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研究生导师评价工作实践与思考

2021-12-29 09:33刘津平景静姝
林区教学 2021年8期
关键词:立德导师队伍

李 伟,刘津平,景静姝

(1.西安交通大学 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西安 710049;2.西北工业大学 医学研究院,西安 710072;3.空军军医大学 研究生院,西安 710032)

高水平导师队伍是高校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核心要素和第一资源,是建设一流大学的基本保障[1],导师是研究生教育第一责任人,首要职责是立德树人。在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新形势下,构建科学合理的导师评价机制,有利于厘清导师职、责、权,是促进导师队伍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近年来,空军军医大学以研究生教育质量持续提升为目的,对导师队伍建设不断进行深层次、多方面改革。

一、国外导师评价工作总结分析

欧美主要发达国家的教师评价发展已有百年历史。导师评价始于20世纪70年代,目前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已形成完善、系统的评价制度机制,并成为引导职业发展的导向及向社会回应的主要方式。

美国导师评价制度具有全面、系统、量化和多元的特点。形成以学系评价、同行评价和学生评价为主体的三大体系,以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为评价内容。新世纪以来,美国愈加强调教学和研究两者联系的“教学文化”,有力地促进了美国导师评价制度全面发展[2]。

英国建立教师绩效评价体系(PRP,Performance related pay),从教学、科研和行政服务三个方面对导师进行全面评价,评价结果作为续聘、晋升和加薪的依据。目前,通过中介实施的多元化综合评价制度正在形成。

加拿大从教学、科研和学术服务三个方面展开导师评价,充分考虑定性与定量结合评价方法,形成了具有统一标准的教师档案系统、学生评价系统及专家评审系统[2]。

日本建立三大评价原则:公开公正、相互评价和认可满意原则,引入个人评估制度,但指标内容明显偏向于科研方面[3—4]。

新加坡以教学工作为核心,评价内容包括教学绩效、学术研究、社会贡献和影响力等,评价方式包括学生评价、同行专家评价、评价委员会评价等,评价结果与个人薪酬、聘用和晋职晋级等密切相关[5]。

总体来看,国外导师评价制度正在朝着多元化和中介化方向发展。同时,考虑个体差异,将思想品德、教学水平、科学研究能力、实践能力、师生关系等均纳入评价指标体系,形成全面科学的导师评价制度。

二、国内导师评价工作总结分析

国内高校在导师评价制度方面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大多数高校的评价工作并未周期性固定开展,目前还没有科学、合理的导师评价模式。

北京大学以分类管理开展导师评价工作,通过绩效考核淘汰不合格导师;浙江大学设立教学研究发展中心,开展教学技能比赛,推进导师能力提升;南京大学降低导师科研考核压力,淡化科研学术成绩[6];中山大学实施导师聘任制,建立导师流转退出机制[7];湖南大学实行分类考核和管理[8];东北师范大学制定统一的科研评价体系,各学院制定适合本单位的导师评价标准,考核形式有年终考核和任期考核[9]。

总体来看,在评价内容上,除了职称、专著、论文数量和科研经费等定量指标外,其他多数指标为定性要求,部分指标无法量化。在评价内涵上,注重导师个人评价,忽视研究生培养质量成效;注重导师业绩水平,忽视师德师风建设成效和学术道德;注重学术成果数量,忽视质量和创新性评价;注重导师声望,忽视师生关系评价。在评价形式上,忽视社会、单位和研究生等第三方参与度。评价指标导向作用出现偏差,在一定程度上已成为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的障碍。

三、空军军医大学导师队伍评价工作经验

近年来,空军军医大学把导师队伍建设作为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核心要素,注重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两支导师队伍协调、稳步发展,狠抓整体结构优化和综合素质提高并积累一些经验。

1.在导师管理制度建设上,建立导师队伍可持续发展长效保障机制

建立完善的导师队伍管理规章制度,不断提升导师队伍建设的规范化、科学化水平。先后制定、修订《导师管理办法》《导师遴选办法》《优秀导师评选办法》《“桃李杯”伯乐奖评选办法》《专业学位实践基地导师管理办法》等制度文件,进一步健全导师管理、遴选、岗前培训、任期考核和奖惩激励制度,坚持以制度引导导师队伍建设的创新发展,以政策落实导师队伍建设创新发展的理念,着力构建导师队伍可持续发展的长效保障机制。

