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晶,何 颖
(1.武汉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武汉 430000;2.湖北意识形态建设研究院,武汉 430000;3.华中师范大学,武汉 430079)
思政课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当前我国普通高等学校为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系列课程。“慕课”属于新型教学模式的范畴,是英文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即“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的音译名称〔1〕。在教育信息化的背景下,慕课作为一种新型的网络教学模式,以其交互性、自主性和数字化、信息化以及网络化的特征推动了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为广大受众群体提供了更加多元化的学习资源。
在既有的研究成果中,学者的研究角度大多集中在慕课的发展和高校教育上,在大学生的使用感受和学习意愿上研究不多,而往往只有使用者的学习感受才能传达更加实际有效的声音,因此很难从根本上说明当下思政课慕课的向前推进存在何种问题和不足。本研究以当代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主要调查学生在思政课慕课背景下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一课程的学习体验、满意度和推荐意愿,着重了解学生的课程参与、学习效果和课程期待情况,据此收集数据并运用SPSS19.0软件进行分析评估。
调查问卷包含四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为被调查人的个人信息;第二部分为被调查人学习状态与使用情况;第三部分为课程满意度与课程看法的调查;第四部分为学生对思政课慕课的需求与建议。
本研究借助问卷星平台共发放网络问卷1 188份,回收问卷1 188份,问卷回收率为100%;有效问卷1 188份,问卷有效率为100%。调研结束后录入数据,借助SPSS19.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从样本的性别结构来看,男性占56.2%,女性占43.8%,性别分布较为平衡;从样本的生源类型来看,来自城市的学生占1/3,城镇及农村共占2/3;在院校分布中,绝大部分来自武汉科技大学,有效百分比高达95.1%,其余学生来自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2.5%)、武汉外语外事职业学院(1.0%)、长江职业学院(0.7%)等;专业分布中,工学专业占比达51.7%,其他专业如理学、医学、经济学、管理学和法学等学生占比较为平均,各专业约占10%左右。
本研究数据的Cronbach Alpha系数为0.809,大于0.7,达到高信度,表明样本数据的可靠性相当好。KMO和Bartlett球形检验结果显示,KMO值为0.904大于0.7且相关性在0.01水平上显著,表示各变量间信息重叠程度很低,效度很高,能对数据做因子分析测量出所要研究的内容。
思政课慕课学习效果主要通过学生在课程中的参与情况和课程反馈情况得以体现,如参与话题讨论和主动发表学习收获的频率、课程兴趣、学习进度安排是否科学以及是否存在“挂课”现象等。
1.慕课学习自主性不强,学习兴趣不够浓烈
一是学生课程参与度不高。学生主要以观看视频、浏览信息为主,极少表达个人观点,仅有4.3%的学生在学习中非常活跃,经常发帖子、参与讨论、上传笔记等,说明学生更专注于信息输入,缺少与教师和同学的互动。二是学习兴趣不强烈。本次调研的1 188名学生中,有31.4%的学生对学习思政课非常感兴趣,有53.2%的学生对思政课的学习兴趣一般,有15.4%的学生只为完成学习任务,表明在思政课慕课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自主性普遍不强,学习内驱力偏弱。
2“.赶进度”状况层出不穷,“挂课”现象普遍存在
一是学生学习进度安排不合理。慕课因其灵活性和开放性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安排课余时间进行学习的机会,但大部分学生选择集中在课程结束前刷视频,赶进度。二是“挂课”率高。“挂课”指打开课程视频任其随意播放,不予以观看的行为。调查中有91.7%的学生存在打开课程视频任其随意播放,不予观看的情况,仅有8.3%的学生从未有过此类行为,这将导致线上课程流于表面形式,影响学习效果。三是话题讨论不积极。调查中仅有12.5%的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大多数学生仅仅为应付学习任务,随意复制粘贴网页答案,很少深入思考和提出自己的见解,更不必说与其他学习者进行探讨和讨论。对此学生也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具有代表性的几条观点如下:①想积极讨论,只是没有人一同讨论。②没有表达观点的地方。
