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路径探析

2021-12-29 12:52:40徐怀志许军民丁增锋
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劳动思政高职

徐怀志,许军民,丁增锋

(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连云港222006)

劳动教育作为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青年大学生劳动价值观的树立、劳动意识的形成、劳动技能的掌握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面对青年大学生劳动教育缺失的现实问题,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对高等教育的育人功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加强青年大学生的劳动教育,引导青年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具备科学的劳动素养。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一直是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成长成才教育的主渠道,将劳动教育与思政课有机结合,强化思政课的劳动育人功能,正是顺应了新时代加强青年大学生素质教育的迫切要求。思政教育和劳动教育从根本上看都是着力于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方面的引导和塑造,将二者融合更能够彰显双重的教化价值。在新时代条件下,将劳动教育与思政课相融合,既是发挥“思政劳育”功能的应有之义,也是青年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必然选择。

一、劳动教育与思政课教学的内在契合性

目前,高职院校除了设置专门的劳动教育课程外,也在不断地尝试把劳动教育与其他学科有机结合,实现劳动育人的协同进行。完善劳动教育与思政课教学的融合机制,是发挥思政劳育实效的必然选择。这要求必须深入分析劳动教育与思政课教学的内在关联,找准二者的契合点,才能够实现劳动教育与思政课教学的深度融合,从而凸显双重教育效果。

(一)价值目标具有一致性

思政课是塑造人、改造人、提高人、培养人的课程,最终使命是服务青年大学生,促进青年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在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中,人的发展指每个人在劳动、社会关系和个体素质诸方面的全面、自由而充分的发展。”[1]270共产主义把人的充分发展作为一切活动的目的和尺度,思政课以共产主义为方向,直接作用于人的思想品德,是培养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的活动[2]67。其最终的落脚点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也是思政课的终极目的。劳动教育是以提升青年大学生劳动素养的方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活动。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劳动教育的本质目标就是通过适当的教育途径培育具有健康劳动价值观、追求社会正义、实现体力脑力结合,以及养成具有自由个性的“全面发展的人”[3]60。人的劳动发展主要被看作人的劳动能力、人的本质力量的发展。[1]271人在劳动中彰显自我意志、确证自我价值。因此,人的充分发展必然包含着人的劳动能力的充分发展,这也是劳动教育的应有之义。对于处于新时代条件下的青年大学生而言,马克思经典著作所肯定的劳动和劳动者的价值,主张克服劳动异化,摆脱剥削压迫,从而让人获得尊严的生活等一系列关于“劳动教育”的主张,都与最终为了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相契合。因此,劳动教育和思政课教学都要看到人、走进人和发展人,挖掘个体的生命价值,彰显个体的生命意义。

(二)教育内容具有融通性

为了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一根本目的,思政教育和劳动教育在内容上具有融通性。对于高职思政课而言,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实践教学,都旨在帮助青年大学生理解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提高大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起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4]4。当前社会的发展对劳动力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上高职青年大学生心理成熟期后移、价值取向多元等新变化和新特点,迫切要求我们探索和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内容。因此,新时代思政课的教育内容必然要更加丰富,并随着新时代的发展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包含着对劳动精神、劳动价值、劳动教育的高扬。根据《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文件精神,高职院校的劳动教育应当致力于帮助青年大学生树立“四最”劳动价值观、培育热爱劳动的情感态度、培养诚实劳动的良好品德、打下创造性劳动的良好基础、养成勤于劳动的良好习惯。劳动教育作为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内容,重在引导学生理解劳动,进行创造性的劳动,不仅要求青年大学生爱劳动、会劳动,更要明“劳动之理”,这与高职思政课的教学内容相互融通、相得益彰。

