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立德树人”教育思想的内涵与价值研究

2021-12-27 01:04刘金松
理论经纬 2021年0期
关键词:根本任务立德立德树人

刘金松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立德树人”教育思想演变

重视立德树人是我国的历史传统,“立德”在《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解释为:“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指的是人生的最高境界首先是立德有德,实现道德理想;其次是事业追求,建功立业;再次是有知识有思想,著书立说。这三者都是人生不朽的表现,而“立德”居于首位。“树人”在《管子·权修》中解释为: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强调人才培养是长远之计。“立德树人”指立德作为树人之要,是人才成长的长远之计。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教育方针表述中,始终强调受教育全面发展中的德育为先。1957年,毛泽东指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①《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26页。,把德育放在首位,彰显了党对人才之德的重视,这在高考人才选拔标准中的显现尤为明显,在1965年之前,学生道德情况是高校招生的首要标准②唐汉卫、刘金松:高考中的德育评价:新中国成立70年的回顾与展望,《中国教育学刊》2019年第10期。,虽然之后人才之德的重要性有所反复,但以德为重的原则一直延续至今。1978年,邓小平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重申了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并多次论述了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这更奠定了改革开放后人才培养的基调。1999年,在全国第三次教育会议上,江泽民把“美育”也纳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要求之中③《江泽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32页。,美育的加入丰富了德育的内容和体系。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对新世纪的教育方针做了进一步表述,提出“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⑤《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一次明确提出“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指导思想。2012年,胡锦涛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把立德树人确立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①《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首次明确“立德树人”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并提升到教育基本方针的高度。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②《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 01 7年版。。

在传承和创新中,“立德树人”的基本内涵几经变化,但其核心价值并未发展转变,即人和人才的成长都离不开“德”,虽然不同时期“德”的内容和标准有所差异,但这并不妨碍“德”的主导和引领地位。新中国成立以来,历代领导人也正是意识到这一点,对人才成长和教育发展中的“德”非常重视,这一传统为习近平“立德树人”教育思想的形成和成熟提供了理论土壤。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这既是对我国数千年来教育传统的创造性继承和创新性发展,也是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改革经验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在新时代被赋予新的内容,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③王群瑛: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8年第6期。

二、习近平“立德树人”教育思想的核心

1.习近平关于“立德树人”的重要论述

习近平总书记对“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的根本任务高度重视、十分强调,多次在重要场合和会议中提及其重要价值和意义。2016年12月,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 人”①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人民日报》2016年12月9日。。2017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②《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2018年5月2日,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③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8年5月3日。。在第四次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不仅进一步提出“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还明确把“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教育一起纳入“全面发展”的教育理论中,提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④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人民日报》2 0 1 8年9月1 1日。。习近平总书记从国家发展、教育使命的角度指出“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目的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这些重要论述,是对我国教育事业规律性认识的深化和发展,是对立德树人理论认识的深化和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为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同时也为教育实践提供了根本遵循。⑤王群瑛: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8年第6期。

2.习近平“立德树人”思想的核心

第一,关于“立德树人”的重要地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将“立德树人”从人才成长的要旨提升到教育发展的根本任务,这就意味着立德树人在学校工作中重中之重的地位。立德树人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意味着学校的一切工作都要围绕着立德树人进行,这指明了新时代教育工作的本质,有利于扭转长期以来在学校教育中形成的“应试化”现象和问题,这也意味着学生作为“人”重新在学校被发现、被重视,这就为新时代教育发展提供了一个方向指引。

第二,关于“立什么德”。立德树人首先是要立德,是通过立德来成就人。对于“立什么德”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就做出了论述,他期待要做到:明大德、守公德和严私德。结合习近平总书记的相关论述,我们认为明大德就是要坚定信仰,要以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信仰,做到胸中有信仰、心中有国家;守公德就是坚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处理好人与人、人与自己和人与自然这三对关系,在全社会营造崇德向善的氛围;严私德就是要不断向内反求诸己,不断完善自我修养。“立什么德”统领新时代教育工作的核心内容,新时代的教育除了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外,如何引导和服务于学生立德是关键任务。

