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小明
(广西财经学院 经济与贸易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3)
2019年《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指出,“立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人才培养目标”“全面提高课程建设质量”。课程建设不仅决定人才培养质量的优劣,也关系到专业乃至学科长远发展。与此同时,《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就一流本科课程建设指明了改革发展方向。课程改革不仅能够提升高校专业学科的综合竞争力,也有助于推动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深入的教学实践则是课程改革得以实现的必要手段,也为教师积累了更多的教学经验。
《国际经济学》是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国际商务等专业的主干必修课程,课堂教学效果一定程度上直接关系学生对该领域理论掌握的程度。《国际经济学》的内容主要包含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两部分,需要先修《西方经济学》(包括微观和宏观两部分)。国际贸易部分的相关理论和政策需要以微观经济学为基本分析工具,国际金融部分内容则以宏观经济学为基本分析工具。地方财经类高校在师资力量、生源质量、教学资源等方面相对重点院校存在一定差距,因此需要进一步改革课程中存在的弊端,实现有限资源的充分配置。
本文基于学生态度、学生理论基础、教材编写现状、前沿文献重视度4个方面探讨《国际经济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上述问题提出相应的教学改革措施和教学实践方案,最后总结研究结论。
从地方财经类高校生源来看,其理论基础相对而言较为薄弱,学生理论知识学习热情不高,往往更愿意学习实务类课程,参加实践性工作。然而,《国际经济学》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学习该门课程需要具备较好的经济学素养。以广西财经学院国际贸易学专业为例,通过调研发现,大部分学生对《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更感兴趣,而对《国际经济学》不太感兴趣。究其原因,除了经济学理论知识掌握不够扎实外,还与“轻理论,重实务”的观念密切相关。
高校学生在学习一门课程之前往往会问的问题即是:“学习这门课程有什么用?”或者“这门课程在毕业后走向工作岗位中能用到吗?”等诸如此类的问题。本文认为,仅仅依托“实务操作性”为导向的课程学习不能满足本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要求,以“实务操作性”为导向的课程方案更适合于职业类院校的人才培养。事实上,要掌握工作中的实际操作技能,学生参加实习是效果更佳的途径。地方财经类院校需要培养学生对社会中各类经济现象的解释和预测能力,因此离不开经济学理论深入学习。而在当前国际经济复杂的环境中,相关专业学生更应具备扎实的国际经济学理论基础。
学生修读《国际经济学》课程需先修《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其中国际贸易部分涉及的知识包括生产可能性曲线、无差异曲线、生产技术、机会成本、市场类型、博弈论等,国际金融部分涉及的知识包括国民收入的决定、乘数理论、IS-LM模型、AD-AS模型等,涵盖内容之广泛。因此,只有系统掌握现代经济学基本理论,才能进一步深入学习《国际经济学》。然而,从目前现状来看,地方财经类高校学生普遍对微观和宏观经济学系统掌握不够,成为制约《国际经济学》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例如,诸多高校往往对《微观经济学》中的博弈论、埃奇沃思盒形图、生产可能性曲线等内容不作要求,导致学生未能系统掌握相关内容。
学生经济学基础不牢固的另一个原因在于自主学习能力较为薄弱。一般而言,学生在学习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时,往往只阅读课堂指定的教材,而对很多有价值的参考书目阅读不够,导致思维难以开拓。例如,国内大多高校《西方经济学》课程指定国内学者编写的优秀教材,若学生无法通过阅读经典国外教材加以补充,思维和视野不够开阔。
关于《国际经济学》的教材,国外拥有一些优秀的参考书目,如保罗·克鲁格曼等的《国际经济学:理论与政策》、多米尼克·萨尔瓦多的《国际经济学》、罗比特·凯伯的《国际经济学》等,国内优秀的《国际经济学》教材不多。首先,对于一般高校本科生而言,《国际经济学》理论框架较为广泛和复杂。例如,国际贸易中的要素禀赋理论涉及两个国家、两种产品、两种要素(即“2×2×2”模型),对这种多维度的模型假设学生往往难以掌握。因此,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编著一本难度适中的《国际经济学》教材尤为必要,需要在学生的理解能力和理论的完整复杂性之间作出权衡。
国内诸多《国际经济学》教材中阐述的各个理论缺乏相应的案例。国际上流行的教材之所以经典,主要原因是在论证理论的同时列举了很多现实生活中的案例,这些案例吸引了学生的好奇心,增强了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国内教材则把较多篇幅用于阐述术语定义、模型假设、数理推导、理论结论和评价,而较少结合实际中的案例加以评述,因而显得有些晦涩、枯燥。事实上,国际经济中关于中国的案例本应十分丰富,关键是需要整合资料和数据,将丰富的案例匹配到理论中去。
