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思政课新课标下的学生职业精神培养初探

2021-12-27 15:39李玉杰
学周刊 2022年1期
关键词:职业精神思政课新课标

李玉杰

摘 要:改革开放之后,职业教育成了我国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教育模式。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与产业的升级,国家、社会对于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在职业教育工作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相应的专业理论知识、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激发学生的职业精神,贯彻落实德育教育,实现德育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同样,在中职思政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贯彻落实新课标理念,提升中职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中职;思政课;新课标;职业精神;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2)01-0014-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2.01.006

在职业教育工作中,核心的教育目标是实现“乐业”和“谋生”的深度融合,保证中职生和社会发展相互统一、协调。在中职思政课新课标的引导下,要注重培养中职生良好的职业精神,把就业作为重要的教育导向,让中职生在掌握专业技能知识的同时,拥有较强的团队协作、实干和爱岗敬业等精神。中职思政教师要结合德育教育经验,实现思政教育的全面性、社会性、技术性、职业性,把职业理想、职业精神全面渗透到思政课堂教育活动中,帮助中职生为之后的就业、生活奠定稳固的基础,以便将来能够更好地处理工作方面的问题,端正职业心态。教师要借助多样化、丰富化的思政课堂教育活动,注重渗透职业教育理念,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精神,实现学科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促进中职生更好地发展。

一、当前中职思政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思政课实践教学内容较为薄弱

中职思政课教育活动依然存在一定问题,很多教师缺乏对思政课的重视,把所有注意力都集中在专业课程教学上,导致思政课堂教学质量比较低。思政课实践教学内容较为薄弱,教师没有把思政课教育内容和专业职业特征融合在一起,没有重视中职生的实际學习情感、专业需求、思想现状。中职思政课的实践教学和中职生职业精神培养联系不够紧密,职业精神需要在长期的职业活动中养成,属于一种精神内涵,具备较强的职业特征。中职院校要培养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中职生只有具备一定的职业精神,才能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工作、生活,而思政课是培养中职生职业精神的重要途径,但是很多教师没有意识到思政课实践教学与中职生职业精神培养的关联,无法展示思政课的教育功能。

(二)思政课中学生缺乏实践的机会

在中职思政课新课标的引导下,教师要注重在思政课中培养中职生良好的职业精神,但是在实际的思政课堂教育活动中,教师只关注思政课理论知识的灌输,缺乏对实践教学的重视,导致中职生参与教学专业实践的机会比较少,无法培养中职生良好的职业精神、创业精神,中职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比较差。部分教师意识到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但是在实际的实践教学活动中缺乏先进的教育观念、教育手段,教师习惯用案例分析、课堂讨论、播放视频的形式开展实践活动,学生无法感知未来工作中可能会接触到的各种事件,无法形成良好的职业观念、职业精神,缺乏科学的职业学习发展规划。

(三)校企定位标准不同

企业通常希望中职院校能借助思政教育让中职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具备良好的职业精神和职业素养,这样他们才能在未来的工作中更快、更好地融入企业与社会环境,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理想化发展。但是当前中职院校的教育目标为育人,其更习惯于在思政课中教会中职生如何处事、做人,借助理论知识的讲解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经过分析可以发现,企业更关注中职生的职业能力、职业精神,而中职院校更关注学生的文化素质,在思政课中缺乏培养中职生职业精神的意识,无法培养出企业迫切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不利于职业教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中职思政课新课标下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策略

(一)渗透职业理念,丰富思政教育内容

基于新课标的引导,教师需要在思政课中渗透职业教育理念,不断丰富思政教育内容,以此培养中职生良好的职业精神。教师还要在中职思政课实践教育活动中渗透企业文化观念,解决当前校企教育目标侧重点不一致的问题,让中职院校为企业发展提供更多高素质人才。教师要在思政课中渗透企业文化,引导学生提前接触职业角色,了解未来工作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让学生时刻树立敬业、爱岗、修德的意识,体现出职业人的工匠精神,拥有较强的职业信念,让职业道德规范融入思政课堂教育活动中。学校要重视在专业教育中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当前很多中职院校教师存在错误的教育观念,认为思政工作是思政教师的教育职责,而专业课教师只需要讲解专业理论知识、传递专业技能就可以,完全忽视了专业课中德育理念的渗透。因为很多中职专业教师都来源于企业,自身具备一定的工作经验,专业课教师在课堂中渗透职业精神更具备说服力与权威性,更能展现言传身教的教育效果。思政教师需要加强和专业课教师的互动、沟通,引导专业课教师在课堂中渗透职业教育理念,把职业精神培养渗透到所有专业教育活动中,而专业课教师也要多与思政教师交流中职生的职业素养现状,以此设计更全面、科学的思政教育方案,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让职业精神能够全面渗透到思政教育工作中。

