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培林
(安徽大学 管理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在国家双一流建设和“双万计划”启动的背景下,“金课”“智慧课堂”等词汇日益热门。要打造“金课”或“智慧课堂”,启用何种课程教学模式,却众说纷纭,成为高校各专业的热门话题。本文以《文献分类学》课程为例,探讨“哪种教学模式能更能有效地提高本科教学效果”,为正在或即将打造的“金课”的提供参考。
研究问题包含两方面:文献分类课程不同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如学生成绩、应用能力培养及学习满意度等);文献分类课程教学的影响因素。
本文涉及两种较新的教学模式:兴趣驱动式教学与任务驱动式教学。这两种教学模式均蕴含一些新的教学理念。
(1)兴趣驱动式教学理念。兴趣驱动式教学模式,即积极学习法,典型推崇者是M·希尔伯曼。他在《积极学习:101种有效教学策略》一书中,提出兴趣驱动式教学的基本理念[1]:
第一,积极学习。让学生对学科内容开始了解、趋向,激活他们的心理,引起他们的兴趣。
第二,理解学习。联结正在教的内容与学生已经知道的内容和思考的方式,让他们的大脑经常处于开机状态。
(2)任务驱动式教学理念。任务驱动式教学(Task-Based Learning)指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导向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理念,学生不仅处于积极学习的状态,且能根据自己的知识解决问题[2]。其理念包括:①适度的教学内容。课程任务涵盖课程知识及技能,且完成课程任务的方式能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与学习兴趣[3]。②课堂双主体。教师引领、学生自主学习。③小组学习,将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相结合。以个体的自主学习为基础,整合协作学习[4],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多层次互动。④应用能力培养。手脑并用,理论学习与动手操作相结合。
根据兴趣驱动与任务驱动式教学理念,本文在课堂主体、学习积极性、小组学习、教学内容、教学效果等方面设计测量指标。
在课堂主体方面,常规授课是教师为主,兴趣驱动式教学与任务驱动式教学均是“教师+学生”的双主体模式。不同的是,兴趣驱动式教学注重师生互动,任务驱动式教学不仅注重师生互动,也强调生生互动。为此,本文设置“最喜欢的上课方式”这一指标。
在学习积极性方面,常规授课式的常规讲授模式只要求学生认真听讲、做好笔记、跟着教师的节奏即可;兴趣驱动式教学与任务驱动式教学相似,均要求推动学生积极学习、理解学习。由此,本文在学习积极性指标方面设置了“积极学习”[5]“理解学习”两个指标。
在小组学习方面,常规授课不做要求,兴趣驱动式教学与任务驱动式教学均要求有小组合作讨论。本研究设置“小组合作讨论”[6]“合作讨论时长”[7]两个指标。
在教学内容方面,常规授课与兴趣驱动式教学均不做特殊要求,任务驱动式教学要求教学内容的完成方式是开放的。为此,本文设置“课程内容丰富度”和“课程内容完成方式”二个指标。
在教学效果方面,本文设置“应用能力培养”[8]“学习满意度”两个指标,结合实际期末测试进行分析。
本研究以笔者所授课程《文献分类学》的本科生为对象,开展实证调查。
(1)在保证各届学生教学内容基本一致的前提下,测试不同教学模式。2011级本科生使用常规讲授模式,即课堂80%以上的时间为教师讲授,学生负责听讲和记录;2014级与2015级采用兴趣驱动模式;2017级采用任务驱动模式。将样本的年级与“课程内容丰富度”指标进行卡方检验,得到P=0.24>0.05,说明各年级所接受的教学内容丰富程度无显著差异。测试条件成立。
