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 梅,王 密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郑州 450046)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指出:“时代呼唤担当,民族振兴是青年的责任。”青年肩负着民族复兴的重任,是国家建设和发展的生力军,是时代责任的担当者。担当是充满荣耀的,但更是沉甸甸的。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是对国家和社会的一场巨大挑战,是考验青年和检验青年的重要时刻。习近平总书记对大学生提出了殷切的期望,希望青年能够迎难而上、挺身而出,具有迎接挑战、克服困难的担当精神,并对提高大学生的本领和能力提出了要求,指明了方向。然而,当前农业院校大学生的自律意识不强,自律能力不足,影响着大学生本领和素质的提升。因此,培养、提升大学生自律能力是农业院校实现教育目标的关键,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有助于大学生人生价值的实现。
1.自律
自律就是行为主体在不受他人监督的情况下,依靠内心自觉驱动和约束自身的言行,主动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要求、自我反省。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只有促进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1]。自律是进行自我教育的一种重要方式,是教育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大学生的自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品行自律、学习自律、生活自律、网络自律等。
2.自律与他律
自律与他律是由德国哲学家康德第一次提出的。他律是相对自律而言的,是指利用外部力量约束个人行为。二者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自律主要依靠个体的自觉性,具有自发性、主动性的特点,他律则主要依赖外部力量,比如社会舆论、法律法规、奖惩制度等,具有强制性、被动性等特点。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法认为,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自身运动的源泉和动力,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部矛盾是事物发展、变化的第二位的原因。自律是内因,是主动的约束,对个体行为和发展起决定性作用。他律是外因,是被动的作为,是个体发展的外在影响因素。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自律与他律相互作用,共同影响行为主体作出选择,约束个体的行为。他律是自律的基础,为自律提供准则与规范,指明方向,最终要内化为自律,才能促进个人发展。马克思指出,“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2]。自律是他律的最终目的,自律是德育的理想境界。
3.自律能力
能力是个体能够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直接影响着活动效率。自律能力就是行为主体经过理性思考后,依靠自己的良知和意志力完成预期目标,进行自我约束、自我控制、自我管理的行为能力。具体内容包括:自主思考、自我劝告、自我选择、自我修养、自我践行、自我克制、自我防御、自我督促、自我评价、自我调控、自我塑造、自我判断、自我责任心和自我负责,以及独立的社会适应和交往合作等能力[3]。大学生的自律能力主要体现在生活、学习、网络使用、健康管理等方面。
为了了解后疫情时代地方农业院校大学生自律能力现状,我们从生活、学习、网络使用等几个方面对河南某农业院校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此次问卷共回收有效问卷541份,受访学生所学专业多为畜牧专业相关学生,男性占47.32%,女性占52.68%;大一大二学生占比较大,约为82.44%。根据随机问卷和平时的访谈调查,发现在当前疫情常态化防控背景下,地方农业院校大学生的自律意识和能力存在以下问题:
1.自我管理能力不强,缺乏良好的生活习惯
调查显示:作息方面,72.82%的学生大部分时间能够按时作息,比较规律,但仍然有27.18%的学生生活作息不规律,甚至毫无规律,经常熬夜,晚睡晚起,黑白颠倒;饮食是否规律方面,有47.28%的学生不能坚持每天吃早饭,主要原因是睡懒觉、没胃口等,47.05%的学生表示有暴饮暴食等不良饮食习惯;当问到“你是否锻炼身体”这个问题时,仅有26.25%的学生表示经常锻炼身体,有良好的运动习惯,大部分学生只是偶尔锻炼身体,忽视运动的重要性,没有意识到健康体魄的重要性。综上所述,近一半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饮食习惯不良,生活不规律,自我管理能力有待提升。
2.自控能力较差,容易受到外界干扰
在对学生网络使用情况的调查中发现,60.81%的学生容易受网络干扰,还有一些学生甚至有沉迷网络的情况,仅有不到三分之一的学生自制力较强,能够合理控制网络使用时间,使用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有节制。当问及如何处理学习和娱乐的关系时,有41.04%的学生把学习放在首位,选择先学习再娱乐,而大部分学生不能够正确处理学习与娱乐的关系,也不能够合理分配和利用时间,65.99%的学生每天学习时间不足3小时。在职业生涯规划的调查中发现,仅有28.47%的学生对自我有较为清晰的认识,有一定的职业生涯规划,并且能够将规划付诸行动,而53.23%的学生也制定了职业规划,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但是执行力欠佳,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实际行动颇少,未上升到自觉的行为习惯。
