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文化交流视域下中国文化对外传播路径研究

2021-12-29 12:52:40杨子童
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中俄文化

杨子童

(南通大学文学院,江苏 南通226019)

“一带一路”倡议是2013年由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文化象征,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促进与沿线国家的友好往来。目前,“一带一路”建设由表及里,层层深入,在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国际经贸投资、国际金融合作以及国际影响力等方面取得了卓越成果。中国文化传播作为国际交流的一大主体,其思想精髓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因此,借助现有“一带一路”的建设平台,大力促进中国文化的跨国传播,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中国对外传播文化的内涵与意义

(一)内涵解读

2017年中共十九大上,习近平指出:“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再一次强调了文化传播对民族复兴的重要意义,任何国家的繁荣兴盛都需要物质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相互扶持。因此,增强中国文化的国际化输出力度,有利于扩大中国与国际社会间友好合作的社会基础,是促进国际经济贸易以及政治领域安全稳定的良方。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漫长历程中,文化软实力的建设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中国对外传播传统文化,即文化外交,对中国品牌形象的树立有着深刻的指导意义。文化的跨国传播模式有很多,根据现有资料分析总结,最常见的主要有以下两种渠道:一是两国间通过签署国际文化项目条约或开展以文化互动为主题的国际会议;二是一国政府组织开展文艺汇演、文学作品交流探讨会等促进国际友好交流往来的活动,例如中俄“文化节”和“语言年”活动等。以中俄为例,两国凭借较为频繁的文化交流以及良好的文化氛围的创造,在基于文化软实力的推动作用下,中俄两国的文化外交正在逐渐深化。因此,大力推行文化交流已成为共识。

(二)意义阐释

通过中俄文化交流这个主题来研究中国文化传播体系构建具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方面,激发文化研究者对中俄文化外交的研究兴趣,从而促使更多的学者加入文化传播体系的构建策略研究中;另一方面,从实际出发,夯实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进一步推动中俄友好合作往来,稳固中国东方文明大国形象。因此,从中俄文化交流往来入手,通过对传播过程中的传播媒介、传播途径、传播群体以及传播效果反馈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并加以总结,对完善和改进中国现有文化传播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二、中俄文化交流的历史与现状

中俄作为邻国,迄今为止已经有超过四百年的外交历史,并且逐渐形成了十分牢固的政治和经济联系,在多个领域交流十分频繁。2020年9月14日召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外交部发言人耿爽说:“当前,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正处于历史最好时期。”中俄文化的交流历史悠久,早在1223年成吉思汗时代,就已经形成了最初的中俄文化交流形态。21世纪以来,中俄之间的文化交流更为密切。2006年俄罗斯在中国举办“俄罗斯年”,2007年中国在俄罗斯举办“中国年”。互办“国家年”是中俄元首为了确保两国关系长期稳定发展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推动了中俄两国文化交流。2019年两国首脑联合签署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关于发展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奠定了中俄两国关系新格局。据统计,2015-2019年,中俄共举办了5次媒体论坛,共同商讨两国焦点话题,加深了俄罗斯受众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除了政府官方活动外,中俄民间团体的文化交流活动也日益频繁。中俄友协、中俄友好和平发展委员会、中国对外友协、俄中友好协会等民间文化交流组织曾多次举办文化交流活动,民众反响热烈。

三、中国文化在俄传播存在的问题

(一)国际社会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有待提升

中国与俄罗斯分属于不同的文明,中华文化以儒学为代表,俄罗斯文化发展与宗教关系密切,尤其尊崇东正教文明。宗教信仰及文化上的差异必然导致价值观上的偏差,甚至造成不同程度的误解,限制了两国的文化交流。因此,基于每个国家不同的文明史,国与国之间在文明价值、语言文化、风俗习惯等方面存在巨大偏差,尤其是宗教信仰的差异,直接导致了西方国家对中国文化认同感的缺失。而对于中国文化如何能受到欢迎,将文化从“走出去”到“请出去”进行转化,国务院新闻办前主任赵启正指出“讲好中国故事”是关键。抓住“一带一路”契机进行跨文化交流也是近年来学者探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策略之一。