第三,关于“树什么人”。立德服务于树人,树人是立德的结果,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的教育应该树什么人也有深刻的思考。习近平2018年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要“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这就意味着教育工作要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培养具有社会主义信仰的人,培养具有国家认同的人,培养具有科学精神、实践能力的人,只有三者有机融合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所要“树”的人,也是新时代学生发展所要追求的目标。

三、习近平关于“立德树人”如何落实的思考

习近平总书记不仅对“立德树人”的地位和具体内涵进行了深刻的论述,还对教育应该如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着深刻和系统地思考和论述,简单来说主要包含实施“三全育人”、改变评价方式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三个方面。

1.坚持“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要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使一切可能的要素参与到立德树人中,真正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以下简称“三全育人”)。全员育人从广义上指学校、社会、家庭、学生共同构建育人机制,从狭义上则指学校的全体教职员工共同参与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全程育人是指育人要贯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过程,时间上包括课上、课下、工作日、假期等,空间上包括教室、自习室、实验室、实习单位等。在整个过程中,学校根据时间和空间的改变,根据学生成长的客观规律和学生发展的自身要求有步骤地开展育人工作。全方位育人指通过系统地设计、充分地利用多种载体开展育人工作,将育人工作渗透在学生综合测评、奖学金评定、诚信教育、学风建设、创新创业教育、社会实践等方面,将显性育人与隐性育人相结合,有针对性地把德育渗透到学习、生活、社会实践等环节。全方位育人有助于加强德育内容的多样性,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①苗青:“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德育机制的实践探索,《河南教育(高教)》2018年第4期。

“三全育人”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如何系统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思考,将学校教育的主体、时间和空间有效整合进立德树人的过程中,这极大地改变了学校教育中目标碎片化、资源碎片化和途径碎片化的问题,有利于推动学校教育更加有针对性、更加高效和更加有效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2.努力扭转教育评价方式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教育评价对学校办学、教师从教具有鲜明的导向作用,对于新时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改革开放四十年,我国的教育评价制度经历了重建、调适,已进入到多元发展阶段。2001年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颁布,明确了新世纪教育评价与既有教育评价制度的重要区别,凸显了评价的发展性价值,为教育评价的变革指明了方向和路径,发展性教育评价制度逐渐构建起来。2004年发布的《2003—2007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使教育评价的方式得到了发展,除由行政部门自上而下开展评价活动外,第三方评价和自我评价受到重视。2010年教育部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是21世纪我国第一个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其中明确提出:“开展由政府、学校、家长及社会各方面参与的教育质量评价活动。做好学生成长记录,完善综合素质评价。探索促进学生发展的多种评价方式,激励学生乐观向上、自主自立、努力成才。”从颁布的系列文件中可以看出,新世纪以来,以成绩和升学率为核心内容的教育评价体系逐渐打破,多主体多方式参与的综合教育评价机制逐步完善。发展性学生评价制度的形成,提升了教育评价制度的育人价值,增强了教育评价活动的活力。教育质量监测制度、县域教育评价制度、农村基础教育评价制度等逐渐发展起来,使得教育评价制度变得更为丰富。行政部门、教育专家、社会中介机构等多方参与教育评价活动,评价主体呈现多元化。第三方教育评价制度的形成以及校本评价的发展,促使教育评价效力大大增强。①《从规制到赋能——教育制度变迁创新之路》,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评价制度转变对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切实落实立德树人具有重要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扭转教育评价方式的论述抓住了促进推动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核心,教育评价对教育实践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不科学的评价诱导教育走向了功利化、绩效化和景观化,严重阻碍了教育对人发展的促进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对扭转教育评价方式的论述不是技术层面的思考,而是指明了我国教育改革的方向,有利于以评价来引导和倒逼学校重视立德树人,提高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驱力。