3.课程推荐意愿较强,分享驱动力较高
社会交换理论指出,当个体的社会情绪需要得到满足以后,会产生义务回报他人的感觉,从而做出利他的行为。如果用户在慕课平台的学习行为和知识分享行为能使其产生积极良好的获得感和满足感,则其会愿意不断进行知识分享。分享驱动力一方面表现了对所学内容满意度的高低,另一方面对知识的分享和讨论反映了学生对课程的掌握程度和学习效果〔2〕。
被调查群体中有90.4%的学生愿意其他课程也采用慕课的形式进行教学,其中19.9%的学生表示非常愿意,仅有9.6%的学生不太愿意继续通过慕课的形式学习其他课程。从推荐意愿强度分析,评分强度范围是1~10分,分数越高推荐意愿越强,被调查者反馈的数据为7.47分,结果说明慕课式的教学模式在学生层面接受度较高,得到了大多数学生的认可。
课程满意度是指学习者的实际体验感受与预期感受相比较而产生的一种主观情绪反应。本研究从平台满意度、课程形式满意度和课程改进期望三方面,通过各项评分的平均值和频数分析来反映当前高校大学生思政课慕课学习满意度情况。其中课程形式满意度的评价指标包括授课方式、时间安排、章节测试和课程内容四个方面的评分。
1.思政课慕课总体满意度高,课程体验感好
当前,思政课慕课学习平台主要有爱课程网、智慧树和优客联盟等,本次被调查群体中97.6%的学生通过智慧树平台的子品牌——“知到app”进行在线课程学习。
思政课慕课模式满意度总体评分为10分制,满分为10分,分数越高表明学生对慕课式的思政课教学模式越满意。学生对思政课慕课平台的使用感受反馈均值为7.69分,其中问卷结果显示评分在8分以上的人数占总人数的61.6%,说明当前学生对慕课平台的满意度比较高。调查结果显示课程内容满意度均值为7.45分,且分数段主要集中在8分以上,其中21.2%的学生表示对慕课模式表示非常满意,3.0%的学生则表示非常不满意。
评价思政课慕课的课程形式分为5个维度,每个维度的具体指标采用李克特五点量表进行测量,从“非常不满意”到“非常满意”的顺序分别赋值1~5分。结果显示授课方式得分最高为4.18分,时间安排、章节测试、课程内容得分分别为4.03、4.12、4.15分,说明学生对授课内容的丰富性与系统性认可度较高,对课程时长和章节测试比较满意,非常认可教师的授课方式与教学风格,在学习收获即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方面平均分为3.94分,评分相对较低,表明学生在学习效果与收获方面的满意度不太高。
本学期思政课慕课满意度的总体平均分为77.97分,表明学生的总体使用感受良好,综合思政课慕课平台和课程模式的满意度情况可以看出学生对思政课慕课的总体满意度比较高,但学习收获和效果方面评分较低,不可否认的是慕课式的思政课模式仍存在诸多改进方面。
2.认可慕课形式的思政课学习,青睐课程优质的混合式教学
其一,慕课模式适用于思政课教学。70.9%的学生认为思政课采用慕课的形式比较合适,合适性主要体现在慕课课程灵活自由、时长安排合理、教学方式新颖三个方面,同时认为思政课慕课在课程质量和知识巩固等方面也有诸多优势,仅有7.6%的学生认为思政课采用慕课模式不太合适,不合适主要集中于其认为慕课不能保证学习质量、缺少课堂学习氛围、师生互动少等几个方面。
其二,主张混合式教学。在上课模式方面,学生更倾向于选择配合有线下见面课的在线课程,在信息网络技术高度发达的环境中,线下课程的课堂氛围、师生之间的面对面交流以及不定时的小组活动受到学生的认可与肯定。
其三,看重课程资料的丰富性。在课程内容方面,学生对所学课程的课程大纲、ppt和Word文档、案例分析题库等需求度较高,部分学生表示希望课程中能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以及提供可视化的文字资料等。
提出原假设如下:
H1:学习态度不同的独立样本在慕课满意度的评分分布不存在显著差异。
H2:课程参与度不同的独立样本在慕课满意度的评分分布不存在显著差异。
H3:课程质量和教学方式的认可度无显著线性关系,存在零相关。
H4:课程质量和教学方式的认可度与推荐意愿无显著线性关系,存在零相关。
1.个人对思政课的学习态度对慕课满意度有显著影响
由表1的结果可知,学习态度作为分组变量时可被分成三类:态度积极,乐于学习新内容,丰富知识体系;比较感兴趣,学习态度较为认真;积极性不高,只为完成学习任务。由于个人学习态度对慕课满意度的渐进显著性即概率P值小于给定的显著性水平α=0.01,故否定原假设H1,认为三种学习态度下的满意度评分有显著性差异,即学生对待思政课的学习态度不同,其对思政课采用慕课形式的满意度不完全相同,学习态度对思政课满意度有一定的影响。
表1 学习态度和课程参与度不同的学生在思政课慕课满意度评分的卡方检验结果(n=1 188)
2.思政课学习参与度对慕课满意度有显著影响