(三)教育方法具有共同性

作为一种教育活动,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和劳动教育在教育方法上有着共同性,即都采用改造主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相结合的方法。从教育哲学层面看,教育的起源指向于人的生存与发展,人的生存与发展需求才是教育的根本目标[5]2。人作为具体的、现实的人,总是受自然世界和生活世界的制约,又总是以其作为发展的基础,体现了现实对人的客观规定性。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人的主观能动性使得人不可能总是安于现状,总会有突破现实、改造现实的冲动,但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思政教育和劳动教育就是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根据人的发展需要,以“改造主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相结合”的方法,去改变人、培育人和塑造人,帮助人去确证自我的价值,实现从片面发展向全面发展的转变,从而避免在社会转型时期的青年大学生人格的分离和价值观的困窘,人成为“无所遵循”的人[6]448。从文化哲学角度看,思政教育和劳动教育对具体教育方法的选择,都体现的是“求善”的价值追求,需要以“合适”的手段去实现人的“合适”的目的[7]199。

二、劳动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的不利因素

劳动教育作为一种综合育人的教育,与思政课相融合,是培养出一个有价值的人的必然要求。当前,二者的融合机制尚不成熟,集中表现为青年大学生对劳动教育思想认识的偏差、师资力量的匮乏、内容供给的缺乏、方法创新的弱化四个方面,这些因素正深刻地制约着“思政劳育”功能的发挥。

(一)思想认识的偏差

按照哲学解释学的观点,任何人在理解事物之前都以我们先前的经验、经历和先理解的东西作为基础。由于青年大学生是具体的认识活动的承担者,他们对劳动教育理论的认识偏差,将直接成为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的阻力。一方面,表现为青年大学生对劳动的轻视。部分青年大学生劳动观念淡薄、劳动技能缺失[8],这与劳动文化中的消极劳动思想密切相关。传统文化中消极劳动思想所主张的“劳力”和“劳心”的对立,对于青年大学生造成了深远影响,以至于当今仍然有部分青年大学生秉持着“劳动不体面”的思想。“体面劳动”本意强调的是劳动者劳有所得,从而过上体面生活,这也反映了当今青年大学生对于“体面劳动”的误读。另一方面,表现为青年大学生对劳动的误用。主要是指劳动被误用为追逐利益的工具,误导了劳动教育的本意[9]48。部分青年大学生把劳动当作获取零花钱的手段,比如去食堂兼职或者去外面发传单,这背离了劳动教育的真实意图,反而加深了人对物的依赖,不利于青年大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从文化哲学角度看,劳动是人的存在方式,而不是人的谋生或者谋利的手段。“人的自由发展和完整实现,都取决于自食其力的劳动。”[10]16劳动教育的积极作用正是为了引导青年大学生精神的自由成长,培育青年大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性。劳动的误用产生的直接后果就是劳动教育的扭曲,甚至使得劳动成为压抑青年大学生成长的工具。

(二)师资力量的匮乏

从现实情况看,高职院校普遍缺乏对青年大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的专业教师,这既有国家人才培养体系的原因,也有高校重视程度的因素,还有教师主观因素的影响。从国家层面看,目前国家师范类人才培养尚未对从事劳动教育教学的师资队伍建设制定专门的人才培养方案,很少有高校开设专门的劳动教育专业课程[11]170-171,其折射出高职劳动教育专业教师队伍的匮乏,导致了青年大学生难以获得系统化、专业化、科学化的劳动教育。从高校层面看,对于许多高职院校而言,劳动教育课通常由思政课教师兼任,缺乏高素质专门化的教师队伍[12]187。相对于劳动教育的专业教师而言,兼职教师进行劳动教育的专业化水平明显不足。这是因为许多高职院校只是在形式上把劳动教育作为思政课教师教学任务的重要内容,但却很少组织思政课教师进行劳动教育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培训,更缺乏相应的资金保障,导致了劳动教育不够“专业”。从教师层面看,部分思政课教师缺少学习劳动教育的理论知识的主动性,构成了劳动教育“不专业”的主观因素。部分思政课教师侧重于青年大学生的德育,未能正确认识到劳动教育是德育的应有之义。更有甚者割裂了德育和劳动教育的内在关联,在意识层面缺乏把劳动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的自觉性,反映了教师尚未形成较强的劳动意识认知[13]72,在行为层面也较少拓展劳动教育内容,造成了劳动教育在思政课教学实践中逐渐萎缩和虚化。