3.自我约束不够,存在他制他律的习惯
调查发现,很多学生依赖于学校强制性管理,存在他制他律的习惯。针对问卷中“你想要一个人监督你的学习生活吗”这个问题,47.87%的学生选择了想要有人监督。据了解,部分学生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缺乏自觉性,存在行为偏差,出现纪律散漫、生活放纵等现象。尤其是疫情前期不少学生长期居家,经常独处,缺少父母、老师的监督,缺少同学之间的交流互动,长时间玩手机或游戏,注意力不集中,学习缺乏主动性,网课学习效率低。在漫长的假期中,被问卷调查学校开通了“云监督”业务,在线监督学生的学习,很多学生第一时间咨询并参与学习打卡活动,但中途仍有人无法坚持,选择退出。由此可见,农业院校大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不够,缺乏动力,惰性较为明显。
2.1.1 科学性轮作 科学性轮作是将有机农业的种植生长环境改为适应农作物生长,但不适宜病虫害存在的环境,从源头上对病虫害进行阻断,增强农作物自我防护能力,从而使得没有强大迁移能力和适应能力的害虫自然死亡。
4.自我反省意识不足,自律能力较差
自我反省是自我成长的重要方式,是提升自律能力的重要途径。人们通过自我反省弥补自身的不足,修正自己的不当行为。然而,调查发现,仅有16.08%的学生能够进行自我反省,而有42.88%的学生只是偶尔反省自己,还有3.7%的学生从不进行自我反省,自我批评意识不足。在对个人自律能力打分时,仅有12.01%的学生自我感觉良好,给自己打8—10分(满分10分),超过50%的学生打分不足5分。由此可见,大部分学生能够意识到自身自律能力的不足,缺乏对自我的要求、约束、管理和教育。
1.社会环境
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电子产品成为大学生打发时间的主要工具。不少自制力差的学生沉迷网络,利用电子产品聊天、追星追剧、玩游戏、看网络小说等,浪费了青春宝贵的时间。此外,网络中一些消极思想、消极文化也趁机在大学生中扩散、蔓延,影响着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思想上的错误认识导致大学生不能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无法约束自己的行为,自律能力不足。
2.学校环境
长期以来我国的德育一直依赖于他制他律,大学生的自律意识先天不足。进入大学后,面对突然宽松的学校环境,有些大学生便放松了对自我的要求。学校线上复课时,赖床、临时有事、忘记时间等诸多因素影响着网络课程学习的效果,很多学生出现随意旷课、边上课边干其他事情或是打完卡便退出课堂等现象,学习效率偏低。线下复学后,受疫情期间不良生活习惯的影响,学生思想散漫,虽然有相关规章制度的约束,但仍有违规违纪的现象。此外,农业院校基础科学、人文科学的底子相对薄弱,存在着“轻文”的现象,导致在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上存在“盲区”,影响着大学生自律能力的提升。
3.家庭环境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思想品德、生活习惯、言行举止等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子女的思想品德和行为养成。农业院校的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家庭,家长文化水平不高,家庭缺乏文化教育的氛围,而且很多家长忙于生计,疏忽了对子女的管教,造成子女不能约束规范自己的行为。而步入大学后,这种影响依然持续着。调查显示,38.04%的学生认为自身自律能力的养成受父母的影响最大。由此可见,家庭环境对大学生自律能力的影响之大。
4.个体认知
社会环境、学校环境、家庭环境都是影响个体自律能力的外在因素,通过一定的条件对大学生产生影响,而个体认知才是影响大学生行为方式的内在原因。由于大学生进入大学相对自由的环境后,尤其是大一大二的学生,失去了外在的紧迫感,危机感欠缺,学习的内在需要尚未形成,缺乏学习兴趣和学习目的,导致他们不能够合理安排和利用时间,很容易迷失自我、放纵自我。因此,个体的理性认知是影响自律能力的最重要因素,唯有个体形成了理性的认知,才能够更好地进行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发展。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世纪70年代编著的《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4]。我国2017年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也更加注重学生的自我管理,规定中的条款更加突出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监督的作用。因此,培养大学生的自律意识,提升大学生的自律能力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未来教育的目标,是大学生自我发展、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
1.以思想教育为引领,树立自律意识
