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完全腹膜后修补术治疗原发性腰疝2例分析

2021-12-27 05:50:22屠义梅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2021年12期
关键词:补片筋膜腰部

陈 嘉 戚 腾 屠义梅

(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疝外科,扬州 225000)

腰疝是一种少见的发生在腰背侧的腹壁疝,位于第12肋和髂嵴之间,患病率占所有腹外疝的1.5%~2.0%。腰疝分为先天性(20%)、原发性(55%)和继发性(25%)[1]。原发性腰疝更为常见,可以发生在腰上三角(Grynfeltt)或者腰下三角(Petit)。目前,治疗腰疝的手术方式众多,尚无金标准术式,常用的是开放式或者腹腔镜使用人工材料进行腹膜前无张力修补术[2,3],腹腔镜手术需要进入腹腔分离腹膜前间隙。在国内,后腹腔入路腹腔镜下完全腹膜后腰疝修补的报道目前仍较少。2021年4~5月我科对2例原发性上腰疝行腹腔镜完全腹膜后修补术,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病例1:女,65岁,因发现左侧腰背部可复性包块6年于2021年5月16日入住我科。BMI 25.5。查体:左侧腰部可扪及包块大小约4 cm×4 cm,质地软,无压痛,按压后可还纳,直立位时包块明显,右侧卧位时肿块接近消失。术前CT提示左侧上腰三角处筋膜缺损,腹膜外脂肪疝出(图1A)。术前诊断原发性左侧腰疝。拟行后入路腹腔镜完全腹膜后修补术。全麻,右侧卧位,手术床摇至左侧腰部过伸位,术者站于患者右侧。常规消毒铺巾。平脐与左侧腋前线交界处做切口长约12 mm,逐层切开皮肤、皮下组织,显露腹外斜肌腱膜,纵行切开腹外斜肌腱膜。血管钳钝性分离肌层(腹内斜肌和腹横肌)与腰背筋膜,进入后腹腔,甲状腺拉钩拉开各层肌筋膜组织,从切口探入食指,紧贴腰背筋膜向上下和侧后方钝性分离,推开腹膜及腹膜外脂肪,初步推开空间后将12 mm trocar置入腹膜后间隙作为观察孔,建立气腹后,压力维持在11~14mm Hg(1 mm Hg=0.133 kPa)。直视下分别于腋中线肋缘下3cm处,腋中线髂嵴上缘处1 cm做5 mm切口,置入5 mm trocar作为操作孔。观察无明显出血,电钩及分离钳分离扩大腹膜后间隙,分离范围上至肋弓深面,向下至髂前上嵴,向前到达腋前线,向后显露腰方肌,分离过程中可见腹膜外脂肪从腰上三角疝出(图1B),将疝内容物还纳,可见缺损约2 cm×2 cm(图1C),用倒刺线将疝环缺损缝合关闭,分离过程中注意保护腰方肌表面的髂腹下和髂腹股沟神经。选取大网孔聚丙烯轻量型补片,裁剪成12 cm×10 cm后置入后铺平,覆盖整个缺损区域,补片边缘需超过疝环3~5 cm(图1D),确认补片平整后放气,完成手术,术中未放置引流。手术时间90 min,术中出血量10 ml。术后不受麻醉限制即可下床活动,6 h后恢复半流质饮食,术后腹带加压包扎。术后第1天疼痛轻微,视觉模拟评分为2分。术后切口愈合可,术区未出现血清肿、血肿,无慢性疼痛(图1E)。术后第3天复查CT术区补片放置良好,腰部未见疝内容物突出(图1F),顺利出院。术后随访3个月,术区无疼痛,未出现血肿,无复发。

图1 病例1:女,65岁。A.术前CT示左腰上三角缺损,腹膜外脂肪组织疝入;B.疝内容物为腹膜外脂肪;C.腰上三角缺损;D.将补片放置在腹膜前间隙;E.手术后外观;F.术后第3天复查CT,补片放置良好,无内容物疝出

病例2:女,68岁,发现右侧腰背部可复性包块1年于2021年4月7日入住我科。BMI 19.4。术前CT提示右侧上腰三角处筋膜缺损,腹膜外脂肪疝出。查体:右侧腰部可扪及包块大小约5 cm×4 cm,质地软,活动度可,站立或咳嗽时明显,按压后可还纳。既往无特殊病史。术前诊断原发性右侧腰疝。全麻,左侧卧位,手术床摇至右侧腰部过伸位,术者站于患者左侧。手术方法及器械与病例1相同。手术时间为100 min,术中出血15 ml。术后6 h后恢复半流质饮食,术后腹带加压包扎。术后第1天疼痛视觉模拟评分为2分,术后第4天顺利出院。术后随访3个月,恢复良好,切口愈合可,术区未出现血清肿、血肿,无复发。

2 讨论

腰疝是指从腹壁或者后腹膜在第12肋和髂嵴之间突出的疝[4],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先天性腰疝多发在婴儿,约占20%,多为腰背肌或筋膜发育不良所致。后者根据发病原因又可以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其中原发性腰疝最常见,约占55%,常见病因包括高龄、长期体力活动及慢性咳嗽等;继发性腰疝约占25%,多由手术或外伤引起[5,6]。解剖学上原发性腰疝由可分为腰上三角疝(Grynfeltt疝)及腰下三角疝(Petit疝),腰上、下三角为腰背部薄弱区,缺少肌肉保护,因此,在腹压增加情况下局部组织可经此区域突出,而腰上三角间隙较腰下三角间隙大,其底部仅由薄弱的腹横筋膜,故更容易发生疝[7]。本组2例均是腰上三角疝。

