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海霞 马 骏 兰小云
现代学徒制作为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的重要途径和职业院校重要的人才培养模式,2014年教育部开始在全国进行试点,上海自2015年分五批相继在中职学校推进54个试点项目。现代学徒制试点涉及的主体多、影响面广,亟需在把握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的特征内涵基础上,准确把握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研制相应的实施路径与方法。本文以上海试点经验为例,分析现代学徒制有效实施的对策与路径,对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推进现代职教体系建设和职业教育内涵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现代学徒制既是一种制度化的人才培养方式,也是一种具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企业本位的学徒培训与学校本位的职业教育的有机结合。结合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实际,其基本特征具体如下。
(1)学徒与学生的双重身份。学习者既是企业学徒又是学校学生,学徒身份通过学生与雇主签订的培训合同或协议得以确认。
(2)工作本位与学校本位学习的两相交替。现代学徒制力图最大程度发挥工作本位学习与学校本位学习各自的优势,学校与企业合理分工,密切配合,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工学交替,达到1+1>2的效果。
(3)结构化、高质量的学徒工作场所学习。学徒在工作场所既要学习技术技能,也要从事相关工作,在做中学,学是目的,做是手段,为学而做。通过精心的教学设计和严格的质量控制最终实现高质量的学徒工作场所学习。
(4)学徒有一定的收入报酬。学徒的生产劳动可以为企业带来回报,企业则以工资或津贴形式发放劳动报酬。
(5)现代学徒制是正规教育体系的组织部分。传统学徒制虽然也曾承担过人才培养的重任,但从来没有被纳入正规教育体系之中。而现代学徒制被认为是国家技能形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完成学徒制与完成相应的学校教育是等值互通的。
(6)外部制度提供有力保障。国家通过立法、拨款、监督、宣传等多种手段,协调相关利益方,保障现代学徒制的顺利开展。
学校与企业都希望帮助学习者获取职业能力和资格,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劳动者,在实现个人就业和成长的同时,实现企业的盈利和发展。但出于自身利益考量,学校和企业的利益诉求又不尽相同。企业期望自身经营利润的最大化,职业教育尽可能满足自己的需要且具有针对性;学校则希望学生能够获得适用范围尽可能广泛的职业能力,以具备在今日不断变化的劳动力市场中竞争的能力。这意味着要真正实现校企双方的利益协调与共赢,需要通过多种途径、采用多种方法防止双方的利益冲突。上海中职现代学徒制试点采取了不同的方式实现校企之间的利益协调共赢:其一,顶层设计与校企联动推进机制的建立在项目试点中起到了良好的效果;其二,将参与主体的责任、权利与义务落实到具有约束力的校企合作协议文本之中;其三,学校与企业会分别承担自己负责的部分所产生的成本,政府给予相应的外部支持,构建由政府、企业、社会、学生四个方面主体共同承担的成本分担机制。
人才培养模式是实施人才培养过程的总和,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方法与手段。人才培养方案是实施人才培养的纲领性文件。从上海试点经验来看,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以根据试点专业的特点、试点学校的资源以及合作企业的条件采取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例如,“校企一体,共建共管”模式、“校企双元,板块交替”模式、“多方联合,工作场所学习”模式、“传统工艺师带徒”模式、“三阶段,三融通”模式等。在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上,需要根据科学性、规范性、针对性、可操作性原则,明确培养目标、专业课程、教师要求、实训教学条件等方面的特定要求。与非学徒制人才培养方案相比,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在培养目标上,更加强调为合作企业培养人才,其职业范围、人才规格也更加明确、更具针对性;在专业课程上,凸显学校课程和企业课程;教学进程安排强调在学校和企业两个教学场所交替进行;教师强调双导师,由专业教师、企业培训师、带教师傅等共同组成教学团队;教学资源除了校内资源以外,还需明确企业应具备的教学资源。具体如表1所示。
表1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方案与非学徒制人才培养方案的区别
课程体系开发是有效实施现代学徒制试点的重要环节,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是现代学徒制试点有效开展的重要载体。根据现代学徒制的培养目标和课程类型,其课程体系由公共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实习实训和选修课程四大模块组成,其中,专业课程和实习实训两大模块的实施主体是学校和企业,需要进一步细化为学校课程和企业课程(以及校企课程)等,形成校企双元的课程体系。现代学徒制的课程开发理念以工作本位学习理论为指导,坚持企业需求与学生发展兼顾、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融通、能力进阶与工学交替序化、灵活性与稳定性相结合的开发原则。现代学徒制课程对授课计划编制、教学设计、资源开发、教学评价等实施要件有着特定的具体要求。例如,授课计划既要有校内课程授课计划,也要有企业课程授课计划;企业课程以企业真实项目教学为主,采取企业现场“做中教、做中学”的教学方式,教学实施与评价由企业培训师负责,注重学生所学知识和技能在实际岗位工作任务中的应用、完成工作任务的方法及改进能力。
