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 超,史建雄
(山西大同大学 商学院,山西 大同 037009)
1.立足专业,紧随社会发展趋势
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将人才培养关注点放在人才与职业发展之间“三个相适应”上,包括:第一,关注人才培养与社会发展对人才实际需求之间的相适应;第二,关注毕业生所具备的知识、技能及应用与行业企业用人标准之间的相适应;第三,关注专业人才培养与实际岗位需求之间的相适应。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具有自身培养理念优势,重视人才职业发展。在此基础上,融入创新创业教育,要求应用型高校通过教育改革,更新教育理念、内容及方式,与时俱进,满足社会对高校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具体来说,应用型高校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中,要求充分结合学生学科专业特点,正确认识人才专业知识技能是创新创业活动开展的重要基石,切实立足专业教育,开展融合教学,实现二者齐头并进。同时,应用型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中,还需要深刻认识到人才培养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相适应,从而推动教育改革深化,完善人才培养理念,确保应用型人才培养满足社会发展需求,为实现职业发展提供保障。
2.双向并举,推动自主创业与岗位创业共进
从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目标来看,应用型人才实现职业发展,人才培养要求实现两个层次目标:一是培养人才具有自我工作岗位创造能力,实现岗位创业;二是培养人才具有创新创业的开拓能力,实现自主创业。当前,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容易进入一个误区,认为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目标是培养能够创立公司或企业的人才。事实上,创立公司或企业并非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价值取向,其真正目标是要面向大众学生的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使其具备满足时代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创新创业精神、思维以及能力,具有显著的普遍性与时代性。因此,应用型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中,需注重双向并举,既要注重培养人才自主创业能力,还要关注人才岗位创业能力,发展“岗位内创业者”,能够充分发挥干事精神和创新能力,在公司既有运行体制下,实现岗位价值最大化和自身职业发展。从长远来看,岗位创业人才培养与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具有更高的契合度,能够满足绝大多数学生职业发展需求,并与社会经济发展人才需求相适应,是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重要价值保障。
3.理实兼顾,坚持思维创新与实践创新
从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过程来看,应用型人才培养是二者融合的核心理念。同时,以培养人才扎实理论基础与加强实践能力为基础,通过在专业教育中融入创新创业训练,锻炼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学生通过专业学习发现、分析并能够创新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这一过程可以看出,思维的外化体现主要是以实践形式表现出来,实践是以思维为引领的。但是,在现实人才培养中,高校更侧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对学生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相对重视度不够。因此,应用型高校在融合教育中,注重理论与实践兼顾,就需要坚实人才培养的思维与实践创新兼顾,提高人才培养维度,提升应用型人才综合水平。
1.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不足
2014年,“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号召提出后,创新创业教育开始在应用型高校中全面推进。但是,从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来看,创新创业课程建设在专业课程教育中的占比较小,存在层次性不强的问题。目前,大多高校在创新创业课程教育中,仅停留在“大学生创业基础”等基础课程中,且与专业课的相融程度较低,必修课与选修课没有形成相融互补结构,基础理论与方法论指导课程比例也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当前高校融合教育中,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仍旧有待与专业课紧密衔接,形成丰富的专业创业课程与创业专业课程体系。
2.创新创业课程实践教学不足
从目前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际来看,创新创业课程教学的任课教师大多数为年轻教师,或者并非本专业教师;学生没有较多的实践操作机会,严重缺乏实践经验;课程教学多以理论授课为主,教学方式多采用讲授、演示等方法,缺乏实践环节[1]。因此,高校创新创业课程实践教学存在明显的不足,难以实现培养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和素养的目标,教学效果较差。
3.二者融合保障力度不足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效融合,要求高校具有健全完善的保障体系,能够从管理到实施各方面有效促进二者的相互融合。但是,从目前来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中,缺乏健全完善的管理机制。同时,教师在课堂中的理论传授,与校团委、学生会等组织结构开展的创新创业活动等,均未能充分将创新创业与专业实践有效地融合起来,更谈不上为二者融合发挥保障作用,从而导致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较差,专业教学难以为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发挥引导与促进作用。
