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庆丰
(大理大学外国语学院,云南大理 671003)
随着中外交流的日益加深,世界也越来越关注中国各民族的文化,因此,少数民族文化翻译工作的重要性逐渐凸显。众所周知,文化和语言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翻译不单纯是两种语言的转换,更是两种文化的交流。文化差异的转换历来是翻译工作中的难点,对于少数民族文化的对外译介来说,尤其如此,因为少数民族在漫长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其中蕴含大量的文化负载词。“文化负载词(culture-loaded words)是指标志某种文化中特有事物的词、词组和习语。这些词汇反映了特定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渐积累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的活动方式”〔1〕。由于这些词语在英语中没有对等项,要成功地译介少数民族文化必须先攻克这些负载词的翻译。同样,白族文化要走向世界,必须先探讨白族文化负载词的英译方法。
笔者在中国知网输入检索词“白族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检索结果为零。更换检索词为“白族”和“翻译”,发现检索结果多为在校翻译专业学生的翻译实践报告,关于白族文化翻译的研究只有3篇,其中有关白族文化负载词英译的文章只有1篇。尚路平在《大理白族传统民居文化负载词英译研究》中认为,在翻译白族民居相关文化负载词时可以采用音译加注释、直译加注释的方法〔2〕。朱黎在《浅析白族龙传说中的民俗翻译策略》中提出了直译、直译加注释、音译加注释等方法来翻译白族的龙传说〔3〕。施红梅在《少数民族神话故事英译的异化策略——以白族创世神话〈人类与万物的起源〉为例》中提出了采用音译、音译加解释、直译、直译加解释的方法来翻译白族创世神话〔4〕。鉴于白族文化负载词翻译相关的研究非常少,然而文化负载词的翻译至关重要,关乎白族文化向外传播的有效性。所以,笔者将对白族文化负载词的翻译进行探讨。
为了解白族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现状,笔者查阅了一些有关大理的英文版或中英双语版书籍如Dali—AWonderful and Beautiful City、《云南特有民族文化知识》《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大理》和《大理攻略》等,浏览了旅行社网站(如Travel China Guide、Trip China Guide、China Highlights、中国国际旅行社、Top China Travel、亚索国际旅业等)和政府网站(如湖南省人民政府网站)等。在资料检索过程中,笔者发现出现频率最高的“三月街”和“三道茶”这两个文化负载词译本众多,非常具有代表性,所以,笔者以这两个词的翻译为切入点,来探讨白族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现状。“三月街”和“三道茶”的译本归纳见表1和表2。
表1 “三月街”的翻译
表2 “三道茶”的翻译
经过分析,笔者总结出在上述网站和书籍中,对于白族文化负载词目前常用的翻译方法有以下几种。
例如“三月街”的翻译March Fair、March Street Festival、the Third Month Fair、The March Street都采用了直译的方法,“三月”被翻译为“March”或者“the Third Month”,“街”被翻译为“Fair”或者“Street”。这样的直译看似与原文一致,但是如果对三月街做进一步的了解,我们就会发现,这样的直译是不够准确的。三月街亦称“观音市”“观音街”,于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至二十一日在大理城西的点苍山脚下举行,是白族传统的盛大节日。最初它带有宗教活动色彩,后来逐渐变为白族传统的民间物资交流和文娱活动的盛会。“三月街”中“三月”指的是农历的三月,如果简单翻译为“March”,就变成了公历的三月,这样是不准确的,也容易让外国游客对于举办时间产生误解。即使后文中有解释具体举办时间,也会让人对这种译法产生质疑,为什么农历的三月要译为公历三月(March),两个历法是不一样的,显然不能直译。有的网站和书籍如《云南特有民族文化知识》将“三月”译为“the Third Month”,看不出到底指的是农历的三月还是公历的三月,也不够准确。“街”在一些网站和书中被译为“Street”,字面上看是与“街”对应。中文里的“街”指居民区、城镇中交通功能较完善、两边有房屋的、比较宽阔的道路,通常指开设商店的地方。牛津词典中“street”的定义如下:“public road in a city,town or village with houses and buildings on one side or both sides”〔16〕1510,从该解释可以看出它指的是两边有房屋的、比较宽阔的道路。然而,在“三月街”中的“街”并不是指某一条道路宽阔、商铺林立的街道。三月街不仅是民间物资交流盛会,也是文娱活动的盛会,因为三月街不但有琳琅满目的各式商品,也是舞蹈、对歌、赛马、竞技的园地。从节日内容来看,“三月街”中的“街”不是单纯的街道,因此不能简单直译为“Street”。有些网站将其译为“Fair”,牛津词典中的解释如下:“market(esp for farm animals and farm products)held regularly in a particular place,often with entertainments”〔16〕519,从解释可知,该词包含了娱乐活动和商品交易,贴近“三月街”的内涵,比“Street”更恰当。
