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琳娜,孟庆海
(辽宁金融职业学院,辽宁 沈阳 110122)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针对人才培养提出了诸多重要论述,在“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社会主人才培养根本性问题上进行了明确的阐述。2019年3月,在全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阐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华民族复兴的千秋伟业,必须培养对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深刻认同、矢志不渝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的人才。这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为新时代我国教育的改革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也为课程思政改革提供了指南[1]。
课程思政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加强德育的培养,通过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同向同行,实现协同育人,培养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高度政治认同的高素质人才,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课程思政改革,通过改变教育结构,实现知识传授、价值塑造和能力培养等的多元统一,并突显出政治认同对人才培养的核心意义[2]。
在课程思政中,价值塑造是课程思政的主要方向,其核心是培养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政治认同。政治认同是公民对于政治体系的归属感以及情感显现产生的相应政治行为,其确立需要相应的支撑,主要包括历史记忆认同、现实利益认同、价值观念认同[3]。
我国的教育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使受教育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深刻的政治认同。在教育中通过课程思政,抓住受教育者的客观存在属性和主观属性,以满足人的需求为出发点和归属点,从历史记忆认同、现实利益认同、价值观念认同三个方面,培养具有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的政治认同感,从而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政治认同首先体现在历史记忆的认同,要培养德能兼备的社会主义接班人,首先要加强学生对历史记忆的认同。因为人作为一定时间和空间背景下的社会存在,对自我身份的认定必然以历史记忆作为参照,从而产生差异化的自我认知,找到在历史中的自我归属感,进而通过历史与现实的纵向比较,形成对现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治理思想的高度政治认同[4]。
历史记忆的认同的获得,依赖于对人的后天培养和传承,作为在社会中的人主要是通过家庭和学校教育、媒体引导来进行培养,形成对于政治认同的坚实的培养结构,而学校教育是其中最成体系和最核心的部分。因此,应该通过课程思政改革,从多角度、全方位加强对现有政治体系的理解,促进受教育者对于现有国家与制度的归属感,并由此发自内心产生对现有制度的责任感和热爱,形成高度政治认同的内在思想。
人除了是历史中的存在,也是生活在社会中的现实存在,有生存和发展需求,能影响生存和发展的因素,构成了现实利益范畴。社会中的人都存在表达、实现、维护现实利益的需求,这也是构成包括政治活动在内的人类社会活动的真正原因,因此对现实利益的认同感,是政治认同的重要因素[5]。
现实利益连接着社会中的人与政治体系,对现实利益的认同程度是政治认同的直接决定因素和直接支撑,能够最大程度满足人民现实利益需求的制度和体系,会获得最大的政治认同。但同时应该认识到,现实利益的认同具有多维度和多层次性,持续的政治认同由短期与长期利益认同共同支撑,形成了相互融合、相互强化的政治认同体系。建立于短期物质利益基础上的政治认同,存在不稳定性;只有建立在长期利益和意识形态基础上的政治认同才是更加稳定和可持续的形态。而长期利益观念与意识形态的建立需要通过多种教育渠道和方式,全方位的持续不断地进行。因此,加强课程思政教育,开展“三全”育人是实现稳固政治认同所需的教育改革。
价值观念是基于人的思维感官而做出的认知、理解、判断或抉择,是人认定事物、辨别是非的一种思维或取向。价值观念构成了社会存在组成部分,根植于人的内心最深处[6]。相比于历史记忆认同和现实利益认同,具有长期性和稳定性,不容易随着社会历史环境的变迁而变化,是建立政治认同最可靠的支撑。
价值观念由根植于人内心的价值观念信仰和国家治理体系所倡导的价值观念(意识形态)两方面组成,二者的一致性,决定了政治认同水平。只有人的价值观念信仰与国家治理体系所倡导的意识形态一致,才能够形成深度的政治认同,否则容易产生价值选择困境,导致政治认同危机。而人的内心的价值观念的形成和建立,需要通过全方位的教育和引导,包括社会、家庭、学校的共同努力塑造完成,并持续深化。因此,在思政教育上需要全面和系统实施,包括进行课程思政的改革和深化。
以政治认同为核心的课程思政体系建设,应从强化历史记忆认同、现实利益认同和价值观念认同三个维度入手,结合自身的办学特色,加强课程思政的制度建设,通过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改善教育教学方法和教材的课程思政改革,构建可持续发展的课程思政体系[7]。
