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啟杏
(广西科技馆,广西 南宁 530022)
2020年第二十二届中国科协年会以“改革开放 创新引领——科技赋能 合作发展”为主题,探讨新时代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新态势、新机遇、新挑战,探索开放合作的新视野、新共识、新机制[1]。在社会开放、资源共享背景下,科普工作的开展迎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愈发突显开放性、合作性和持续性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与社会各界建立协作关系,共同制定发展策略,开展科普服务等,不断提升科普工作在社会上的地位与作用。流动科技馆作为科普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受众对象是社会大众,因此,如何实现流动科普资源的社会化,加强社会各界机构的开放合作,进一步扩大社会影响力和观众参与度,成为流动科技馆工作可持续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普法》和《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科学技术馆开发了流动科技馆展览项目,为科技馆建设薄弱地区的广大公众服务。中国流动科技馆广西巡展是中国科协与广西科协,中国科技馆与广西科技馆共同协作,支援并带动广西尚未建设科技馆的县级行政区域科技馆事业发展的联合行动,使科普资源最大限度地惠及基层群众。
流动科技馆作为现代科技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实现全国科普公共服务公平普惠,推进科技助力扶贫,提高公众科学素质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流动科技馆广西巡展项目自2013年6月开始启动以来,中国流动科技馆广西巡展充分利用流动科技馆“精巧、丰富、直观、有趣、易运输”等优势,坚持面向基层广大农村以及偏远山村、欠发达的少数民族地区群众进行科普宣传服务,深受全区群众尤其是青少年的热烈欢迎。尤其在“十三五”期间,中国流动科技馆广西巡展以科技体验为介入点,加大助力精准扶贫力度,将丰富的科学知识、前沿科技资讯和高科技产品带给当地群众,激发他们对科技的好奇心,激励他们探索和学习的热情,助力提升贫困地区群众的生产技能和科学素质。我国对公益科普事业的投入呈逐年上升趋势,但目前科普资源和服务还不能完全满足大众的基本需求。
长期以来,流动科技馆巡展项目工作主要是以科协为主导模式的“管办一体化”,依靠政府资源,自上而下地开办巡展。主要问题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资金不足。巡展活动的组织和开展完全依赖国家专项资金的投入,投入渠道的单一性导致了科普投入远远不能满足实际巡展工作的需要。特别是近年来,随着配发套数的增多,各地所需的配套运行经费越来越多, 因此地方财政承担流动科普的运行经费压力巨大[2]。
(2)场馆用地难落实。虽然中国流动科技馆相关文件对巡展设施的布展、场馆面积、经费保障等做出了规定,但仍缺乏相配套的实施细则与管理办法,在实施过程中各地方也未建立有关部门分工协调的工作推进机制,巡展场馆用地问题无法保障的现象普遍存在。
(3)影响力有待提升。社会对流动科技馆的认识不足,不能很好地引导全社会力量参与科普活动,开展科普工作中社会力量相对较弱,制约科普事业的发展。
(4)内容形式较单一。科普活动形式略显单一,内容更新较慢,缺乏创新机制,不能有效地整合科普资源,工作分散不见成效。
(5)缺乏有效激励机制。缺乏奖励办法和评价标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科普工作人员(包括志愿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且不能有效地调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巡展工作。
(6)缺乏专业的科普志愿服务队伍。科普志愿者人员数量不足,科普专业水平整体偏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流动科技馆开展科学教育活动的质量。
(7)展品维护难度大。参观流动科技馆的人数近年来逐渐增加的同时,也会导致场馆展品损坏率上升。由于各地巡展站点的技术人员配备不足,无法对展品进行及时维修与养护,影响了参观者的体验和情绪。
科技兴则国家兴,创新强则民族强。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3]。中国科协把2020年作为“合作发展年”,努力创新合作机制,充分发挥科协系统人才智力和组织网络优势,组织实施服务科技经济融合发展行动[3]。为顺应新时代科普工作发展的新要求,流动科技馆巡展工作亟需突破常规,努力创新工作思路和管理方法,有效引进社会优质资源,提升流动科技馆巡展的内容建设和运营管理水平,逐渐形成流动科技馆社会化的新格局。因此以“馆企合作”为例,进一步探讨流动科技馆社会化运行的可行性。
