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研机制,聚焦“双新”实施

2021-12-28 18:40邢至晖
上海课程教学研究 2021年10期
关键词:跨学科教研学科

◎ 邢至晖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中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指导意见》还明确,到2022年,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全面实施,适应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教育教学改革深入推进,普通高中多样化有特色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

根据教育部高中新课程方案要求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本市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实施意见》的通知,上海市黄浦区在全面推进“新课程新教材”(以下简称“双新”)过程中,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课程教学的设计和实施、作业设计等关键问题,着重在教研工作的机制创新方面开展研究和实践,努力助推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实。

一、价值与意义

教研是一项重要的工作,也是一份艰巨的使命,既是教育内部保障质量、促进内涵发展的重要机制,又是基础教育不断发展的重要引擎。教学研究部门是教师进行学科教学相关学习、研究、交流的重要平台。自党的十九大以及全国教育大会召开以来,中央在基础教育领域颁布了一系列纲领性文件,强调“立德树人”的“五育并举”内涵,聚焦“素养导向”的“育人方式”改革,这对教研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是要由关注知识、技能传授的研究向关注全面育人的研究转变;二是要由基于经验的教学研究向基于实证的教学研究转变;三是要由基于传统课堂的教学研究向信息化教学模式的研究转变;四是研究重心由以教为主转向以学为主。

在具体落实层面,还存在如何转变教学观念,如何理解核心素养,如何进行夯实学科核心素养的单元教学设计,如何创建基于情境、问题导向的课堂等难题。面对“双新”的新挑战,黄浦区致力于通过创新教研机制来系统推进高中“双新”的实施。

二、主要做法

在“双新”实施的背景下,根据教学研究部门的工作特点,应继续坚持“教学问题课题化,工作过程项目化,实践成果课程化”的系列做法。由教研室层面组织开展学习与讨论,聚焦各学科教学中的备课、上课、作业、评价等关键环节,以课题研究为抓手,组织开展市、区、校多层级的学科教学研究,帮助教师从理念到行动,逐步成长为指向核心素养的教育改革的践行者乃至引领者。

(一)基于数据的实证教研机制

“实证教研”是指用证据支持教研、用项目组织教研。实证研究强调通过观察和实验等手段获得一手数据,通过对数据的整理、分析、论证得出一般结论,并要求这种结论在同一条件下具有可证性。这就要求我们,在实证教研中,不仅要总结经验,还要采集案例、样本和数据,并基于此完善经验。

高中“双新”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价值观、能力、品格的有机整合,在全世界范围内也属于较为前沿的教改实践。对此进行教学研究并没有旧例可循,一般的经验总结或案例研究也不能满足科学性和典型性的要求,只有实证研究才能保证研究成果的可预测性和可推广性。因此,黄浦区利用教学质量监测、评价和分析系统,关注命题过程,实施专项培训。例如,由命题双向细目表改进为多向细目表,帮助教师理清命题意图和评价目标,即评价的是核心素养的哪个方面以及具体的水平维度,从而提高命题品质,更好地落实学科教学要求,充分发挥实证数据对教学诊断、指导和发展性评价的功能。

(二)基于实践的教研下沉机制

“教研下沉”是指教研员到基层参加教学、科研和管理,其理念是“在实践中体验感受,在实践中发展提升”。通过教研与学校深度融合的范式,可以实现研究与实践的无缝对接,强化校本研修,促进教师成长,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与水平。

目前,在“双新”推进的背景下,黄浦区教研员以不同形式下沉学校一线,或主持与学校合作的研究项目,与一线教师共同研究新教材新教学;或在课堂亲自授课。下沉教研使教研员对学科育人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其指导、服务也更具说服力和感召力。

例如,有高中语文教研员通过下沉学校发现,实施新教材以来,“群文阅读”几乎成为教学的普遍选择,但出现的主要问题是定位不准导致左右摇摆。一方面是“雷打不动”:对非文选型单元蜻蜓点水,甚至弃之不教;而文选型单元教学缺乏统领性主题,只能走“单篇教学”老路。另一方面是“轻率冒进”:专题确立较为随意,缺乏学理依据;群文缺少组织逻辑;经典课文寻章摘句,沦为语料。

正是通过下沉课堂实践,高中语文教研员才意识到上述问题,和一线语文教师充分探讨研磨,从凸显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和加强学习任务群内部专题的逻辑性和学理性出发,提炼出了四条典型经验:一是聚焦专题,通过锚定教学目标统揽相关教学内容,从而形成关键的教学点,形成“微专题”;二是重构群文,对新教材群文格局的“一课数文”“挑选着教”或“调换着教”;三是整体感知,就是从形式到内容对文章进行整体把握;四是提供学习支架,通过比较阅读、主题阅读对单元内容进行梳理和重构。