(三)内容供给的缺乏

思政课的教学目标和任务要求必须服务于青年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于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隐含了对青年大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的要求。但是,对于许多高校而言,劳动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是缺失的。在整个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我们难以找到劳动观相关内容,既有客观存在的教材体系的原因,也有教师的主观因素的影响。具体而言,从客观因素看,思政课教材中关于劳动教育的内容相对较少。这主要是在以往的教育中,尽管党和国家一直重视劳动教育,但在思政课的教材体系中未能以章节的形式着重突出,在思政课的教学过程中也鲜有关于劳动教育的专题化教学,这反映了劳动教育在实际教育过程中的逐渐“边缘化”。从主观因素看,缺乏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具有教化价值的劳动元素。尽管思政课教材中涉及的劳动教育元素相对有限,但是仍然存在一些可以利用的资源,如“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中所涉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必然包含着青年大学生的劳动观教育,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中毛泽东思想也蕴含了毛泽东的劳动观,都可以成为劳动教育的有利资源,需要教师深入挖掘和巧妙运用。

(四)教学方法创新意识不强

当前,许多高职院校发展注重扩大招生、拓宽专业、提高技能,但未能完全意识到劳动教育和思政教育二者的融合对青年大学生成长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的重要性。因此,作为具体施教的教师,容易在思想上出现懈怠,在方法上缺乏创新,导致了劳动教育异化现象的普遍存在。劳动教育异化既是指把劳动教育等同于形式化的劳动,也指把劳动教育视作劳动理论知识的单向灌输。[14]7-8方式方法的创新意识不强,是劳动教育与思政课教学有机融合的又一现实阻碍。具体而言,主要表现为理论讲授和实践教学方法两个维度。一方面,在劳动教育的理论讲授中,部分高职教师依然习惯性地采取理论讲授的方式,以教师的“口述”教学为主[15]131,造成教学过程成了一个单向度的理论灌输过程,鲜有采取典型案例教学或者结合新媒体技术手段,无法满足青年大学生接受教育的需求,更不能实现劳动教育的目的。另一方面,在实践教学中,部分高职院校为了增强劳动教育实效开展了一定实践形式的劳动教育,如提供专业实训、勤工助学、宿舍卫生整理等几种劳动教育途径,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青年大学生的劳动技能,但是由于缺乏科学地引导,给青年大学生造成了“为了劳动而劳动”的错觉,反映了劳动教育方法的失当。

三、劳动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的有效路径

在当前这个利益多样、价值多元的时代,“劳动光荣”逐渐演变成了“劳动无奈”,部分青年大学生的现实生活日益突显出主体性的丧失、价值迷失和精神家园无处可寻三大典型特征,这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忧虑和深刻反思。高职院校作为培育劳动英才的重要渠道,在坚持人才培养中“以德为先、铸魂为本”的理念前提下,必须结合青年大学生的特点、师资队伍以及思政课的学科特点等现实情况,有机融入劳动教育,把劳动教育变成青年大学生的“必修课”,从而发挥好“思政劳育”的功能。

(一)回归劳动经典解读,培育大学生的理论思维

科学的理论是人们正确认识、改造客观世界的思想武器,只有掌握了科学的理论,培育好青年大学生劳动观的理论思维,才能帮助青年大学生正确理解劳动的作用和价值。因此,青年大学生必须认真解读劳动经典,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劳动思想的丰富内涵,领略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的理论深度和思维魅力,才能树立具有理论思维的劳动观,才能在各种社会思潮纷至沓来时不为之迷惑。当代青年大学生对于劳动教育的认识存在偏差,内在地决定了青年大学生必须回归马克思主义劳动经典阅读。马克思主义的整个思想体系包含了丰富的劳动思想,如《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提出了“异化劳动”,《资本论》提到了“雇佣劳动”,有利于引导青年大学生正确认识劳动与人、劳动与社会的关系,培育劳动观的理论思维。青年大学生只有回归劳动经典阅读,不断钻研马克思主义劳动的基本理论,提高自身的劳动理论素质,才能帮助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劳动教育专业水平

