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峰
(贵州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贵阳 550001)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1]。“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干课程之一,推动其教学实践改革,以课堂教学为核心、校园实践教学为补充、社会实践教学为特色,构建“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不断探索实践育人的教学新方法、新理念,有助于大学生把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融合起来,充分理解“四个选择”,坚定“四个自信”。
“纲要”课既是一门历史课,也是一门与现实紧密联系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要让学生全部参与进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很有必要把课程的史实与理论讲解和实践教学相结合,搞好实践教学设计,摒弃照本宣科,使其真正成为学生喜爱和终身受益的思政课。
1.“纲要”课程实现教学目的,提升教学质量的客观要求
“纲要”课主要讲述了1840年中国大门被打开,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挽救民族危亡、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独立,先进的中国人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和努力,最终历史和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在党的领导下,我们取得了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性成就,历史和人民选择了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实现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由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飞跃。“纲要”课主要围绕“四个选择”而展开,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历史观,它不能仅仅就史实而史实,就理论而理论,单纯地向学生灌输历史知识,否则会使教学变得枯燥乏味,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抬头率”,最终达不到教学目的,削弱教学质量。所以,这门课必须要把史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就是要通过实践来验证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实践中’教学的可行性和有效性,通过学生的亲身探求来实现‘纲要’课教学‘两个了解’和‘四个选择’的本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既定目标”[2]。这样不仅能让学生更直观感受历史的生动形象,加深对历史知识和理论的认知了解,而且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历史修养,更好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2.推动“纲要”课教学改革创新的有效途径
改革创新是教学的灵魂,是提高教学水平,推进教育不断发展的动力,也是把传统教学与时代发展和学生需求融为一体的必然要求。近年来“纲要”课教学改革创新取得了很大成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收到了良好效果,为上好每一节课夯实了基础,但也应该看到存在的不足,主要体现在:教师的教学方法创新不足,大都停留在讲述、板书和PPT阶段;教师的教学视野有待开拓,不能仅仅局限于某所学校、某个地区,而应该放眼全省、全国;教师的史论结合水平也有待提高,既不能单讲史实故事,也不能只讲理论;课程的实践教学基本是在课堂内部开展,很少走出课堂,步入社会,也没有把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效的衔接起来等。因此,构建“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把课堂、校园和社会实践教学三者融为一体,以课堂教学为根本,校园和社会实践教学为辅助,通过让学生参与到实践教学中来,把历史与现实结合起来,对于推动教学改革创新,发挥学生在教学和实践中的主体性作用,引导他们把课本知识转化为实践应用,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参与性和主动性有重要作用,同时,通过“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也可以更好地使学生看到今天中国发生的巨大变化,夯实他们的信仰和坚定“四个自信”。
3.有助于增强当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习近平总书记说:“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核心。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进行的一系列抗争,就是中华民族觉醒的历史进程,就是中华民族精神升华的历史进程。”[3]爱国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中国人民维护民族独立和民族尊严的强大精神动力,新时代的青年学生是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主体。近代以来,由于封建社会的衰落、统治者的无能和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陷入了四分五裂的危机,为救亡图存和振兴中华,一代代国人进行了不懈的努力,终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站了起来、富了起来、强了起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并不是仅局限在课本上,而是要与实践结合起来,与现实遥相呼应。通过课堂教学和校园实践让学生了解“四个选择”的必然性,并参与到宣传历史和校园文化建设中来,加深对中国近现代史的认知,再通过社会实践教学使学生亲身感受党领导人民所进行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更直观地体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取得的成就,感悟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真理,激发他们的爱党爱国热情,进而把强烈的爱国心、报国志转化为团结奋进的精神动力。
4.有助于大学生开拓视野,丰富知识