(2)未告知四届学生正在利用他们开展教学模式实验,以免影响实验效度。
数据共分四轮搜集。第一轮:2013年6,向2011级图书馆学所有学生(共40名)发放问卷40份,有效问卷40份。第二轮:2016年6月,向2014级全体图书馆学专业学生(共22人)发放问卷22份,有效问卷20份。第三轮:2017年6月,向2015级全体图书馆学专业学生(共26人)发放问卷26份,有效问卷20份。第四轮:2019年6月,向2017级全体图书馆学专业学生(共28人)发放问卷28份,有效问卷26份。
采用SPSS进行卡方检验分析教学模式的影响因素,使用多元逻辑回归检验相关因素是否对教学模式产生影响。
经过四轮收集,共计发放问卷116份,回收116份,有效问卷106份,有效回收率为91.4%。
样本基本特征分布为:女生68份,占比64.2%,男生38份,占比35.8%;2011级样本为37.7%(40),2014级与2015级各占18.9%(20),2017级占24.5%(26);常规讲授模式的样本40份(37.7%),兴趣驱动为40(37.7%),任务驱动为26(24.5%)。
在教学效果中,期末成绩是基础,学习满意度是动力,应用能力培养是核心及目标[9]。分别以“期末成绩”“应用能力培养”“学习满意度”为因变量,以教学模式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见表1)。
因变量“期末成绩”是定量数据,以教学模式、性别、专业为自变量,得到线性回归模型(见表1)。由模型结果P=0.002<0.005可知,模型成立;系数表“教学模式”对应的P=0.441>0.05,说明不同教学模式下期末成绩均值表现出一致性。
表1 教学模式对教学效果的影响
表2 教学模与成绩分布的卡方检验
(注:括号外的数值为频数值)
但由表2可知,不同教学模式下的成绩分布呈现出不同特征(P=0.013<0.05)。常规讲授模式下,学生成绩主要分布在70~79分之间;在兴趣驱动模式下,学生成绩主要分布于80~89分之间,且70%的学生成绩位于80分以上。在任务驱动模式下,90分以上的高分人群多(26.9%),平均分最高,且最低分已过及格线。
这说明从常规讲授到兴趣驱动再到任务驱动,学生成绩有提升趋势明显,低分学生在减少,高分学生显著增加。
表3 教学模式与应用能力培养、学习满意度的卡方分析
见表1,模型中的P以及似然比检验的P均为0.000<0.01,说明教学模式对于能否提高学生应用能力具有显著影响。
由表3可知,多数学生认为目前的教学能提高其分类能力(87.5%)。任务驱动模式与兴趣驱动模式均100%认可教学对学生应用能力的提升,且任务驱动模式下48%学生认为作用非常大。常规讲授模式下,不少学生认为效果不太好(25%),甚至无效果(7.5%)。
表1显示,教学模式对于学习满意度的影响具有显著性(P=0.000<0.001)。由表3可知,多数学生的学习满意度较高(均值为3.745)。在常规讲授模式下,绝大多数学生(75%)对学习感觉一般。在兴趣驱动模式下,学生对学习满意的达82.5%。在任务驱动模式下,学生对学习满意的高达96.2%,其中7.7%的学生极为满意。
为研究教学模式(常规讲授、兴趣驱动、任务驱动)的选择是否受课堂主体、学习积极性(积极学习、理解学习)、小组学习(小组合作讨论、合作讨论时长)、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丰富度、教学内容完成方式)等因素的影响,采用多项logistic回归进行分析(见表4)。
由模型拟合信息表可知,最终模型似然比值为219.774-20.921=198.853,P=0.000<0.01,说明模型有统计意义,模型通过检验。拟合优度表表明,原假设模型能很好地拟合原始数据,最后一列皮尔逊卡方显著性值1.000,概率较大,原假设成立,说明模型对原始数据的拟合通过检验。
