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飞帆
【摘要】本文旨在通過课堂教学的三个实例片断来探讨中学历史课堂核心目标教学,主要是围绕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及开放性思维进行培养,并以客观的态度提出达成这一核心目标所需的三个条件,以及要贯彻落实此核心目标教学在现实条件中所面对的困惑和坚持。
【关键词】历史核心目标教学;情感态度;价值观; 开放性思维
英国杰出的人道主义者——萧伯纳先生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不是你的老师,只是你的一个旅伴而已,你向我问路,我指向我俩的方向。”笔者多年来曾经利用寒暑假一个人背包旅行去过多个国家,作为一名背包客,笔者在见证触摸到各国的名胜古迹和风土人情的同时,也不忘记去窥探一下当地的教育,在非洲的坦桑尼亚,我走进马赛人的村落,见到了天真的孩童们在牛粪和树枝以及泥巴搭建起来的简陋“教室”里快乐无比的读书;在尼泊尔的博卡拉,我无意中闯进了当地一所由日本人援建的乡村学校,还偶遇了学校日本籍的老校长,她服务于学校二十多年,给当地的孩子带去了宝贵的教育财富。反思自己作为一名国内发达城市的中学历史教师,我在拥有了优越的教学条件的同时,是否却会因为太过安逸像水煮的青蛙一样慢慢感受不到教学的乐趣和幸福,而是机械般的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我的历史课堂的核心价值到底是什么?我该围绕怎样的核心目标进行教学?我是否还有那么一丁点的激情希望通过潜移默化的教育把我的学生培养成一名具备优良素质的公民?这些问题在旅途中豁然明了,我想我依然是一个有激情的人,我并没有沉醉在安稳的生活里面让我的工作变成一潭死水,也并没有只一味功利化地追求高分数,让我的学生变成学习的机器。我依然在默默地努力实践我的教学理想,那就是在历史课堂上以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及开放性思维作为历史教学的核心目标,期待有一天我的学生们都能在课堂上张开情感与思维的翅膀。以下就先以笔者在此核心目标的教学指导下所实施的三个教学片断作为探讨:
一、 融会情感教育和培养开放性思维的教学实录片断
教学片断一:笔者在讲授七年级上册北师大版《昌盛的文化》一课时,提前让学生精心排演了《司马迁》这一幕历史短剧,收到不错的教学效果。人物简介:司马迁生活在汉武帝时代,他的父亲司马谈是汉武帝时期的史官,司马迁受家庭影响,10岁开始学经史,20岁外出游历,考察风俗,访问古迹,收集传说。后来,司马迁继承父业,做了史官,遍阅皇家藏书,后来他因触怒汉武帝,被关入大牢,并受到残酷的“腐刑”处分,身心大受创伤,但当他想到孔子和屈原等古人在逆境中发奋图强的故事,决心忍辱负重,最后以极大的毅力写成了《史记》。
师:大家刚才看了同学的精彩表演,请问同学们在司马迁这位史学家身上采集到什么闪光点呢?
生A:从司马迁的故事中,我体会到“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生B:从司马迁的身上我学到了坚毅,司马迁在身心受到常人都难以承受的痛苦,还写出了历史巨著《史记》,反观我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上面对一点点困难就想要逃避退缩,真是惭愧;生C:我从司马迁身上学到了对待学问要有求真求实的态度;生D:我从司马迁身上学会不趋炎附势,敢于坚持自己的正确观点。
案例分析: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以开放的思维从司马迁这位历史学家身上发现了闪光点,如“读万卷书不如走万里路”,不做井底之娃,这也将是二十一世纪人材所必备素质之一;又如从人物身上感受到了什么是真正的“坚毅”,那就是面对再多的挫折磨难都不放弃自己,这一点对于现在的孩子而言是最需要了解和培养的品质,过于娇嫩的花朵容易凋零,而直面风雪中的青松却能傲然挺立,相信孩子们会懂得做出正确的选择;再如对学习抱有求真求实的态度,并且敢于坚持自己的正确观点,这对于孩子们的终身学习发展都会有很大帮助。
教学片断二:笔者在讲授八年级上册北师大版《维新变法运动》一课时,特别提到“谭嗣同”这一历史人物,并让学生们展开讨论。人物简介:谭嗣同作为维新变法运动的中坚,在甲午中日战争后就努力探寻救国救民的道路。他在变法失败时表示:“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谭嗣同在刑场上悲愤地吟诵了自己的绝命诗:“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慷慨就义。下面是我们关于谭嗣同的的慷慨就义而展开的对话:
师:大家觉得谭嗣同为变法的失败而慷慨就义值得吗?
生A:我认为是值得的,谭嗣同为变法流血牺牲,名垂青史,也激励着后人为挽救国家和民族的危亡尽心尽责,他的精神永垂不朽。
生B:我认为谭嗣同的死不值得,他应该像康有为、梁启超那样先保住自己的性命,再继续为国家和人民作贡献,俗话说得好“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一个人最宝贵的生命都没有了,又如何继续救国救民?