学生在思政课慕课中的学习参与度指线上学习的活跃程度,即非常活跃、有点活跃和不太活跃和其他四类。由于学习参与度对慕课满意度的概率P值小于给定的显著性水平α=0.01,则拒绝原假设H2,即课程参与度不同的学生在慕课满意度评分上有显著差异,说明课程参与度对课程满意度有一定影响。
3.思政课慕课的课程感受与学生的推荐意愿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
由表2可知,本学期思政课慕课的总体使用感受评分与推荐可能性间的相关系数为0.645,说明两者之间存在比较强的正相关性,其相关系数检验的概率P值小于给定的显著性水平α=0.01,应拒绝相关系数检验的原假设H3,认为两总体不是零相关,思政课慕课的使用感受与学生的推荐意愿具有显著的相关性,且为正相关。
4.课程质量和教学方式的认可度与推荐意愿的相关性更大
由表3可知,思政课慕课推荐意愿与其影响因素的相关系数检验的概率P值小于给定的显著性水平α=0.01,应拒绝相关系数检验的原假设H4,认为两总体不是零相关,且其简单相关系数0.3<r<0.8,说明两者之间相关性为中级正相关,课程质量和教学方式的认可度与推荐意愿的相关性更大。
表3 思政课慕课推荐意愿与其影响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综上可知:其一,学生的学习态度和上课活跃程度影响课程满意度,学习态度越好、参与度越高的学生对思政课慕课越满意。其二,课程质量好坏直接影响学生对思政课慕课的评价高低,进而影响推荐意愿。一方面,学生更愿意推荐名师授课、课程质量优质和教学方式新颖的课程,其属于“友情推荐”课程,即该课程在用户体验层面已获得较高的认可度,学生愿意推荐;另一方面,在前者满足的基础上,若该课程也同时满足时长合适、资源丰富等条件,学生的推荐意愿将会更强烈,分享驱动力更高,其属于“好课推荐”课程,即学生想要分享和推荐。
本文从学习效果和学习满意度两个层次对高校思政课慕课的使用感受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其中学习效果的评价指标分为学习态度、学习表现和课程分享意愿三个方面,学习满意度的评价指标体系由平台满意度、教学形式满意度和课程改进期望三个部分组成。结论如下:①学生的线上课程学习仅仅流于表面形式,“挂课率”高达91.7%,学生课程参与度不高,互动较少,缺乏学习交流的板块;②学生对教师的授课风格、课程内容、课堂氛围和师生互动情况关注度较高,偏向于选择配合有线下见面课的在线课程;③学生对慕课平台的满意度和慕课形式的满意度比较高;④思政课慕课的课程感受与学生的推荐意愿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⑤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和使用感受在评价学习满意度中发挥中介效应的作用,学习态度和学习参与度对思政课慕课的满意度评价有显著影响,学习态度越积极、学习参与度越高的学生对其满意度越高。
针对以上结论,本研究提出如下建议。
1.以“小”见“大”,坚持灵活性与约束性相统一
思政课慕课的一大优势是学生可以利用碎片化时间自行安排线上学习内容和进度,凸显了“教”与“学”的灵活性,然而调查结果显示,线上教学的学习效果并不理想,“挂课”现象普遍存在。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学生的网上学习数据管中窥豹,在学生的学习时长、回看次数以及线上习题完成情况的基础上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如有些学生虽然完成了线上任务,但总时长却很短,这说明其在观看视频时可能存在只为完成任务,以最高倍速播放的情况。
为实现思政课慕课灵活性和约束性的统一,避免“挂课”现象的出现,教学团队应不断完善教学评价方法,将过程考核纳入期末考核,以强化所讲内容,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进而强化教学效果〔3〕。教师应提前建立和导入庞大的题库,在视频播放时随机抽取一定数量的题目,题目可以以该堂课所授内容为主,题目形式为选择题、判断题、填空题和排序题等,答题结束后方可继续看视频,且题目得分与每章的章节测试共同组成学生的线上成绩,在技术层面和评价指标层面对学生进行约束,减少“挂课”现象的出现。
2.扬“长”避“短”,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
Fraser等认为目标明确且能产生良性互动的课堂更受学生的欢迎和赞赏〔4〕,调查数据也显示学生倾向于配有线下见面课程的慕课形式。因此,在思政课的慕课教学过程中应实现“线上”与“线下”的有机结合,“小班讨论”“小组实践”与“个性化学习”的有机结合,线上课程应优化课程结构和教学流程,保证授课内容的系统性与完备性,线下课程主张建立师生之间相互理解、双向互动、平等对话的交往关系,教师可以定期布置专题讨论和社会实践任务,学生自行分组完成。在线下的学习中,学生应积极参与公益活动、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用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亲身体验代替被动学习,激发自身学习思政课慕课的热情和积极性,达成学习效果〔5〕。