(二)立足于职业,促使职业精神的养成

中职思政课教育工作需要立足于职业,以此促使中职生职业精神的养成。行业属于中职院校教育的主要出口,只有强化行业和中职院校之间的联系,才能实现行业生产和教育工作的融合,尊重专业教育规律,把专业理论知识渗透到专业实践中,培养中职生良好的职业精神。在中职思政课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让学生意识到选择职业就是选择未来的人生,教师不仅要传递思政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还要开展行为方式、价值观、精神品质和职业能力教育,让学生为将来的工作做好充分准备,明确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拥有较强的职业使命感,唤醒学生的职业意识。要想培养中职生良好的职业精神,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对于将来要从事的职业有一个积极的态度。职业情感能够驱动学生更为全面地了解职业的需求,无论是当前的专业知识学习,还是将来的实际工作,都能让他们乐于奉献、无限热爱,促使中职生职业精神的养成。在中职思政课教育工作中,教师要注重锻炼中职生的意志力,以此形成其职业行为习惯。中职生只有具备良好的职业意志,才能在以后的工作中拥有克服困难的精神、毅力,做到乐于奉献与忠于职守,能够经受挫折与困难,成为一个职业意志较为坚强的人,这不仅有益于中职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对于他们的生活也有较大帮助。教师可以在思政课堂教育活动中,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职业场景体验,设定明确的标准,做到有奖罚、有评估、有检查,让职业精神潜移默化融入学生的思想理念中,让他们在学习中形成良好的职业意志力,在生活、工作中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引导自我教育,规范中职生职业行为

在中职思政教育工作中,要想培养中职生良好的职业精神,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开展自我教育,以此规范中职生的职业行为。在思政教育活动中,教师的引导、说教属于一种外部教育推力,而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够深化到其内心、脑海中,真正让学生在思政学习活动中有所收获与成长,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精神与素养。教师要让学生自觉了解一些企业文化、行为规范、职业素养道德观等,让他们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工作中,都能实现自我约束。教师要为学生构建良好的文化环境和完整的思政教育体系,让他们从心理方面强化自我职业自信,提升心理承受能力,构建符合自己发展的职业体系,设定个性化、专业化的职业规划。在未来的工作中,面对复杂的企业环境,学生才能养成多思考、多观察、多学习的职业习惯,不断发展自我、完善观念,真正培养良好的职业精神。

思政教师不仅要讲解理论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帮助学生端正就业心理,让他们对于未来的工作有充分、正确的认知,对于职业能够做出客观评价,防止出现惰性、怕吃苦的思想与行为,对未来的工作始终抱有强烈的挑战精神,增强其社会与工作责任感。教师也要让学生学会自我认知、自我评价,从中掌握自我特长、兴趣爱好、缺点等,借助测评法、谈话法指导学生对自我职业生涯进行定位与分析,选择符合自我性格特征的工作,无形中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为其将来的就业工作做好充分准备。

思政教师可以借助案例教学法引导学生开展自我教育,给予学生更多互动、沟通的机会,让学生从中获得更多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这对于学生未来职业习惯的养成有一定帮助。通过案例教学法学生能够全面接受职业教育,从中认识到将来投入工作需要具备的职业素养与职业精神,能够在案例分析中对将来的职业有更多认知,做到热爱、尊重自己的职业。

三、结语

在中职思政课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精神,让他们在未来的工作中能够乐于协作、乐于奉献,提升自我综合素养,成为企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同时,学校与教师要不断调整中职思政课程教学内容、更新思政教学模式,结合企业人才需求及中职生职业素养现状,针对性地开展思政教育工作,把思政教育与德育教育融合在一起,培养中职生良好的职业精神。

参考文献:

[1] 陈世惠.中职院校学生职业精神培养与发展研究——以房地产营销专业为例[J].现代营销(经营版),2019(6).

[2] 张捷树.加強中国梦教育,提升中职生思想道德水平——中职生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培育研究[J].职业,2015(21).

猜你喜欢
职业精神思政课新课标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欢迎订阅4-6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中职学校学生社团加强学生职业精神培育的途径
医学生职业精神培育的探析
高职实践教学的多重关系研究
论体育传播工作者的职业精神和素养
青少年对思政课的逆反心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