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视野的宽广和知识的渊博对于个人的成长尤为重要,如今互联网信息化日新月异,科技知识更新速度不断加快,这就要求当代大学生要与社会接轨不能脱节,要走出课堂融入社会而不能闭目塞听。当前,部分大学生受到消费主义和娱乐主义的影响,他们的知识面仅仅停留在课本和手机刷屏上,对外面的世界一无所知或者知之甚少,他们更多的只是关心如何娱乐和消费,而不是如何充实自己。“纲要”课作为一门思想育人的课程,其进行实践教学改革的目的之一就是让大学生的眼界不再局限于课堂,而是通过课堂实践教学,加强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与思想碰撞,让他们接受教学新方法、知识新动态、思想新启迪;通过校内实践教学加强大学生在校园内的沟通和知识宣传能力,锻炼他们的人际交往和组织管理能力;通过社会实践教学,如,“三下乡”活动、志愿服务、采访座谈、社会调查、参观革命遗址和博物馆、去高科技企业参观等,让他们把课本知识与中国当代发展结合起来,进而在实践教学的参与中不断开拓视野,掌握新知识,增长新见识。
1.坚持政治性原则
“政治性决定了思政课是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以达到传播政治意识、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的目标。政治性是关乎思政课的价值取向和人民立场的根本问题,是占据道义制高点的核心问题”[4]。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1]。“纲要”课不仅仅是一门中国近现代史课,它更是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政治性是其本质属性,讲政治则是讲好这门课的根本前提,所以,推动“纲要”课实践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坚持政治性。鉴于此,一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并指导实践教学;二是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三是要加强教师的理论素质培养,夯实教师信仰的基础,增强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四是要坚定“四个自信”,把“四个自信”潜移默化地融入到实践教学中。“纲要”课只有坚持政治性,才能确保实践教学改革创新沿着正确方向前行,才能旗帜鲜明地反对社会上各种错误思潮,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
2.把握方向性原则
方向是一面旗帜,正确的方向是引领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的关键,是推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润滑剂,也是增强人们向心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基本前提,正是在正确的方向指引下,我们取得了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生政权,综合国力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当今,在信息化和全球化不断加速的背景下,多元化思潮正冲击着人们固有的信仰,尤其是当下的历史虚无主义,一些青年学生对其缺乏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认识不全面、不客观甚至不准确,学校很有必要加强这方面的正确引导,帮助学生认清本质。“纲要”课作为铸魂育人的关键课程之一,在构建“三位一体”实践教学中要很好地把握方向性,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分析问题,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披荆斩棘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史实批驳错误的观点和思想,用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批驳社会上的不实言辞和负面能量,尤其在涉及重大政治问题和关乎国家民族尊严上要旗帜鲜明,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决抵制与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相违背的各种错误言论,在把握方向性的基础上帮助新时代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判断标准,消解他们的负面认识,增强他们的政治认同度。
3.注重时代性原则
“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时代是一段客观存在的历史进程,也是一个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总体状况,不同时代呈现不同差异性。纵观世界和中国历史,走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符合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建设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国家综合国力大幅度提升,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用事实和实践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生命力,证明了没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就没有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富裕。过去联结着当下,历史联结着未来,当代中国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规律性体现,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焕发蓬勃生机的最好展现,因此,“纲要”课教学既要注重过去的历史,更要关注当下的历史,把近代以来尤其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融入到教学实践中,把握时代脉搏,让广大青年学生充分认识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由之路,也让他们深刻领会中国的发展和强大符合历史的必然性和时代发展大势,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任何势力都不可能阻挡的。
为全面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三进”工作,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参与性,开拓他们的视野,坚定“四个自信”,切实贯彻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很有必要采取多维路径构建起“三位一体”的“纲要”课实践教学体系。
1.“纲要”课“三位一体”实践教学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深刻回答了新时代面对党情、国情和世情的变化,我们应该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和应该如何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青年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不仅要掌握丰富的知识和接受社会实践的考验,更应该学习好、掌握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并用其指导认识和分析问题。在学习中国近现代史和参加社会实践中,坚持用什么样的立场、观点看问题,得出的结论是不同的,“纲要”课首要任务就是要让学生深刻了解把握“四个选择”的历史必然性,并自觉用先进的理论成果武装头脑,站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立场上分析问题,加深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党史观。