工作场所学习是现代学徒制的核心组成部分,也是现代学徒制区别于学校职业教育的主要方面。学徒工作场所学习既不同于职业学校中的学习,也不同于一般的工作场所学习,具有相较于职业学校学习的真实性、相较于一般工作场所学习的组织性两大特点。学徒工作场所学习目的和任务主要体现在习得工作技能、获得真实工作体验、培养职业精神。学徒工作场所学习的路径遵循着从新手到专家、从边缘性参与到完全参与的成长规律,通常包含企业参观、专项训练、跟岗实习、顶岗实习四个阶段,各阶段的学习内容和目的相互衔接、有所侧重,且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具体见表2。学徒工作场所学习设计应把握以岗位工作分析为起点、遵循学徒成长规律、与学校职业教育课程协调、充分轮岗保障能力发展、兼顾人才培养与企业生产双重需要五大原则。高质量学徒工作场所学习还依赖于有效的组织实施,开展学徒工作场所学习的四个重要环节包括学习方案确定、学习资源开发、学习过程监管和学习考核评估。
表2 现代学徒制学徒工作场所学习的四个阶段及内容安排
现代学徒制师资队伍建设更为复杂,其总体要求是“建设专兼结合、校企互聘互用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双师”包含两重意思:一是结构双师,二是素能双师。从结构上看,现代学徒制师资队伍由学校师资和企业师资共同组成。其中,学校师资由普通文化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实训实验课教师以及学徒校内导师共同组成。企业师资主要包括企业培训师和带教师傅两大类。从素能上看,除普通文化课教师外,承担现代学徒制教学指导任务的师资必须同时具备专业能力和教学素养。来自学校的师资和来自企业的师资在现代学徒制项目中合成一个整体,共同承担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责任。现代学徒制校企师资的分工主要依据的是校企在人才培养上的分工以及双方师资的能力优势和工作条件。职业学校师资主要承担职业学校文化课及专业课教学、学徒工作场所学习跟踪指导、规范性教学文档整理等工作。企业师资主要承担实践教学、学徒带教指导的工作。同时,职业学校和企业的师资还需要紧密的合作,包括研制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课程与教学资源、展开联合教学、综合评价学徒、开展教研活动、产品研发合作等。除了校企师资个体层面的互动和合作外,在组织层面,校企联合教研制度是校企师资合作的最重要保障。互聘共培是现代学徒制师资队伍的建设途径。鉴于企业生产属性与现代学徒制教育属性的矛盾,企业师资队伍建设在人员选拔、培养、考核、激励方面均需要有所设计与保障。学校现代学徒制师资队伍建设在选拔、培养、考核、激励方面也有别于普通的教师队伍建设。
现代学徒制管理制度本质是构建一个平衡的治理结构,实现政府、职业院校、合作企业、教师与学生需要之间的协调。除职业院校教学管理制度外,现代学徒制的管理制度建设涉及学生(学徒)管理的法律法规、指导意见、实施办法,行业组织制定的职业道德规范、职业资格、岗位能力标准,试点企业和学校制定学生(学徒)具体管理制度、专业岗位标准等相关内容。现代学徒制管理制度建设应坚持校企共建、个性灵活、创新开放、校企共生的原则,重点关注相关主体的利益核心与诉求。在管理制度建设中,职业院校应与企业共同努力,充分发挥企业在管理制度建设中的已有经验和优势,并以此为途径提升合作企业在制度建设中的参与度,彰显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示范作用。管理制度的建设应充分考虑企业用人需求与学生个性化的能力提升要求,需要基于学生发展需求与企业运行规律,建立开放式的管理制度,明确校企双方权责,实现校企双方共生共处。
社会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生产技术的大幅革新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提出新的要求。上海开展中等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试点,既是在国内职业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也是在上海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和改革经验基础之上建立与发展的,具有很好的现实基础。丰富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资源营造了现代学徒制的成长环境。
现代学徒制是一种校企双主体育人模式,对我国来说该模式仍处于不断摸索实践的阶段,现阶段上海中职现代学徒制面临校企双主体育人机制不完善、企业学徒培训能力不足、因学生选择继续升学的人数多导致学徒人数不足,以及随之而来的企业参与动力不足等问题与挑战。因此,在充分发挥政府的统筹协调指导、学校和企业的办学主体性作用的同时,还需要行业部门、人社部门、财政部门、教科研机构、职教领域专家等的协同合作、共同治理,以确保现代学徒制的试点成效和质量。
