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教育背景下小学劳动技能课程建设的探索

2021-12-28 23:18何惠如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1年123期
关键词:融合教育课程建设

何惠如

【摘要】在日益强调劳动教育重要性的背景下,佛山市南海区桂城街道桂江第三小学(以下简称“桂江第三小学”)试图探索适合普通学校附设特教班的融合劳动技能课程体系。遵循实践性、显性与隐性相结合,学校与家庭教育相结合,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信息化技术支持的原则,初步建立以劳动技能课、生活体验课为主体,主题整合课与隐性课程为辅的融合劳动课程体系。

【关键词】融合教育;劳动技能;课程建设

2018年教师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中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劳动教育一直是培养优秀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途径,不容忽视。

2015年,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掀起了一线中小学发展劳动教育的热情。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年)》和《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 年)》的指导下,《培智学校义务教育劳动技能课程标准》(下称《劳动技能课程标准》)正式编制完成并发布。在注重劳动教育的现在,需探索出适合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相结合的劳动教育课程。作为桂城街道唯一一所设立特教班兼任桂城街道随班就读指导中心的学校,桂江第三小学结合学校与地区发展实情,在普特共融的背景下,充分考虑普通学生和特殊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实验性地开创劳动教育融合课程,创设地区特殊儿童劳动技能试验基地。同时,提升普通学生的劳动教育质量。

一、劳动教育的现状

一直以来,我国劳动教育存在诸多薄弱环节和问题。一方面,由于特殊儿童身体发育的原因,家长和教育者一直以保护者的心态教育儿童,下意识地避免儿童进行一些生活必须的劳动。因此,劳动教育在学校中被弱化,在家庭中被软化,在社会中被淡化,中小学生劳动机会减少、劳动意识缺乏,出现了一些学生轻视劳动、不会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的现象。

1.特殊学生劳动教育的现状

目前,我国特殊儿童的劳动教育(职业教育)主要以高中阶段为主。虽然,许多特殊学校在义务教育阶段设置了劳动技能的课程,但由于缺乏系统性的课程内容和教材,劳动教育往往被忽视。

另外,劳动教育的环境主要是日常教学的教室。然而,在教室环境教学不利于学生技能的迁移和泛化,劳动意识的培养和劳动技能的形成也不能仅靠课堂的时间。这导致教师反反复复教,学生反反复复学却还是不会用,教育效率低下,更加不利于学生感受劳动的喜悦。

劳动教育的方式主要以教师口头讲解和操作演示为主,教学方式单一、枯燥,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普通学生劳动教育的现状

目前,我国现行的《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没有开设明确的劳动教育课程,仅在综合实践课程中包含部分劳动与技术教育等内容。劳动教育方面的课程教学近乎于零。

学生日常劳动活动机会少。不少学生家长为了让孩子有更多的时间学习、写作业,直接代替学生做教室清洁和值日任务;不少学校将本来应该交给学生的美化校园劳动交给了清洁阿姨。学生在校劳动机会减少、劳动意识缺乏。

缺乏相应的劳动教育评估,学生难以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劳动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参差不齐。

二、劳动教育融合课程的意义

劳动教育融合课程旨在培养特殊儿童劳动和自我服务能力的同时,能够培养青少年劳动意识,改善学生轻视劳动、不会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的现象。

《劳动技能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劳动教育要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劳动体验,增强劳动意识,养成劳动习惯,学会沟通与合作,形成良好品德和健康的心态,获得劳动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

融合的课堂学习环境,特殊学生经常有机会接触普通学生,并进行日常的交流和互动。在互动中,他们互相学习、互相配合、互相了解,从而提高沟通和合作能力。普通学生作为“小老师”可以手把手地教特殊学生,一对一的方式能帮助对方快速地、有针对性地掌握劳动知识。普通學生也能在指导和帮助下巩固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培养普通学生的耐心和责任心。

普通学生能在融合的环境中发现每个特殊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从而更加接纳,愿意帮助身边的特殊学生,促进普特共融。

三、课程设计的原则

1.实践性原则

《劳动技能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劳动技能课程是以学生获得积极的劳动体验,掌握生活必备的劳动技能,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为目标,是一门以实践学习为特征的必修课程。”它要求学生通过亲身实践的直接经验获得劳动技能和劳动体验。因此,课程内容的选择和实施必须以实践性内容为主。课程实施的过程中,以学生为主,多样化地参与劳动技能的学习,在劳动实践中学习,“做中学,学中做”,让学生在操作、体验、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直接经验。