(三)基于问题的研训一体机制

“研训一体”是指教研员带着问题边实践、边研究、边培训,将教研与培训有机融合,使培训者与受训者缔结为“学习型组织”。基于问题的研训一体机制是重要的教研工作方式创新。

落实“双新”难点之一在于对新课程理念的领会和把握。“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系统掌握各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培养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这意味着课程育人的功能已经从培养学科专家转变为培养能力型、素养型复合人才。

落实“双新”难点之二在于革新课堂教学方式。“积极探索基于情境、问题导向的互动式、启发式、探究式、体验式等课堂教学,注重加强课题研究、项目设计、研究性学习等跨学科综合性教学,认真开展验证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教学”,这意味着颠覆传统知识授受型的直导教学课堂,而以问题链、任务串架构完整、系统的学习事件,从而涵育学生的高阶思维、探究精神以及学科观念。

落实“双新”难点之三在于以培养核心素养为目标,提高作业设计质量。“精心设计基础性作业,适当增加探究性、实践性、综合性作业”,这意味着作业的形式、内容、深度都发生了质的变化。

从廓清课程理念、革新课堂教学方式到设计高质量作业,对于教师来说都是全新的挑战。但通过研训一体,可以为上述难题提供针对性强、内容形式多样的解决方案,其顶层设计的总体思路就是基于各学科的“内在需求—目标导向—关键问题—关注过程”。“双新”实施过程中的研训一体形式丰富,有主题培训、案例解析、教学研讨、课堂展示、听课评课、课题研究、学习沙龙、专家引领、同伴互助、自主学习等,可以有效引导教师解决教学实际中出现的问题。在专家引领、同伴互助、自我反思的过程中,教师对核心素养教学改革的理论认识、实际驾驭新课程的能力和作业设计能力都能得到提升。

(四)聚焦突破局限的协同合作机制

“协同合作”是指通过构建四级教研体系,打造“教研室—学科中心组—片级协作块—校级教研组”教研生态。其中片级协作块既有单学科的,也有跨学科的,由部分同质型学校组成,合力助推高中“双新”的有效实施。

例如,针对高中思想政治、历史、语文三科统编教材,以跨学科片级协作块组织普通完中跨学科联合教研活动,厘清继承和发展的关系,把握重点内容,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积极顺应考试评价改革。学校层面则加强校本教研,开展学科育人和课堂教学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行动研究,要求学校教研组、备课组提高教研的针对性,共享教学情境资源,完善课程教学制度。

在此基础上,黄浦区教研室以市区、区校合作研究等方式,与科研机构、高校紧密合作。例如,区教研室承担了上海市教委教研室委托的“综合实践类作业设计与实施研究”项目,对实践类作业、跨学科作业、长周期作业等多种类型的作业进行研究,同时遴选实验校,由点及面,在辐射经验中全面推进。

(五)基于分享的区校联动机制

“区校联动,挖掘资源”包括区域内外的校际联动、区际联动以及学校资源分享、社区资源挖掘等多种途径与形式。

因此,针对不同学情的高中学校要因势利导。首先要积极发挥优质高中的辐射引领作用,在优质高中率先举办新课程新教材教学展示活动,比如格致中学先后举办了高中语文、高中英语新教材的市级研讨会。其次要关注普通完中的跟进。完中高中部一般规模不大,部分学科教师人数极少,通过建立完中教研联动机制,教研员直接介入,就能较好地解决教师人数较少、校本教研活动难以开展等难题。比如黄浦区的完中常态化开展校际联动教研,不同学校的同学科教师开展单元教学设计、课堂实践、主题教研等交流活动,体现了“1+1>2”的效果。最后,通过抓两头学校的教研工作来营造全区高中“双新”实施的氛围。实践证明,抓两头促中间,通过区校联动,可以实现合作互动、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三、总结与展望

在推进普通高中“双新”实施过程中,教研室加强顶层设计,针对重点和难点进行专题谋划,聚焦目标、破解难题。并以与学校合作的形式,组建任务导向的项目组;以校为点,以教研员、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为主要群体,在实践中解决问题、形成对策,提炼可辐射、可推广的经验。

(一)初步建立起“双新”实施体系,提高了新课程的领导力

1.实证教研、协同合作营造同心聚力的氛围,整体推进“双新”实施

实证教研需要各部门通力合作。比如黄浦区教研室与各部门主动对接,组织开展新教材的教学研究与指导;课程研究中心协同学校落实新课程计划的制订与完善,并着手开展基于创新素养培育的创新课程建设;科研室组织调研、发现、筛选和指导课题项目研究;师训部组织全体教师对新课程新教材开展培训与交流;学生学业质量监测中心研究制定科学、多元的教育评价体系,形成政府、学校、家长、社会各方面参与的教育质量评价机制;督导室负责监控学校“双新”的实施情况,做到全面督查、及时调整和整体推进。