生C:我赞同B的观点,我也觉得谭嗣同的慷慨就义过于仓促,其实他还是可以有保留自己性命的机会的。假如我是谭嗣同的话,我是绝对不会这样做的,因为......因为我怕死(全班哄笑起来),我觉得还是有很多方式可以救国的,只要不是出卖自己的国家和民族,在适当的时候保全自己的性命,也是无可厚非的!当然我肯定谭嗣同的精神。
生D:反正我瞧不起康有为和梁启超在变法失败之后逃亡国外,这是苟且偷生的行为!
生C:难道面对极大的危险还留在原地束手就擒吗?而且康有为、梁启超在变法期间,对进步思想的传播是功不可没的,对当时的社会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况且假如梁启超就义,他就不能养育出优秀的后代——梁思成了,大家可能不知道,梁启超的儿子梁思成后来成为我国著名的建筑学家,还在二战期间,他从保护全人类文明的大局出发,在美军准备轰炸日本的时候,整理出京都和奈良的古迹遗址名单,并在地图上详细标明位置,向美军提交了不要轰炸的建议,使日本的京都和奈良等古都躲过了一场浩劫。(听到这里,大部分同学开始为C同学鼓起了掌。我转而问大家的想法,绝大部分同学表示赞同,“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这时,A同学再次站了起来,他表示假如自己是生处那个腥风血雨的时代,也会为理想而牺牲的,这言语一出,马上全班哗然,大部分同学都向他投去不信任的目光,我觉得有必要和他交流一下)
师:老师很想知道你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
生A:我认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为了自己的国家哪怕牺牲掉生命也是值得的!社会的进步总是需要一些人做出牺牲,而牺牲的人们,他们的生命并不会白白浪费,因为这都将会给全社会一个震撼的作用,唤起人们的觉醒。
师:失去生命,难道不害怕吗?!
生A:害怕!但是如果内心充满崇高的信念的时候,生死也就可以置之度外了!
生C:但牺牲了又能如何?当时的封建社会因此而改变了吗?
生A:这是信念问题。戊戌变法失败之后,谭嗣同为什么不愿意逃亡: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如果没有他,没有戊戌六君子的牺牲,戊戌变法有那么悲壮?并且对后人的救国能起到如此强烈的激励作用吗?
生C:为国家为民族献出生命的人固然值得我们敬佩,一个人没有了最宝贵的生命,那么就意味着他或她的人生贡献只能到此为止了,但我相信“退一步海阔天空”,保存生命去继续战斗,或许力量会更强大。
案例分析:在宽松的课堂氛围中,允许课堂中出现不同的声音,从人物细微处出发,深入浅出地探讨人生道理。怎么对待信念和真理的追求,面对巨大的阻力,如何进行抗争,是以生命为代价作为对抗争的呐喊还是以忍辱负重暂退一步作为对抗争的周旋?少年们针锋相对,唇枪舌战,却又无比坦诚,碰撞中乍现情感的火花,心灵的启迪也从这里起步。
教学片断三:笔者在讲授九年级上册北师大版《为民族独立而战》一课时,特别提到美国开国元勋——华盛顿,并就华盛顿的生平作了简介:华盛顿在美国独立战争爆发后,被任命为大陆军总司令,领导美国人民进行艰苦卓越的斗争,为国家的独立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同时,华盛顿还出任美国第一、第二任总统。下面是学生们对华盛顿的评价给出自己的观点:
生A:华盛顿出生在费吉尼亚的一个大种植园奴隶主家庭,他并没有因为自己家族的财富而骄奢,相反,华盛顿吃苦耐劳,待人谦和,富有同情心,我很欣赏华盛顿体恤下层劳动人民,我也会向他学习。
生B:华盛顿接受良好的文化教育,并且富有开拓精神,同时把知识与智慧融会贯通。
生C:我最欣赏华盛顿身上的优良品质就是他很公正,不贪心,华盛顿作为美国的开国元勋,他在连任了美国第一、第二任总统时,完全可以继续占任美国总统的位置,但他却没有这样做,相反他主动放弃继续当选美国总统的权利,把位置留给更有实力的人,从而开创了美国民主政治的先河。这也是华盛顿留给美国后人最宝贵的财富。反观中国的古代政治,在封建统治下的皇位世袭制度,“本是同根生”的皇亲贵族为了皇位的争夺来个你死我活,而国家最高统治者往往也非最有实力和有才能的人,所以国家出现纷争甚至导致沦亡也是在所难免的事情。华盛顿留给美国后人的是民主的政治体制,而与其同一时期的大清帝国乾隆皇帝留给中国后人的却是一大贪官——和坤以及天朝大国的高高在上,而对西方的进步不屑一顾,这也就不难想像为何新生的美国在短短的时间里就一跃成为了世界上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而有着近五千年文明的中国却到了近代沦为任人宰割的“肥肉”。(同学们听了C同学的此番言论,都热烈鼓起了手掌,我也分明见到了学生眼中闪烁的情感和智慧)
案例分析:学生们通过学习这一课从华盛顿身上汲取到他的优良品质,如善良、懂得体恤别人、待人谦和,但更令我欣慰的是,学生还能以开放性思维发现历史人物对历史发展的潮流起到看似细微实却推波助澜的影响。
二、对以情感态度的渗透及开放性思维的培养作为中学历史课堂核心目标教学的反思
1.核心目标教学达成的条件
