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育人功能的平台构建与实施
——以合肥师范学院为例

2021-12-28 15:26
辽宁科技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三下乡育人大学生

赵 燕

(合肥师范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1 大学生 “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

20世纪80年代,团中央在全国大学生中首次号召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以志愿者的身份将所学的专业知识、生活观念等带到农村,体验基层生活,了解基层社会状况。三十多年来,“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逐渐成为高校课堂教育的延伸,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阵地。习总书记提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1〕,深刻阐述了高校全面育人的教育体系,指明了高校培养人才的目标和方向。因此,新时代“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育人功能的平台构建与实施,是全面培养人才的重要方式,对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育人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

2 “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育人功能

多年来,“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为培养全面人才和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发挥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它不仅能促进大学生获取更多的专业知识,对大学生成长成才也具有积极作用。

2.1 完善知识体系

目前,在校大学生以接收书本知识为主,如何将书本知识转化为个人潜在能力和水平,“第二课堂”的补充和延伸正是其表现的主要形式。“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作为“第二课堂”的主要内容,采用社会调研、志愿服务、理论宣讲等大量的实践方式,扩充理论知识,充实理论储备,弥补在课堂教学中的知识缺失。通过学生的亲身参与,在走访基层的过程中,与当地居民面对面交流,改变获取知识的传统方式,打破理论学习的局限性,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从而调动学习的热情,在潜移默化中完善和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体系。

2.2 提升政治素养

通过组织参与各类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一方面亲眼目睹社会的进步,体会改革开放40年来国家的变化,在实践中认识世界、认识社会,真正站在“三个面向”的高度,脚踏实地地思考理想前途、人生价值和历史责任问题〔2〕;另一方面将参与的过程转化为教育的过程,将自己的参与融入社会的需要,深入学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强化社会责任感。将个人梦与中国梦紧密结合,将个人利益与人民利益紧密结合,学习中华民族优秀的思想道德精髓,保持艰苦奋斗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提升思想境界和价值引领。

2.3 促进全面成长

“三下乡”实践活动不断创新形式、内容等,使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更加全面地提升。一方面,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认知、理解和掌握,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和科学素养,同时活动多以团队为主,需要团队成员相互配合,通力协作,提升大学生与人相处、团结协作的能力;另一方面逐渐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遇事沉着冷静,发现问题并合理解决,提升自己的应变能力,在立足于自身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不断积累经验,丰富成果。

2.4 缩短社会化进程

大学生接受高等教育,逐渐形成从“学生身份”向“社会身份”的转变,最终走向社会、融入社会、适应社会,树立基本的社会认知,掌握基本的社会准则,并形成自己独特的发展。 “三下乡”将学生与社会紧密联系,在接触社会各行各业人员中,学习交往技能,扩大交往范围。在新的实践环境下,积累生存经验,体验社会角色,尝试与社会接轨,努力适应社会环境。并在理想和现实中寻找差距,及时发现不足,并逐渐加以改进,这将有助于大学生在目前竞争激烈的就业环境中脱颖而出,以最好的状态进入职场。

3 打造育人功能的平台探索——以合肥师范学院为例

随着高校立德树人事业全面推进,合肥师范学院坚持创新突破“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形式和内容,着力打造育人功能的平台建设,在开展的过程中强化理想信念、塑造良好品格、强化育人功能、助力学生成长。

3.1 “行知学堂”实践品牌

学校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将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纳入学校办学思路和文化建设中, 2013年,开始举办“行知学堂”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以陶行知“小先生制”为契机,学生纷纷走进社区,走进农村家庭,走进村部,举办免费的公益学堂。“行知学堂”作为学校“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形式之一,服务范围以留守儿童和进城务工子女为主,在力争做到本省全覆盖的情况,辐射全国各省市自治区;服务场地多依托中小学校、社区中心、生活广场、田间地头等来开展活动;服务内容立足对留守儿童的人文关怀和身心健康发展,注重体现行知文化内涵,营造行知文化氛围,有益于留守儿童健康、快乐成长的前提下,多方面、灵活性、有针对性地开展课业辅导、情感教育、心理辅导、科学普及、文体活动、劳动教育等相关教学实践与素质拓展活动〔3〕。

3.2 暑期社会实践服务团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进一步引领广大青年学生勇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按照团中央和团省委的部署要求,结合学校实际情况,以行知精神为引领,以“服务脱贫攻坚,提升综合素质”为目标,从各类主题教育活动演变为围绕理论普及宣讲、科技支农帮扶、历史成就观察等九个方面组建暑期社会实践服务团。服务团走进社区街道、工厂车间、田间地头等,尤其是贫困地区、革命老区和新农村建设试点地区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与社会调研、志愿服务、就业创业有机结合,以实际行动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提升青年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在火热的社会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

3.3 “三下乡”社会实践专项行动

在建设暑期社会实践服务团的基础上,以经济社会发展为背景下,聚焦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围绕社会发展的历史性成就,助力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投身脱贫攻坚精准帮扶。以团中央的文件精神为指引,将“行知学堂”实践品牌、“暑期社会实践服务团”联合起来,鼓励团队组织参加 “青年大学习”“投身脱贫攻坚”“投身乡村振兴”三大专项行动。采取有需求即立项、以立项设团队、集中与分散的原则,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主题实践活动,根据基层实际需要决定服务内容和形式。