2.显性与隐性相结合

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一所好的学校每一幅墙都会说话。”隐性课程能够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物质和精神环境,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体会到劳动的乐趣,学会劳动,乐于劳动。

3.学校与家庭教育相结合

义务教育阶段劳动教育的目的是提高中小学生的劳动素养,促进他们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积极的劳动态度。劳动教育想要达到教育目标,不仅要因地制宜地开发利用好学校的一切资源,同时要充分利用家庭资源,挖掘社区和社会资源,使家庭和社会的人才、物质资源与校内资源互为补充。因此,要学校与家庭相结合,在家校联动中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和劳动态度,形成“1+1>2”的教育合力。

4.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

劳动技能是一门实践性较强课程,课程源于生活也要回归生活。学生在学习了简单劳动技能、职前劳动技能之后,可以通过相应的实践活动来应用所学技能,解决生活实际的问题。走到出班级,与普通学生一起劳动,甚至走出学校做一些简单的清洁社区的劳动,将学生亲手制作的手工作品进行义卖。让社区中的居民认识特殊人群,接纳他们。同时,我们将专业职业教育的教师引进来,将社会人士引进来,使学生有更多的学习资源。

5.信息化技术支持原则

劳动教育应充分应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开发数字资源平台,搭建资源与知识共享平台,建立学习型组织的环境。资源平台内容包括劳动教育知识、课堂实录、技能训练视频、劳动技能教材及技能评估标准等,为教师提供教学资源保障。

四、课程建设实践——以桂江第三小学为例

1.认知课程—劳动技能课程

劳动节技能课程是劳动教育的基础和主体。教师根据动作能力和认知水平,结合家长意见选择恰当的学习内容,分高低年级设定不同的目标。教师通过对目标技能的分析和分解成几个简单独立的步骤,这几个小步骤连接形成劳动技能的链锁;教师会拍摄技能每个步骤的照片或录制技能分解视频,配合讲解和演示,以及学生活动,多方位、多感官教学。

2.主题整合课程

劳动教育并不是单独靠劳动技能课完成。例如,桂江第三小学将劳动技能与生活语文、生活适应、生活数学甚至畅游与律动和绘画与手工进行主题整合。在共同的教学主题下,每个学科在该学科的范畴进行同一主题的教学,互相配合、互相补充,形成教育效果最大化。以家庭生活这一单元主题为例,生活语文的主要内容是招待客人、整理房间和玩火危险,劳动技能中叠衣服是生活语文中整理房间的具体化拓展,整理房间又是叠衣服的内容补充。

3.生活体验课程—每月主题活动

生活体验课程是融合课程,在单元主题内容学习完成后进行的课程,在该课程中,普通班的一些融合小伙伴和特殊学生一起进行实地劳动。例如,种植主题课程中,各科教师教授了种植的各方面知识,劳动技能课程中教授了种菜苗的基本步骤和注意事项。生活体验课中,教师带着特殊学生和融合小伙伴一起在学校菜园中种植茄子、西红柿等蔬菜。教师学会指导,融合小伙伴“一对一”组合劳动,每个学生都在真实的体验中巩固了学到的知识和技能。部分在学校无法进行真实体验的技能活动,教师会在学校范围内模拟进行。同时,布置家庭(家长)作业,教师将相关技能的学习材料发给家长自主学习,并在家中进行真实劳动,并录制视频作为作业材料。

4.隐性课程—注重班级和学校环境创设

身边人的每一句赞扬和教室里的每一面墙都是最好的“老师”。桂江第三小学注重精神和环境的熏陶。教室后的墙壁上是每个单元主题的相关内容,侧面的墙上是每月的值日劳动名单,黑板上每天写着劳动之星的名字。教师也非常注重学生劳动意识的培养,当发现学生主动帮助教师做事,为班级劳动使,必定会让全班学生发现并集体赞扬。

五、总结与反思

(一)总结

1.注重《劳动技能课程标准》的指导作用

我们在实际教学中,无论是编订教材、确定教学内容和制订教学目标,必须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有一个循序渐进、螺旋向上的系统化标准,而教育部颁布的《劳动技能课程标准》就是权威的指导。此标准确定了劳动技能的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课程设计思路、课程目标、课程基本内容等,为一线学校建立课程体系和教学提供了权威的标准和指导。