白族在逢年过节、男婚女嫁等喜庆日子里,或是在亲朋宾客来访之际,都会以“三道茶”来款待客人。三道茶的第一道是苦茶,将茶叶放在瓦罐里置于文火上烘烤,待茶叶焦香时倒入沸水烹煮而成。第二道茶是甜茶,开水中放入红糖、姜末、核桃碎、米花和乳扇制成。第三道茶是回味茶,用蜂蜜加少许花椒、姜、桂皮加水烹煮而成。在一些网站和Dali—A Wonderful and Beautiful City这本书中,三道茶被翻译为“Three Courses of Tea/three-course tea/the Three-course Tea”,这三个译本都采用了直译的方法,反映了白族茶礼包含三道,内涵有传递出去,但是原词的发音被完全摈弃了,文化意象没有足额传播。
在Dali—A Wonderful and Beautiful City这本书中,将三月街意译为“Lunar-calendar-March Fair”,“三月”根据节日时间翻译为“Lunar-calendar-March”,相对于公历的“March”要好一些,但是这样译是否准确有待商榷。Lunar-calendar准确来说指的是阴历,是根据月球围绕地球运转的周期制定的历法。然而,三月街于每年农历的三月十五开始举办,农历是一种综合阴历、阳历而制定的历法,这种历法既重视月相盈亏,又重视寒暑节气,以月球绕地球一周的时间为一月,但设置闰月,使一年的平均天数跟太阳年的天数相符。我国的农历就是一种阴阳历。英语中有个词语“lunisolar”,有道词典app中新版牛津词典对它解释如下:“of or employing a calendar year divided according to the phases of the moon,but adjusted in average length to fit the length of solar cycle”,该解释对应了阴阳历的意思,所以农历应该翻译为“lunisolar calendar”。那么,三月街译为“Lunisolar-calendar-March Fair”可能更准确。
Travel China Guide网站上在喜洲镇严家大院的介绍中有提到三道茶的一段文字:"Sandaocha"is a traditional regional tea ceremony consisting of three unique tea flavors,and is an experience not to be missed in Yan' s compound.The host begins by presenting a bitter tea which stands for the hardships in life.Then,a sweet tea of sesame and walnut symbolic of happiness in life.Finally,a bitter,sweet,and spicy tea symbolic of pondering life〔5〕。这段文字中译者用音译的方法将三道茶翻译为“Sandaocha”,然后再解释它的内涵。音译是异化翻译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保留源语文化,将白族这个传统的茶文化习俗原汁原味地介绍给西方读者,再加上后面的解释,能够让西方读者了解这个词语背后的内涵。《大理攻略》这本书也采用了音译的手法,将三道茶译为“The San Dao Cha”。观察发现,两个译本虽然都采用了音译的手法,Travel China Guide网站的译本“Sandaocha”拼音是连写的,而《大理攻略》中的译本拼音分写。类似的现象也出现在了三月街的译本中,一网站将其译为“March Street(Sanyuejie)Festival”,括号中的“Sanyuejie”为音译,而《大理攻略》这本书将三月街音译为“San Yue Jie”,两个译本同样存在拼音连写和分写差异以及首字母大小写的问题。音译时拼音到底应该分写还是连写?拼音的书写是否有参考规范?这些问题都值得译者去思考,笔者在后文中也会给出建议。
China Highlights和中国国际旅行社的网站上将“三道茶”翻译为“sandao tea ceremony/Sandao Tea”,这两个译本采用的都是音译“三道”和直译“茶”的混合译法,读来十分别扭,这个译法有些类似中国地名翻译中的通名音译、专名直译的方法。笔者想起了之前读过的一个例子,“据2005年8月14日《中国社会报》报道,一对年轻的丹麦夫妇来上海自助旅游,在上海最热闹的人民广场迷了路。他们手中拿着的是上海星级宾馆赠送的地图。‘西藏中路’在这张地图上是Xi Zang Zhong Lu,而该路指示方向的路牌是Central Tibet Rd.,几步开外,人民大道和西藏中路交接点上竖着的‘上海旅游图’灯箱上,西藏中路则是Central Xi Zang Rd.”〔17〕59。如果“西藏中路”的译文统一使用音译,用汉语拼音标注,外国游客问路时,当地人或许能够听出所问的地名并成功指路。路牌标识本就是指示方向的,翻译方法不统一,译文混乱,使得标识的功能丧失。和路牌标识这个例子同理,三道茶音译+直译的译本和之前讨论的直译、意译版本有一个共同的问题,西方自助游游客来到大理,如果和当地人说起这些文化负载词,不懂英语的当地人是完全无法理解的,这些译本既没有实现交际的功能,也不利于民族文化的足额传播。
通过梳理和分析三月街和三道茶的翻译方法,我们不难发现,目前白族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方法不统一,同一个专有名词有多个译本,这不但会引起外国人的困惑,也不利于白族文化的向外传播。因此,白族文化向外译介和传播亟待解决的问题是翻译方法的统一。那么,什么样的翻译方法更合理呢?