3.4 “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育人效果

在学校党政的重视下,在广大师生的参与下,在前期充分调研基础上,围绕“安全性、规范性、专业性”,坚持“优化结构、规范管理、提升质量、确保安全”的原则,每年两千多名学生直接参与“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服务地区多达上百,服务人群达九千余人。在行知学堂、理论宣讲、社会调研、主题参观、红色教育、创新创业的内容和形式下,深化理论知识,拓展专业能力,锻炼社会适应能力,塑造价值引领,传递良好价值观,树立理想信念,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在行知文化的引领下,学校“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先后获得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银奖、安徽省文明单位创建优秀品牌、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奖、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单位等。多支团队获得国家、省级等表彰,先后被光明日报、新华网、人民网、中国文明网等各级媒体宣传报道。

4 “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育人功能的平台构建与实施

新时代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以“立德树人”为中心,责任任重而道远。“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要想发挥育人功能,提升高校育人工作的时效性,实施和完善育人功能的平台构建显得尤为重要。

4.1 从精神层面引领育人

(1)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

习总书记曾指出:“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精神之‘钙’,必须加强思想政治建设,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4〕。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征程的中坚力量,在校期间不仅要巩固自身专业知识,同时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联系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开展内容丰富多彩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深入基层一线,体会感受当代劳动者、建设者的理想、精神,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高精神境界,承担历史使命,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的理想信念。

(2)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在“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首先,将历史教育、革命传统教育贯穿其中。开展考察参观国情社情、学习体验等形式活动,从中吸取丰富的爱国主义养分;其次,通过亲身体验,感受基层勇于奉献精神,磨炼他们吃苦耐劳的能力;再次,推动思政综合实践课与暑期社会实践相结合,聚焦社会发展的前沿,深化爱国情怀。最后,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浪潮中,新时代赋予高校暑期社会实践双创育人功能的新目标,在专业学科的基础上,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在创造中不断积累经验、取得成果。

(3)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下乡”形式的多样化,有助于大学生逐渐接受社会要求的思想道德观念,进一步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同时,能够深化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直观认同和充分内化,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真正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的公信力〔5〕。强化大学生不断理解、深化、反思,最终内化为规范自我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实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发挥实践育人功能的全过程。

4.2 从制度层面保障育人

(1)完善相关规章制度

高校 “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的顺利开展,离不开规章制度的保障。结合活动开展的实际需要,各高校研究形成比较完善、规范的规章制度,从前期的动员宣传、组建团队、选拔成员、实践培训,到中期的实践操作、信息收集、宣传报道,到后期的经验交流、总结考评、成果展示、评比表彰,环环相扣〔6〕,在制度上明确各部门、各院系、各环节的责任和义务,确保“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正常、有序的开展。

(2)完善教师指导体系

在打造“大思政”育人格局的背景下,首先,鼓励发动思想政治教育教师、专业教师、辅导员、班主任、校外相关人员等参与其中,壮大指导教师团队,充实社会实践内容。其次,出台相应的指导教师奖励措施,将指导实践的时长计入教师的课时,通过考核将指导成果纳入教师职称评定、福利待遇提升范畴。最后,探索社会实践项目化结合的模式,以教师的科研项目为依托,有针对性地开展社会实践,实现预期目标和育人功能。

(3)建设基地成效机制

实践基地的长期稳定是进行实践育人的重要载体,利用校友会或其他各类资源,主动与乡村、社区、工厂等进行联系,挖掘实践基地。逐步形成“产-学-研-实践”新型综合实践基地,确保基地育人活动持续、稳定开展。同时双方签署基地建设协议,明确双方的职责和义务。保持实践基地与当地政府有关部门的联系,深度参与服务地方经济、科技创新、体制完善等,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

4.3 从行动层面诠释育人

“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如何坚持诠释育人,必须落实到行动中。第一,育人引领,创新思维。改变过去以单一的调研学习为主要形式,将思政教育贯穿其中,依托文化深厚的实践地,将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融入学生成长成才,自觉投身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第二,立足专业,聚焦育人。团队依托专业基础,围绕乡村振兴、产业扶贫、土地规划等进行项目申报,配备指导教师全程跟进,实践内容更加精准,实践成果更具水准。第三,尽心投入,助力育人。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7〕。围绕学生理想、教育成长,实现实践教育改革创新,同时将实践成果最优化反馈于学生,引导学生有所思、敢所为,正确审视自己,锻炼个人才干,树立良好的价值观。

4.4 从实践成果层面体现育人

“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的成果包括调研论文、数据报告、心得体会、实践日记等。返校后开展“实践归来话感受”主题系列座谈会,及时了解实践情况,交流实践体验。同时将交流、展示转化为考评汇报会、个人事迹报告会以及相关题材创作的音乐剧、舞台剧等表演形式展播,分享实践团队成效,回味实践历程,展示团队良好风貌。最后,寻找优秀典型参评国家和省级各类评比活动。在理论和实践的交替中,达到实践育人的效果。

“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作为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育人平台,在全面贯彻全国教育大会会议精神的指引下,通过结合学生的专业、性格、特点,做到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坚持实事求是,紧跟时代潮流,在统筹规划,注重实效上下功夫,积极探索活动中的新思路、新方法、新形式。“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大学生在实践中扎实学识、坚定信念、磨炼意志、锤炼品格,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合作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真正达到实践育人的良好成效。

猜你喜欢
三下乡育人大学生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家电使用及维修现状调研分析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展翅计划”与“三下乡”的比较与探讨
论学生党员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持续性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高职院校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模式之我见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2013年第三届大学生演讲比赛圆满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