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现代学徒制试点整合政府、院校、企业等多方资源,凝聚专家、管理者、研究人员、学校教师、企业师傅等各方力量,通过两月一次市级层面的工作例会,开展试点过程中的伴随性专题研究,以及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专家立项评审、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专家咨询、现代学徒制试点学校工作方案以及人才培养方案专家论证、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专题研讨、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交流研讨与实地考察、总结会等不同形式,建立部门之间、市级与校级层面之间、校企之间、校际之间等多方协同推进机制,形成研究、指导、反馈与动态调整相结合的试点工作路径,有效推动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有序开展。
一是实施项目管理。上海市教委在推进落实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中,借鉴项目管理理论,将其作为市级竞争性项目实施管理。每年组织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立项评审,中职学校根据要求申报,市教委组织专家进行立项评审,公布立项结果并给予专项经费支持,推进立项学校落实试点工作,加强试点工作的过程管理,实施绩效考核和验收管理。试点工作分为项目申报、项目遴选、校企共同制订试点工作方案、校企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方案论证与完善、方案实施(研究与建设)、项目验收、经验推广等十个阶段。其中,项目遴选主要对申请单位基本情况、试点专业基本条件、试点项目实施方案及实施计划、试点保障措施等内容进行重点考察。
二是建立组织机构(见图1)。为确保试点工作的规范管理、有效落实,上海市教委探索建立由市级层面和校级层面共同构成的现代学徒制组织架构,两个层面联动交互,共同推进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市级层面包括试点工作领导小组、试点工作专家小组以及试点工作办公室。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由市教委、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财政局等有关部门组成,主要负责试点工作的顶层设计与统筹规划、定期研究和解决有关试点工作的重大问题,及时协调有关部门支持试点工作。试点工作办公室设在市教委教研室,负责试点工作的研究、指导和推动以及试点工作的申报、遴选和管理等。试点工作专家小组由职教领域专家、行业企业专家、院校专家、专业教师等组成。在院级层面,也建立相应的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工作小组和专家咨询委员会等组织机构,明确职责,有序推进试点工作。
图1 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组织结构
为做好上海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上海市教委注重发挥科研与培训的引领和支撑作用。通过开展一系列的基础性研究、专题性培训和过程性指导来推动各试点学校有序开展试点工作,保障试点质量。
在基础性研究方面,由市教委教研室牵头整合来自科研院所的专家、试点院校项目负责人等相关力量,以课题形式,开展深入的基础性研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本市推进现代学徒制试点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现代学徒制试点思路与策略,包括推进机制、保障机制、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等;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关键要素;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基本范式等。通过研究,为本市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明确思路、做好顶层设计,推动各试点学校自身调整、改良,也为后续试点借鉴、推广提供思路。
在专题性培训方面,围绕试点过程中不同阶段的工作任务,从问题与需求出发,制订专题性培训计划,依托专家指导小组等相关力量,组织试点院校、合作企业的相关人员培训,为试点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智力保障。培训内容包括:文件精神与试点要求的解读;现代学徒制特征、要点与范式研究等辅导;企业课程开发与实施案例分享;校企课程实施、双导师队伍建设、学生学习评价等的做法介绍与经验分享。
在过程性指导方面,充分发挥科研院所、试点院校及其合作企业的资源优势,构建由核心人员组成的研究共同体,建立定期交流、专题研讨、经验分享的工作机制,注重将研究与实践紧密结合,开展问题导向、需求导向的伴随性研究与全程性指导,推动实践与研究双向互动、交替上升,确保试点的理性与科学。指导过程中,紧紧抓住现代学徒制试点院校工作方案和试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编制两个关键点,并对学校提交的两个方案进行严格论证,确保试点工作开展的规范性。
总体而言,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现代学徒制试点初步取得成效,学生、企业、学校多元发展、多方共赢的格局正在形成。调研数据表明,现代学徒制试点对学生的学习投入、学习收获、职业发展均有积极影响,学生对试点项目的总体满意度较高。企业需求得到了较好满足,企业对项目评估总体较高。学校的师资水平、课程建设、教学改革等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一些成功经验被复制推广,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