2.在导师遴选上,建立“分类分层”的遴选机制

全面实行学术学位导师和专业学位导师、博导和硕导“分类分层”遴选,建立“申请备案制”和“破格选拔制”双途径遴选制度,实现导师资格与招生资格的完全分离。将优秀青年人才纳入导师队伍,建立优秀博导后备人才库。大力开展专业学位实践基地导师队伍建设,不断完善专业学位“双导师”制度,实行专业学位实践基地导师遴选备案制度,建立20余个专业学位实践基地。形成高端人才充足、中青年为主体、整体实力较强、结构相对合理、带教质量较高的导师阵容。

3.在导师培训上,建立完善的“校—院系”两级岗前培训制度

坚持“选训结合、不训不晋、逢晋必训”的工作思路,筹建导师学院,建立岗前培训“滚动式”轮训方式。实行学院宏观培训、院系专业培训两级机制,不断完善改革培训机制和内容,建立包括研究生教育改革形势和理论宣讲、规章制度解读、研究生教育管理信息系统讲解、指导规律方法研究、带教技巧经验交流、校级优秀导师(“桃李杯”伯乐奖评选)评审观摩、分会分组讨论、规章制度测评八大模块在内的课程体系,进一步提升导师队伍整体素质能力和指导带教水平。

4.在导师考评上,初步建立较为完善的奖惩激励机制

以“师德师风建设成效”和“人才培养质量成效”为核心要素,完善评价指标体系,开展导师任期评价工作,对不达标的导师分别给予警示、约谈、停止招生资格和取消导师资格等处理。建立完善的优秀导师评选机制,引入公开答辩评审制度,进一步强化教员评教、学员评教的导向,激发教学工作热情,增强立德树人使命感。

5.在导师管理和服务上,实现信息化手段管理

研发首个“导师管理信息系统”,系统含有19个模块331个字段信息,拥有36万余条数据。此系统已是我校导师科研项目和学术论文等个人资料汇聚平台,导师遴选、招生资格审核和评审评优等工作的数据支撑平台,导师队伍建设研究的分析平台,整体上已为我校导师队伍建设发展乃至全校建设发展带来巨大效益。

6.在思想政治、师德师风和学术道德建设上,实行“零容忍”

对于思想政治、师德师风和学术道德等方面出现问题的导师,在导师资格遴选、招生计划分配和评优评奖等方面实行“一票否决”制,严重者直接取消导师资格。

四、导师评价工作思考与建议

1.科学合理认识导师评价工作的意义和作用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兴国必先强师。2018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强调:“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因此,要充分认识高水平导师队伍是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核心支撑资源,开展导师评价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是为了持续提升高校的立德树人建设能力,是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的重要方面,从而建设一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导师队伍。

2.以“落实立德树人首要职责”为关键,树立导师队伍评价新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师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因此,在落实立德树人任务中,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是关键[10]。研究生导师处于高校教师队伍的顶层,落实导师队伍的立德树人职责是“关键之关键”。随着国家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的快速推进,导师评价工作要树立“师德师风建设成效”和“人才培养质量成效”为核心的新理念,狠抓师德师风建设,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聚焦德智体美劳培养质量成效[10],引导高校导师队伍建设工作形成新局面。

3.构建“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的导师评价新体系

导师评价体系是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监督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化导师队伍评价改革工作,要克服长期以来的导师评价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五唯”顽疾,革新不科学、不合理的评价体系,从根本上解决导师评价指挥棒问题。评价导向转向“落实立德树人职责为核心”方向,评价内涵转向“聚焦人才培养质量成效”方向,评价方式转向“注重定量计分和定性分析科学结合”方向,构建富有中国特色的导师评价新体系[10]。

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是学科发展、导师实力和学术研究水平等合力持续作用的结果,核心因素是导师指导带教能力的持续提高。导师队伍建设改革与发展是一项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推进和完善的系统工程,在研究生教育全面改革新形势下,必须将建设高素质、高水平导师队伍放在关键位置,强化导师师德师风建设,加强导师立德树人职责落实力度,不断提升我国人才培养质量水平。

猜你喜欢
立德导师队伍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谈初中化学教育的立德树人
教育“内卷”如何破解?——教育工作者谈立德树人
围绕六个“下功夫”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探索
V eraW an g
爱情导师
和谐秘诀
还剩多少人?
“五老”队伍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