(二)传统媒介报道形成的刻板形象

就俄罗斯而言,部分受众对中国形象印象欠佳,很大程度上是源于报纸、广播等传统媒体对中国的描述不够客观。据统计,众多传统媒体都有一种倾向:大量报道美国和西方的正面消息,而对于中国的正面信息一笔带过,更有甚者制造一些有损中国形象的“谣言”。拿发行量最大的官方日报《俄罗斯日报》举例,其对普京到上海参加APEC的报道十分笼统,且对会议内容也未进行详细阐释。相比之下,对中国有诸多正面报道的《苏维埃俄罗斯报》和《真理报》却由于发行量极小,受众范围过窄,影响力微乎其微。媒体报道出来的信息往往直接作用于民间,受传统媒介具有倾向性的报道影响,年龄稍长的受众对中国的了解主要依靠传统媒体,由于资料来源有限,一些媒体报道片面,使其对中国形成负面的刻板印象,直接影响了传统媒介受众对中国以及中国文化的态度,不利于中国文化的传播。

(三)民间参与度不高

近年来,中俄文化交流活动日益增多,两国文化交流基本都是政府主导的模式,而在真正参与实践的过程中,政府往往只是调动资源,是外交活动的催化剂,文化渗透的真正主体力量则是广大人民群众。由于资金不足、资源匮乏等多方面因素,传播中国文化的民间团体无论是从规模上还是数量上都远远低于政府的官方力量,这也导致了中俄两国民间团体参与积极性不高,交流方式单一等问题。

(四)传播失真导致构建难度升级

在“一带一路”建设的推动下,中国优秀文化的跨国传播较之以往已经变得更加方便,传播范围十分广阔。然而,由于沿线路径复杂、涉及国家多、辐射范围广,以及存在语言不通、文化背景差异、宗教信仰不同等问题,这些都增加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难度,进而导致传播失真。比如,文学作品在翻译的过程中,由于语言、文化背景差异等因素,经常会存在作品风格、语言特色、内容意蕴等与原文不符的问题。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速度之所以缓慢其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翻译的缺失导致传播失真现象。例如,“下岗”一词在中国的内涵是指与原单位解除劳动关系,仍是单位的合法员工,但在单位没有工作岗位。然而经俄语翻译后,“下岗”竟被曲解为“失业”。传播失真直接导致受众对中国文化理解方面的偏差,语言差异导致中文在与他国沟通时较难发挥作用,中国政府应对此引起足够重视。

四、新时代中国文化对外传播路径构建

(一)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引领中国先进文化的正确发展方向

完善中国文化跨国传播路径,要坚持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相统一,最根本的是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正确的中国先进文化发展方向,在国际平台传播先进的中国文化。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先进文化的引领者和带头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大繁荣,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已经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总体目标,且已经上升到了国家战略构建的层次。纵观历史可知,文化强国的构建不仅需要物质支持,更重要的是执政党引领先进文化的能力。因此,为进一步完善中国文化传播体系,最根本的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矢志不渝地坚持党对中国先进文化的引领。

(二)弘扬红色文化,充分挖掘文化的潜在影响力

在党的十八大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就文化建设,做出了一系列政治决策和方针指引,其中特别指出,要努力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通过传承红色文化,展现中华文化独特魅力和吸引力,使得中华民族最经典的文化元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兼容并蓄,包罗万象。红色文化作为中国内涵最丰富深刻的瑰宝,也是整个中华民族持续前进的不竭动力。因此,我们要坚持以红色文化为抓手,推动政府和民间的文化交流,增强中国红色文化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三)推进媒体融合,助力传播中国文化

媒体在国际事务的交流过程中作用巨大,是公共外交以及信息传递的重要载体。在这个日新月异的信息化时代,互联网已成为大家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拓宽了信息交流的深度和广度,使得信息交流打破了国家和地域的局限。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带动了社会传媒格局的变化,以互联网为主的新媒体对社会影响巨大。近年来研究发现,俄罗斯传媒是民众获取有关中国信息的最主要渠道。其中,杂志、书籍、网络新闻、电视新闻、报纸新闻是传播中国信息的主要途径。因此,首先要借助互联网平台,结合时代动态,建立并完善中国文化门户网站,对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政治学等中国文化传播理念进行立体化、多元化的跨视角导入。其次,要通过相互协作优化传播途径,利用娱乐软件、公共服务等融媒体,打破中国文化在成人领域和高文化水平层次人士中的传播框架。如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微博”“抖音”各种各样的丰富的客户端组成新媒体矩阵,拓宽传播途径,提升传播效果。最后,需要加大力度推进媒介创新创优工作,通过创名报、名刊、名台、名团、名作等形成多样化的文化服务体系,加强信息融合,让普通民众逐步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进而推动中国文化走进俄罗斯。