历史科作为一门最传统的人文学科,其最独特的价值当然不仅仅是“传承前人的经验教训,不要忘却历史”,更重要的是培养人的精气神。面对学生,要使其成为一个有责任有担当的对国家对社会有作为的未来人才,对其的终身发展起到最深远作用的教育归根到底仍然是品质和思维的力量的培养。笔者认为在中学历史课堂中以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及开放性思维作为核心目标教学需要有以下三个条件:
第一、教师本身须是一个具有开放教学思维并且懂得尊重学生个性和情感态度的人。
笔者在尼泊尔的博卡拉感受最深的就是当地一个小小的村庄学校,它是由日本的民间姐妹团体所援建,老校长来自日本,其本身就是一个深具开放教学理念的人物,她二十年如一日致力于改善和帮助当地改变贫穷落后的教育面貌,并通过自身与外界团体的努力不但对当地教育投入大量的经济援助,更重要的是培养当地的老师具有开放的教学理念和科学的教学方法,而学校的校园文化更是处处体现出尊重人的生命价值和道德情感的理念。笔者认为假如一位教师本身就是一个功利、权威而又谨小慎微的人,那么在他或她的课堂上是不可能真正把美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融会贯通到课堂上去的。哪怕有那么一、两节课的内容需要提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那么很可能也只是一些机械般的点播而已,更谈不上所谓的在历史课堂上培养学生开放性的思维了,学生思维的翅膀哪怕想要张开,也会被强制勒令收起。所以教师本身个人的素质对学生的教育也是起到很关键的作用。
第二、教师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安全的课堂环境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开放性的思维。
“老师,您面对的是一张张稚嫩而又青涩的小脸,请您对您的学生多点展现您的笑容,给予学生在课堂上多些鼓励和支持”,这是笔者刚大学毕业不久,在课堂上对学生们过于严厉,一个孩子给笔者写的字条,至今夹在日记本里珍藏,笔者也在自己后来的教学生涯中经常以这张小纸条鼓励和调整自己的课堂。随着教学经验的不断积累,我发现凡是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持包容的态度,有可能在课堂上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那就是使学生的思维更加的开放而活跃,情感态度更容易真实自然的流露,对历史的感悟力也不断增强。
第三、教师需要懂得充分利用历史细节,让历史课堂更充实丰满更有助于润泽学生的生命情感,使学生的思维更灵动与开放
毛经文老师曾经写过这样一段话让笔者感触很深,他说:“历史本身是有血有肉,充满智慧的,但却被我们的中学历史课堂用时间地点人物等六大要素、教学重点、知识体系与框架、历史概念、发展线索、宏大叙事、逻辑关系、生硬说教、考试升学等酷刑整成了一具吓人的骷髅,大量丰富的历史细节和丰富的精神世界及愉悦体验湮没其中,40分钟的教学过程也变成了骷髅的不断展示过程;或者是丰富鲜活的历史被卸成血肉模糊的碎块。”历史课堂应该是丰富多彩,润泽生命的,而历史细节则是丰富历史课堂的助力。例如要让学生感受什么是真实的民族情感和爱国主义精神?不用太多空洞的言论,“他们”的细节就是民族精神支柱的最好说明,如抗日战争中的英雄人物杨靖宇、赵一曼、张自忠等,他们抛头颅,洒热血,为了挽救中华民族的危亡作出突出贡献,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又如抗击荷兰侵略者收复台湾的郑成功,抵抗倭寇的戚继光,领导虎门销烟的林则徐,粉碎殖民主义者分裂中国阴谋而收复新疆的左宗棠等等,他们为反抗外国殖民者的入侵,维护中国的领土完整作出杰出贡献,都是中华民族的英雄人物。学生们通过对这一个个加入细节的鲜活历史人物的学习,自然而然能感受到最真实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感。
2.困惑与坚持
诚然,当下教育的氛围中,大多是主张以“升”为本,教师疲于奔命,题海战术、反复操练战术,目的就是为了最后的升学成绩。同时,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也深刻体会到要以培养开放性思维和情感教育作为核心目标,在每堂课的教学中灌输下去也是有很大的现实局限性的,但笔者依然希望在学生不得不以成绩为目的的教学现实中,尽可能地给予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及情感教育,让思维和情感的翅膀不至于因为分数的追求而折断。
最后沿用泰戈尔先生所说的一句话:“教育的目的是向人传达生命的信息。”与各位共勉之。
参考文献:
[1]毛经文.春风不度玉门关——现实课堂遭遇“二律背反”[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3,6.
[2]历史教学编辑部.新生代历史学者访谈录[M].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5.
[3]任世江.编余杂俎——历史课程研究[M].天津古籍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