能实现人的存在价值。进入新时代以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断加强,为青年精神生活质量的提高提供了一定的保障。但是也有部分青年大学生出现了思想和行为的偏差,比如,有些青年大学生过分追求个人理想而忽视社会理想,甚至认为共产主义理想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乌托邦”,实则反映的是对理想超前性的否定;有的青年大学生随着自我意识的觉醒和加强,个人价值取向逐渐陷入了重个人而轻社会的极端状况,强调个性张扬、个人权利,实则反映的是一种极端个人主义倾向。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理想信念的重要性,指出理想信念是精神上的“钙”,缺之便会得“软骨病”[2]50。理想信念作为人意识的组成部分,会伴随着人的成长而变化,反映了理想信念的可塑性。正确的理想信念离不开清醒的理论认识,这就要求,一方面教师要不断用科学的理论说服青年大学生,要结合“四史”内容教育青年大学生,坚定他们的理想信念;另一方面也要求青年大学生用实践不断检验理想信念的正确性。

(二)提高政治三力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思政课肩负的重要使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高校思政课的教学目标和任务尽管有着不同的表述方式,但归结起来不外乎两个“服务于”,即服务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于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3]15。这就要求高校要着眼于青年大学生的成长需要,着眼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当前,外部环境异常复杂,意识形态斗争激烈,部分青年大学生暴露出政治能力建设的缺乏。从1989年的政治风波到2019年的香港“修例风波”,无不反映了青年大学生政治能力建设的滞后。加强政治能力建设,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既是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于政治安全、立足于全面从严治党,对广大党员干部为官从政提出的明确要求,也是对新时代青年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争做合格时代新人的殷切期望。“政治三力”的提出,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提供了根本遵循,而将“四史”有机融入思政课,有助于加强青年大学生的政治能力建设,锤炼青年大学生的政治品格,保证青年大学生在实现“中国梦”中有所作为。

(三)抵制历史虚无主义

历史虚无主义本质上是一种政治思潮,并且始终是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斗争的工具。[4]187它以所谓“重新评价”为名,歪曲近现代中国革命历史、党史、国史、军史[5]12,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背叛。当前,历史虚无主义有了许多新的特点。一是以“理论创新”为幌子,以“范式转换”为名,通过发表学术文章、举办论坛研讨甚至发表著作等方式,试图从学理层面证明其历史唯心主义观点的“合法性”。二是以“解构”为主要手段,通过“肢解”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以实现对历史史实意义的消解,从而推翻过去的定论。三是以“生理常识”为论据,质疑历史英雄人物行为的真实性[5]84,进而否定历史英雄人物本身的贡献。四是以“诋毁”“戏谑”“嘲弄”为主要特征,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肆意传播充满偏见甚至错误的历史观点,企图达到迷惑人心的效果。无论是哪一种新样态,本质上都是为了诋毁历史、颠覆历史,从而动摇中国人民对历史的自尊、自信心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有正确认识历史,才能更好开创未来”。将“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从宏观角度看,是国家立足于政治安全的大局、加强政治建设、扫清思想毒瘤、应对激烈的意识形态斗争的需要;从微观角度看,契合了高校抵制错误历史观点、净化校园环境、保持青年大学生的思想清醒、坚定青年大学生的政治立场的需要。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中国共产党的百年辉煌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多年的沧桑巨变更是从理论和实践层面证明了以史为鉴、资政育人的重要意义。当前,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异常激烈,青年大学生理当自觉学习“四史”,自觉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坚定历史自信。

二、“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理论逻辑

“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理论资源,为高校青年大学生正确了解历史、认识历史、避免陷入历史虚无主义的误区提供了强大的智慧宝库。二者的融合遵循以下的理论逻辑:一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二者的融合提供了根本指导原则;二是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为二者的融合增添了理论底蕴;三是习近平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论述为二者的融合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

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通过各式各样的伪装,侵蚀着我国固有的思想文化基础,对人们的思想认识造成越来越严重的困扰。青年大学生作为推动社会进步的主体力量,他们的价值观还处于一个不断塑造的过程,并未完全成熟,容易受到不健康的价值观念和违背史实的历史观念的影响。马克思曾说,“谁掌握了青年,谁就掌握了未来”,必须把青年大学生的思想引导摆在青年发展规划的首要位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加强青年大学生的“四史”教育。思政课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融入“四史”教育内容,既是思政课更新教育观念、丰富教学内容的应然之举,也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锤炼青年担当、坚定青年理想信念的时代要求。在新形势下,将“四史”融入高校思政课,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根本指导原则,才能真正发挥“四史”的立德树人作用。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蕴含着科学的历史逻辑,揭示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为青年大学生认识历史、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提供了基本方向。另一方面,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才能消除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从而让青年大学生真正尊重历史、坚定自信。