腰疝通过临床表现及体格检查明确,多数腰疝可以有明显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腰部包块,俯卧或者健侧卧位时消失,有些患者会出现疼痛症状,疝内容物可以是脂肪、结肠,甚至是腹腔其他器官[8],严重者会发生肠管嵌顿,形成肠梗阻。本组2例疝内容物均是脂肪组织。CT或者MRI可以显示腰部肌群缺损的部位、范围及疝内容物性质,以便排除其他疾病,应作为术前常规检查[9]。

老年原发性腰疝一旦确诊,应及早手术,以免发生潜在的嵌顿和肠梗阻[10]。腰疝手术方式众多。①开放手术:传统Dowd手术利用缺损周围的筋膜或者肌肉做叠瓦状缝合疝环,但手术创伤大,复发率高,已很少使用。目前,较多采用肌后间隙或腹膜前间隙对缺损进行修补(即Sublay或Stoppa),在腹压的作用下使腹膜前间隙内的补片更贴紧于腹壁,不易移位卷曲。杜华栋等[7]报道21例采用部分可吸收补片经腹膜前间隙修补治疗原发性疝。林荣贵等[11]报道采用Kugel补片在腹膜前间隙行原发性腰疝修补。可见,Sublay修补术可能是目前开放手术中应用最广泛的方式[12]。②腹腔镜手术:随着腹腔镜技术的普及,腹腔镜技术也逐步应用到各种疝修补。1996年Burick等[13]报道腹腔镜腰疝修补术,王雷等[14]报道3例采用腹腔镜腹腔内补片植入术(intraperitoneal onlay mesh,IPOM)治疗腰疝,李俊生等[15]报道1例采用腹腔镜经腹无张力修补术(transabdominal preperitoneal,TAPP)治疗原发性腰疝,Sun等[16]报道采用经腹部分腹膜外修补术(transabdominal partial extraperitoneal, TAPE)完成腹腔镜腰疝修补是完全可行的。

我们认为IPOM是治疗腹壁疝的主要方式,在治疗腰疝时存在一定难度,因为腰疝属于边缘腹壁疝,疝环的内侧往往被结肠挡住,不能完全覆盖缺损,而且需要昂贵的防粘连补片及钉枪固定,增加术后出现肠梗阻、肠漏和腹膜炎等并发症的可能性。TAPP需要切开侧腹膜,游离结肠,避免损伤输尿管,放置补片后再缝合腹膜。我们认为腹腔镜完全腹膜后修补术相当于开放的Sublay手术,治疗原发性腰疝优点在于:①腹腔镜创伤小、恢复快;②只需要使用普通聚丙烯补片,节约成本;③可以避开结肠的阻挡,直接进入腹膜后间隙这个天然解剖层面,减少对腹腔的干扰。汤睿等[17]介绍全腹膜囊分离(total visceral sac separation,TVS) 技术时提出:腹横肌后方,越往后腹膜越厚、腹膜外脂肪越多,操作越容易。因此,采用TVS技术腰疝通常较脐疝、白线疝更容易。

根据我们的经验,腰疝修补和切口疝及腹股沟疝相似,越接近腹膜的修补越牢固。根据Pascal流体静力学说,利用腹内压均匀分布在整个补片上,使其贴附固定在腹壁上,摩擦阻力大,修补牢靠,效果好[11]。技术要点:①直视下建立3个trocar孔,熟练掌握腹膜后间隙的解剖结构,充分游离腹膜后间隙,在关闭疝环缺损后保证补片边缘超过缺损范围3~5 cm。②如有腹膜破损时及时关闭,防止补片与腹腔接触。③注意保护穿过腰上三角前方走行的肋下神经、髂腹下神经和髂腹股沟神经。④保证补片充分铺平,缺损较大时可以用医用胶或者缝线悬吊固定补片。⑤术中彻底止血,术后加压包扎,腹带包扎半年。当然,此技术也有一定局限性,对于有手术史的继发性腰疝,腹膜外间隙往往粘连严重,难以建立手术空间,操作难度大,目前我们也仅用于原发性腰疝患者。

因为腰疝的患病率较低,没有诊疗指南及治疗金标准。从本组2例经验来看,对于原发性腰疝,实施腹腔镜完全腹膜后修补术是安全可行的。但本组病例少,随访时间较短,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和总结。我们认为腰疝具体的手术方式需要综合评估患者的情况,结合腰部缺损的大小、患者自身心肺功能情况及经济因素等多方考虑,最终达到个体化治疗。

猜你喜欢
补片筋膜腰部
怎样让腰部得到有效休息
三焦“筋膜”说——从筋膜学角度认识三焦
食管裂孔疝修补术补片的选择与固定
筋膜枪成“网红”消费品
老年人锻炼腰部仰卧屈膝挺髋
自固定补片与普通聚丙烯补片在腹腔镜全腹膜外疝修补术中的对比研究
手足骨筋膜室综合征早期预防及切开减张术后的护理
隐神经——大隐静脉筋膜皮瓣修复足背部软组织缺损
久坐当心腰“感冒”
改良Kugel补片修补腹股沟复发疝应用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