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强固精神支柱,引导学生解决好为谁学的根本问题,进而激发学生敢于担当、勇于作为的精神。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依然肆虐的背景下,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青年一代更要意识到作为社会成员所担负的使命和责任。教育工作者更要趁此机会,通过鲜活的抗疫英雄事迹,挖掘他们在抗击疫情工作中展现出来的自律品质,激励青年奋发向上,自律自省,为青年大学生上好思政课。针对疫情下产生的影响大学生自律的不良情绪和焦虑心理,各门课程的教师都要积极参与进来,引导大学生适应新环境、新变化,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各门课程的教学中,通过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把个人发展和价值实现融入社会发展之中,把使命担当化为行动自觉,形成自律意识的内驱力。
2.以“三风”建设为抓手,营造自律氛围
“三风”是指学校的校风、教风和学风。校风是指学校特有的精神风貌,是学校教职工和学生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形成的风气。教风是指教师的教学风气、学术氛围等,彰显着教师职业道德和思想素养的高低。学风是指学生的学习风气,是学生学习、生活等综合风貌的表现。马克思指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5]。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具有约束作用、激励作用和导向作用。良好校风、教风和学风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三风”建设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需要学校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就学校而言,要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改善育人环境,营造自律氛围;就教辅工作人员而言,要切实加强工作作风,提升服务水平;就教师而言,要不断修炼自身道德修养和业务素养,提升教育水平;就学生而言,要从身边点滴小事做起,严格要求自己。
3.以网络文化为基础,增强网络自律性
美国学者阿尔温·托夫勒曾预言:“谁掌握了信息,控制了网络,谁就拥有整个世界。”在网络普及的今天,尽管大学生每天都畅游在网络世界中,每天机不离手,但是他们在网络中很容易迷失自我,缺乏掌握信息和控制网络的能力,因此亟须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开展网络素质教育。面对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引导大学生有目的地搜集信息和筛选信息是很有必要的,在获取信息的同时还要提高网络信息辨识能力,善于分辨信息的真伪,不盲从、不偏信、不偏听。网络上信息虽多,但是学习资料相对较分散,专业性不足,需要教师整合网络学习资源,向学生推荐专业的学习网站和资料,使学习更加系统化、条理化。此外,影响大学生网络自律的还有网络世界各种各样的诱惑,需要大学生学会抵制不良信息的干扰,合理规划和充分利用时间,有目的地使用网络,提高网络的运用能力和利用效率。
4.以社会实践为依托,搭建自律平台
美国教育家博耶在《美国大学教育》中指出,社会实践是对正规教育不足的一种弥补,是每个学生经历中极其重要的甚至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6]。农业院校的学生更要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将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感悟“三农”情怀,成为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农学人才。在各类社会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操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为学生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提供良好的平台。利用暑期开展大学生“三下乡”活动,深入农村开展调研活动,了解农业、农村、农民现状;利用教学实习到生产一线参与企业的日常生产和管理;利用青年志愿者及其他社会实践活动,不断去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最终达到自律自省的目的。
5.以生涯规划为核心,提升自律能力
尽管学校普遍开设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课程,但是实践中发现,大学生的自我认识不足,自我定位不准确,没有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导致大学生自我要求不高,缺乏内在驱动力,混沌度日,缺乏自律性。心理学家艾里克森认为,大学生正处于自我认同、自我定位的关键时期,明确“我是谁”“我将走向何方”,了解自身的职业兴趣,通过不懈努力,才能够完成自我同一性的任务[7]。因此,要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量身定做可行的职业规划总目标,并划分为一个个阶段性的小目标,在不同的阶段逐一实现,以提高大学生的自我认同感,增强自我价值感。定期对大学生的规划实施情况进行检查,跟踪完成情况,解决遇到的困难,达到自我管理、自我实现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