1.构建创新创业教育融合课程体系
应用型高校在构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时,需立足学生专业特点及行业创新创业素质要求,丰富课程体系的层次性,确保学生在课程学习中,能够获得专业创新创业所要求的基础知识与技能,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积极性,为其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第一,构建层次性强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与专业课程教育实现渐进互补的层次递进关系。从时间安排来看,大一阶段,通过开设“创新创业基础概论”,实施创新创业通识教育;大二阶段,通过开设“大学生创业基础”,引导学生掌握创新创业过程与方法的理论基础;大三阶段,通过开设“专业创业管理导论”,结合“SYB”等选修课程,与学生专业结合,开展方向性创新创业教育。从课程授课范围来看,“创新创业基础概论”“大学生创业基础”等作为学校层面开设的基础课程,各二级学院可以根据自身专业学科性质,开设专业特色创业课程。从课程性质来看,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与专业教学的有效融合,需要做好创业专业课与专业创业课规划,既培养学生创新创业基础、方法、技能,使其具备创新创业基本职业素养,也培养学生专业创新意识与能力,提升学生专业创新创业能力。
第二,构建多元丰富的创新创业课程模式,将课程内容与学生专业相结合,创新教学方式。首先,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教学方式的融合,通过构建理实一体化、产教研融合的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方法,积极探索运用案例法、探究法、讨论法等有效路径;其次,深入挖掘教育资源,通过校企合作,将成功企业家专题讲座等引入融合教育中,实现学校与企业协同育人。最后,推进教学现代化,利用慕课、翻转课堂等形式,丰富融合教学课堂形式,激发学生专业创新创业兴趣,促进其能力发展。
2.搭建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实践平台
应用型高校想要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目标,满足学生职业发展需求,应注重实践融合教育。搭建二者融合实践教育平台,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第一,搭建高校专业性创新创业社团活动平台。高校社团活动是第二课堂活动的重要部分,在专业性创新创业社团活动中,能够立足学生专业,激发学生的专业灵感,开拓其专业视野,帮助学生形成专业思维,为学生个性化发展与专业素养的提升发挥促进作用。同时,引领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实践操作,为学生专业创业发展奠定重要基础[2]。
第二,搭建竞赛、会议等活动平台,通过举办创业管理模拟大赛、创业案例研讨会等活动,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创新创业自主实践机会,丰富学生创新创业体验。同时,引导学生对当前专业岗位需求、职业发展前景、创业能力需求等各方面有全面的认知,对于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明确职业发展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搭建校内外实训平台。应用型高校应充分发挥自身应用型人才培养优势,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积极探索校企深化合作途径,采取在校生培养与企业生产相融合的方式,将实际项目引入到专业教学中。同时,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岗位实践、实习机会,为学生构建专业创新创业实训环境,提升其创新创业实践能力。
3.建立完善教育服务支撑体系
第一,健全应用型高校融合教育管理机制。应用型高校需要进一步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顶层设计,建立完善的管理体制,健全管理制度,通过专门的管理机构,整合教育资源,加强高校融合教育的统筹规划,确保融合教育的有效落实。
第二,完善融合教育师资保障。应用型高校应立足自身实际,坚持“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原则。一方面,加强对具有扎实专业知识、实践能力以及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学科技术骨干力量的引进,积极构建“双师型”师资队伍;另一方面,为优秀中青年教师学习深造提供应有的支持与鼓励,引导其积极学习创新创业相关知识,同时主动深入到企业实践岗位,提升自身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积累实战经验,并深入市场,充分把握当前市场专业人才需求,确保人才培养具有时代性[3]。
第三,优化教育评价体系。应用型高校通过建立融合教育评价反馈机制,实现对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过程及效果的科学评价与指导,及时发现二者融合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并进行纠正与改进,使教育评价体系真正服务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是实现教育深化改革,适应社会与时代发展的根本要求。在“职业生涯规划”视角下,当前应用型高校二者融合教育仍旧存在一定的不足,要求其积极探索有效的融合路径,着力培养学生专业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发展学生专业创新创业思维,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对复合应用型人才的实际需求,从而为学生实现职业发展目标,获得自我实现,以及为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发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功能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