对于白族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应当采用归化还是异化的翻译策略呢?我们先梳理一下这两个术语的内涵,它们最初是由美国翻译理论家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于1995年在其著作《译者的隐身》中提出的。他认为归化(domestication)是指译者以目标语或译文读者为归宿,采取目标语读者所习惯的表达方式来传递原文的内容。异化(foreignization)是指译者以源语文化为归宿,采取源语作者所使用的语言表达方式来传递信息,保留和反映异域特征〔18〕。基于以往的翻译实践和思考,笔者认为我们在处理白族文化负载词的英译时,应当采用异化策略。郑德虎在其文章《中国文化走出去与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中明确指出:“在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上,应尽量采取异化为主的翻译策略,因为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体现中国文化特色,也最终有利于中国文化走出去。”〔19〕笔者在篇首提到的尚路平、朱黎、施红梅三位研究者在他们的研究中都有提到一个共同的观点:在翻译白族文化时,应当以异化翻译策略为主,笔者对此非常认同。因为采用异化策略是由翻译的目的决定的,我们之所以要翻译少数民族的文化,目的就是向外传播该民族的文化,让西方读者领略该民族独一无二的文化特色,以异化策略为主,以白族文化为归宿,才能足额地保留白族文化,更好地向外传播。否则,运用归化策略,译者以英语文化为归宿,一味地转换为西方读者所熟悉的表达,只会牺牲掉白族的“异域特色”,造成翻译中的文化亏损。
那么,英译白族文化负载词时,我们具体该采用什么翻译方法呢?笔者在检索资料时浏览了《孤独星球》的官网,这是世界上最大的私人旅行指南出版商,由托尼·惠勒和莫琳·惠勒于1972年在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创立,其所出版的《孤独星球》旅行指南备受全世界旅行者的推崇。该网站介绍大理美食时有这样一段描述:Bai food makes excellent use of local flora and fauna.Specialities include rǔbǐng(乳饼;goat' s cheese)anděr kuài(饵块;toasted rice"cakes").Given the proximity of Erhai Lake,try shāguōyú(砂锅鱼;a claypot fish cassero le/stew made from salted Erhai Lake carp)〔20〕。文中大理一些有代表性的美食如乳饼、饵块、砂锅鱼等的翻译全部用带声调的汉语拼音再加上对食物原料或制作方法的解释构成,翻译方法为音译+解释。王银泉在讨论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时就明确指出:“纵观已有的翻译理论研究与翻译实践探索,不难发现,对于汉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我们已达成基本的共识,即采用汉语拼音音译加解释性译文的翻译策略不但是可取的,而且是可行的。”〔21〕音译加解释的翻译方法不仅可以完整地保留少数民族文化,还便于西方读者理解,一举两得。
上述《孤独星球》网站的这段文字里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文化负载词的音译与日常我们接触到的音译文本不同,这些词都有添加声调,这样的翻译方法不仅准确、完整地将白族文化负载词的发音呈现出来,而且对词语的解释也进一步把该词的含义展现在外国游客面前,易于理解,这样一来这些文化概念就可以足额地译介出去。笔者非常赞同音译中标注声调的处理。郭柏寿等人在《中国人名和地名的汉语拼音在科技论文英文翻译中拼写的审视》中讨论了科技学术期刊中,中国人名和地名的汉语拼音在英文翻译中存在的一些典型问题,比如署名时人名拼写未加声调符号的问题,他们认为:“音符符号是一单词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不能随便丢弃;同理,声调符号也是汉语拼音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不加声调的汉语拼音也是不完整的。”〔22〕该文章的作者们建议中国人名翻译后应当标注声调符号,因为汉语中同音字和词相当普遍,添加声调可以有效解决同音字、词的区分和辨析,此外,加上声调后若按人名拼音检索文献将更加精准。