科技馆作为公益性事业单位,以实现科普惠民、提升公民科学素质为己任。企业作为盈利性单位,一方面能为科普场馆提供大量的财力、智力支撑,有效地解决资金和场地问题;另一方面还能持续投入、优化展览,让展览内容常展常新。在流动科技馆社会化运行中,“政府+企业+科普活动”可行性模式不仅能吸引各类主体的加入,还能有效调动地方政府、企业和其他社会机构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形成全社会参与科普的良好氛围。
“馆企合作”流动科技馆社会化运行模式,一方面不仅能体现企业的社会责任感,提高公众对企业的认识度,还能提升其品牌形象、通过品牌运营来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另一方面,企业的有效运营不仅能扩大流动科技馆的科普受众范围,还进一步提升科普影响力。企业通过组织并开展形式多样的各种活动,吸引不同年龄层的受众群体了解并体验流动科技馆的展览资源。除此以外,企业还可以通过有效地宣传手段,扩大活动的影响力,比如:发放宣传手册、邀请新闻媒体,以及通过其它新媒体积极报道流动科技馆巡展项目,突出科普的知识性和趣味性,激发当地群众尤其是广大青少年对科学的好奇心和热情,促使“学科学”由潜在需求变为现实需求,进一步提升广大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
在市场竞争的过程中,企业在其专业领域积累了雄厚的技术资源和人才资源,结合自身优势,在科普活动方面能提供独到的见解,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和智力保障,在活动中开拓创新打造独具特色的科普品牌。科技馆联合企业形成合力,以流动科技馆巡展项目为纽带和依托,结合特色科普品牌,为当地群众尤其是广大青少年配置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科普活动,进一步推进流动科技馆巡展项目的创新升级。
流动科技馆的科普资源主要是由50多件易于组装和布展的小型化经典展品、科学表演、科学实验以及科普影视组成,为观众营造探索科学的场所,让观众在互动体验中,感受科技的神奇,体验探索的快乐。企业可以借助其自身良好的产业基础,对科普资源优化整合,实现集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效益型于一体的科普资源共享。
通过流动科技馆社会化运行的可行性分析,我们知道“馆企合作”意义重大,不仅能在不同领域开展科普合作交流,繁荣发展科普产业,还能吸引社会多方力量参与科普事业,具有较强的可实施性[4]。为此,广西科技馆一直在努力推进科普工作社会化,并启动流动科技馆广西巡展社会化运行试点项目工作,与相关企业合作,把科学知识输送到大众视野中,进一步发挥流动科技馆科普辐射功能。为建立流动科技馆社会化运行新机制,推进流动科技馆可持续发展,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流动科技馆实现社会化运行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巩固并扩大科普宣传成果,建立健全良好的运行管理机制。首先,结合流动科技馆实际工作,制定流动科技馆巡展工作标准化流程,进一步明确巡展各阶段的工作任务和具体要求,以及相关人员的工作职责;其次,为了更好地指导并监管运行单位的巡展工作,需建立并逐步完善评估指标体系,即按照每周一追踪、每月一上报、每季度一小结、每年一考核的要求,对项目的运行、展教、服务质量、科普效益进行评估,对项目实施流程进行监督与评价,按照预期目标保质保量完成任务。
科技馆与当地科协应当积极承担起指导职责,定期对承接巡展的运行单位进行专业科普培训,主要内容包括:流动科技馆巡展项目的工作情况、社会化巡展管理、科普讲解技巧、展品运行技术指导等培训课程。一方面业务培训能加强社会化运行站点的科技辅导员队伍建设,另一方面还能促进各站点间的合作交流,进一步提升基层科普服务能力,推动流动科技馆社会化运行科普人才队伍建设。
可以通过电视、广播、报刊、网站、微信公众号、抖音等多渠道宣传流动科技馆社会化运行相关活动,扩大活动的影响力,让更多的公众体验科学,感受科技的魅力。运行单位可以设立线上线下相融合的科普宣传平台,通过线上“微传播”,线下“亲体验”,将新媒体与传统的科普宣传教育相结合,增强了科普宣传的传播性和趣味性,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吸引了更多的社会公众、青少年参与到科普活动中。
流动科技馆社会化运行最大的特点就是发挥社会各方面力量,可以邀请具有影响的企业、学会、高校、科研文化等单位积极参与开展公益科普活动。在社会化运行过程中,运行单位可以利用其独特的资源优势,联合科技馆共同打造特色科普活动,增加科普项目,提升科普展教功能,实现资源共享,实现科普活动惠及大众的新格局。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5]。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开展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行动,抵制腐朽落后文化侵蚀。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面向“十四五”,中国流动科技馆广西巡展项目将逐步转向“开放协同、社会参与”的新模式,有效提升全民科学素质水平,进一步推动流动科技馆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