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兴龙
【摘要】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得以延绵发展的动力,承载着道德以及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的总体。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优秀的传统文化,能够丰富和完善语文教学内容,能够从整体上引领和规范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将优秀传统文化与初中语文教学相结合,也是教育改革创新的新方向。
【关键词】初中语文;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必要性;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1)01—0164—02
优秀传统文化中包含丰富的精神财富,也包含大量的人文思想与内涵。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优秀的传统文化,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还能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有利于学生优秀道德品质以及完整人格的构建。为此,初中语文教师要善于挖掘传统文化内涵,并用其充实和完善初中语文教学,以促进中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1.中学阶段是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最佳阶段。中学生思维活跃,具备了一定的语文知识储备与理解能力,在这个时期接受传统文化教育,更容易理解和掌握。同时,这个时期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容易出现思想波动和行为偏差,此时渗透优秀的传统文化,能够更好地引领他们的思想和行为,有助于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以及健康的生活观念[1]。
2.语文教材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各界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关注度越来越高,而不断拓展传统文化的学习途径,是语文教育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语言文字本身就承载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语文教材在传统文化以及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因此,去挖掘、利用语文教材,对语文教材进行细致分析,能够深入把握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内容,真正发挥出语文教材的优势。比如,古诗词、经典名著、风俗节日,国学经典、历史故事等等,这些都属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对这些内容进行深入把握,有利于语文教师对传统文化内容以及传承方法进行系统梳理。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
1.立足文本,客观解读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首先要立足教材中的文本。教师要对教材进行全面、深入地研究,基于整体解读传统文化内容的基础上,对教材文本以及相关教学活动进行设计和组织。如,在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关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主要包括三大主题,分别是国家、社会以及个人,从这三大主题进行解读,不仅有利于优秀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也能更好地突出统编版语文教材的价值和优势[2]。
比如,以“国家”这个层面为例,统编版语文教材包括两个部分,分别是爱国情怀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从这个方面进行解读,可以更好地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更加有益于语文知识与传统文化内容的整合。在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很多课文都体现了爱国主义这一主题,以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课文为例,其中《黄河颂》《木兰诗》等都凸显了家国情怀,并且这个单元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也是以“天下国家”为主题的。在《黄河颂》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黄河以它英雄的气概,出现在亚洲的原野……伟大而坚强!”这篇课文以诗歌的形式,对黄河伟大、坚强的民族精神进行了讴歌和颂扬。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从这样的内容进行切入,深入展开讨论。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以故事会的形式分享感受。学生们将自己所掌握的至理名言以及爱国主义诗词等分享出来,从而深化对“爱国主义”精神的理解。在这个基础上,教师还要鼓励学生搜集相关爱国主义人物事件等,并将其制作成手抄报、幻灯片等,将传统文化中的“家国情怀”真正深入到学生心中。
此外,在统编版语文教材中还包括大量的古诗词,这些古诗词都是言简意赅的诗句,表达了诗人的家国情怀。充分解读和利用这些教材中的内容,能够有效奠定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基础。如,《已亥杂诗》是借助托物言志的手法,表达作者对祖国的热爱,唐代诗人李贺所创作的《雁门太守行》,则是通过引经据典,表达“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的决心。初中语文教师应该充分解读统编版语文教材的文本,借由这些经典诗词,强化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感知,借助语文课堂这个平台,充分体现教材编制意图,更好地传承和延续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2.把握內涵,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需要教师充分把握传统文化的内在价值,在这个基础上利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进而更好地理解和内化传统文化精神。课堂教学是传承传统文化的主渠道,初中语文教师应该从统编版语文教材入手,深入挖掘其中的语文文学、传统艺术、传统民俗、历史文化等内容,定期组织学生进行经典诵读,通过反复诵读深化对传统文化的感悟。此外,还可以通过拓展阅读、普及作者背景资料、组织学生进行课外传统文化活动等方式,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一步深化学生对传统文化内涵的感知和理解[3]。
比如,在教授《春望》这首古诗时,由于这首古诗的主题是“爱国情怀”,教师就应该从这个主题进行深入挖掘,通过合作阅读、分组阅读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学生阅读诗词。一组学生阅读“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另一组学生马上接上“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再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重点词语“国破、溅泪”等进行反复阅读,同时结合课本注释,自主学习、探究和讨论这些重点词语的意思。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对诗词中国破家亡的荒凉景象有了更加具体的认知,并真切感受到战争所带来的痛苦,以及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同时,结合重点词语深入解读、分析古诗词中的家国情怀,能够更好地落实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在潜移默化中引领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从而达到传承和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
3.拓宽视野,注重在课外阅读中融入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仅仅凭借课堂上的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语文学科知识面广、内容繁多,教师在传播传统文化的过程中,要立足教材,不断进行阅读拓展和延伸。一方面,初中语文教师要从教材文本内容着手,引导学生阅读相关的课外读物,通过阅读的延伸,拓宽学生的传统文化视野,促进传统文化在初中生群体中的渗透和传承。另一方面,课外阅读中教师要充分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给予学生充足的自主阅读空间。学生可以结合教材内容自主选择相关的阅读书籍,相互交流和分享。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也可以实现传统文化教育的拓展和延伸。
比如,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中包括多篇富有玄幻、神秘色彩的文本,其中《天上的街市》《寓言四则》等诗词中不仅蕴藏着丰富的传统文化,而且笔触玄妙,趣味无穷,在完成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后,教师就要组织学生阅读“名著导读”中的《西游记》。教师可以节选其中的一段或者几段,组织学生重点阅读。《西游记》作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其中所蕴藏的道家、佛家思想,是千百年来文学领域研究的重点。研读这些内容,不仅有利于学生修身养性,也能够促使学生理解和体悟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在《西游记》中有这样一幕:“荆棘岭悟能努力,木仙庵三藏谈诗”,这一段讲的是唐三藏在月亮下与四个树神饮茶、赏月、谈道,在这段经历中唐三藏明白了前行的阻力,并最终冲破了阻碍。他打翻了老树,也绝了老树的根基,这说明他已经打破了当前成就的束缚,修行更好了一层[4]。在教师的点拨和引领下,学生从这一段中就能够明白“不断努力、不断突破自我”是多么重要,同时又可以体会到传统文化道家所倡导的“云淡风轻、自然平和”的思想。能够领悟到这一层,对初中生来说,也是精神和思想上的一大提升。
总之,语文学科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具有天然的优势,初中语文教师要积极承担起传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在基于语文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充分理解传统文化内涵,积极拓展学生阅读视野,进而丰厚中学生的文化底蕴。
参考文献
[1]王筱婧.以美育人的学科路径——初中语文教学例谈[J].人民教育,2019(11):52-54.
[2]曹茂才.“人文性”能否用来定性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对于语文课程“人文性”的两个追问[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9,32(07):87-89.
[3]许冬晶.初中语文课程文言文教学探索[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12):127-129.
[4]李国林,汪莉.初中应用文写作教学的现状及对策探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06):108-111.
编辑:马德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