翻译涉及两种语言和文化的转换,当源语和目标语之间存在着巨大的语言和文化鸿沟时,译者很难使译文和原文达到形式和内容的完美对等,所以译者只能想尽办法使译文最大限度地接近原文。文化负载词反映了特定民族的历史、文化和民俗习惯,是各个民族所特有的词汇,在英语中没有对等词。笔者认为在翻译这些文化负载词时,可采用和人名、地名类似的翻译方法,音译为拼音并标注声调,然后再进行解释,这样一来可以在对外传播中原汁原味地保留这些词的发音,同时又便于外国人了解少数民族文化,此外,带有声调的汉语拼音也可以促进汉语在全世界的传播。当然,音译应该严格遵守源语和译语的标准发音规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于2012年6月29日共同发布了《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GB/T 16159-2012,这是汉语拼音拼写的国家标准,译者在音译时应该参考该规则。可能有的译者会说,文化负载词可以先音译专名,再直译通名,这样可以省去解释,使译本更简练,如上文中的三道茶被翻译为“Sandao tea”。
这个译法仿照的是1978年《关于改用汉语拼音方案作为我国人名地名罗马字母拼写法的统一规范的报告》中地名翻译专名音译、通名意译的做法。“1978年9月国务院批转由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外交部、国家测绘总局、中国地名委员会联合提出《关于改用汉语拼音方案作为我国人名地名罗马字母拼写法的统一规范的报告》。报告指出:①用汉语拼音字母拼写中国人名、地名;②在各种外语中,地名的翻译实行专名音译、通名意译。1980年,中国地名委员会印发《城市街道名称汉语拼音拼写规则(草案)》,对通名的翻译又作了修改,规定地名中的专名及通名均采用汉语拼音拼写”〔17〕。之所以摈弃专名音译、通名意译的做法就是因为路标指示牌这样翻译后反而会令人困惑,如上文中的外国游客就是因为这样的译文向当地人问路时找不到“西藏中路”。而且,译音不全不单会导致文化传播中的文化缺失,也不利于外国人向当地人进一步了解该文化词汇。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白族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方法可以统一采用音译,即用带声调的汉语拼音拼写加上解释的方法,将词语的发音原汁原味地展现在外国读者面前,这样可以确保文化信息的足额传递,也利于后期外国人来大理与当地人交流,进一步了解这些文化意象。笔者觉得也可以像《孤独星球》网站的做法一样,把文化负载词的中文书写也展示出来,这样有利于外国人全方位地认识这些文化意象,也有利于汉字的传播,如上文中提到的饵块这个词的处理:ěr kuài(饵块;toasted rice"cakes")。不过,根据《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GB/T 16159-2012中“表示一个整体概念的双音节和三音节结构,连写”〔23〕这一规定,饵块的音译正确拼写应当是“ěrkuài”,应该连写。此外,三月街是节日名称,属于专有名词,所以拼音首字母要大写。而三道茶不是专有名词,普通事物名词首字母不用大写。那么,按照这样的思路,文章开头讨论的三月街和三道茶就可以做如下翻译:
三 月 街:Sānyuèjiē(三 月 街;Bai minority' s traditional festival between 15thand 20thof the third month of Chinese lunisolar calendar)
三道茶:sāndàochá(三道茶;Bai minority' s three-course tea)
翻译方法不统一,必然导致同一文化负载词有多个译本,这非常不利于白族文化的对外传播。要将白族文化足额且准确地介绍给全世界,我们应当先统一翻译方法,这样才可以避免译文的五花八门、良莠不齐。笔者认为翻译白族文化负载词时,应当采用音译即用带声调的汉语拼音拼写,再加上解释的方法,如果篇幅允许,中文汉字也应当写出来,这样不但可以足额译介白族文化,还可以促进汉字的传播。希望大理政府相关部门能够召集一批优秀的译者,统一采纳该翻译方法,集中译介白族文化负载词并向社会公布,有了统一的规范译本,之后凡是涉及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均可采用这些译本,这样一来就可以避免文化负载词翻译混乱的局面,从而极大地促进白族文化有效地向外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