2.提升“纲要”课教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夯实信仰
“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纲要”课教师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传播者和讲解者,夯实他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提高他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对于强化思政课教学和巩固党的舆论宣传阵地尤为重要。一个毫无信仰、心气浮躁、功利熏心、崇洋媚外、没有党和国家整体概念的“纲要”课教师,是无法把专业知识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传播给青年学生的,更不可能讲好中国近现代史和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教学。所以,提升思政课教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尤其是提高他们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观点、立场来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在宣讲中国近现代史中站稳立场、旗帜鲜明、观点正确,更好地引导学生把握问题的实质,更好地指导学生把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在社会实践中增长见识,坚定自信,敢于在历史虚无主义面前“亮剑”。
3.不断推动课堂实践教学改革,夯实教学的根基
课堂教学是“纲要”课的核心,也是开展实践教学的根基。课堂实践教学最主要的任务就是进行教学方法改革,在遵循传统的教学模式基础上,我们可以在尊重学生主体和调动他们积极性的前提下,采取多种渠道向学生讲解中国近现代史。如,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图片展示、案例分析、影视教学、主题讨论和辩论、知识竞赛、主题演讲、历史游戏互动、情景剧演出、诗词朗诵等等,让学生充分参与进来,在互动中加深认知。笔者在课堂讲授中就经常运用上面所提及的教学方法,获得了学生们的认可,尤其是红色微电影的融入和主题演讲等形式,受到学生普遍欢迎。在笔者调查的19级420位不同专业的学生中,他们非常赞同“纲要”课要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摆脱枯燥无味的单一传授,其中有233位同学建议多播放红色视频,280位同学喜欢开展主题讨论,405位同学赞同主题演讲等,同时我们还举办了学生的教学演示大赛,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可见学生对进行课堂教学实践是非常支持的。在课下,教师还可以利用互联网,建立QQ微信群、博客、拍摄红色微视频、学习通等方式寓教于乐,不仅能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还可以占领网络意识形态宣传主阵地,与线上教学互相配合,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4.加强校园实践教学建设,拓展“纲要”课的教学资源
校园实践教学既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组成部分,也是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重要载体。“纲要”课完全可以利用校园文化建设的平台推进教学改革,拓宽实践教学的路径,实现两者的有效衔接和互动。一方面,可以整合资源,把不同部门、不同院系、不同社团与马院有效衔接起来,尤其要发挥共青团和学工部的自身优势,打破长期以来各行其是的局面,实现资源的优势互补;再者,整合多种力量,包括思政课教师、辅导员、专业课教师、分管学生工作的书记、不同专业的学生等,达到全校师生参与的全覆盖,并通过与学校相关部门的联合,做好实践主题设计和制定详细的实施方案,实现“纲要”课教学与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对接;另一方面,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校园实践活动,如,组织革命历史情境剧演出、历史知识竞赛、演讲比赛、红色歌曲演唱等与红色文化相关的文艺活动,还可以举办近代史和党史领域的知名专家讲座、组织学生观看爱国主义影片、听先进事迹报告、制作历史知识宣传册、打造校园历史文化长廊、张贴历史名人标语等,建设好“第二课堂”,以此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使他们能从中感悟社会、感受历史、增长见识,真正喜欢上“纲要”课。
5.引导学生走出校园,创新社会实践教学模式
社会实践教学是“纲要”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课外实践中不断丰富知识,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不断开拓视野,既可以帮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加深对理论和社会现实的认知,又可以让他们亲身感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增强他们对党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认同。学校和教师应引导广大学生走出课堂,融入到新时代发展征程中来,切身感受国家经济发展的变化。一要做好社会实践教学的具体规划,包括教学大纲、活动地点、学生考核、实施方案等;二要整合部门力量,取得学校、学院、教务处、财务处和学工部的支持;三要确保学生安全,制定好实践教学的地点、路线和时间等,在此基础上可以采取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如,可组织学生参观革命遗址、纪念馆、博物馆、革命烈士陵园等,充分挖掘当地红色资源,建设一批红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同时,还可以组织“三下乡”活动,让学生了解农村、农民和农业;再者可考察重大历史事件的发源地,参观高科技创新企业和领略先进的人工智能、5G技术,寻访历史的见证者和亲历者等等,让青年学生真切感受到社会发展的巨大变化所带来的自信和底气,使他们知史爱党、知史爱国,从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为主体,将“四个自信”融入到课堂实践、校园实践和社会实践中,一方面要制定完善的教学实践管理制度,整合多种实践资源,统筹协调,稳步推进;另一方面也要打造一批教学和实践“双结合”的教师队伍,提高教师教学实践的能力和水平,在此基础上构建课堂、校园、社会“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增强教学实践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让“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富有时代感和鲜活感,增强大学生的参与感和获得感,进而夯实大学生“四个自信”的基础,培养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