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实践哲学视域探讨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构

2021-12-29 09:33欢,程
林区教学 2021年8期
关键词:哲学活动能力

姜 欢,程 琳

(渤海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辽宁 锦州 121013)

引言

实践哲学主要是指引导人类通过实践最大化地发挥自身的潜能,培养道德品质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从而达到提高生活幸福指数的目的。因此,实践哲学的应用为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构建工作提供了相应的理论指导,进一步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所以,在实践哲学视域下,怎样构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当前教师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构必要性的探讨

在我国教育发展进入新时代后,普通高中在我国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占有的地位更加重要,在承担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桥梁作用方面也更加凸显。作为必修课的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受到校方、教师和家长的广泛关注。目前,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学校发展为中心,重点强调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因此,探讨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建构对高中教师和学生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为了提高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质量,2001年6月教育部发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指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重点,并强调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国家义务教育课程的必修课程,它与课程平行设置,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1]。学校和教师以《纲要》为标准,积极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在立德树人、增强学生综合技能发展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功能。

2017年9月,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以下简称《指导纲要》),指出必须充分认识到综合实践课程的重要性,并确保课程得到充分实施。要组织教师认真学习计划,切实加强周密筹划,统筹设计和综合实施实践方案,不断提高方案实施标准[2]。在《指导纲要》中,根据综合实践活动计划的目标,学校和教师应从学生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制定活动的主题和具体内容,并选择适当的活动形式。

2019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其中明确了加强课程管理、加强科学文化教育、协调课堂学习和课外活动、实现多样性的综合实践渠道。按照《意见》的精神,应“充分发挥爱国主义、优秀传统文化、军事国防等教育基地,以及高等学校、科研机构、现代企业、美丽乡村、国家公园等方面资源的重要育人作用”,“定期组织学生深入社区、医院、福利院、社会救助机构等开展志愿服务,走进军营、深入农村开展体验活动”[3]。普通高中的学习活动,除了以学科为主的课程学习外,大力开展课外实践活动也非常重要。综合实践活动重点是通过实践工作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旨在加强学校与社会的紧密联系。相比较各类学科课程,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是综合实践课程的目标。在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加强学生认识自我和社会的能力,并协助他们运用综合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实践哲学的基本观点

哲学是人类认识和重建世界的基本法则。作为哲学基础学科之一的实践哲学,最早是由亚里士多德提出的,是当代西方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超越传统形而上学和现代西方理论哲学的实践哲学,为哲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模式。实践哲学重在强调实践,是把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转变为一种相互交织的双向关系,而不是用理论支配一切实践活动。实践具备感性的特点。实践哲学主要是指引导人类通过实践最大化地发挥自身的潜能,培养道德品质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从而达到提高生活美好指数的目标。实践一般情况下被认为是以“感性”的模式掌握对象的活动,是以精神和概念的方式掌握对象的活动,如意识、概念活动等。将实践哲学应用到教育改革中,就是要立足于学生的现实学习和生活,培养学生将学习的知识与实践技能紧密相连,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为了充分利用和发挥实践哲学的应用价值,教师在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构建的过程中,要以四个基本点作为出发点:第一,重视人的主体功能,有效地认可学生的重要性,努力培养学生的价值观,注重对学生参加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观意愿培养。第二,重视理论和实践的统一,努力培养学生将理论结合实际的技能,使他们在实践活动中运用理论知识,提升创新和实践能力,提高对理论的认识和理解。第三,要以整个生活世界为研究对象,将课程的学习内容进行整合和扩展, 继续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理念与积极向上的创新精神,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第四,重视对以生成论为思维方式的应用,让学生用发展和生成的目光看待周围事物,加强学生技能和强化发展的意识,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保障。

三、基于实践哲学视域探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构策略

1.将学生确定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培养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逐步实现价值体认

实践哲学重点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综合实践活动参与者的主体是学生。因此,在进行搭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的过程中,要理解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考虑学生对于综合实践活动的需求,了解学生对于综合实践活动的想法,从而保障综合实践活动的一切都是以学生为重点。实践哲学的应用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构建工作提供了相应的理论指导,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教师可以依据学生的个人状况与学习能力,寻找和确定学生感兴趣的实际问题,为学生的实践学习创造有利条件,不断加强学生综合实践活动中各种技能的培养,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全面提升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通过有意识地参加小组活动来提高自身的职业规划能力和从兴趣出发选择职业的能力,例如参观红色革命基地、开展“红色之旅”社会实践活动、走访模范代表人物、走进大自然、走进博物馆、走进田间地头、旅行研读等相关活动。通过组织不同类型的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技能,通过深化社会规范经验、民族认同感、对民族文化的自信,感悟一个人如何发展与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关系,增进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与情感,拓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的视野[2]。

在学生课外阅读社团实践活动中,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中外作品,比如《孔雀东南飞》《平凡的世界》《简爱》《呼啸山庄》等,从中了解真、善、美的人性,并把阅读后的心得体会以演讲的方式在班会上作发言。首先由指导教师讲解这次综合实践活动的目的,加强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交际能力和操作技能等;其次是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兴趣学习小组,通过活动体验成果,比较中西文学作品,感受与团队成员沟通合作的喜悦;再次是召开主题班会,由小组长带领组员制订各自的学习计划并进行任务分工; 最后是学生查阅有关文章进行阅读、查看影视节目,小组成员之间交流学习成果,然后进行学习成果展示。在活动结束之后教师对每个小组的表现给予总结和评价,鼓励各小组间进行互评,同时互相交流信息,分享所查找的资源,并进行成果展示和主题演讲。成果展示是为了更广泛的宣传,从而引发更多学生的关注。此项实践活动依托语文学科,可以极大地丰富学生的课外阅读,培养学生的文学情操,这对于学生今后的学习工作都有很大的帮助。