同时,学生要主动参与课程讨论和知识共享,不仅仅只是教师单方面输出信息。网络时代知识共享的特性要求我们建立慕课平台中的互动讨论板块,扬线上资源数据共享之所“长”,避交流不足互动缺乏之所“短”。师生双方可以定期分享时事热点进行讨论学习,学生要转变学习态度,珍惜教师的教育付出,主动表达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收获和对当下时事的看法,为思政课注入新的教学内容。教师也可利用直播课的形式与学生实时互动,增加师生互动的机会,实现新时代思政课教学模式创新〔6〕。
3.以“助”辅“教”,坚持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
主导性体现在主讲教师主动设计课程,主动掌控课程节奏以及主动推进思政课慕课形式和内容的创新,主体性体现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本,充分考虑学生的课程体验和收获,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和积极表达个人想法等。问卷结果也显示学生的学习参与度和自我效能感对思政课慕课的满意度评价有显著影响,学习态度越积极、学习参与度越高的学生对其满意度越高。
因此,在思政课慕课的教学过程中,为促进主导性和主体性的统一,提高学生的课程参与度和获得感,在主讲教师负责制定教学计划和录制教学视频的同时,还可以另设置课程助教承担辅导、答疑以及与学生进行对接和沟通的工作,以便主讲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诉求,根据学生反馈对课程进行必要调整。助教可以由暂时无法承担教学工作的教师担任,也可以由具有良好专业素养、责任心强和指导能力突出的教务工作人员担任,助教在为学生提供辅助性服务的同时,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手段,实现“教”与“学”的良性互动,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和师生团队的归属感,体现部门及其教师的主导性和课程受众群体的主体性,最终让思政课教师与学生形成较为紧密的教学共同体,突出思政课的教学效果〔7〕。
4.存“道”精“业”,坚持新技术与新思维相统一
平台的规范性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条件和学习环境,教师的学术底蕴和教学方式决定了思政课慕课的教学质量,调查中也显示课程内容优质、课堂氛围良好以及课程形式多样的思政课慕课更受学生青睐。授课教师的学术思维和知识视野、人格修养和家国情怀也对学生的价值引领效果产生显著作用〔8〕。因此,思政课慕课教学应更加注重提高教师综合能力,建立高水平教学团队,在教学中也要注重方法与创新,“以理施教”与“以情优教”深度交融,做好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提升业务能力,体现课程的高阶性、丰富性、精细化和创新性〔9〕。
同时,教学团队可以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高端呈现课堂效果。教师在线上课程中,不仅要把课堂教学内容的内在规律讲清楚,又要创新方法,注重细节,借助现代互联网等信息技术,以视频、动画、音像的形式给学生带来更多的“视觉冲击力”,渲染课堂气氛〔10〕。一方面加深学生的理解,提高教学效果,让课堂教学既有学术味,又有亲和力和穿透力,另一方面又能培养学生高阶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综上,在高校的思政教育中引入慕课,很大程度上强化了思政课的感染力和影响力,为思政课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当教育的“慢”碰上互联网的“快”,思政课慕课的纵深发展难免遇到种种问题。因此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在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拔节孕穗期”,高校教师应积极探索慕课形式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规律,师生互相配合,及时总结思政课慕课“教”与“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改进和优化课程模式,共同促进现有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改进革新,打造思政课慕课的“金课”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