(二)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力量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个明确的概念尽管一直到近代才正式提出来,但这种社会实践自古有之,不同时期的思想政治工作都把历史教育作为维护阶级统治的重要理论资源。秦汉时期,以商鞅变法为代表,掀起了以“法”为核心的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秦灭六国之后,更加重视“法”的教育,但也增加了许多新的内容,例如增加了“赞扬其灭六国、统一海内的丰功伟绩,为其合法性作论证。”[6]95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经历了秦统一中央集权后的第一次大分裂、大动乱,这一时期以“门阀政治、权臣执政”为主要政治特点,门阀氏族重视修史,以维护门阀制度的稳定性。隋唐时期,更加注重借鉴历史经验,如隋文帝弃《魏书》而修《魏史》,为隋朝树立正统地位。唐太宗好与群臣论史事,探为政得失。宋元时期,内忧外患异常严重,官方确立了“兴文事,抑武事”的基本国策,与此同时,民间“话本”和“讲史”兴起而盛行,试图以史警世。明清时期,用历史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了空前发展。如明太祖朱元璋主张修《元史》以宣告元朝统治的结束,否定北元政权的合法性,清朝设国子监制度,以《四书》《五经》《资治通鉴纲目》以及二十一史等为国子监的主要学习内容[7]169。

(三)领悟习近平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论述

历史是一个国家的根基、民族的魂魄。尊重历史、以史为鉴、资政育人一直是我们党和国家的优良传统。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正在以一种全方位的态势向我国渗透,试图通过否定党史、歪曲国史以摧毁国人的历史自信,威胁我国的意识形态稳定。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历史就是历史,事实就是事实,任何人都不能改变历史和事实。”从高校角度看,学习“四史”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让青年大学生去接近历史事实,保持历史清醒,旗帜鲜明地反对那些歪曲史实、颠倒是非、扰乱人心的错误历史观点,从而树立科学的历史观。针对历史虚无主义的甚嚣尘上,习近平总书记从理论高度深刻阐述了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目的和危害,为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提供了根本遵循。习近平总书记用三个“否定”指出了历史虚无主义的政治本质,以“三个态度”“两个不因”“六个不能”和“两个不能否定”为主要内容构成了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科学理论体系[8],为当前高校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提供了哲学依据。因此,以习近平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论述为指导,将“四史”教育有机融入思政课,一方面有利于青年大学生警惕历史虚无主义的危害,增强对历史的自信自觉,另一方面有利于我们坚定政治立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批驳错误的历史观点和历史倾向。

三、“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实践逻辑

将“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遵循一定的实践逻辑:一是要观照青年大学生的现实需要,二是要着力“四史”教育师资建设,三是要注重“四史”现代价值转换,四是要发挥共享平台教育引导作用。

(一)观照青年大学生的现实需要

作为接受行为主体的青年大学生,“四史”与思政课的融合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的需要。在我国,高校思政课坚持采用先进的、科学的理论,不断丰富教育内容,目的就是为了教育引导青年大学生,满足青年大学生认识、改造世界的需要。但是在现实中频频出现“拒绝接受”“部分接受”“虚假接受”的现象,导致思政课的价值未能得到充分彰显。从马克思主义需要理论分析,人的需要是人与生俱来的“内在规定性”,是人的本质的基本规定[9]47。人的实践活动首先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即实践的首要特征就是“为我性”——满足人的需要。这就要求在“四史”与思政课融合过程中,一方面必须关注青年大学生的现实需要,即在融合的过程中必然要考虑到青年大学生是具体的、现实的人,要从青年大学生的实际需要、切身利益、成长成才角度下功夫,避免“四史”教育成为脱离青年大学生实际的空中楼阁;另一方面需要具有层次性,在马克思看来,“人们首先必须解决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对于青年大学生而言,高校思政课的教育目标总是高于青年大学生的思想高度,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善于调节预设教育目标和青年大学生的思想实际之间的差距,合理引导青年大学生向教育目标不断奋进。