表4 教学模式选择的多元逻辑回归模型信息
表5 教学模式逻辑回归的伪 R方
由表6可知,最终进入模型的效应包括截距、性别、课程内容丰富度、课程内容完成方式、积极学习、理解学习、最喜欢的上课方式、课堂讨论、讨论时间长度、小组合作讨论等。从最后一列P值来看,除了性别及理解学习两个指标(P>0.05)外,最喜欢的上课方式、积极学习、小组合作讨论、合作讨论时长、课程内容丰富度、课程内容完成方式等6个自变量(影响因素)对模型构成均有显著贡献(P<0.05),研究它们是有意义的。
模型在预测兴趣驱动选择倾向上准确率最高,达到100%,其次是常规讲授(92.1%),最后是任务驱动(88.5%)。模型总体预测准确率为94.1%,表现优秀。这与前面伪R方数据结论一致。
(1)课堂主体。如表7所示,在课堂主体方面,常规讲授与任务驱动模式下,学生均期待“师生互动”加“生生互动”的双主体课堂模式,即“教师布置任务给学生,学生分组协作完成,教师在适当的时候做指导”,占比高达82.1%。
表6 教学模式逻辑回归的似然比检验
兴趣驱动模式下的学生略偏向于“师生互动”,即“教师布置任务给学生,学生独立操作完成,教师点评”,占比52.2%。
(2)学习积极性中的积极学习。由表7所示,整体56.6%的学生都愿意积极学习。常规讲授模式下的学生更渴望有积极学习的机会,比例高达75%;兴趣驱动模式下的学生基本愿意积极学习(62.5%)。任务驱动模式下的学生多数肯定积极学习(69.2%)。
(3)小组学习。由表7可知,在“你喜欢学习小组合作讨论吗?”中,绝大多数学生赞同小组合作讨论(88.7%),甚至有43.4%的学生非常喜欢小组讨论。常规讲授模式下的学生更渴望及期待小组学习(62.5%),比例远远高于兴趣驱动(57.5%)和任务驱动(38.5%)。
在“你认为一节课应该花多长时间来讨论”中,任务驱动模式下的学生极度期望一节课至少花费“1/4时间”(57.5%)来进行讨论,比例远高于常规讲授(40%)和兴趣驱动(37.5%)。
(4)教学内容的完成方式。由表7可知,在“本课程采用的哪种方式最有利于你完成课程内容”中,整体34.6%的学生偏爱平时考查,但近1/3(28.8%)的同学认为,任务驱动的实训操作更有利于测量本课程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兴趣驱动与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下的学生,更偏好实训操作(占比分别为50%和38.5%);常规讲授模式更趋向于平时考查(46.2%)与论文/报告(35.9%))。
不同教学模式之间存在差异,但并不完全对立,彼此间存在相通的空间。
三种教学模式主要在教学效果方面呈现出差异性,各有所长。
在期末成绩提升方面,常规讲授作用突出,能推出90分以上超高分学生,然在学生学习满意度及应用能力培养方面表现不佳。
在学习满意度方面,兴趣驱动的学生学习满意度较高,任务驱动式教学的学习满意度极高。
在应用能力培养方面,兴趣驱动有助于提升应用能力,任务驱动式教学对应用能力培养的作用非常大。
由此,在学习满意度及应用能力培养上表现卓越的是任务驱动式教学,表现较好的是兴趣驱动,而常规讲授更有助于提升期末成绩。
三种教学模式也存在相通之处。通过以下两种途径,可有助于不同教学模式间转换。
首先,通过积极学习,推动常规讲授转变为兴趣驱动,再发展为任务驱动。调研结果表明,积极学习与教学模式选择紧密相关。课堂讲授中可以增加师生互动,常规讲授过渡到兴趣驱动。这是任务驱动式教学的基础。
其次,小组讨论是兴趣驱动到任务驱动的关键。调研结果表明,课堂讨论时间长度及小组合作讨论是教学模式选择的重要影响因素。常规讲授、兴趣驱动及任务驱动等教学模式下的学生都认为课堂讨论相当有必要。这就需要兴趣驱动教学模式积极推进小组协作学习,由兴趣驱动升级为任务驱动。这是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