“办学之道,师资为本”。劳动教育与思政课的融合,离不开师资队伍的支撑,师资队伍的建设决定了教学水平的高低。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结合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现状以及劳动教育师资缺乏的境况,新时代有必要着力打造高素质劳动师资队伍。具体而言,一是国家要从完善中国特色劳动科学理论体系和学科体系着手,切实加强一系列与劳动问题高度关联的学科建设,强化擅长劳动教育专业的师范类人才培养[11]171,为高职劳动教育提供持续稳定师资力量。二是高职院校要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以及教师的实际情况,及时为劳动教育兼职教师提供劳动理论知识及劳动观教育的相关培训,不断提高兼职教师劳动教育的专业化水平。三是教师主动强化马克思主义劳动理论知识的学习,不断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劳动思想的认识,从而才可以用彻底的理论去说服青年大学生,引导青年大学生正确看待劳动。四是借助移动互联网技术,搭建劳动教育的新平台,如提供新时代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的相关链接和视频,作为劳动教育的有益资源。

(三)丰富劳动教育内容,贯穿思政课教学全过程

近年来,社会思想文化领域的情况越来越错综复杂,对青年大学生的劳动教育提出了更高的挑战。青年大学生的劳动教育既要遵循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又要与不断发展的时代特征相结合,随着社会思想文化领域的变化而不断进行调整。第一,要坚持利用好思政课教材这个依托。目前,高职院校开设的思政课程,蕴含了一定的劳动教育内容。教师必须深入挖掘课程教材里的劳动教育元素,在课堂中潜移默化地渗透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帮助青年大学生形成积极的劳动观念。第二,增加案例教学,拓展、创新劳动教育内容。数以万计的劳模事迹是思政课案例教学的巨大资源宝库,思政课教师要善于结合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典型案例,弘扬劳动精神,补足劳动教育的案例教学。第三,挖掘传统文化资源中与新时代发展需求相适应的劳动文化,作为劳动教育内容的有益补充。如《左传》中的“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就表达了勤劳可以创造物质财富、保障生活安定的思想。

(四)创新劳动教育方法,彰显劳动教育价值意蕴

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强调开展劳动教育的方式方法及其探索的重要性、迫切性,目的在于使劳动教育更加有成效。高职青年大学生思维活跃、易于接受新事物、理解和分析能力强,并且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呈现新的特点。因此,在教育培养过程中如果单纯地沿用传统的理论灌输而不讲究方式方法,教育的结果必然会不尽如人意。尤其是在当下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下,思政课教师必须以新的姿态积极利用好思政课这一主渠道,创新劳动教育方法。具体而言,一方面要创新劳动教育类型,比如专门开设劳动讲座、组织劳动者故事的宣讲活动、组织参加公益劳动等形式等,将劳动教育与这些精彩的活动相结合,不断深化活动内涵,在潜移默化中实现自我教育的目的。另一方面,借助新科学技术手段,创新劳动教育方式。传统的劳动教育手段已经日益凸显局限性,不能适应新时代的青年大学生的需要,劳动教育也要借助青年大学生常用的微信、QQ等社交软件,作为劳动教育的新载体,融入劳动教育内容,并以点赞、评论的方式给予引导,让劳动教育真正“落地生根”。

猜你喜欢
劳动思政高职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 07:24:10
思政课“需求侧”
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 01:51:54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 09:47:22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活力(2019年21期)2019-04-01 12:18:24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