制度经济学理论研究认为,好的制度有利于激发行为主体的主观能动性,提升经济绩效。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应首先建设健全的制度,以激励行为主体主动性和创造性,推动课程思政的实施。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建立以学校党委为责任主体的课程思政建设制度,协调资源的投入和配比,推动构建“三全育人”的课程思政体系建设;二是建立和完善课程思政教材开发制度,以支撑政治认同的三个维度为核心取向,鼓励创新,突出实效,形成既能突显专业课程特色和优势,又能体现强化政治认同思政教育的教材体系;三是建立完善教师引进、培训、考核、激励等制度,建立“德才并重,以德为主”的师资标准,加强对新引入教师和在职教师课程思政能力的培训力度,鼓励课程思政的实施;四是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加强激励,通过规范教学比赛项、典型引导等方式,优化教育教学方法改革[8]。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合格的老师首先应该是道德上的合格者,好老师首先应该是以德施教、以德立身的楷模。师者为师亦为范,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老师是学生道德修养的镜子。”育人者首先要符合育人标准的要求,作为教学实践主体的教师,是课程思政的具体组织者和实施者,教师本身是否达到教育者应有的政治认同水平,并能接受和实践课程思政改革的新理念、新要求,直接决定了课程思政效果和改革的成效。因此,在师资队伍的建设中应强化政治认同水平的提升,加强历史、现实、价值观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升思政育人水平和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发掘思政资源的意识和能力,提升主动开展政治认同思政教育的意识[9]。
教师除了是本专业知识、技能领域的专家,更应该是有坚定的政治认同感、崇高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仁爱之心的引路人。应该加强教师将专业教学能力与思政育人能力有机结合的综合素质,不断增强课程思政教育质量和效果,做到在育人过程中,不仅能够传播知识,传承技艺,培养学生高超的专业知识水平和技能,更能通过思想和真理的传播,潜移默化地进行意识形态教育和价值观的塑造,培养学生高度的政治认同感。
一是在深入挖掘本门课程思政元素的前提下,加强教学总体设计和单元设计,找到结合点,贯通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通过改革课程目标、丰富课程内容、调整课程结构、变换教学模式等方法,构建课程思政教育方法的框架,将政治认同的三要素与课程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传授相融合,有针对性地采用显性与隐性教育的结合的方法,实现课程思政的目标。对于培养历史记忆认同和现实利益认同,应更多采用显性的方式,而对于价值观的培养更多地应采用隐性的教育方式。
二是改革评价体系,加强多元评价的应用,加强对课程思政中政治认同教育效果的评价,将历史认知、现实认知、价值观念等内容纳入评价体系,采用结果评价、过程评价、动态评价等方式,构建主观评价与客观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机制,体现评价思政性和多元性,充分反映教学中的知识技能教学和思政培养的结合程度。
三是加强实践育人,将课程思政与课程内容特色育人充分结合,利用信息化等多种手段,开拓实践育人的方法和途径,提升政治认同思政教育的效果。比如通过开发和利用教育基地等社会资源,开展课程相关的实习实训和社会实践活动,加强课程知识技能培养的。同时,增加学生与社会接触机会,提升学生政治认同感的培养实践,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在实践育人中,通过精心设计,将政治认同教育与课程教育深度结合,通过显性与隐性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看得到、感受到,助力政治认同的思政培养。
教材是课程核心内容的直接体现,课程思政的推进需要加强教材体系的配套建设,以充分体现政治认同思政教育的元素,同时也可促进和启发教师课程思政思维和学术素养提升,推动课程思政改革。
一是在教材建设中,深入挖掘思政元素,将其融入课程内容。不同的专业课程本身也具有思政元素并有所体现,这部分内容应进一步深化;同时,教材编者应以构成政治认同的三个支撑要素为核心进一步深入挖掘,拓展和开发新的要素,并融入教材内容之中;在教材编写中思政元素与专业内容应做到自然生动、有机融合, 将政治认同的思政教育自然渗入教材专业内容。
二是加强学校与学校之间、学校与企业之间以及学校与出版社之间的相互合作,打造课程思政特色品牌教材。教材的课程思政改革,需要协调各方,加强合作,共同完成。应以品牌引领为导向,加强合作,推进教材思政化建设和改革,发挥不同学校、出版社、企业的创造性,整合专业和思政资源,打造品牌特色课程思政教材,提升教材育人的质量。
三是加强教材数字化思政资源开发和利用。根据课程内容特色,加强与各方面的交流合作,挖掘和开发数字化思政资源,并融入数字化教材之中,做好教材与课程数字化改革的配合和配套应用,发挥新技术的育人功能,加强教材覆盖面,丰富教材课程思政内容的类型,形成对课程思政改革的有力支撑,促进课程思政改革发展[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