2.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践哲学将理论与实践进行了有效的统一和结合。因此,教师在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构建的过程中必须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充分结合起来,使理论知识指导实践活动,起到服务实践的作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利用理论知识解决问题,进一步创新实践技能。同时理论知识的权威性和科学性也可以在实践活动中得以有效检验、改进和发展,进一步加强学生对理论的认识和深刻理解,培养学生理论结合实践的能力。

比如在食品制作综合实践活动中,首先对100名高中生进行调查,了解学生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认识。实验的主要内容以“饮料和果酒”为题材,基于学生对人体所需几种基本营养素的初步理解以及学生较喜欢饮用的饮品,组织学生进行综合实践活动。小组之间需要协调配合,一起完成资料审阅、共同访谈调查和研究测定方案等任务。最终学生结合自己对人体六大营养素的了解和有关果酒、果醋的制作原理,在积极探索中完成本次综合实践活动[4]。因此,要保证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效果和开展效果,教师就要引导学生运用学习中获得的理论知识,处理实践活动中发现的难题,使掌握的理论知识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得以有效应用、拓展和整理,从而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自主思考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同时,当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并能处理实践活动中的难点和问题时,他们就会获得成就感,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兴趣,使综合实践活动得以有效开展。此外,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活动中,能够使学生认识到知识的实际价值,以此更好地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欲望,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活学活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使学生对学习充满信心,对未来充满希望。

3.整合和扩展学习内容,提高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

实践哲学研究的对象是与人类有关的生活世界。对于学生而言,如果他们仅仅满足于书本知识的学习,那么就很难实现对社会生活的适应以及自身社会生存能力的提高。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相关教学内容要包罗万象,在可能的情况下涉及学生生活的多个方面。

在实践活动中设计学生与自然的相关内容、学生与社会生活的相关内容以及学生与自我发展的相关内容,确保学生通过参与综合实践活动,学会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与社会接轨、与他人建立良好人际关系,从而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5]。

为了实现以上目标,教师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要勇于突破教室和学校的局限性,把各个领域进行完美融合,可包括学校、家庭、社会和自然界等。首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要内容的确定,要尽可能渗透有关大自然知识,让学生加深对人与大自然关系的认识和理解,培养他们保护环境、爱护环境、亲近自然的意识,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环境保护相关活动中。其次,教师要重视对学生社会责任感和服务社会意识的培养[6],积极引导他们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以利于他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社会,增强社会适应能力,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劳动观。最后,学生的人际交往活动需要教师的引导,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沟通技能,使学生学会与他人进行沟通合作,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4.将综合实践活动的生成性作为检验课程的重要标准,逐步实现创意物化目标

实践哲学注重强调生成论的思维方式,它要求学生能够用生成、发展的眼光看待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和结果。因此,教师在构建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要重视活动的生成性。

首先,引导学生体验实践是综合实践活动的重点[7],所以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提升自我,实现自我发展与进步。要启发学生利用理论知识分析、思考和解决在实践活动中遇到的问题,促使学生的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得以有效提高和发展,使其成为一个会思考、会成长、会发展的自我成长型人才。

其次,实践哲学明确指出了综合实践活动是动态变化的,而不是固定不变的。这是因为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太过于烦琐[8],在实践过程中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引起意外状况的发生。综合实践活动要引导学生努力创新,及时发现和解决新问题,主动参加实践操作,了解操作的多种技术,并且能使用此技术处理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难题。提高设计的创意、实践的操作、实际应用的能力,在实践中逐步形成学习意识。加强处理问题的技能,优化和完善活动方案和计划,保障综合实践活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综合实践活动中包括创意物化,创意物化目标主张实践的重要性是“创意物化”的目标,实现这一目标不仅需要支持活动的发展,还需要支持生产的资料及运用数学等科学知识。在学科教学过程中,不仅可以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且也能够加深对学科的了解,增强学习的乐趣。只有把目标重点放在创意物化上,才能从一般活动转向多学科学习活动,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最后,为了充分凸显综合实践活动的生成性特征和发展性特征,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评价活动成效的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对活动成效进行评价。也就是说,教师除了关注活动的结果外,还要重点关注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过程和学生的自我成长过程。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构建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结束语

实践哲学的应用为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构建提供了理论指导,进一步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本文在分析实践哲学基本观点的基础上,从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整合和扩展学习内容、关注综合实践活动的生成性四个方面入手,为实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科学构建提出建设性建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实践哲学二者息息相关,紧密相连。实践哲学的应用使学生的实践活动丰富多彩,并发挥有效的作用。同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只有充分应用于实践哲学,才能得以健康、可持续发展。因此,在实践哲学视域下,教师在构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过程中还要树立与时俱进的教学观念,不断改革和创新实践哲学的融入方式,使实践哲学更好地服务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改革和发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猜你喜欢
哲学活动能力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菱的哲学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小包哲学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晾衣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