本科生的毕业论文往往存在创新性缺乏、数据观点陈旧、结构不规范等问题。本文认为,毕业论文质量不高,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在专业课学习阶段未受过基本的学术训练,文献检索能力和外文阅读能力有待提升。虽然学生已具备阅读学术论文的基础(包括英语阅读、计量经济学、统计软件的掌握),但如缺乏前沿文献积累,学生无法将所学的专业知识应用于写作实践,进而影响了论文写作质量。
在《国际经济学》课程教学中,教师自身对前沿文献的重视程度也有待提升。48课时《国际经济学》课程中,教师只能精练地讲授重要章节,授课模式大多是“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师可在课程中安排时间引导学生阅读前沿学术文献,即使布置课后阅读,保障效果。因此,需要将《国际经济学》教科书内容与前沿学术文献较好地结合。
2.1.1 培养学生《国际经济学》课程学习兴趣
《国际经济学》以《西方经济学》为基础,为了培养学生对《国际经济学》课程的兴趣,首先需要激发学生对《西方经济学》课程的学习热情。因此,教师在讲授《西方经济学》课程时,首先需强调经济学理论的重要性,让学生意识到经济学理论素养对后续专业课学习的重要意义。其次,在《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应更多地结合实际生活中的案例加以分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育学生的兴趣。第三,要鼓励学生多阅读国外经济学经典参考书目,如保罗·萨缪尔森的《经济学》、格里高利·曼昆的《经济学原理》等,以开拓思维。
2.1.2提升学生经济学理论素养
人才培养方面,完善理论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学科各专业培养计划。首先,为这类专业的学生开设《中级微观经济学》《中级宏观经济学》,并选用优秀国际教材,结合中国案例,强化经济学的理论深度。其次,还应强化学生的数理经济学基础。财经类专业一般文理兼收,地方财经类高校的生源中,文科生占半壁江山。经济学理论学习需要较好的数理基础,因此,为了便于学生更好地学习经济学理论,可开设如《经济数学》《数理经济学》等课程。最后,强化学生对计量经济方法的运用能力。尽管很多财经类高校开设《统计学》《计量经济学》等课程,但学生仍然无法在毕业论文写作中加以运用。这类课程需要改进之处包括:要求学生熟练掌握一门统计软件如Stata、R,独立完成一篇实证分析的课程论文等。
教学组织方面,设立经济学拔尖人才试验班,对经济学有兴趣且成绩优秀的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培养。经济学拔尖人才试验班应当主要培养经济学学术型人才,培养其投身学术之志向,鼓励该班的学生推荐免试保研或为考研创造优良的学习氛围;同时为拔尖班的学生一对一地配备导师,实现更精准的指导。
2.1.3编著高质量的《国际经济学》本土教材
为了激励本土学者编著和出版高质量的《国际经济学》教材,可采取招标立项的方式,组织高校教师积极申报《国际经济学》教材编著项目,从中择优给予经费支持。各高校讲授《国际经济学》的教师可以组成优秀团队,分工协作,从理论阐述、数据收集、统计描绘、案例分析等各个角度充实《国际经济学》教材的每个章节。
以国际贸易部分的要素禀赋理论为例,按照高质量编著的标准,如何编写这一章呢?本文认为,在介绍要素丰裕度、产品密集度时,可插入各国拥有和各产品生产需要的资本、劳动力数据,进而理解相对另一国家要素丰裕,一种产品相对另一种产品要素密集型。推导得到H—O定理后,可以以案例讲解某种产品上对另一国家的进出口状况,从而检验该产品是否符合H—O定理。总之,在各个理论章节中恰当地嵌入案例和数据,有助于《国际经济学》教材质量提升。
2.1.4 将所学知识与前沿文献相结合
学生阅读国外文献既学习和巩固了英语知识,也是对所学《国际经济学》专业知识和《计量经济学》方法的应用,同时也有助于了解一篇规范学术论文的结构,为毕业论文写作打下基础。具体到《国际经济学》专业课,教科书往往简化了理论模型及其推导过程,教师可在每一章中列出推荐阅读的经典参考文献,引导学生通过论文阅读加深对相关理论的理解。除了理论层面的开创性论文,教师还可安排一些额外的课时,引导学生讨论最新的前沿实证研究,尤其是模型设定、数据收集和处理、内生性问题、影响机制分析等方面,以便帮助学生掌握实证分析的步骤。
2.2.1 实践探索及效果
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作者承担了商务经济学某班和国际经济与贸易某班的《国际经济学》教学任务,其中商经班必修的《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均为64课时,而国贸班则为48课时。课时较多、经济学基础较好的商经班比国贸班取得了更好的成绩。经济学素养提升有利于促进学生对《国际经济学》课程的学习。
2.2.2 教学实践方案探索
在教学实践方案中,注重学生兴趣、优秀教材、结合前沿文献3个因素对学生《国际经济学》学习成效的影响。首先,经济学试验班和经济学专业普通班级采用相同的教学方法,比较试验班和普通班的学习成效;其次,查找以前使用过的《国际经济学》教材,选择同专业不同届的另一个相似班级,采用另一种教材,比较学习效果;第三,选择同专业两个相似班级,其中一个班级使用传统教学手段,另一个班级结合前沿文献,比较学习成效。
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经济环境错综复杂,逆全球化、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加之新冠疫情的冲击,理解世界经济的运行、把握各国之间的经贸关系十分重要。作为世界经济、国际贸易、国际商务等相关专业学生,更应该在掌握国际经济学理论的基础上,运用专业知识指导实践工作。本文就如何改进《国际经济学》课程教学质量进行了探讨。首先指出了当前《国际经济学》课程中存在的不足:学生兴趣不高、经济学基础理论较薄弱、教材有待优化、课堂内容未联系前沿学术文献,其后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教学改革的具体对策建议,并提出实践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