桂江第三小学融合劳动教育课程紧紧围绕着《劳动技能课程标准》,参考《义务教育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无论是在确定单元主题、选择教学内容,还是制订教学目标、学生评估的过程中,都以《劳动技能课程标准》为指导。

2.充分发挥普通学生的作用

普通学生在融合劳动课程中同时担任学生、学习伙伴和助教三个角色,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设计教学活动,还要注重设计普通学生的辅导活动,指导普通学生如何帮助特殊学生,给与充分的实践来进行融合小组练习,从而达到教师少说,普通學生当“小老师”、好伙伴的效果。在充分发挥的普通学生的伙伴作用时,我们发现,参与的学生在沟通和技能的发展方面有很大的进步,普通学生减少对特殊学生的误解,成为好朋友的情况比比皆是。

3.注重劳动意识培养

《劳动技能课程标准》将课程目标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是低年级培养劳动意识,形成良好劳动习惯;中年级提高自我服务和家务劳动技能,增强劳动兴趣;高年级增强热爱劳动的情感,提高劳动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可见,劳动意识和劳动习惯是形成劳动技能及综合运用能力的基础和前提。

桂江第三小学的教师尤为重视学生日常劳动习惯的形成和劳动意识的培养。学校就是学生的“家”,学生在校当家作主承担起班级的所有劳动任务。特教班每月制定班级值日表,学生按照值日表主动完成扫地、擦黑板、整理书包、整理桌椅、扫地等工作。由于教师注重劳动教育和及时表扬,学生劳动自动自觉,甚至抢着做。同时,不少家长反馈学生也经常在家中主动帮助家长完成家务。

4.多元化评价原则

课程评价的目的是通过评价客观地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为教学策略和方法的改进指明方向,通过评价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学习质量,促进学生发展。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力求全面和客观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首先,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运用成长记录袋、作品评定、日常观察、活动视频等方式进行评价;第二,评价主体多元化,教师、家长、融合伙伴和特殊学生共同参与评估,多角度提供信息。

(二)反思

1.劳动课程成果可视化

劳动课程往往是通过学生的双手对环境和物品做出了改变。这些改变可能并不明显,学生不易察觉。教师可以用拍照或视频进行前后对比,展示手工作品等,让学生的劳动结果可视化,通过自然的劳动改变强化学生的劳动意识,让学生真正感受到通过双手的劳动改变环境的乐趣和魅力。

2.加强融合教育与劳动教育宣导——少先队活动

劳动教育更重要的是一种渗透性、隐性的教育。学校层面的精神教育显得尤为普适而又重要。全校性的融合劳动教育应该重视全校性宣导,通过组织各类少先队活动,形成良好的教育氛围,如少先队举行校级劳动比赛,全校性融合教育讲座等,将学校精神氛围带动起来。

3.课程建设和实施应有长期的规划并不断调整

融合劳动课程建设不能一蹴而就,是一个长期、反复的过程。建立一个完整和健全的教育体系,我们需要在有规划的实践基础上,不断总结、不断修正, 使课程始终处在发展变化之中,使它成为“活”课程。缺乏长期规划的课程就像没有目标的人,容易迷失课程建设的本质,为了课程而课程。没有实践和调整的课程却容易背离课程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 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OL].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6/s3325/201507/t20150731_197068.html.

[2]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OL]. 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711/201006/xxgk_88602.html.

[3]教育部.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6年版)[OL].https://www.doc88.com/p-7496381955195.html.2016-12-01.

[4]魏英杰.《培智学校义务教育劳动技能课程标准》解读[J].现代特殊教育,2018(11):34-36.

[5]洪丽萍.培智义务教育劳动技能校本课程建设的实践研究[J].现代特殊教育,2016(15):72-74.

[6]王琼.浅谈《培智学校义务教育劳动技能课程标准(2016 年版)》对培智劳动技能课程的指导和启示[J].教法·教学·课程,2018(11):134-135.

[7]邓淑敏.普通学校特教班课程设置与实施探究[J].现代特殊教育,2017(13):40-42.

责任编辑  刘  勇

猜你喜欢
融合教育课程建设
基于融合教育视角下国内学前特殊教育发展对策
农民工子女融合教育:教师的角色与使命
高职机械类专业“CAD图形设计”课程建设
《海图学》课程的建设与实践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基于卓越计划的金属结构材料课程实践化改革与建设
资源、生态与环境学科群体系下普通地质学课程建设思考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的融合教育之我见
融合教育中的同伴支持:一个未被利用的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