(四)打造文化品牌,推动对外文化传播

一个国家的品牌形象是这个国家的无形资产,文化产品的知名度决定了其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度。基于当前中国文化传播现状,我们应抓住“一带一路”契机,及时掌握“萌经济浪潮”的大方向,这也是完善中国文化传播体系的重要途径。近年来,随着文化立品牌战略的稳步推进,我们已经逐步形成了具有浓郁中国特色的饮食文化品牌、传统文化品牌、旅游文化品牌、节庆文化活动品牌、中医药服务文化品牌等等,今后我们必须致力于打造文化品牌作为推动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战略支点。一是要努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推动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建设。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这是我们推动对外文化传播的主要切入点。二是加强中国品牌与中国故事相结合,中国品牌要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如何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这是文化软实力提升的关键。例如,当下我们可以将中国传统吉祥物加以传承并创新,使其富有现代化、潮流化特征,展示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充分发扬中国的“和”文化理念,营建和谐、和平发展氛围,向世界宣传中国圆融和美的传统观念,以共性文化和可爱次元“萌文化”传播为内核,针对不同年龄和不同民族性格的群体,塑造更具亲和力的可爱中国,实现传播效应的最大化。

中国品牌的成功传播是一个持续不断甚至艰难的过程,在品牌国际传播过程中,全球文化具有多元性,应站在海外受众的角度,从他者出发,提供对他者文化语境式理解以及文化间的共鸣点,寻找文化间的伦理融合,方便外国人认知与接受中国品牌,以达到传播好中华文化的目的。

(五)关注青少年群体,构建完善的文化传播体系

青少年是有效传播的最佳对象,应建构出适合该群体特点的传播体系。通过借鉴心理学和社会学的原理和方法,探索不同环境(政治、经济、教育等)对青少年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建立的影响,从而推导出合理的中国文化传播体系,达到中国文化在俄罗斯青少年中产生连锁传播效应的文化传播目标。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年龄阶段的最新划分,10~19岁属于青少年。在这一时期,个体的自然性、可塑性和成长特性使其成为文化传播的最佳对象。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且具备强烈的好奇心和全球参与意识,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处于建立和完善的过程当中,是最容易对异质文化产生认同感的群体。因此,就传播对象而言,我们要明确使命感和责任感,拓宽正面的信息来源渠道,为青年人提供优质便捷的内容产品。加倍关注中国优秀文化在青少年之间的传播和交流,对于青少年群体的文化传播,我们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构建完善文化传播体系。

一是充分利用主流教学渠道,如设立孔子学院、孔子课堂和相关汉语教学点,在高校汉语教学和实践上发挥着必不可少的作用。同时,系列中文教科书已在2017-2018学年进入俄罗斯教育部,成为中小学推荐的课本名单中。

二是针对青少年群体的特性,有的放矢地选择载体进行传播中华文化。伴随着互联网成长起来的这一代,个性化、娱乐化、碎片化是他们接受信息的主要特征。因此,我们必须要选择特定的角度,适当加入有中国特色、符合社会发展潮流、带有一定流行元素的优秀中国小说、影视作品、话剧等来增强中国文化对他们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激发国际社会对中国文化的兴趣与渴求,化被动为主动,提高受众对中华文化的学习热情。

三是充分利用民间文化活动,如2012年8月中俄友协举办了首届“中俄青少年友好之夜”,本次活动的成功举办增进了中俄青少年之间的友谊,也进一步让俄罗斯青少年领略到中国文化的美好风韵。近年来,中俄两国的高校还频繁举办文化交流活动,如“中俄大学生艺术节”“中俄青年艺术交流”,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俄罗斯青少年了解中国文化。

五、结 语

在国际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文化效应越发凸显,任何民族和国家都不可避免地置身于文化的相互交往中。因此,为提升国际社会对中国文化的好感度,增强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话语权,不仅需要从基层做起,夯实中国文化的群众基础,而且还要采取针对性的策略,从实际出发,借助“一带一路”平台,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传播体系,夯实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基础,为弘扬中国优秀文化开辟全新的快捷通道。

猜你喜欢
中俄文化
中俄今起海上联演
环球时报(2022-12-21)2022-12-21 19:47:28
文化与人
中国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18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桥(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金桥(2022年1期)2022-02-12 01:37:04
薛范:毕生译配只为中俄文化交流
伙伴(2019年10期)2019-10-14 03:26:57
谁远谁近?
Китай и Россия подписали соглашение о сотрудничестве в разработке широкофюзеляжного самолета
中亚信息(2016年7期)2016-10-20 01:41:30
2016年中俄贸易有望实现正增长
中亚信息(2016年1期)2016-03-07 01:00:42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俄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