3.重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①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8年5月3日。,因此他认为建设一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教师队伍,充分发挥教师的率先垂范作用,是新时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不仅如此,习近平总书记还指出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来做,这充分显示了对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视,这与党和国家历来重视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传统密不可分。2013年教育部在《关于建立健全中小学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中要求严格师德考核,并且希望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制定师德考核办法,学校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2014年教育部针对中小学比较突出的教师问题颁布了10条红线,之后7月又发布了6条禁令,对一些比较常见的师德行为予以明确的底线规定。2018年,教育部先后印发了《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新时代幼儿园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等文件,这些文件对教师职业道德做出了更为细致、具体的要求。师德的养成不是靠说教和灌输,而应该从教师培养上进行转变,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四十年的改革,我们看到教师培养已经从一个相对封闭的培养机制走向一个开放性、灵活性的教师教育体系,教师培养水平的重心在不断上移,从原有的中师、师专和师范学院到现在的师范学院、师范大学和研究生教育;教师资格考试更为严格和完善,更加全面地考查教师的综合能力;教师职务聘任更加规范,注重教师和学校的双重选择;教师编制制度更加公平,促使教育事业更有效率地发展;教师薪酬更加注重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教师的培训也走向了一个更高的层次,从一个“基准线”提高到教师“终身学习”的层次。②《从规制到赋能———教育制度变迁创新之路》,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

习近平总书记对教师队伍建设的论述不仅再一次提升了教师在教育领域乃至全社会的地位,更重要的是对教师的德与能提出了新期待和新目标,这都为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因为只有与学生接触最频繁、最深入的老师兼具德与能,才有可能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人,才算是将立德树人落在了实处。

四、习近平“立德树人”教育思想的重要价值

习近平“立德树人”教育思想融汇了我国传统的人才观,延续了建国以来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同时又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的创新,具有鲜明的理论价值和时代价值。

1.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体系

对教育事业规律的认知影响着党和国家的教育事业规划,习近平总书记“立德树人”教育思想是党和国家关于教育的价值、教育的地位和教育的途径等理论问题认知的集中体现,彰显了党不断追求真理的内在品质。习近平总书记的“立德树人”教育思想将教育放在了国家、社会和个人发展的根基之处,适应了新时代的新情况和新要求,为新时代教育优先战略提供理论支撑,同时还对教育要使国家、社会和个人具有怎样的“德”进行了讨论,深化了对教育本质追求的认识,对新时代教育发展具有方向指引作用,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体系。

2.为民族复兴的人才需求提供了有力支撑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几代中国人的梦想,中华民族的复兴是文化性的复兴、和平性的复兴,是为了最广大人民的幸福而复兴。因此,我们的民族复兴不仅需要科技人才、建设人才,更需要具有民族德性的人才,习近平总书记的“立德树人”教育思想则为这一需求提供了支撑,其“立德树人”教育思想中关于“德”的论述符合民族复兴的德性要求。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要求所培养之人必须首先是具有德性的人,这就适应了民族复兴的人才需求。

3.为解决我国教育难题提供了整体方案

新中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在发展中也衍生了很多问题,如教育的功利化,使得教育越来越偏离育人性。习近平总书记的“立德树人”教育思想的理论内涵极为丰富,不仅为教育发展提供了根本性的方向指引,更是为解决教育发展中的问题提供了整体性的方案。为了推动教育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分别论述了教育资源的利用、教师队伍建设和教育评价改革等内容,这些都为新时代教育发展提供了具体指导。具体而言,习近平的“立德树人”教育思想为我国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提供了具体的方向和路径,近年来我国教育领域的综合改革也正是在这一思想指导下进行的。

猜你喜欢
根本任务立德立德树人
谈初中化学教育的立德树人
教育“内卷”如何破解?——教育工作者谈立德树人
围绕六个“下功夫”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强化课程思政理念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探索
高中政治教学中如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