(二)着力“四史”教育师资建设

在“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的实践过程中,思政课教师发挥着不可取代的作用。思政课教师不仅需要具备一般专业教师的基本职业素养,同时还需要具备“四史”知识、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能够堪当青年大学生思想引路人的专业素养。这就要求顺应“四史”融入思政课的现实需要,着力打造一支高水平师资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师是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没有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就很难培养出高水平的创新人才,也很难产生高水平的创新成果。”[10]习近平指出,新时代的“教师要成为大先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促进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要研究真问题,着眼世界学术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致力于解决实际问题,善于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理论。要坚定信念,始终同党和人民站在一起,自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10]这为教师建设和发展指明了基本方向。具体而言,一是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统一。教师不仅要传播理论知识,讲好中国故事,更要做像陈仲韩、陈秋影等老师那样的传播知识和教人做人兼备的好老师,反映了教师工作“以人为本”的核心要求。二是坚持教学与科研相统一。教师的专业素养特别是教学能力对于“四史”融入思政课的效果日益明显,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坚持“教研一体”的原则,着眼“四史”融入思政课的实际困难,对症下药,以“研”促“学”,以“研”助“教”。三是坚持育人与做人相统一。正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教师必须坚定理性信念,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

(三)注重“四史”现代价值转换

“四史”教育作为思政课教学的重要内容,对于青年学生“补钙壮骨”具有重要意义。当前,部分青年大学生对于“四史”选择性失明,更有少数青年大学生肆意戏谑、恶搞“四史”,遮蔽了“四史”立德树人作用,更无从谈及对现代化建设的促进作用。这既反映了部分青年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偏差,也提出了高校思政课必须加强“四史”教育内容融入的迫切性要求。具体而言,一是引导青年大学生树立大历史观,所谓的大历史观,就是秉持一种整体化的文明思维与历史意识,在回顾往昔、直面现在、开创未来的维度上,在立足中国、环顾世界、纵贯古今的视野中,考察关乎我国发展进程的重大事件。这要求青年大学生要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度去审视我们的“四史”,任何孤立的、片面的审视方法都将导致审视的偏差,甚至误入歧途。二是坚持实践取向。一方面要求教师坚持用史实去回应和破解青年大学生的困惑,比如通过实地考察调研的方式对“抹黑狼牙山五壮士”的说法进行驳斥;另一方面要求教师寻找“四史”的生长点,发挥“四史”教育的深远作用,比如将“四史”教育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结合,进而转化为现代化建设的文化资源。

(四)发挥共享平台教育引导作用

“共享”理念是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新发展理念的重要内容之一,不仅对于经济具有理论的先导作用,对于教育同样具有科学指导作用。按照“共享”的理念,将“四史”与思政课进行有机融合,需要充分利用好共享平台的教育引导作用。一方面,挖掘已有共享平台的潜力。例如学校图书馆、文化宣传栏、教室文化墙等场所,可以增加“四史”教育的专题内容,促进青年大学生的学习。同时,要顺应信息化教学的需要,加强利用学习强国、学校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等网络载体,在潜移默化中发挥“四史”的教育引导作用。另一方面,加强各平台的融合运用。一是要坚持“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原则,既强调课堂的现场教学,也强调课下的网上学习,实现“1+1”大于2的教育效果。二是要坚持理论平台和实践平台相结合的原则。这要求不仅要加强“四史”知识的理论学习,让青年大学生感受到“四史”的理论魅力,同时也要求开展实践教学,让青年大学生在实践中主动去建构对“四史”的认知,比如开展青年大学生专属的“四史”大讲堂,或者搭建“行走的课堂”,如带领青年大学生参观具有丰厚历史底蕴的博物馆、革命纪念馆等。三是搭建“四史”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共享平台。以新媒体技术为载体,以“四史”内容为支撑,以视听学习、每日答题、专项答题、挑战答题为主要手段,促进青年大学生对历史的认同,从而树立历史自信。

四、结 语

“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应遵循价值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进入新时代,“四史”教育如何有机融入高校思政课是新时代赋予我们的命题,值得我们每一位思政课老师认真思索并作答。当前,青年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出现了许多新的特征,我们只有不断学习“四史”,从中汲取智慧与力量,在高校思政课教学实践中加紧“四史”教育的贯彻,将之作为思政工作的重点任务加以落实,引导大学生珍惜新时代,肩负起实现中国梦的历史重任,努力奋斗,不负韶华。

猜你喜欢
虚无主义四史思政课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社会科学家(2021年3期)2021-04-30 09:12:04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小主播上微课 团队员学四史
少先队活动(2020年9期)2020-12-17 06:17:31
遇见“四史” 图说“第一”
上海工运(2020年10期)2020-11-03 01:18:46
队史连“四史”
举旗亮剑遏制和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坚定道路自信 理直气壮 抵制历史虚无主义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当代陕西(2019年8期)2019-05-09 02:23:02
必须认清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
青少年对思政课的逆反心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