同时我们充分发挥高端研修组织作用,利用名师工作室、特级教师特级校长中心等资源举办“双新”论坛,集聚智慧。各学科成立中心组,由高中教研员和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等共同形成骨干团队,负责学科培训、研修与推进工作,合力攻关。

2.区校联动助推跨学科研究,聚焦关键能力培养

高中新课程方案致力于培养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跨学科学习是重要路径之一。目前,黄浦区各高中主要以如下三种方式实施跨学科学习:一是基于具体的基础型学科,如大同中学的“中草药化妆品系列研究”课程,就是以高中化学课标为基准的跨学科、研究性学习;二是基于多学科、学科边界模糊的领域,如格致中学的Fablab实验室课程;三是体现超学科的,如高中生研学旅行等学生综合性实践活动。立足于上述三种实践,教研部门建立起跨学科课程研究小组,开展了跨学科实践创新课程评选活动。通过以评促建,积极探索提升高中跨学科课程品质。

(二)提升了“双新”实施的执行力

推进“双新”,落实学科核心素养是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要途径。学科教研工作强化了课程整体育人功能,深入开展内容、策略、方法、机制研究,指导学校将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要求有机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1.以实证研究提高学科核心素养落实路径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黄浦区教研室通过组织开展“课堂教学中培育学科核心素养的行动研究”“体现学科核心素养的命题设计研究”“基于信息化的学科课堂观察研究” 和“基于教育质量监测的学生学业反馈与教学改进策略的研究”等课题研究,一方面把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落实在教学各个环节,另一方面借助实证研究提高了策略、行动、方案的科学性和可推广性。

我们在高中各学科组建了学科作业研究小组,研究提高作业评价的命题质量,以学习数据反馈指导教学改进,指导教师深刻领会学科核心素养要求,比如针对高中教学开展专项调研,发挥教研指导引领职能,引导学校加强教学常规的落实、教学基本要求的把握、教研组备课组的建设。在抓好教学五环节的同时,我们指导教师引入教学情境,加强学科单元教学设计,落实学科核心素养。针对高中各年级的情况,做到课程教学专项调研与学科个别调研相结合,结合学生学业监测平台的调研数据,提高复习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重点关注学科核心素养要求,对备课、上课、作业、个别辅导等环节进行逐项分析与研究,提出有效改进策略。

2.以专题研究促进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

我们带着“如何让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这个问题,加强教学改进的行动研究,引导学校引进优质、适切的技术手段,并纳入学科教学的整体设计中,通过区域整体实施和学校点上探索的方式,稳步推进。我们在区域层面开展了通用技术如同屏传送、智慧黑板等专题培训交流,全面推广;在学校层面则进行专项试点,比如在卢湾高级中学开展了5G智慧教室建设,依托5G技术提高学生学习体验,打造虚拟学习空间,无感采集学习数据,积极开展智慧教学实践。

面对新教学的挑战,基于数据开展学生学习分析研究,形成指向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创新教育体系是重要的探索路径。在高中学校推广智能化排课系统,既充分满足学生选课走班的要求,打造学校智能课程管理系统,又能以此构建学校课程教学数据中心和区级课程教学数据中心,常态化收集学生学习数据,反馈指导学科教学,帮助教师在班级授课制下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情况,描绘学生学习发展的连续轨迹。

3.实证取向、下沉式、混合式教研,区校协同合作构建核心素养导向的教育教学体系

高中“双新”实施的目标是强化创新能力的培育,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因此,通过实证研究、下沉式教研、混合式教研以及市区校联动、四级协同教研等机制的创新,我们初步形成了指向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创新教育体系,并初步构建和完善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评价体系,比如注重学生在校的课程学习过程数据,以过程性评价为突破,增设学生学习的表现性评价,完善综合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形成学业质量诊断与提升机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保障学生平等权益,引领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教育教学水平,营造和谐育人环境。同时,也建立了科学的、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评价制度和机制,充分发挥教育评价在改革实践中的价值引领,形成普通高中多样化、有特色发展的格局。

创新教研机制、激发教研活力是推动高中“双新”实施的重要着力点,也是探索结构化、探究性课堂,跨学科的教与学,优质资源辐射和应用,多级教研机制的重要切入口。只有立足课标,积极开拓、审慎践行核心素养在高中课堂落实的具体路径和有效策略,才能继续优化实践、凝练经验,引领核心素养导向的教育教学改革。

猜你喜欢
跨学科教研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我校成功承办“生命科学与老龄化社会”跨学科论坛
跨学科前沿研究生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超学科”来啦
借问学科哪家强?尽言洄服有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